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立德树人4篇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立德树人 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充分发挥立 德树人的作用 摘要:所谓的立德树人,其主要是指学校在落实育人工作中需要注重将学生的德育教育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立德树人4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立德树人
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
摘要:所谓的立德树人,其主要是指学校在落实育人工作中需要注重将学生的德育教育置于关键地位,首先落实立德树人。一个人如果学识非凡,但是道德认知较低,则会给别人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社会健康发展。所以,学校在落实育人工作中需要尽可能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初中时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学生德育教育的关键载体,在教育体系中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来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指导以及感染,进而促进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情操。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教学策略
引言
近几年,随着新课程的持续改革,人们逐渐对学生展开的德育教育提高了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落实,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发挥着积极促进作用。为了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学校需要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所具备的重要作用给予充分尊重。初中时期是学生发展的“拔节孕穗期”,在统一的教材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任务是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承载的重要责任。
一、深度挖掘教材资源,丰富教育途径
教师需要深入解读教材内容,在准确把握教材与明确学情的层面上,尽可能挖掘和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因子,把握立德树人的关键元素,对教材呈现的正文以及附件等丰富素材展开组织和运用,归纳调整,进一步创造延伸,让教材所具备的育人效应实现最大化,树人魅力得到拓展。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和优化教材内容,通过初中学生感兴趣的方式科学设计课程内容,落实教学任务,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是喜爱呐熏陶,吸取丰富的教育营养。例如,在“国家好,大家才会好”一课的教学中,其中涉及到“八
国联军侵人北京后,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内容,教师在讲解这一部分教材内容时,可以通过相关教学视频,为学生带来视觉冲击,促进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促进学生得到思想方面的震撼,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国家发展与个人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优化了教材内容的展示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醉倒有感而发,进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1]
二、以身作则,辨别是非
教师应尽可能结合插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展开课本内容的有效学习,明确事实,进而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通过真理结合实际,落实课堂训练任务,深化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分辨是非。所以,教师需要科学布置和完善课后练习题,让学生深度思考、分析和解决。课堂习题的布置需要秉承理论结合实际、由浅至深以及内容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基本原则。首先,教师应尽可能梳理出容易识别以及解决的相关问题,然后进一步挖掘出识别和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最后探索出难识别或者不明确的问题,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解决。教师不仅需要充分激发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勇于呈现自己的错误想法以及行为,而且需要积极对学生的识别和思考问题的思维给予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探索出正确答案。对于学生的想法、认知和行为,教师需要给予客观评价,并鼓励学生通过所学知识来完善自己的行为,让学生长时间保持浓厚的思考兴趣以及充足的精力,将课堂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结合,深化辨别是非的能力,进而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通过综合性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得到价值观念的熏陶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其主要涉及到国庆国策、道德法治以及社交关系等几大板块。教师需要积极完善自己的理论认知建设,深化教学水平,通过综合性教学手段将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法治等方面的内容呈现于学生面前,进而为学生带来持久的影响。例如,教师在教学我国的国情国策相关内容时,应当基于现阶段的时代发展特点入手,将我国最近几年所收获的成果和进一步发展趋势详细介绍给学生,并在实际讲解中渗透满足学生品德建设特点的内容,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有效培养,进而促进学
生朝着文明、道德、健康的方向发展。又如,在教学新课知识内容时,首先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构建相应的情景,以生活实践为载体,落实新课知识的导入教学,完成课程主题内容的介绍任务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并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其次,对于部分教学内容而言,如法制案例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和分析课程教学,以探究式的学习手段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完善法治观念建设。综合性的教学手段完善了“空洞说教”的传统教育模式,可以基于多角度、多层面提高学生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四、优化教学方式,拓展情感体验
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缺乏丰富的阅历体验,对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呈现的概念以及原理无法做到感性认识。教师需要对部分教学内容展开进一步处理和创造,形成满足学生特点的感性材料,善于运用并构建良好的教学情景,促进学生做到人于目,出于口,实现闻于耳,会于心,引导和促进学生借助亲身经历体会人生道理,在体会中完善思想认知。例如,在“少年有梦”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课前进行的问卷调查实践活动,发现大部分学生将“多赚钱”设定为第一梦想。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看《黄旭华》相关视频。黄旭华不重视名利,甘愿潜藏三十年,为国家奉献铸造重器,为核潜艇的研发和制造,以及进一步发展付出毕生精力。其在某次展开的深浅实验中,不顾及个人生命安危,亲自实践随着产品一直深潜至极限。其尽管年过九旬,但是却依旧置身于科研实验的前端。学生通过黄旭华的相关事迹产生了强烈的思想感触,有感而发,不仅联想到自己未来的发展前景,而且思考了国家未来的发展,励志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教师结合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将具有代表性的任务视频呈现于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不同的情感体验,落实理想信念教育,将“错误”进一步转化为“真理”,创造出精彩的教学场景,达到情感育人的根本目标。[2]
结语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建立高尚道德思想、法治精神无法脱离道德于法治课程教学对学生思想提供的正确引导,这不仅是初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础,而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前提。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全面落
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积极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思想,实现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学纯.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J].名师在线,2021(21):15-16.
[2]刘建志.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影响分析[J].天津教育,2021(07):174-175.
篇二: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立德树人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施立德树人的教学路径探究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要求教师以多种方法实施立德树人教育。在思想、行为与意识上给予初中生正确引导,使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拥有健康的心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而提高初中生德育素养,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最终实现素质教育。本文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立德树人提出几点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立德树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
前言:
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的思想、意识与行为正处于萌芽时期,心理发展有其独特的规律。而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实施立德树人还要从多方面入手,对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其塑造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让初中生能够确立正确的三观与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个人素养,进而促使初中生得以全面发展与不断进步。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在思想、意识与行为等方面正是发展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各方面的影响,还需教师给予正确引导。故而,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开展对于初中生而言,有极大影响与意义。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初中生实施立德树人教育,对于教材上的内容要进行深入挖掘,并全面系统的分析。由于教材上的内容极为贴近社会与生活,教师可以将所挖掘的重难点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融合,从不同切入点对初中生进行教育与启发,使其从现有的社会知识与生活经验出发,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观察与了解相应的社会规律。教师也可以通过各种案例来设置相应问题,让初中生自主进行思维与探究,从而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并在潜移默化下让初中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个人素养。
例如在《做情绪情感的主人》一课,教师在传授初中生知识的过程中应对其实施立德树人教育,给予初中生正确的引导。首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与全面分析,将其中重难点内容与生活相融合,可以通过具体案例设置相应问题。如:实际生活中因情绪失控而引发的真实案件,这时教师可以提出“你有哪些有效的方法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看待他人的情绪”“情绪失控还会造成哪些危害”“如何管理情绪”等问题,鼓励初中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但能调动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能让初中生掌握更多管理情绪的方法,将道德与法治知识掌握的更加扎实。同时促使初中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个人素养,不断在生活与学习中自我约束,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让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更具有效性与意义。
二、采用多样教学方法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在初中阶段的开展,对于学生而言有极大影响。由于此阶段的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个性与个体差异较明显,容易受到误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初中生实施立德树人教育,以正确的方式给予其引导。但由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内容多以文字为主,枯燥又单一,致使初中生学习兴致不高,无法融入到课堂中,教学效果显然难以达到理想目标。故而,教师应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将初中生学习兴趣充分激发,使其能主动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更好的理解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受到一定熏陶,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初中生德育素养,使其能拥有健康积极的心理,并能树立正确的三观与思想,进而得以全面发展与不断进步,让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更具有效性。
例如在《走进法治天地》一课,其中包含了“法律在我们身边”“法律伴我们成长”“法律为我们护航”“我们与法律同行”等内容。教师在将知识传授给初中生的同时应实施立德树人教育,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避免让初中生以一成不变的听讲模式学习。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生活中违反法律的真实事件播放给初中生,一方面可以为其敲响警钟,对法治有全面的理解与认知,从而约束自己的言行。另一方面可以让初中生将道德与法治知识掌握的更加扎实,从而树立正确的三观与思想,逐渐提高自身德育素养,在熏陶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初中生日后更好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创设丰富教学情境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实施立德树人教育,让初中生能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个人素养。但由于初中生通常以听讲的方式进行学习,较为单一枯燥,长此以往,极易消减初中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故而,面对此种现状,教师应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加以多种元素,创设丰富的情境。比如表演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及讨论情境等,都能极大程度将初中生学习兴趣充分激发,调动其参与课堂的热情与积极性,从而主动融入其中。同时在初中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有助于教师立德树人教育的实施,不担能提高其学习质量,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还能使初中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个人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进而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效率。
例如在《生命的思考》一课,其中包含诸多内容,深具德育教育意义与人生思考。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避免初中生以听讲的方式学习,应结合教材上的具体内容,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比如用真实故事创设情境,将一些生活中与生命有关的感人故事讲解给初中生,使其能够从中获得一定启发与熏陶。还可以将初中生合理分为多个小组,给出与本课相关的论点,如:生命可以永恒吗?如何活出生命的精神,感受生命的意义?绽放生命之花指的是什么?初中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与讨论,通过讲述感人的故事分享自己对于生命的见解与感悟。创设讨论情境不但能让初中生情绪高涨,将其参与课堂活动与学习的兴趣充分激发,还能领悟生命的真谛,从而懂得敬畏与尊重生命。同时树立正确的思想与三观,提高初中生个人素养,让立德树人教育的实施得以充分发挥其作用,进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总结: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成长关键时期,若想形成正确的法治精神与道德观念,离不开道德与法制学科对其正确的引导。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立德树人应从多方面入手,如深入挖掘教材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及创设丰富的情境。能帮助初中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个人素养,为其日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钱友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20(Z5):113-116.
[2]赵学栋.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8):259.
篇三: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立德树人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如何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
摘要:“立德树人”要求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把学生的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叛逆阶段,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更加需要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立德树人的观念,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道德教育;立德树人;道德与法治;情操
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处于叛逆期,很容易在面对问题时钻牛角尖甚至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因此,教师需要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真正的意义,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本文简单阐述了“立德树人”的意义以及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
1.“立德树人”的意义
所谓“立德树人”,就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以德育教育为主,正确的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而“立人”所代表的就是以人为本,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往好的方向改变、塑造、发展学生。“立德树人”是检验学校工作的标准,而初中阶段正是青少年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形成初期,因此教师更需要帮助他们明白“立德树人”的意义。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教师也需要从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为等多个方面展开,让学生明白如何尊重理解他人,如何做一个明辨是非不危害社会的人,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1]。
1.
如何更好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
1.需要更深层次挖掘课程内容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中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且其中有许多较为难懂的内容。因此许多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为了能够节省一些课时会省略一些道德教育方面的课程。在学生看来,就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误认为道德教育方面的知识并不重要,从而忽略自身行为道德修养。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进行转变。教师需要知道,不管是重点内容还是考核较少的道德教育内容都需要去给学生进行讲解,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来更好地提升学生们的积极性[2]。
例如:教师在讲解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中,可以带领学生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到敬老院当一日志愿者,到社区进行公益打扫等,通过这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责任的意义从而提升自身的道德意识。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总结时,引入其他行业人员,告知学生们各行业人员的辛苦,让学生学会体谅。
1.选择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开展小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加积极地融入课堂当中,加深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教师可以在授课前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预习并总结出预习中产生的疑惑,课程中教师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同时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互相解答,教师再进行总结性发言。课程后期教师可以组建学生讨论群,在群组内发布一些相关的课程与视频,进一步提升学生们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帮助学生们树立“立德树人”的观念。
例如:在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课程中,关于维护国家利益这一单元。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提前进行预习,了解国家目前的一些基本情况。在课堂中,根据学生们所提的问题教师予以解答。课程后,教师可以结合事实在学习谈论群组中
给学生们发一些相关的视频等,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意识,让学生们真正意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义。
1.课程内容要与实际生活有所关联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实践性是比较强的[3]。许多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的时候,认为这门课程中似乎没有什么重点的内容。实际上,这门课程需要学生积极地去进行实践,搭建起课程与实际生活的桥梁,才能更好地去进行学习。这门课程中的很多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因此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教师需要与实际生活关联起来,使学生明白这门课程的根本意义,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例如:在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中,教师可以就亲情之爱,让学生们记录自己和家人的互动。可以让学生们每人写出一件和家人之间有意思或者感动的事情,在课堂让学生朗读,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入相关课程内容,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亲人的含义以及家人的意义。
1.“立德树人”背景下开展情景教学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门课程,教师可以开展情景教学,积极正确的引导学生,向学生展示社会真善美的一面[4]。在举反面例子的时候,需要遵循适度原则,如果过多地引用反面案例进行教学,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需要告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用一种辩证的方式来认识社会。
例如:在人教版《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第二单元第五课做守法公民。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列举一些违法犯罪的案例,再告知学生这些罪犯最终都被进行了相应的处罚。让学生们明白,国家对于涉嫌犯罪的人员是绝不姑息的,体现了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虽然这种案例是反面的,但是最终的结果体现了正义与社会的进步。
1.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时需要注意的两点内容
1.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消化所学知识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进行发展。因此,在进行授课的时候,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帮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消化,从而真正地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更加全面地发展。
1.教学结束后的反思总结
课程结束后,教师需要对授课内容进行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总结之前课程中的不足与优势,为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打下良好基础。这种方式不仅仅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也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
结束语
“立德树人”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根本目标。而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往往忽略了这门课程的真正意义。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而传统的应试鉴于显然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因此,教师需要积极改变教学观念,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言香.“立德树人”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9,17(22):147+149.
[2]赵学栋.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8):259.
[3]李武婧.略谈部编本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突出立德树人工作[J].才智,2019(17):3.
[4]王新祥.让道德与法治课凸显立德树人本色的路径探讨[J].华夏教师,2020(10):66-67.
篇四: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立德树人
初中思想品德课如何落实立德树人作者:李亚琴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下旬》2017年第9期
广东广州市荔湾区真光实验学校(510000)李亚琴
[摘要]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存在只重视成绩而忽略对学生品德素质培养,学生素质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由“重成绩”转到“重立德”上来,坚持以身作则,让学生感悟崇高品德的重要性,学会自我反思,提高自身思想认知和素质水平。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立德树人;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27-0034-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7)
中国自古就是崇德尚美的国家,思想品德教育更是从娃娃开始抓起的。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社会开始有了粗浅的认识,在这一阶段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学生真正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一、当前初中生的品德及素质现状
1.只重视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品德素质的培养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之下,很多学校和教师在讲授思想品德这门课时,往往只是盲目地让学生为了考试成绩而学习,并不注重培养学生崇高的品德和良好的素质。这种教学忽略了教育的真正意义。
2.学生素质水平相对较低
当今社会,浮华奢靡之风盛行,初中生由于年龄尚小,社会阅历较浅,所以很容易沾染不良风气。这样不仅对其自身发展不利,更会影响社会发展。因此,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迫在眉睫。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如何落实立德树人
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案例来阐述。
1.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由“重成绩”转到“重立德”上来
如教学自信、自强、自尊的有关内容时,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让学生将这些知识践行于现实生活中。教师可通过引入全国道德模范等鲜活的事例,让学生明白一个人只有自尊自爱,充满自信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赖。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端正学生的做法和思想,而不是教他们通过背书去取得高分。
2.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真正提升品德
在进行《做意志坚强的人》这一单元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借助有关的视频,对学生进行直观生动的教育。比如说身残志坚的崔万志在《超级演说家》中的演讲、马云的自我人生简介等
都是极好的教学素材。在学习《尊重他人与自尊》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个主要反映校园里尊重老师和同学以及不礼貌、不文明现象的情景剧。然后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运用课本知识对这些行为进行评论分析。最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日常表现进行反思,从而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纠正。
3.教师坚持以身作则,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
教师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不仅能够让其提高师德,同时能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带动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教育教学不是逢场作戏,身为教师,必须得有一颗宽容的、不偏不倚的心,让学生感到自己受到了平等的对待。在教师高尚品质的引导下,学生会以更加宽容博爱的心去对待别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认清自身的不足,在教材知识的积极引导下,不断发展完善自己。
4.加深学生对竞争与合作的认知及理解
《在竞争中合作》一课强调学生要充分理解竞争与合作的意义。“为什么要在竞争中合作?竞争中的合作会为我们日后的生活带来哪些好处?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在竞争中合作……”这些问题教师都可以交给学生自己进行探讨,并让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这门课程的学习,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在当今这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时代里,让学生树立起良好品德,将品德化为习惯,才能使其在日后的生活中获得他人的信任,在合作中赢得胜利。
5.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提高自身的思想认知和素质水平
就如在教学《相亲相爱一家人》这一单元内容时,很多教师认为这一单元的重点是“孝敬父母”,而对于这四个字,学生从小听到大,所以往往只会勾画出教材要背的重点而忽略对其内涵的理解。到底怎样做才算是孝敬?自己对父母的做法到底对不对?通过这些提问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从而提升他们对课本内容的认知水平。新时代的学生应该不断发展自己,不断提高自己。只有不断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思,学生才能准确地定位自己,自信地面对自己的人生,自信地在学习生活中展现自己的风采。
思想教育应该是国之根基,其对学生的发展、祖国的未来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应该将立德树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特约编辑柳紫)
推荐访问: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立德树人 树人 法治 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