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纪锦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写景状物散文9篇

写景状物散文9篇

时间:2023-06-17 08:45:08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写景状物散文第1篇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的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哪里是山。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写景状物散文9篇,供大家参考。

写景状物散文9篇

写景状物散文 第1篇

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

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的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我望着这些灯,灯光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黑影在我眼前晃一下。影子走得极快,好像在跑,又像在溜,我了解这个人急忙赶回家去的心情。那么,我想,在这个人的眼里、心上,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是更明亮、更温暖罢。

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验。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就是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扑灭的灯光也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的脸上,我的皮鞋不时陷在泥泞的土路中,风几次要把我摔倒在污泥里。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看不见路的尽头。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我的生活中有过好些大的变化。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吗?我看不出一点分别!为什么?我现在不是安安静静地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吗?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

我对自己的这个疑问不能够给一个确定的回答。但是我知道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我应该感谢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

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我爱这样的灯光。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

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有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诲底。

这些灯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点思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他怀着满心难治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他还听见一阵喧闹,以后便失去知觉。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这已经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我最近还见到这位朋友。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现在还活得健壮。我没有跟他重谈起灯光的话。但是我想,那一点微光一定还在他的心灵中摇晃。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写景状物散文 第2篇

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

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的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我望着这些灯,灯光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黑影在我眼前晃一下。影子走得极快,好像在跑,又像在溜,我了解这个人急忙赶回家去的心情。那么,我想,在这个人的眼里、心上,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是更明亮、更温暖罢。

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验。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就是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扑灭的灯光也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的脸上,我的皮鞋不时陷在泥泞的土路中,风几次要把我摔倒在污泥里。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看不见路的尽头。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我的生活中有过好些大的变化。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吗?我看不出一点分别!为什么?我现在不是安安静静地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吗?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

我对自己的这个疑问不能够给一个确定的回答。但是我知道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我应该感谢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

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我爱这样的灯光。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

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有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诲底。

这些灯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点思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他怀着满心难治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他还听见一阵喧闹,以后便失去知觉。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这已经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我最近还见到这位朋友。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现在还活得健壮。我没有跟他重谈起灯光的话。但是我想,那一点微光一定还在他的心灵中摇晃。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写景状物散文 第3篇

一条小河打东北边绕着小镇逶迤而过,它来自何处去向何方,没几个人说得出来,也没几个人有兴趣追问。

小镇不大,一条街穿肠而过。说街其实有些勉强,不过是两排房屋夹出的一条路,斜向右上翘起,两边的房舍也就显得高低错落,有了层次和美感。房大多是瓦房,黑褐色的背脊蜿蜒起伏,如一条浮在水里的鱼。路是土路,雨天满地泥泞,晴天尘土飞扬。如果下上两三天雨,路就软成了一摊烂泥,脚印杂沓,一遇车过,泥浆飞溅,行人若避让不及,难免招来一身泥污。行人一边揩拭一边张口就骂,妈的X,没长眼睛哟?小镇人的嘴巴可是不饶人的。若是晴得久了,路上就积一层厚厚的土,那土被来往的车辆行人带起,飘落到屋顶上,远远望去,似披了一件赫红色的外衣。小镇实在太小了,小得有点可怜见的。一只鸡在镇上溜达,大家都知道是谁家的,一条狗在镇头叫,镇尾的狗就跟着叫了,至于张家长李家短的事,一阵风就吹遍了全镇。不过,镇虽小,名姓却杂,赵钱孙李周武郑王,应有尽有,难得找出两家同姓的。

小镇不赶集,店铺也少,桥头有一家铁匠铺,斜对面紧挨着是供销社和餐馆,斜坡拐弯处开着一家茶铺兼麻将馆,对面是小镇首富李远龙家。他家的房子算得上小镇的地标性建筑:三间两层很气派的`小楼,楼下开着饭馆,不过一般人很少光顾,来的多是李远龙的客人朋友,一到节假日,门前就停满了各种各样的车,有公安的税务的工商局的,都是些有头有脸的人。小镇人家都种地,但地很少,各自还干些别的营生,有跑野的的,有在城里做小买卖的,有做手艺的,也有外出打工的,但更多的是到附近的庙里卖些香蜡纸钱稀饭凉粉,每逢初一十五家里接待些香客,日子也就能过下去了。

庙子是古物,已有了上千年的历史,在镇子东南面,古木苍苍,殿宇庄严,虽与镇子只二三百米之隔,但暮鼓晨钟,梵呗悠悠,一圈红墙将红尘远隔在佛门之外。庙也如人,多灾多难,几经兵火,几度兴衰,现在算是有些模样了,香火也日渐兴隆。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香火不但供养着菩萨,也是小镇人衣食之源的一部分。所以小镇人即便不信因果报应投胎转世之说,也常去庙里烧香拜佛,求佛菩萨保佑生意兴隆,财源绵长。

一条小河打东北边绕着小镇逶迤而过,它来自何处去向何方,没几个人说得出来,也没几个人有兴趣追问。不过,小镇人却实实在在享受着小河带来的好处,洗衣淘菜,游泳钓鱼,既实用又休闲。河上横卧一桥,其形制与大名鼎鼎的赵洲桥一模一样,石砌的单拱跨越水面,两头肩上各开两个小拱作泄洪之用。三五月圆之夜,河面水波不兴,静影沉璧,也算得小镇一景。如果有兴致,坐在拦河坝的石墩上,皓月当空,桥影横陈,清风徐来之际,人便觉微醺,很有些物我两忘,飘飘欲仙之感。

该说说小镇的名字了:板桥镇。与“难得糊涂”的郑板桥无关,与温飞卿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也无关,总之是与风流儒雅一点不搭界。相反,它的来历倒是俗气得很,因当初铺桥时所用的是预制板,铺成后平坦如板,于是便有了“板桥镇”之名。这与乡下人把自己的孩子称作“狗娃子”之类一样,顺手拈来,没甚文化可言,但自有一股乡野之气,让人觉得可亲可喜。

我与小镇无甚渊源,严格说来只是个局外人,但小镇的人事,或耳闻或目睹,总是系念于心。如今,依托附近的古庙,政府正在打造旅游风景区,小镇已经变成了一片广场。在它消失之际,仅以此小文作为纪念。

写景状物散文 第4篇

陶然亭好大一个名声,它就跟武昌黄鹤楼、济南趵突泉一样。来过北京的人回家后,家里一定会问:“你到过陶然亭吗”因之在三十五年前,我到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逛陶然亭。

那时候没有公共汽车,也没有电车。找了一个三秋日子,真可以说是云淡风轻,于是前去一逛。可是路又极不好走,满地垃圾,坎坷不平,高一脚,低一脚。走到陶然亭附近,只看到一片芦苇,远处呢,半段城墙。至于四周人家,房屋破破烂烂。不仅如此,到外还还有乱坟葬埋。虽然有些树,但也七零八落,谈不到什么绿荫。我手拂芦苇,慢慢前进。可是飞虫乱扑,最可恨是苍蝇蚊子到处乱钻。我心想,陶然亭就是这个样子吗?

所谓陶然亭,并不是一个亭,是一个土丘,丘上盖了一所庙宇。不过北西南三面,都盖了一列房子,靠西的一面还有廊子,有点像水榭的形势。登这廊子一望,隐隐约约望见一抹西山,其近处就只有芦苇遍地了。据说这一带地方是饱以沧桑的,早年原不是这样,有水,有船,也有些树木。清朝康熙年间,有位工部郎中江藻,他看此地还有点野趣,就盖了此座庭院。采用了白居易的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的句子,称它作陶然亭;后来成为一些文人在重阳登高宴会之所。到了乾隆年间,这地方成了一片苇塘。乱坟本来就有,以后年年增加,就成为三十五年前我到北京来的模样了。

过去,北京景色最好的地方,都是皇帝的禁苑,老百姓是不能去的。只有陶然亭地势宽阔,又有些野景,它就成为普通百姓以

及士大夫游览聚会之地。同时,应科举考试的人,中国哪一省都有,到了北京,陶然亭当然去逛过。因之陶然亭的盛名,在中国就传开了。我记得作《花月痕》的魏子安,有两句诗说陶然亭,诗说:“地匝万芦吹絮乱,天空一雁比人轻”。就要说到气属三秋的.时候,说陶然亭还有点像。可是这三十多年以来,陶然亭一年比一年坏。我三度来到北京,而且住的日子都很长,陶然亭虽然去过一两趟,总觉得:“地匝万芦吹絮乱”句子而外,其余一点什么都没有。真是对不住那个盛名了。

1955年听说陶然亭修得很好;1956年听说陶然亭更好,我就在6月中旬,挑了一个晴朗的日子,带着我的妻女,坐公共汽车前去。一望之间,一片绿荫,露出两三个亭角,大道宽坦,两座辉煌的牌坊,遥遥相对。还有两路小小的青山,分踞着南北。好像这就告诉人,山外还有山呢。妻说:“这就是陶然亭吗?我自小在这附近住过好多年,怎么改造得这样好,我一点都不认识了。”我指着大门边一座小青山说:“你看,这就是窑台,你还认得吗?”妻说:“哎呀!这山就窑台?这地方原是个破庙,现在是花木成林,还有石坡可上啊!”她是从童年就生长在这里的人,现在连一点都不认得了。从她吃惊的情形就可以感觉到:陶然亭和从前一比,不知好到什么地步了。

陶然亭公园里面沿湖有三条主要的大路,我就走了中间这条路,路面是非常平整的。从东到西约两里多路宽的地方,挖了很大很深的几个池塘,曲折相连。北岸有游艇出租处,有几十只游艇,停泊在水边等候出租。我走不多远,就看见两座牌坊,雕刻精美,金碧辉煌,仿佛新制的一样。其实是东西长安街的两个牌楼迁移到这里重新修起来的。这两座妨碍交通的建筑在这里总算找到了它的归宿。

走进几步,就是半岛所在,看去两旁是水,中间是花木。山脚一座凌霄花架,作为游人纳凉的地方。山上有一四方凉亭。山后就是过去香冢遗迹了。原来立的碑,尚完整存在,一诗一铭,也依然不少分毫。我看两个人在这里念诗,有一个人还是斑白胡子呢。顺着一条贫路,穿了几棵大树上前,在东角突然起一小山,有石级可以盘曲着上去。那里绿荫蓬勃,都是新栽不久的花木,都有丈把高了。这里也有一个亭子,站在这里,只觉得水木清华,尘飞不染。我点点头说:这里很不错啊!

西角便是真正陶然亭了。从前进门处是一个小院子,西边脚下,有几间踊落不堪的屋子。现在是一齐拆除,小院子成了平地,当中又栽了十几棵树,石坡也改为泥面的。登上土坛,只见两棵二百年的槐树,石坡也改为水泥面的。登上土坛,只见两棵二百年的槐树,正是枝叶葱茏。远望四围一片苍翠,仿佛是绿色屏障,再要过了几年,这周围的树,更大更密,那园外尽管车水马龙,一概不闻不见,园中清静幽雅,就成为另一世界了。我们走进门去过厅上挂了一块匾,大书“陶然”二字。那几间庙宇,可以不必谈。西南北三面房屋,门户洞开,偏西一面有一带廊子,正好远望。房屋已经过修饰,这里有服务外卖茶,并有茶点部。坐在廊下喝茶,感到非常幽静。

近处隔湖有云绘楼,水榭下面,清池一湾,有板桥通过这个半岛。我心里暗暗称赞:“这样确是不错!”我妻就问:“有一些清代小说之类,说起饮酒陶然亭,就是这里吗?”我说:“不错,就是我们坐在这里。你看这墙上嵌了许多石碑,这就是那些士大夫们留的文墨。至于好坏一层,用现在的眼光看起来,那总是好的很少吧。”

坐了一会,我们出了陶然亭,又跨过了板桥,这就上了去绘楼。这楼有三层,雕梁画栋,非常华丽。往西一拐,露出了两层游廊,游廊尽处,又是一层,题曰清音阁。阁后有石梯,可以登楼。这楼在远处觉得十分富丽雄壮,及向近处看,又曲折纤巧。打听别人,才知道原来是从中南海移建过来的。它和陶然亭隔湖相对,增加不少景色。

公园南面便是旧城脚下,现已打通了一个豁口。沿湖岸东走,处处都是绿荫,水色空蒙,回头望望,湖中倒影非常好看。又走了半里路,面前忽然开朗,有一个水泥面的月形舞场,四周柱灯林立。摆池足可以容纳得下二三百人。当夕阳西下,各人完了工,邀集二三友好,或者泛舟湖面,或者就在这里跳舞,是多好的娱乐啊!对着太平街另外一门,杨柳分外多,一面青山带绿,一面是清水澄明,阵阵轻风,扑人眉发。晚来更是清静。再取道西进,路北有小山一叠,有石级可上,山上还有一亭小巧玲珑。附近草坪又厚又软。这里的草,是河南来的,出得早,萎枯得晚,加之经营得好,就成了碧油油的一片绿毯了。

回头,我们又向西慢慢地徐行。过了儿童体育场,和清代时候盖的抱冰堂,就到了三个小山合抱的所在,这三个小山,把园内西南角掩藏了一些。如果没有这山,就直截了当地看到城墙这么一段,就没有这样妙了。

园内几个池塘,共有二百八十亩大,1952年开工,就只挖了一百七十天就完工了,挖出的土就堆成七个小山,高低参差,增加了立体的美感。

这一趟游陶然亭公园,绕着这几座山共走了约五里路,临行还有一点留恋。为个面目一机关报的陶然亭,引起我不少深思。要照从前的秽土成堆,那过了两三年就湮没了。有些知道陶然亭的人,恐怕只有在书上找它陈迹了吧?现在逛陶然亭真是其乐陶陶了。

写景状物散文 第5篇

对一个地方思念久了,就有一种隐隐作痛的感觉,好像那里是前世,魂牵梦绕的傣家村寨,那是我曾经工作生活八年的地方,每当想起那美丽的村寨,便有一种柔软的牵挂。

山风吹动晨雾,像一条条白缎,轻轻地,慢慢地,把错落有致的村寨,缠绕上一层薄薄的柔纱。一幢幢别致、风情独特的竹楼,被寨边大榕树、芒果园、椰子林隐掩,满眼望去,这里的一切都染成了翠绿。

寨边的木棉,张开舒展的双臂,绽放着红色的花蕾,等不及绿叶的陪衬,就将激情点燃。多情的桃花,似粉红的云霞,印染在绿树之间,好似娇羞少女脸上飞出的红晕,增添了几分柔情。稻田伸向山边,在竹树间绽放,在阡陌间勾勒,一丝灵动与飘逸,溢满了浓浓的诗意。春天的稻田更让人着迷,勤劳的傣族儿女把秧苗插到山边的同时,也为稻田赋予了格外的美丽。错落有致的稻田装满了清洌的山泉,如散落在哀牢山间的奇幻魔镜,将七彩的云霞,绚烂的彩虹,将天地万物都倒映其间,将天下最美的景致都折射其中。阳光洒在水面,放射出粼粼波光。一分苍茫的安然和沉静,一样斑驳流溢的倒影,就像一幅山水画卷,撑起了浑厚凝重的一线蓝天。靠着勤奋和才智,傣家在这里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明印记。一片片稻田,把傣家的村寨,山野和大自然那么和谐的连在了一起。

踏着竹做的小桥,绕过水气弥漫的"小溪,沉浸在一个古老的梦里。天空中飘着蒙蒙的雨丝,只听见雨落芭蕉的声音,只看见那轻盈的雨滴,落在新发的绿叶红花上,便使得这天然的绿和红,显得那么的娇嫩。细雨缠缠绵绵,整个村寨都被润湿,这萦绕着绿色的雨雾,像是一层轻薄的白色面纱,遮盖了村寨的谲奇,却也给这原本的美丽风景增添了几分神秘。

站在蔑芭铺就的竹楼上,坝子的盎然绿意涌来眼底。椰林追着绿云,甘蔗溢出醇甜,茶叶飘荡清香,无处不醉人。到处是密密莽莽的青,到处是潮卷浪翻的绿。遥望天尽地边,偶尔才露出一抹空明的山影。绿浪中,垂荫覆地的大榕树,葱茏的凤尾竹,硕果累累的槟榔,装点着风情万种的傣家竹楼。

流过竹楼间小河静静流淌,拍打着竹楼千古的幽梦。寨子里一片静谧,竹林深处,傣家少女挑水走过,长长的筒裙,随着阿娜的身躯一起摆动。傣家少女是水做的妖姬,水是傣家的灵魂。竹楼有水相伴,泉音叮咚,增添了一种悠闲,一种淡雅,一种从容,何况这里的水,还有竹楼相伴。自然和谐,古朴而清丽的竹楼,传承着水的温柔,春的永恒!

石斛花香飘满竹楼,仙人掌围成的篱笆开满鲜花,凤尾竹飒飒摇响,芒果伸手可触,压弯枝条的柚子,敲打着竹楼的房檐。走进竹楼,温柔似水的傣家姑娘会姗姗地走来,送上一杯糯米香茶,轻轻将茶放下,然后嫣然一笑。彩色的筒裙,芳馨的气息,淡淡的茶香,嫣然一笑,犹如一支曼舞的孔雀。走进宁静祥和的竹楼,就有了那种前生今世之感。这感觉,仿佛是穿越古老的时空,等待了千年,在心灵间飘动。

晚霞渐渐被绿色溶尽,夕阳披着浅绿亮丽的婚妙,缓缓的牵引着山后的圆月。蝉羽的月色从屋顶滑向阳台。高大的蕉叶姗姗地把皓月托起,傣寨的月亮,品味着绿色的夜空,感受着岁月的沧桑。雨林风柔湿润,椰树亭亭玉立,凤尾竹脉脉含情。坐在竹芭铺就的阳台上,笑语拂去疲惫。这个时候,竹楼满充满温馨,吉祥与幸福。

在茶的芳香中,月光拨枝踏叶而来,漫进人们的心湖。竹林中流水潺潺,此刻映着月光,显得格外的清凉。清风徐来,夜空弥漫幽香,令人心动起来,顿升隔世之感。竹楼前葱茏的凤尾竹林里,传来小卜冒情意绵长的歌声,伴和着唧唧虫鸣,随晚风飘得很远很远。

喂喂啊罗——

阿妹的月亮挂天上

阿哥把芦笙吹响

抬头看这月色朗朗

竹楼旁边有凤凰花香

还有阿妹银镯叮当

月影在波光中荡漾

心儿飞出凤尾竹旁

心儿就快(要)飞到天上

啊喂啊喂啰外

柔婉的歌声,流淌着傣家气息,软软柔柔,像一只拨弄你心弦的手,那原汁原味的傣家韵味,永远缠绵在心中。这时,月亮变得妩媚而清丽,正在河边沐浴的傣家姑娘,沐出一怀惬意,沐出一脸羞怯,沐出一阵银铃笑声。轻快的鼓点,悠扬的锣声飞来耳畔。循声而来的傣家少女,走向如痴似颠的小伙,舞步轻盈踏月,歌声流水行云。姑娘们用流蜜的双眸,瞻望自己的情郎,双眼里闪现着七彩的阳光。双双隐蔽于大榕树下,或坐在芭蕉丛里,花香正馥郁,月光正融融,两颗相爱的心,化作倾诉衷肠的千言万语。带着些许的欣慰,风中的竹楼在慢慢沉醉。

月光下的竹楼分外妖娆,而这竹楼是永远的见证,它映照出柔情,也映照出沧桑,在这样的月夜,静静地坐在竹楼窗前,夜风吹动了竹林,月光与歌声交汇,这时候,悄悄地有了一片心情的宁静,溶在人生如梦的感慨里。

月光下的竹楼,风中的竹楼,也成了我柔软的牵挂。月还是令人充满幻想的月,人已隔了千山和万水,却是一样的思念深深。

写景状物散文 第6篇

早上,突觉天气凉爽了很多,便惊喜开窗。是的,秋天真正到来了。

我不喜欢病菌盛行的春天,不喜欢大汗淋漓的夏天,也不喜欢那瑟瑟发抖的冬天,唯独在秋天,我才不会轻易感冒,不会整天一身汗酸味,也不会将自己包裹的乡粽子一样。所以,我只对秋天一往情深。

秋天虽在前几个星期就如约而至,但,也许是全球高温的缘故吧,秋天一直和夏天一样,火辣辣的太阳烘烤着大地。面对这迟来的秋天,我没有丝毫怪罪之意。

出了家门,我要好好享受以下秋的沐浴。

仰天望去,天空很蓝很蓝,没有一丝杂质,那种蓝,有如清澈溪水般透明。我向来对天空万分喜爱,喜欢它的蓝,喜欢它的高,喜欢它的广阔,喜欢浮在天空的云朵。但,我更喜欢秋天的天空,好像天空也和我一样,爱那秋天。所谓天高云淡,就是在形容秋天。棉花似的朵朵白云,乖巧地飘荡在天空的怀抱。也许不仅仅是天空,那太阳也像非常喜欢秋天。往日的热情收敛了许多,有的只是温柔,对天地万物的温柔,那柔和的阳光拂在脸上,暖暖的。面对这么舒适的天气,我散慢地伸了个懒腰。

风很大,将我的头发吹得有点凌乱,美好的`心情顾不上去整理那头发,张开双臂,任凭秋风从衣服中穿梭,这个时候,真可用“凉爽”二字来形容了。路旁的树叶似乎对这秋风十分喜爱,随着风飘过的方向,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一曲独特的交响乐,很好听。有几片枯叶挣脱了树的束缚,随着风儿一起舞蹈,不一会儿,路边就稀稀落落飘落下一些枯叶。没有泥土可让他们的生命重新轮回,便静静地躺在水泥地上,等待别人将他们带去那通往天堂的路。

刚刚还快乐的心情,似乎平静了许多。

弯腰轻拾起一片普通的落叶,仔细端详。叶上的纹路很清晰,深黄色的叶片交杂着裂痕。将叶子举过头顶,透过裂缝向天空望去,顿时有种莫名的冲动。这片叶子在这个世界上停留了不到一年,又将回归故路。生命似乎太短暂了……

背着秋风吹来的方向,松手抛开落叶,看着叶子不知去向,才继续向前走去。

秋的到来,宣告一年的过去。清晰记得上回秋天,自己沉沦在玩了中,没有目标,没有行动,这年的秋天眨眼又到了。看花开花落,观潮涨潮退,看似时间过了许久,其实仅仅是随手一挥间。还没懂得珍惜,时间便残忍地不带一点留恋地从指尖溜走,自己还没有来得及抓住一丝。留下了太多忧郁,带走了太多机遇。有种悲伤,有种无奈……

秋的日子,我会好好珍惜,在那寒冬来临之际,至少我懂了。

重新仰起头,望望那天空,天似乎更蓝,阳光似乎更温柔了……

写景状物散文 第7篇

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神像秋。

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
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

最动人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慑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之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最耐寻味的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预,不必留连。

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份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著。“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澹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份飘潇,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也有某些人,具有这份秋之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澈与洒脱。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是澹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写景状物散文 第8篇

天气转暖,春风和煦的抚摸着脸,心情开阔了许多。听同事说公园里的梨花开了,于是利用早上散步的时间,顺道去看梨花。

梨树群在公园西面的斜坡上,由于其他树比较多的缘故,梨树显得稀稀落落的,这里一棵,那里一株,但这样更有韵味,比在一起拥拥挤挤好的多。

梨花开了,一树银白,白的娇嫩,白的艳丽。仿佛冬天飘落在树上的雪花。不,雪花不能和梨花相比的,太阳出来时,雪花会融化掉的,且雪花是在树上凝固不动的;而梨花在阳光的照耀下,会更加娇艳妖娆,浓郁的香味会香飘千里。近处细观梨花,梨花三个一群,五个一簇的,有的开的正艳,舒张开了五片白白的小手,在风中上下摇摆,中间鲜红的花蕊里,经常可见小蜜蜂;有的还是小骨朵,骨朵顶端还是一抹红色呢。梨花的下面,伸出了几片嫩绿的树叶,叶片上还带着淡淡的红晕,这样更显的梨花的白了。

想起了天宝的梨花。每年梨花开的时节,四里八乡的人们都赶往天宝的罗圈崖村,那里的梨花最盛。还是十多年前,骑车奔波了五十多公里,翻山越岭去看梨花。站在天宝罗圈崖的山顶上,往下面望去,漫山遍野的一片白,如冬季的白雪般铺满了整个山谷。信步下山,苍老的一搂多粗的梨树随处可见,错落有致的分布在田间坝头,或者小河沟里。有的梨树高达十米,方围数十平米,梨树从中,随处可见携妻拖小的游人,或者观花,或者拍照,或者孩子们一个惊奇的发现,引起一片笑声,期间也随处可见在田间地头忙碌的农民。倚在树上小憩,嗅着浓郁的花香,有点沉醉的感觉,真想躺在梨树下面,在温暖的阳光怀抱中,在沁人心脾的梨花香味中,美美地的睡一觉。

中医上说,梨能润桑清肺。咳嗽的时候,把一个梨洗干净,切两半,放进锅里煮熟,喝水吃梨,很快就会好的。春季梨花让人欣赏,夏季为人挡风遮阴,秋季果实供人食用,梨树可以说一生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求回报,这岂不让人敬佩有加?

望着满树的梨花,仿佛看见了秋季中,梨树上累累的果实。

写景状物散文 第9篇

陶然亭好大一个名声,它就跟武昌黄鹤楼、济南趵突泉一样。来过北京的人回家后,家里一定会问:“你到过陶然亭吗”因之在三十五年前,我到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逛陶然亭。

那时候没有公共汽车,也没有电车。找了一个三秋日子,真可以说是云淡风轻,于是前去一逛。可是路又极不好走,满地垃圾,坎坷不平,高一脚,低一脚。走到陶然亭附近,只看到一片芦苇,远处呢,半段城墙。至于四周人家,房屋破破烂烂。不仅如此,到外还还有乱坟葬埋。虽然有些树,但也七零八落,谈不到什么绿荫。我手拂芦苇,慢慢前进。可是飞虫乱扑,最可恨是苍蝇蚊子到处乱钻。我心想,陶然亭就是这个样子吗?

所谓陶然亭,并不是一个亭,是一个土丘,丘上盖了一所庙宇。不过北西南三面,都盖了一列房子,靠西的一面还有廊子,有点像水榭的形势。登这廊子一望,隐隐约约望见一抹西山,其近处就只有芦苇遍地了。据说这一带地方是饱以沧桑的,早年原不是这样,有水,有船,也有些树木。清朝康熙年间,有位工部郎中江藻,他看此地还有点野趣,就盖了此座庭院。采用了白居易的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的句子,称它作陶然亭;
后来成为一些文人在重阳登高宴会之所。到了乾隆年间,这地方成了一片苇塘。乱坟本来就有,以后年年增加,就成为三十五年前我到北京来的模样了。

过去,北京景色最好的地方,都是皇帝的禁苑,老百姓是不能去的。只有陶然亭地势宽阔,又有些野景,它就成为普通百姓以

及士大夫游览聚会之地。同时,应科举考试的人,中国哪一省都有,到了北京,陶然亭当然去逛过。因之陶然亭的盛名,在中国就传开了。我记得作《花月痕》的魏子安,有两句诗说陶然亭,诗说:“地匝万芦吹絮乱,天空一雁比人轻”。就要说到气属三秋的时候,说陶然亭还有点像。可是这三十多年以来,陶然亭一年比一年坏。我三度来到北京,而且住的日子都很长,陶然亭虽然去过一两趟,总觉得:“地匝万芦吹絮乱”句子而外,其余一点什么都没有。真是对不住那个盛名了。

1955年听说陶然亭修得很好;
1956年听说陶然亭更好,我就在6月中旬,挑了一个晴朗的日子,带着我的妻女,坐公共汽车前去。一望之间,一片绿荫,露出两三个亭角,大道宽坦,两座辉煌的牌坊,遥遥相对。还有两路小小的青山,分踞着南北。好像这就告诉人,山外还有山呢。妻说:“这就是陶然亭吗?我自小在这附近住过好多年,怎么改造得这样好,我一点都不认识了。”我指着大门边一座小青山说:“你看,这就是窑台,你还认得吗?”妻说:“哎呀!这山就窑台?这地方原是个破庙,现在是花木成林,还有石坡可上啊!”她是从童年就生长在这里的人,现在连一点都不认得了。从她吃惊的情形就可以感觉到:陶然亭和从前一比,不知好到什么地步了。

陶然亭公园里面沿湖有三条主要的大路,我就走了中间这条路,路面是非常平整的。从东到西约两里多路宽的地方,挖了很大很深的几个池塘,曲折相连。北岸有游艇出租处,有几十只游艇,停泊在水边等候出租。我走不多远,就看见两座牌坊,雕刻精美,金碧辉煌,仿佛新制的一样。其实是东西长安街的两个牌楼迁移到这里重新修起来的。这两座妨碍交通的建筑在这里总算找到了它的归宿。

走进几步,就是半岛所在,看去两旁是水,中间是花木。山脚一座凌霄花架,作为游人纳凉的地方。山上有一四方凉亭。山后就是过去香冢遗迹了。原来立的碑,尚完整存在,一诗一铭,也依然不少分毫。我看两个人在这里念诗,有一个人还是斑白胡子呢。顺着一条贫路,穿了几棵大树上前,在东角突然起一小山,有石级可以盘曲着上去。那里绿荫蓬勃,都是新栽不久的花木,都有丈把高了。这里也有一个亭子,站在这里,只觉得水木清华,尘飞不染。我点点头说:这里很不错啊!

西角便是真正陶然亭了。从前进门处是一个小院子,西边脚下,有几间踊落不堪的屋子。现在是一齐拆除,小院子成了平地,当中又栽了十几棵树,石坡也改为泥面的。登上土坛,只见两棵二百年的槐树,石坡也改为水泥面的。登上土坛,只见两棵二百年的槐树,正是枝叶葱茏。远望四围一片苍翠,仿佛是绿色屏障,再要过了几年,这周围的树,更大更密,那园外尽管车水马龙,一概不闻不见,园中清静幽雅,就成为另一世界了。我们走进门去过厅上挂了一块匾,大书“陶然”二字。那几间庙宇,可以不必谈。西南北三面房屋,门户洞开,偏西一面有一带廊子,正好远望。房屋已经过修饰,这里有服务外卖茶,并有茶点部。坐在廊下喝茶,感到非常幽静。

近处隔湖有云绘楼,水榭下面,清池一湾,有板桥通过这个半岛。我心里暗暗称赞:“这样确是不错!”我妻就问:“有一些清代小说之类,说起饮酒陶然亭,就是这里吗?”我说:“不错,就是我们坐在这里。你看这墙上嵌了许多石碑,这就是那些士大夫们留的文墨。至于好坏一层,用现在的眼光看起来,那总是好的很少吧。”

坐了一会,我们出了陶然亭,又跨过了板桥,这就上了去绘楼。这楼有三层,雕梁画栋,非常华丽。往西一拐,露出了两层游廊,游廊尽处,又是一层,题曰清音阁。阁后有石梯,可以登楼。这楼在远处觉得十分富丽雄壮,及向近处看,又曲折纤巧。打听别人,才知道原来是从中南海移建过来的。它和陶然亭隔湖相对,增加不少景色。

公园南面便是旧城脚下,现已打通了一个豁口。沿湖岸东走,处处都是绿荫,水色空蒙,回头望望,湖中倒影非常好看。又走了半里路,面前忽然开朗,有一个水泥面的月形舞场,四周柱灯林立。摆池足可以容纳得下二三百人。当夕阳西下,各人完了工,邀集二三友好,或者泛舟湖面,或者就在这里跳舞,是多好的娱乐啊!对着太平街另外一门,杨柳分外多,一面青山带绿,一面是清水澄明,阵阵轻风,扑人眉发。晚来更是清静。再取道西进,路北有小山一叠,有石级可上,山上还有一亭小巧玲珑。附近草坪又厚又软。这里的草,是河南来的,出得早,萎枯得晚,加之经营得好,就成了碧油油的一片绿毯了。

回头,我们又向西慢慢地徐行。过了儿童体育场,和清代时候盖的抱冰堂,就到了三个小山合抱的所在,这三个小山,把园内西南角掩藏了一些。如果没有这山,就直截了当地看到城墙这么一段,就没有这样妙了。

园内几个池塘,共有二百八十亩大,1952年开工,就只挖了一百七十天就完工了,挖出的土就堆成七个小山,高低参差,增加了立体的美感。

这一趟游陶然亭公园,绕着这几座山共走了约五里路,临行还有一点留恋。为个面目一机关报的陶然亭,引起我不少深思。要照从前的秽土成堆,那过了两三年就湮没了。有些知道陶然亭的人,恐怕只有在书上找它陈迹了吧?现在逛陶然亭真是其乐陶陶了。

推荐访问:写景 状物 散文 写景状物散文9篇 写景状物散文(精选9篇) 写景状物的经典散文

版权所有:纪锦公文网 2016-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纪锦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纪锦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6017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