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纪锦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穆斯林的葬礼》的结构主义解读——托多罗夫的叙事语法学原理

《穆斯林的葬礼》的结构主义解读——托多罗夫的叙事语法学原理

时间:2022-11-10 09:40:1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结构特点鲜明的作品,本文尝试叙用事托多洛夫的叙事语法学的原理对文本进行解读,进一步探究作品的叙事特色。

【关键词】:《穆斯林的葬礼》;结构主义;叙事学;主题序列;托多罗夫

《穆斯林的葬礼》是由回族女作家霍达所创作的并于1988年发行的,主要讲述了北京一个回族家庭六十年的兴衰史,三代人的命运的沉浮。发生在两个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小说的结构特点鲜明突出,下面就用托多洛夫的叙事语法学的原理探究文本的叙事结构特色。

一、结构特点-------相同主题的双线序列交织

托多罗夫在他的《十日谈的句法中》提出了叙事句法理论,他认为人类所有的信息系统都遵循一种“普遍的语法”,因此故事作品也可以从类似语言的语法层面讨论。(1)其基本单位一个是命题,另一个是序列。序列则是由一系列的命题组成(2)。所以文本故事是由一个或多个序列连接、转化构成。

《穆斯林的葬礼》故事主要围绕以玉为代表的第二代韩子奇、梁君璧和梁冰玉和以月为代表的第三代韩新月、楚雁潮和韩天星、荣姑娘的爱情发展展开的。所以我们可以归纳出故事的中心是爱情,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我们可以看出最后真正相爱的两个人都没有能够在一起。由此我们总结出故事的深层结构组织是以爱情为中心,拆散分离为序列的叙事模式。作品中的序列有:韩子奇与梁冰玉爱情被拆散分离;韩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被拆散分离;韩天星与蓉姑娘的爱情被拆散分离。两代人之间的爱情序列交织在一起,爱恨情仇相互缠绕构成了小说故事的全貌。其实在纵观文学作品全貌后我们能发现隐藏在爱情主题背后的更深刻的层面那就是对人性的思考,对于信仰的与人性问题的思考。

二、叙事发展------矛盾冲突的消解平衡转化

整个故事的基调是一个爱情悲剧,所以各种矛盾冲突充斥在故事中。故事的发展也是以这些二元对立为基点完成了叙事由“平衡--不平衡—发觉不平衡—找回平衡—平衡状态”(3)的发展脉络。这里主要牵扯到主题性的二元对立、词汇寓意及人物安排方面的二元对立。在这部小说中词汇寓意及人物安排的二元对立是熔铸在主体性二元对立中的。所以我们以主题性二元对立为基点来具体阐释矛盾冲突的消解平衡转化。主题性二元对立在作品中最突出的就是自然人性和宗教道德即回族人作为穆斯林的信仰及人们之间最自然的的感情爱情的对立。以玉为代表的第二代主要人物韩子奇、梁君璧和梁冰玉就构成了这样一组二元对立。韩子奇喜欢的是梁家二女儿梁冰玉,他们俩在战争的背景下从北京长途跋涉去伦敦,在战火的包围中两个人在防空洞中产生了爱情,并生下了他们的女儿韩新月。但是他们的爱情在回到北京后却受到了威胁,韩子奇的原配妻子也就是梁冰玉的姐姐梁君璧以穆斯林的教条信仰将两个相爱的人拆散了,教规扼杀了爱情,以悲剧收场了。从这个故事的脉吻合了托多罗夫的平衡转化理论。首先,韩子奇与梁君璧在北京拥有幸福的生活(重振家业、喜得贵子、夫妻美满)这就是最初的平衡状态,但是战争的原因使韩子奇与梁冰玉离开了北京前往伦敦(地点的改变带来人物命运的改变)[2]战火伤害了太多的无辜,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之后,梁冰玉和韩子奇之间产生了爱情并结合生下了女儿韩新月,但是这种爱就打破了最开始的平衡状态,故事进入了不平衡的状态。战争终于结束了,韩子奇和梁冰玉终于可以踏上返乡的路,于是他们带着女儿回到北京回到奇珍斋,将他们的愛情真相告诉了韩子奇的妻子也就是梁冰玉的姐姐梁君璧。这一部分我们可以解读为平衡的破坏被发觉了,这种发觉又为接下来的故事发展打下了基础。梁君璧在知道了这个事实之后,并不选择让步而是以回回的信仰来对抗韩子奇与梁冰玉的爱情。这可以看做梁君璧对最开始平衡状态的回复的努力,也就应和了故事发展脉络中平衡的找回。最后韩子奇与梁冰玉被迫分开,韩子奇留在了奇珍斋而梁冰玉远走他乡。这一部分就是对最后平衡状态的回归的呼应。对于平衡手法的灵活运用使故事的发展不是简单的直线型的平衡状态的回归而是一个螺旋升华的过程,也就是说最初状态的平衡与最终状态的平衡之间是有升华落差的。这些升华落差给读者留下了很多的思考空间,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矛盾的对立面来参悟人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主旨。

同样的自然人性与宗教道德对立冲突也残害了以“月”为代表的第三代人韩新月和楚雁潮。韩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比起上一代来说更多了份清新单纯,两情相悦的两个人同样被残忍地拆散了。韩新月出场时是一直生活在奇珍斋,过着比较平静的生活,所以我们可以把这最初的平静阶段看做托多罗夫理论的平衡起点阶段。接着故事有了起伏韩新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西语系,认识了她的班主任楚雁潮,两个人在相处的过程中萌发了隐隐的爱情,直到新月因严重的心脏病住院,楚雁潮在知道了新月病的严重性时终于对新月表露了自己的爱意,两个人的恋爱关系就此确立。这种生活地点或者说圈层的改变促进了人物生存状态的改变,新月由单身到确定了恋人关系就使故事的发展由平衡状态进入了不平衡状态。两个人的恋情没有被隐藏多久,梁君璧在两人的来往中发现了这层关系,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也都明了了新月与楚雁潮之间的爱情。所以这一部分就是失衡状态被发觉的阶段。同样的也是梁君璧以汉人不能和回回通婚为由将新月与楚雁潮狠狠的分开,这一点犹如一个悬崖一样是两个年轻人所不能逾越的,即使韩新月在面对死亡时最需要自己爱的人陪伴,梁君璧也不允许楚雁潮进医院看新月一眼。两个人就这样被阻断了。韩新月是孤单一人,楚雁潮也是孤单一人,这就是找回平衡的阶段。故事的结尾是韩新月因病去世了,她和楚雁潮的爱情也就此告终,“质本洁来还洁去”,可以说是对于最初平衡状态的回归。所以这就契合了托多罗夫理论的最后一环回归平衡状态。这一脉络的发展更突出的表现了螺旋的升华,我们见证了新月的成长,体会到了她与楚雁潮之间的真挚的爱情,同时也目睹了这颗新月的陨落。内心不禁替新月与楚雁潮之间的爱情叹息,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信仰与人性的更深层次的思考,所以作者编制的这两条叙事脉络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

三、逐步解键-------断续有秩的倒叙双线手法

《穆斯林的葬礼》这篇小说的叙事结构特点鲜明。小说整体上是采用倒叙的方式,序曲是从一九九七年夏天写起,这也是全篇中叙事的最后年代。然后以玉为代表的第二代的故事和以月为代表的第三代的故事交错讲述,故事的全貌也就在这个错落有致的节奏中现出庐山真面目,构成了整个的倒叙双线的故事结构。

这种叙事手法给我们最明显的感受就是断续二字,换句话说可以是“间隔感受”。在读者初读文本时大部分人都是摸不着头脑的,阅读过程中会积累很多的疑问,例如:为什么梁君璧和韩子奇之间的关系是那么的微妙?为什么梁君璧对自己“亲生女儿”新月的态度那么的令人咋舌?但随着我们对文本进一步的阅读这些疑问就会一一被揭开,给读者锁住了一个个谜团然后又在后文中为读者提供了解锁的钥匙。读者也在这种痛苦的折磨感被释放后的轻松感中得到了心里的满足,从而达到了故事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另外文本在倒叙中再倒叙、插叙,使读者在复杂的叙事方式中更加关注不同时空中的人物命运及这些命运线索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西方现代文论与哲学》,陈本益,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3]《穆斯林的葬礼》,霍达,人们文学出版社,2013

推荐访问:穆斯林 语法学 结构主义 叙事 葬礼

版权所有:纪锦公文网 2016-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纪锦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纪锦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6017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