当前位置:纪锦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研究

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研究

时间:2023-01-08 16:2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研究 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研究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事后监督中心课题组【摘要】本文分析了青海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及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结合产业发展理论探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研究 ,供大家参考。

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研究

  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研究

  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事后监督中心课题组

  【摘

  要】本文分析了青海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及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结合产业发展理论探讨地方经济优势及发展方向,并在产业、财税、金融政策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期刊名称】《青海金融》

  【年(卷),期】2013(000)002【总页数】4页(P40-43)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财税;金融

  【作

  者】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事后监督中心课题组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269.24一、产业结构调整研究背景

  近年来,青海省围绕着能源、矿产资源、高原生物资源农牧业加工和高原旅游业等,逐步形成了五大特色产业链条,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增强,优势工业不断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产业结构得到不断调整和优化。但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仍然较为突出,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层次不高、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区域经济发展比较优势尚未有效发挥,特别是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

  些新情况,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内外经济深度调整和变革,国家大力推进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中西部地区尤其是青海发展相对滞后,历史欠账较多,因此,集中力量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改善和提高民众生活水平等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重大问题,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既是解决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深层次问题的根本举措,也是巩固当前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迫切需要。

  (二)低碳经济时代的影响

  低碳经济是指以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开发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减少碳排放的主要压力在生产领域,大幅度降低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强度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减缓碳排放的核心任务,对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巨大的压力。青海产业结构中的第二产业,主要以资源、能源、化工为主,作为上游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压力会更大。

  (三)我国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改造提升制造业,二是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四是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建立促进新能源利用的机制,扩大技改专项资金规模,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施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要实现上述目标,研究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方向显得更为重要。

  二、青海省产业结构状况及问题

  (一)青海省产业结构总体状况

  1.三次产业发展迅速。2009年至2011年青海省生产总值分别为1081.27亿元、1350.43亿元和1634.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比上年增长10.1%、15.5%和13.5%。分产业看,201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55.44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939.10亿元,增长17.3%,第三产业增加值540.18亿元,增长9.7%,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2∶48.7∶39.3转变为2011年的9.5∶57.5∶33.0。第一产业占比下降,说明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增长速度最慢;第二产业占比上升,受惠于国家西部大开发等优惠政策,全省通过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培育了一批特色、优势工业,建成了铝电联营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符合工业化过程的一般规律。2009年至2011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0.51亿元、1068.73亿元、1365,99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7.5%、33.5%、4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远高于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表12005-2011年青海省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表数据来源:青海统计信息网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2005年12.048.739.32008年11.055.034.02009年9.953.336.82010年10.055.134.92011年9.557.533.02.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在西部12省区中,青海省当前地区生产总值仅高于西藏,三产增速排名分别为第七、第八和第十;居民收入方面,2011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5,603.31元,增长12.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608.47元,增长19.3%,城镇和农牧民收入增长速度排名为第十和第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猛,列西部第一,但总量不高。

  3.资源优势明显,青海经济总量小,资源开发处于初级阶段,经济增长的显著特点是依托优势资源,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型重化工业;石油天然气、电力、有色金属和盐湖化工四大支柱产业优势明显;高原绿色生态农业、高原旅游业在政府规划和信贷支持下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产业链短,产业关联度不高。

  4.园区经济发展迅速。近几年,青海省园区经济快速发展,以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西宁(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海东综合经济区、中小企业聚集区的重点区域经济建设成效显著。

  (二)青海省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层次低。青海地域辽阔,是典型的资源型省份,但是基础设施落后,电力、运输、资源、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难度较大,高端人才匮乏与技能人才不足并存。经济发展以能源、原材料为主,产业发展的层次低、产业升级速度慢,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附加值已成为制约青海经济跨越发展的瓶颈。2011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33.0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06个百分点。产业链短、产业关联度低,企业规模小,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制约着第一、第二产业的结构升级。

  2.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协调难度大。青海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在中国乃至亚洲都具有显著的生态战略地位,被称为“江河源”、“生态源”。但是高原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草场一旦破坏就难以恢复,加强和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加快工业化进程,特别是当前以重工业为核心的青海经济发展之间协调难度大。粗放型发展方式使得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的矛盾日益突出,节能减排代价高昂,“十一五”时期,全省财政支出中仅用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支出累计达到120.51亿元。

  3.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1)农业整体水平低,农牧产品结构不合理,农副产品附加值低、品种单一,产品结构有待升级;生态农业要求的科研成果缺乏,并且科研成果转化慢,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体系与机制缺乏,影响农业内部结构的有序调整。(2)第二产业能耗大,对资源依赖性强,轻重工业失衡,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占比93.3%,其中贡献突出的主要行业大多为资源型及高耗能工业。(3)第三产业以商业、交通运输业为主,而生产性服务业如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等发展滞后。劳动力主要转向生产效率较低的社会服务业,而生产效率较高或对产业升级起促进作用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

  4.发展内生动力不足。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年均增速12.2%,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与全国仍有不小差距。2009年,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全国高1.5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为0.7%,比全国低1.0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比重低。在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8%。

  表2规模以上工业数据来源:青海统计信息网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1年度

  怎长速度(%)工业增加值(当年价,亿元)780.6919.0#轻工业52.2019.0重工业

  728.4919.0#国有企业98.6125.8集体企业2.13-0.8股份制企业643.6517.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21.7519.2#国有控股企业376.2412.9三、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及建议

  (一)正确认识产业结构调整机制

  1.市场经济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结构调整是“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即市场作用和政府引导共同作用的结果,地区产业结构特征的形成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地区优势产业的形成,取决于资源禀赋状况,但是目前资本、技术和劳动力能在各地区间迅速流动,优势产业的形成越来越取决于该地区的投资环境。一个地区的投资环境,既包括该地区土地、交通网络、水资源等不可移动的要素,更包括资本、技术、人才等可移动要素的集聚能力以及投资以后低成本的发展环境、政府和中介组织高效率的服务等。

  2.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伴随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主动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更能有效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而依靠市场主体自发的调整优化,过程缓慢、效率不高。一些发达国家也注重运用政策工具来引导市场主体,推进产

  业结构调整,例如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计划,日本的信息化和制造业技术改造,韩国产业结构调整阶段的税收优惠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工具选择,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市场竞争,壮大优势产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善影响产业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

  3.基于以上对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的认识,可以看到地区产业结构优化需要满足以下要求:一是依靠地区资源禀赋优势,形成具有强有力的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二是适时制定政策强化自身优势,支持支柱产业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三是优势产业能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生较强的带动效应,促进就业和提高财政收入等。

  (二)青海省产业结构发展方向

  1.抢抓机遇,科学发展。“十一五”以来,围绕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保护生态三大历史任务,从实际和阶段性特征出发,用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创造性地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符合青海实际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提出了“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目标,着力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初,党中央又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议会,第一次把青海等四省藏区和西藏一起统筹规划、部署和支持,研究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意见》,同时还启动了西部大开发第二个十年规划,这些为青海省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2.突出产业优势,促进产业发展。青海省的独特资源优势在全国十分明显,发展潜力极大。依据高原净土优势选择本省的新型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路径,把挖掘第一产业的潜力放在重要位置,重点扶持农牧业企业品牌创建,树立龙头和榜样,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生产。抓住政策机遇实现第二产业大发展,充分利用国家支持青海发展

  政策,围绕优势产业开发新产品,发展高技术工业,促进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链由低端扩张向高端延伸转变,推动循环经济深入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升级,逐步向现代服务业转化,特别是高原旅游业,作为青海最有潜力的产业,要突出优势,不断提升旅游业的深度和广度。

  3.以人为本,生态立省。人是生产力中最关键、最核心、最活跃的因素,在加快发展的同时,积极改善民生,让全省人民从改革和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激发更多人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潜力。“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的五年,需要继续加大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力度,解决好就业、收入、社保、教育等与人民群众切身相关的利益问题,使经济社会发展惠及更多人,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坚持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统一,积极推动绿色发展,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力度,为全省乃至全国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安全保障。通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进一步调整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资源环境、人口与经济发展和谐统一。

  (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对策建议

  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对于青海产业升级具有重大的适用性和指导意义。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供高效优质服务,优化投资环境;配套财政与税收政策,支持产业发展;加快资本市场建设,加大资本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效应;促进优势产业不断壮大的同时,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顺应重化工业发展趋势,注重轻重工业、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形成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1.加强科技投入、创新能力建设。依托循环经济试验区、高新技术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大学科技园区,组建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破解产业发展技术瓶颈,提高科技整体实力和产业技术水平。引导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充分发挥大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领军作用,支持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激发中

  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培育具有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政府扶持和奖励力度,积极开展新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等领域核心技术攻关,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政府引导、金融资金支持及配套政策共同支持科技创新的新机制。

  2.多措并举,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一是利用高原、绿色、环保无污染的地域特点,树立高原农业品牌。以畜牧业为主,延伸产业链由单一养殖向畜产品生产、销售一体化转变。促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提升藏毯产业的知名度。二是根据国家政策,加快建设东部油菜、马铃薯等特色繁种基地,做精做深沙棘、枸杞特色种植加工营销产业链,开发中藏药材产业,支持效益型畜牧业,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促进“三区十带”农业和“三大区域”畜牧业良好发展。三是促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以农牧业产业化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创新农村担保机制,完善支农惠农政策,尽快建立农业保险和再担保体系,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着力促进农牧业稳步发展。

  3.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速工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把握低碳、循环、生态的发展方向,发展园区经济、循环经济,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集中度,延伸产业链,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全面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进以盐湖钾、钠、镁、锂、硼等特色优势资源开发为核心、融合相关产业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产业升级换代,建成全国大型的盐湖化工、水电、有色金属、新型煤化和特色钢基地。建设清洁可再生能源,加速发展新兴产业、利用太阳能、风能优势,构建从光电转化材料到智能化电网的产业体系,把青海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产业基地和发电基地。培育壮大高原特色生物产业、特色纺织业,以藏毯、民族服饰、毛棉纺织为重点,加快特色纺织产业实现规模化、品牌化、集群化,建成集研发、加工、展销和原辅材料交易为一体的国

  际藏毯、藏医药基地。引进和培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及成长性的大型、骨干企业,扶持具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不断壮大市场规模。

  4.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层次和水平。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方向,以增加供给、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扩大就业为目标,推动服务业与第一、第二产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加快发展物流、商务、工程设计、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养老、家政、社区等生活性服务业。全面提升旅游产业,以大美青海、生态青海、健康青海等旅游品牌为引领,加快青海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黄南热贡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和海南贵德高原旅游示范区等建设,把青海省建设成为全国高原旅游名省和新兴的国际型、复合型旅游目的地,使旅游业成为推动“四个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

  5.完善金融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金融支持产业发展职能。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参照西藏地区给予青海类似的优惠货币政策,如贷款利率优惠、银行业机构利差补贴等,吸引资金更多地流向优先发展的产业,支持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建立有效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提高金融要素聚集水平和配置能力,使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与多层次资本市场相衔接,为地区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提供高效的资本运作平台。扶持区域性银行,调整扩充政策性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充分发挥政策型金融的导向作用,力推循环经济发展。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加大中央和地方投入的同时引入邮储基金、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针对循环经济、污染控制、绿化和风沙治理设立专项基金,专门服务于循环经济的特定领域。扩大地方债券、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创新保险服务,丰富保险产品,使金融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6.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及措施。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贴息、配套、补助、投资参股等有效的投入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等,形成多方位、多元化的投入格局。优化投资结构,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加财政投入,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医药生物、信息等产业的发展,加速新兴战略产业与现有产业的融合发展。设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物流、信息、科技服务、商务营销、产品展示、咨询培训等全方位服务第二产业发展的服务业,以期在现代物流、金融、科技、信息、商务等服务产业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投资促消费,不断扩大有效需求,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进一步完善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1]彭宜钟:《产业结构理论综述》[J],北方经济,2010.12。

  [2]李广泳:《基于比较优势的青海省产业结构升级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3]刘尚荣:《青海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支持》[J],青海金融,2007.2。

推荐访问:产业结构调整计划 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研究 青海省 产业结构调整 研究

版权所有:纪锦公文网 2016-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纪锦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纪锦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6017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