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纪锦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创业成功故事20篇

2023年创业成功故事20篇

时间:2023-06-16 16:00:09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创业成功故事第1篇柳传志年龄:65岁创业时间:1984年创立联想第一桶金:汉卡在企业的初期状态,目标是一个暗藏的、朦胧的意识。因为你还很弱小,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企业还缺乏把握,无论你具有怎样的信心,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业成功故事20篇,供大家参考。

创业成功故事20篇

创业成功故事 第1篇

柳传志

年龄:65岁

创业时间:1984年创立联想

第一桶金:汉卡

在企业的初期状态,目标是一个暗藏的、朦胧的意识。因为你还很弱小,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企业还缺乏把握,无论你具有怎样的信心,目标对于初创企业至多是一个远大抱负,因而无法量化与明确。

柳传志:做“倒爷”被骗

1980年代初,计算机革命已经在全球兴起,硅谷也成为中国的技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中科院内部的科技人员早已经禁不住诱惑,不断走出高墙深院创立公司。

老帅柳传志在2月初复出担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联想是我的命,需要我的时候我出来,是我义不容辞的事情。”柳传志自剖心迹,虽已年逾65,但激情不减当年。

1980年代初,计算机革命已经在全球兴起,硅谷也成为中国的技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中科院内部的科技人员早已经禁不住诱惑,不断走出高墙深院创立公司。时任计算所所长的曾茂朝(现任联想控股董事长)也一直在私下里鼓励手下创立公司。已年逾40岁的柳传志主动提出了要创业,“我40岁的时候是因为前面没有路可走,所以选择了创业。”

当年10月,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即联想前身)“授命成立”,王树和、柳传志、张祖祥组成三人核心成员,柳担任副总经理。曾茂朝将计算所的传达室交给柳传志使用,又给了20万元开办经费,还给予了很多不成文的支持:不受限制的招纳本所人员,可以使用所里的技术成果,员工可以使用自己原先在计算所里的办公室、电话以及所有资源等。

虽然支持很多,但是从1984年冬天到1985年春天的几个月里,公司里最令人头疼的是不知道去干什么。柳传志后来回忆,“当时实在是不知道要干什么好了,所以能干什么就先干着,哪怕挣点儿钱发工资也好。”于是,包括柳在内的所有员工都当过“倒爷”、“板爷”,在中关村拉平板车去卖运动服装、电子表、旱冰鞋、电冰箱。

后来因为听说倒买一台彩电能赚1,000块,联想也跟着去做。当时有说法“骗子比彩电还多”,尽管柳传志小心谨慎的叮嘱要看到电视才付款,他们也的确看到了电视,不过等钱汇过去,对方却消失了,联想一下被骗去14万元。公司一下子更加艰难。

到了1985年,所有可能为公司带来收入的各种业务几乎试了一个遍。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将计算所倪光南主导开发的“汉字系统”带到了公司,成果产品化后就是后来知名的“汉卡”。当时电脑大部分靠进口,全是英文系统,必须装上汉卡,每台电脑经过改装后利润高达一、两万元。联想在6个月内至少销售出了100套,为公司带来了约40万元毛利润。

曾茂朝的妻子,计算所研究员胡锡兰就在1985年的夏天从自家楼上看到了一个难忘的场景:烈日炎炎下,柳传志和李勤(现任联想控股常务副总裁)等人正在人拉肩扛,将一堆微机从大院门口搬进来,柳传志满头大汗,衣服湿透,而李勤把裤子卷到了大腿上,气喘吁吁。回想当日情景,柳传志后来表示,“我们第一桶金就是靠出卖技术劳力赚的。”

创业成功故事 第2篇

俗话说,女人和小孩的钱最好赚。

上海有家餐厅,抓住女性用餐的痛点——美味不会胖,绿色、安全、健康,并且可以减肥的食物。

而且,他家为了让女性更加快捷便利的享受不会胖的美味,又对外卖模式进行了改革。说不好,这将掀起一场外卖革命……

近日,小编走进上海Raw Plus(源+轻食)餐厅,了解一下这位80后的美国海归餐饮创业者叶海波,是怎么打造这个最受女性喜欢的餐厅,并对外卖模式进行变革的。

美国 轻食餐厅很普遍

Raw Plus的创始人叶海波,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交通工程专业硕士毕业,20XX年回国,开创了这家上海不多的轻食餐厅。

在叶海波回国之前,于20XX年,他在美国就开过一个饮品店,是做绿色饮品。

“在美国,可以看到,马路上的行人,很多人手里都拿着一瓶绿色的蔬菜榨汁的饮料。”叶海波说,“人们都非常重视食品的健康与安全。”

“那个店面积不到50平米,在美国当地很受欢迎。”叶海波说。

也是从那时候起,每次回国,他都注意到,国内轻食这块是个空缺,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的消费者的需求,也不再局限于吃饱吃好,也开始要求食品的安全与健康。

于是,20XX年回国起,叶海波就筹划,开一个在美国很普遍的轻食餐厅,并且专打女性市场。

什么是轻食呢?

最初,轻食表示简单,简便,快捷就可以享用的食物,比如春卷,寿司,包子等,就是轻食。

后来,轻食逐渐演化成,只要是清淡、低热量、不加重身体负担的食材,都可以归类至轻食主义,不需仅局限于单一食品。

简而言之,就是低糖、低脂、低盐、高纤。

回国尝试开一家轻食餐厅

Raw Plus的店址选在上海的一个商圈,周围白领众多。

店一开,就受到了女性的热捧。

“90平米的店面,每天的营业额一万多元”,叶海波说,“其中80%都是女性。”

那么,这家Raw Plus的产品有什么特点呢?

产品打女性痛点

女性在食物上,关注既要好吃,吃了还不发胖。

所以,在Raw Plus,食品以各色杂粮、谷类为主,为提升口味,部分产品会辅以适量肉类。

“产品对热量的摄取严格控制,保证每日的能量所需即可,尽量不做到过量摄取。”

Raw Plus的产品,很多都是自主研发,很多产品都是西式的食材+中式的烹饪方式,产品可能除了Raw Plus之外,就别无他处可尝。

提高生活品质,打绿色健康牌,直接和有机农场合作

叶海波在创立Raw Plus之前,走访了上海周边众多农场,“就为寻找一家安全、绿色,性价比合适,供货稳定的农场合作”。

最终,经过多方比较、考察,叶海波与崇明附近的一家有机农场签约合作,餐厅所有的绿色蔬菜,都来自这家农场。

同时,这也成了他家的卖点之一,让消费者真切的感受到了他家食物的安全。

新的外卖形式——全功能外卖车

在Raw Plus, 除了堂食,外卖也是他家的一大亮点。

叶海波在经营时发现,现有的外卖模式,对Raw Plus的产品,以及女性的挑剔口感方面,存在几个弊端:

若路程较远,品质不好把控;

Raw Plus的产品,讲究新鲜,若时间过长,会影响口感。

在经营外卖的过程中,Raw Plus也确实遇到了这个问题,但碍于目前的这种送外卖模式,无法改进,除非厨房开在对象楼下。

外卖人员安全不好把控;

“满大街的电瓶车送外卖,这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首先,人员安全这一关就过不了。”叶海波说,“这种送外卖的形式,其实无形中增加了公司运营的人力成本,一旦外卖人员出了安全事故,公司都要面临一系列麻烦。虽然国内是平台化运作,但这种模式,风险成本太大,目前只是暂时的,将来肯定会被其它方式所取代。”

外卖成本不好把控;

用电瓶车送外卖,每一单的运费都是固定的,并不会因为你的量大而减少。而且,越远,成本、风险指数越高,越不划算。

介于此种原因,叶海波计划推出一种新的外卖形式——外卖供应车。

“在美国,外卖是很发达的,但他们的街头,没有到处的电瓶车、摩托车的送餐大队”,叶海波说,“他们的外卖,更多的是一个集成厨房化的外卖车在运作。”

这种外卖车,移动方便,功能齐全,自带水、电,可以蒸煮煎炒,就是一个移动的厨房,可以直接开在办公楼下,进行产品的加工、配送。

这样,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的品质、安全、成本的三大弊端,并且,可以省去在办公楼下开店的高昂房租成本,只要车停在楼下,就相当于拥有了一个办公楼下的移动厨房。

产品提价,反而让生意更好

从20XX年开店以来,直到今年3月,Raw Plus一直都处在调整阶段。

产品提价——市场不认低价

最初,餐厅产品的定价较低,以至于利润也低,餐厅盈利能力低下。

但即使这样,餐厅的生意也不是太好。

后来,叶海波决定对餐厅提价,他认为,“市场是不会因为你价钱低就买账的,消费者能接受的价位,并不是低价。”

产品精细化——消费者喜欢吃的就那几款

在提价的同时,叶海波对餐厅的产品进行了精细化处理:

沙拉产品,从10多个,精细到6个;

杂粮饭,从8个,精细到3个;

人员细化——减小工资在营业额中的占比

叶海波总结,之前的餐厅,用工太多,后厨兼服务人员共有17人,每月营业额17~18万,工资就要7~8万元。

经过对餐厅用工结构的分析,餐厅的用工减少到12个人。

之前,在Raw Plus,水台、色拉、吧台各需要一个工作人员,在对他们的工作量进行分析之后,对岗位进行了精简,人员不再只专注自己的岗位,而是各个岗位还以互通。

现在,餐厅每月营业额33万左右,工资开销只要5万。

这一系列改变,让餐厅在消费者心中有了明确的定位,餐厅形象也越来越明晰,再经过效率化提升,餐厅营业额也随着一路飙升,从日均3000元,涨到6000元,又到8000元,直到现在的1万多元。

创业成功故事 第3篇

大学时代开始,对“家”和“美好生活”的热爱便开始影响着孙蕾。孙蕾所学专业与家居设计并无半点关联,但在这期间,孙蕾几乎订阅了当时所有热门的家居设计类杂志,通过大量的自我学习,初步建立了对行业的认知。

毕业之后,孙蕾正式进入家居行业,就职杭州某知名家居市场,负责招商工作。在此期间,孙蕾通过与众多家居品牌经营者及运营者的接触,学习并掌握了更多行业知识、积累了更多的行业经验,也建立了良好的行业人脉圈。这让孙蕾逐梦的资本得到了提升。

创业成功故事 第4篇

真正的主将,总是能在企业遭遇艰难和路径分歧的时候,挺身而出,给团队带来信念和方向。

54岁开始二次创业的李建全十年磨一剑,用品质和口碑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死局”,将“一朵棉花”盘活成一门年营收达30亿,全国拥有230家门店的大生意。

李建全将自己第一次创业的原因归结为“养家糊口”,而第二次创业他则希望打造一个“让中国人为之骄傲的民族品牌”。

全棉时代的故事要从其棉柔巾的核心技术——全棉水刺无纺布的研发开始讲起。

当年的李建全,是中国第一批外贸出口人,于1991年创办稳健医疗,凭借医用敷料用品的OEM生产起家,出口至欧美日,成为中国最大的医用敷料出口企业。

但一个世界级的难题是,医用手术纱布会带纱头或绒毛,很容易遗留在体内,导致后遗症。(目前,该问题已不存在)李建全自己就是受害者,手术后的部位,至今一到雨天就疼。

能不能做出不带绒毛的无纺纱布呢?

1096天,2156次实验,消耗537吨棉花之后,20XX年,李建全带领团队终于成功研发了全棉水刺无纺布技术,并获得专利。

但没想到的是,因为技术超前,缺乏认证标准,产品在医疗市场应用受阻。因为这种新式的“无纺布”尚未获得欧盟的认证许可,根本无法打入海外医疗市场。

无奈之下的李建全开始转变市场方向。这时候的他才发现:国内的卫生间厂家对这种产品很感兴趣。而且,过去棉花大多数被用在做衣服、被子上,在日用品上用得比较少,但其实棉花在舒适性上非常有价值。也就是说,日用消费棉制品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20XX年,李建全正式入局民用市场,全棉时代由此诞生。

第一年,李建全一口气开了20多家店,亏了3000多万;第二年又接着开了17家店,接近4000多万。第三年,我们还继续开,再30家店……

20XX年-20XX年,这四年,李建全大概开了八十家店,关了20多家店,累计亏损近两个亿。

屡屡碰壁的李建全这时候开始改变打法。

他先是摒弃大扩张的打法,改为聚焦大型购物中心,以300-500平方米的大店模式直营,打造电脑讯网的高端品牌形象。

随后再开始将业务聚焦起来,把母婴市场作为重点突破口,推出了婴童和孕产服饰等产品。

除此以外,为了打造良好口碑和服务质量,李建全还始终坚持在线上线下保证产品的品质、价格一致性,从来不会打价格的利差去忽悠消费者。

几顿操作后,全棉时代迎来新生,逐步从众多同行中脱颖而出。20XX年,其线上销售额达20XX万元;20XX年,其线上销售额达7000万元。

在品牌和产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了解和认可后,全棉时代的线下渠道也顺势发力,业绩迎来了转机。20XX年,全棉时代销售额接近4亿元,实现了转亏为盈。

更为关键的是,在母婴领域大获成功后,李建全还持续求新,在用户和产品类型上寻求双突破。一是请来新生代偶像王俊凯代言,使产品年轻化;二是逐步弱化母婴标签,把业务扩大开来。

目前,全棉时代SKU达2万个,已经形成“全棉全品类”业态,其消费群体年龄集中在25-35岁之间,其中女性用户占到85%。

从连年亏损到转亏为盈,再到如今年盈利近30亿,全棉时代力克重重困难,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突围。

十年时间,李建全是如何做到的呢?

说到底,其实就一句话,一定要让消费者感受到你是真诚的,你是实在的。在刚做电商时候,全棉时代请来一位运营专家来授课,专家建议跟随一些品牌的做法,将线上线下产品和定价做得不一样,例如将线上产品包装做漂亮一点,质量差一点,价格定高一点后再来打折。

李建全痛斥这种观点,认为这完全是在欺骗消费者。他还说:“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品牌,不管你赚不赚钱,即使你亏本,也不能在消费者丧失信用。”

如果要论李建全为啥取得如今成就的话,这一点可能就是最核心的一点了。

创业成功故事 第5篇

1991年,姚家全到成都打工,由于无学历、无技术、无资本,23岁的他只好每天蹬着一辆三轮车,走街串巷卖锅盔。在数以万计的锅盔被成都人消化掉后,姚家全积累了他的第一桶金——近2万元。然而灾难一个接一个,很快积蓄全部花光并负债累累。身无分文的姚家全,不得不靠借钱重操卖锅盔的旧业。

20XX年底的一天,一位老人要求姚家全给他做一个拉闸防护窗,并给了他50元订金。由于姚家全对拉闸门窗一窍不通他只好去向别的厂家定做,不料对方不但要价奇高,还把交货日期一推再推。姚家全只得灰溜溜地去给老人退订金,“别人刁滩你,你可以自己学啊!”老人的一句话点醒了姚家全。他骑着行车到一家做拉闸门窗的店里看了3天,然后花了500多元钱要回模具,拆了装,装了拆。经过半年摸索,姚家全终成“正果” 与人合伙开了一家拉闸门窗店。

虽然跟人合伙开了店面,但姚家全并没有因此走向致富。于干不了技术活,他的工资比请来的工人还低。思索再三,开始自立门户。姚家全窘迫得连买材料的钱都没有,只得骑着自行车到处借钱买材料,就这样完成了生意,赚到了170元钱。面对资金困境,姚家全充分发挥他卖锅盔的本事,在自行车后绑个样品,走街串巷去推广,别人每平方米卖200元,我就卖160元,凭借薄利多销和良好的信誉,姚家全的生意开始好起来,“拉闸老姚”的名头也逐渐在圈内打响。现在,已有百万身家的姚家全,正准备进军不锈钢防盗门市场。

点评:

姚家全一路以来的艰辛我们都能从文字里感受到。选择不熟悉的行业为创业项目的姚家全,通常结果只能是别人的垫脚石。但庆幸的是,姚家全不放弃, 又采取了薄利多销的经营方式,并且注重自身良好信誉的培育,并且始终勤劳、坚韧,成功打响“拉闸老姚”的名头,成功符合情理,我们也要向他学习。

创业成功故事 第6篇

不平凡的少年

创业成功人士的事例,12岁时,我对学习英语产生了兴趣。每天早上,不管刮风下雨,我都要骑车40分钟,到杭州西湖旁的一个小旅馆去学英语,这一学就是8年。那时,中国已经逐渐对外开放,许多外国游人到杭州旅游观光。我经常为他们充当免费导游,带他们四处浏览的同时练习英语,这8年的学习深深改变了我。外国游客带给我的知识和从老师、书本学到的很不一样,我开始比大多数人更具全球化的视野。

屡遭挫折

创业成功人士的事例,我高考考了三次,才被当时杭州差的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录取。在大学里,我有幸当上了学生会主席,后来还成为杭州大学生联合会主席。但那时,我的未来基本上被圈定在了中学英语老师。毕业时,我成为500多名毕业生中唯一一位在大学教书的教师。我的工资是每月人民币100至120元,相当于 12至15美元。

在5年的教书生涯中,我一直梦想着到公司工作,比如饭店或者其它什么地方。我就是想做点儿什么。1992年,商业环境开始改善,我应聘了许多工作,但没有人要我。我曾经应聘过肯德基总经理秘书职位,但被拒绝了。

接着在1995年,我作为一个贸易代表团的翻译前往西雅图。一个朋友在那儿首次向我展示了互联网。我们在雅虎上搜索啤酒这个单词,但却没有搜索到任何关于中国的资料,我们决定创建一个网站,并注册了中国黄页这个名称。

我借了20XX美元,创建了这个公司,当时我对个人电脑和电子邮件一窍不通,我甚至没接触过键盘。这也是我为什么说自己是盲人骑瞎马。我们与中国电信竞争了大约一年,中国电信的总经理表示愿意出资万美元,和我们组建合资公司。我还从来没见过那么多钱。遗憾的是,中国电信在公司董事会中占据了五个席位,而我的公司只有两个席位,我们建议的每件事件他们都拒绝,这就象蚂蚁和大象搏弈一样,根本没有任何机会。我决定辞职单干。那时,我得到了来自北京的一个offer,负责运营一个旨在推动电子商务的。

创业梦想

创业成功人士的事例,我的梦想是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公司。1999年,我召集了18个人,在我的公寓里开会。我对他们讲述了我的构想,两个小时后,每个人都开始掏腰包,我们一共凑了6万美元,这就是创建阿里巴巴的第一桶金。

我想建立一家全球性的企业,因此选择了一个全球性的名字。阿里巴巴很容易拼写,而且《一千零一夜》里芝麻开门的故事家喻户晓,很容易被人记住。

当时,阿里巴巴基本上是一个三无企业,无资金、无技术、无计划,但我们终存活了下来。我们每一分钱都用得非常仔细,公司的办公地点就选在了我的公寓里。我们1999年从高盛获得了资金注入,20XX年又从软银获得了投资,公司的规模开始扩张。

我们能取得的地位因为我相信一件事:全球视野,本土能赢。我们自己设计业务模式,我们主要关注如何帮助中小企业赚钱。我们从不从美国拷贝经营模式,象许多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家那样。我们关注产品质量,我们一定要实现点击,得到。如果不能得到,那就是垃圾。

我说阿里巴巴曾犯下一千零一个错误。我们扩张得太快,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后,我们不得不裁员。到20XX年,我们拥有的现金只够维持18个月。阿里巴巴网站的许多用户都在免费使用服务,我们不知道如何获利。于是我们开发了一款产品,为中国的出口商和美国的买家牵线,这个业务模式拯救了我们。到 20XX年底,我们实现了1美元净利润,终于跨过了盈亏平衡点。自那以后,公司的经营业绩每年都在提高,现在阿里巴巴的盈利能力已经相当强。

创业成功故事 第7篇

2013年刚好是我来深圳工作整整十年了,深圳这个富有创业梦想和激情的城市深深的吸引着我。在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总感觉只有这样年轻的科技型城市才有我的用武之地。来到深圳,像很多人一样,上网投简历找工作,去人才市场找工作,忙着到处面试。不到一个月,就进入了当时很有名气的小蜜蜂财务软件公司上班,就这样开始了我在深圳IT行业的摸爬滚打。

我的从业经历随着IT行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最初的技术人员到后面的ERP顾问,不光是专业知识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人际关系和资历在行业圈子内也得到了很多的积累。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很多企业,特别是制造行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随之而来的是ERP软件行业的萎缩,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思考是否要继续下去做ERP还是要改行了。随着家庭的组建和年龄的增大,倍感压力很大。也在这个时候,电子商务异军突起,很多投资行业的热钱也不断砸下电子商务行业。国外的就不说了,国内的阿里巴巴、淘宝、京东商城、当当网、凡客诚品非常的火爆,而且那时候自己也经常在网上购物,感觉很方便、快捷。虽说火爆,但还不是像现在这么普及,那时候还没到移动电子商务的快车道。基于自己做了这么几年软件,感觉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都是相通的,应该可以乘着东风,转型做电子商务。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就在2008年下半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一大学系同学刚好在创业阶段,接了华南工业原料城电子商务项目,叫我一起过去做。那时候,位于深圳平湖华南城的交通很差,也没什么配套设施。260万平米的大型专业市场更显得人少、车少。当然了这几年的发展变化明显好了很多。刚接这个电子商务项目是个苦力活,整个团队就七八个人,分了开发、设计和客服。全市场有五大行业约七八千家商户,挨家挨户去上门采集商户信息。这里最累的莫过于拍照,最怕的莫过于遭白眼,吃闭门羹。但是,整个团队的士气可佳,都很拼命。大约用了整整四个月,就在2009年华南城春茗会上,迎来了华南城电子商务平台的上线发布仪式。垂直细分行业的B2B平台终于开始运营了。顺便说一句最新消息,腾讯战略入股华南城将对华南城电商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一个基于实体市场的电子商务平台要运营好,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我们分了几步战略。首先继续做好各个商家的网上注册、繁琐的现场拍照工作。把每家商户的网铺都制作的非常精美。正如当时阿里巴巴总经理卫哲讲的:“开网店和开实体的门面一样,也要每天把门面整理的非常漂亮和干净,也要每天有人打理,接待上网咨询的顾客。”通俗易懂的比方也是用在我们后面的商家培训里面。第二步,就是集中式的进行商家培训。这里面很有讲究,从易到难,从电商意识好的到电商意识差的,从支持我们的到开始反对我们,进而接受我们的入手。慢慢的普及化的培训使整个园区电子商务氛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千场次的培训、过十万的注册会员,超五十万个的产品数量让本地电子商务走向了高速发展之路。

2010年一次青年能力创业大赛,燃起了我创业的梦想。那时参加了龙岗区团委举办的《“创业龙岗,未来之新”青年创业能力大赛》,通过“团队拓展”、“创业实战大比拼”等淘汰赛入围前6强。2010年5月的总决赛中,最终力克群雄获得冠军。以“专业市场发展电子商务”的创业课题获得了评委老师们的肯定。现场大幅创业巨子的海报让我心潮澎湃,记得那上面有:百度李彦宏、阿里巴巴马云、创新工场李开复等。《赢在中国》里我最熟悉的歌词在心中不断唱响:“那一天,我不得已上路,为不安分的心,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路上的心酸,已融进我的眼睛,心灵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坚定。在路上,用我心灵的呼声,在路上,只为伴着我的人,在路上,是我生命的远行……”。“亿云通咨询机构在传统专业市场、企业与未来智能商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将电子商务、企业管理带入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最终实现企业的整体数字化运营”。这是我们的使命。

在写我电商创业经历时,我很敬佩乔布斯,那是因为他的执着与恒心。乔布斯言道:“求知若饥,虚心若愚。”,我希望我们也能像乔布斯一样。积极进取,才能获得最好的成绩。要知道,苹果公司是世界上最好、最大的电脑公司。从一个仓库中的两个穷光蛋变成一个价值超过二十亿的、世界顶级的电脑公司。总而言之,想要成功,就必须有足够的恒心、大胆的勇气、不怕困难的心。

再一次唱响《在路上》这首心潮澎湃的歌曲,与正在创业路上的同仁们共勉,一起加油!

创业成功故事 第8篇

1992年,卢旭东到北京打工,辛辛苦苦两年后,他发现自己根本就没赚到什么钱。卢旭东在三里屯市场卖菜,由于妻子正怀着弦子,就叫上妻妹一起做。每天凌晨两点多起床,到几十里夕的批发市场进货,天还没亮赶早市,如果散市时菜没卖完,还循蹬着三轮车到附近居民区里吆喝。妻妹受不了这样的苦,就进厂打工去了。卢旭东一个人忙活,生意大不如前。进货时抢不过别人,只好少进几个蔬菜品种,那些抢手的,他就更难抢到了。

细心的卢旭东发现,老外挑菜,不仅要蔬菜新鲜、水嫩,喜欢个头小而饱满的。于是,卢旭东每次去批发市场进货,挑人家剩下的小巧菜品。这一招果然见效,卢旭东的生意很快“红火起来。于是他到批发市场与一些供货商签了一份“皆大欢喜”的合同,所有的小巧菜品他全买。经过努力和拓展卢旭东的店越开越多,搞起了连锁经营,还在郊区承包了一片土地,建立起自己的蔬菜基地。从摆地摊卖菜到开办蔬菜连锁店,再到如今在寸土寸金的京城繁华地段拥有11家颇有模样的小超市,卢旭东用了10年时间。

点评:

任何东西都有存在理由,只要品质保证、服务周到,就有商机。消费者有不同的消费理念和习惯,细心观察周围的一切,商机就会在你身边!

创业成功故事 第9篇

1 家人的反对,我们这里都说摆摊的年轻人找不要媳妇,也没有出息这时农村人对摆摊的误解,这时你要跟家里人讲什么李嘉诚啊,比尔盖茨啊没用(我自己试过,没用)也不要和家人闹本帖隐藏的内容

(这个我也试过)最实际的办法就是自己拿出几百块先干着,一开始摆摊不要投个几千块,第一次摆摊赚的就是经验,家里人看你摆摊能赚到钱能养活自己态度也就好转了。

2 坚持和头脑,吧里的大神摆摊之所以成功不是靠一时的热情,当刚刚摆摊时的激情不在了剩下的只有为了生活而奋斗的无奈,有些人看到吧里的大神赚到钱自己也没有做过调查就盲目的跟风,最后陪得血本无归这样的事情还少见吗?就想棉花糖峰哥哥,陈文波,他们事先做过调查,自己的周围适合做棉花糖生意所以赚钱了,而你自己的市场棉花糖已经饱和了,你在做无非就是扔几百块,摆摊的前提就是要调查自己的市场适合什么(我曾经问过登哥,良心货哥他们的回答就是我说幼稚,我承认当初我也什么都不懂,貌似我现在也什么都不懂呵呵)未虑胜先虑败这句话在摆摊这个圈子里非常实用,请大家摆摊的时候先调查好自己的市场在做投资。

创业成功故事 第10篇

正当事业处于上升期的时候,孙蕾的人生进入新的阶段——结婚生子。这是很多职场女性都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节点。在人生每一个重要节点上,孙蕾都有清醒的认知,并做出正确的取舍,即事业与家庭从来不应该是对立的,而应是相互成就。所以,孙蕾愿意选择暂时放下工作,在孩子最需要妈妈的这几年,专心照顾和陪伴孩子。

孙蕾告诉我们:成功的意义不光是金钱财富的多少,更重要的是能够认清自我,在不同阶段能够勇于去追求、去实现自我的价值。

创业成功故事 第11篇

英国有一个名叫丽贝卡的23岁女孩,她创办了英国首家个性化报社——“你上报了”有限公司。在这张“私人报纸”上,刊登的不再是其他报纸上所登的那些肩负着社会道义的传统新闻,而是纯粹属于个人的消息。客户们不仅能把名字等个人信息刊登在报纸上,还能把个人的新闻故事、照片登在头版头条。除了有圣诞节、生日庆祝等普通主题,更多的是年轻人喜欢的搞怪内容。

这种“比那些平民真人秀更能吸引年轻人,帮普通人轻松实现明星梦想”的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青睐。目前,该公司每周能印刷出一万份客户们预订的报纸,月营业额达到了45000英镑。

个人感悟:这些年纸媒日渐没落,但这个英国女孩的点子着实够巧,把公众的报纸变个人的报纸,并且一炮而红。现在年轻人都喜欢标新立异,这种近于“反叛”的思路,实在对口!

创业成功故事 第12篇

李出身贫寒,只有初中毕业文化程度,后下放北大荒(,,%),返城后在外经贸部出口大楼食堂做炊事员,因贩卖电子表被劳动教养3年,继而被单位除名。李在走投无路之际,为养家糊口而开始捣腾一些小生意,成为中国第一批个体户。李真正暴发是后来东渡日本,成为章光101毛发再生精在日本的总代理。李以拥有中国内地第一辆法拉利跑车闻名,时间为1993年。第一桶金由来:靠在北戴河贩卖所谓美国冷饮掘得,投入资金是3500元,这是当时李的全部家当,收获达10万元人民币,时间只有一个夏天。致富要诀:扩张、扩张、再扩张。

创业成功故事 第13篇

是的。机缘巧合,在20XX年我曾加入医生无国界组织(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的募款团队,成为医生无国界的B2B属下筹款部门经理,专门负责打通和企业界的关系,得到来自澳洲企业对我们组织海外人道主义救援工作的资助。

那是一段很美好的经历,直到我再次被另一家电力公司Momentum Energy猎头回到了能源行业工作。实际上我一直都对慈善事业充满热情,之前在墨尔本读书时发生了汶川地震,我就以班里和学院同学为基础组织了一个团队,在很短的时间内筹集到一笔赈灾捐款并亲手送到了墨尔本总领事馆,受到了总领事的亲切接见和致意。

我也是澳洲红十字会无偿献血志愿者。在来到南澳后还曾热情帮助了一名严重工伤的台湾背包客,和他成为了好朋友。我觉得做慈善不光是一种冲动,更需要一份坚持。目前我个人以及公司都花费不少心思参与并赞助了我们南澳自己的一件慈善盛事Big SA。

这个团队为澳洲野生动物保育以及中国贫困地区儿童教育作出了正面积极的贡献。我想我会持续做出力所能及的奉献,希望能够尽量帮到更多的人,为我们的社会以及为自然界做更多的事情。

创业成功故事 第14篇

马信,四川美术学院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20xx年11月,她与三个好友一起创业成立了几弋服装设计工作室,现任执行总监一职。

“我们四个人都是好朋友,虽然各自所学的专业不一样,但是都有创业的意向。我本人喜欢服装设计,所以选择服装业为创业方向,他们三个对此也没有异议。”马信告诉重庆晚报记者,“最初我们也是采用传统模式,一方面自己设计衣服,然后找别的服装工作室代工生产;另一方面也淘一些衣服来卖。”

传统模式下运营了3个月,平均每月营业额有3万元左右,这没有让马信感到满足,反而让她感到了一丝危机。如何开一家服装店?“因为我们的目标是打造自己的品牌,,所以我感到如果继续这样下去这个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毕竟我们的规模小,水平也有限。所以,必须考虑转型了。”

外包借力

营业额大幅飙至5万元

怎么转型?直到一天她在网上了解到,部分外国服装品牌设计环节是由独立设计师完成。这种模式在中国数量不多,但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已出现。于是马信与团队商量后分头前往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这四座城市考察学习。随后作出重要决定———采用独立设计师集群的模式,把设计外包出去。郑州大学生联盟

马信介绍称,“我们先和北京的2个独立设计师合作,约定对方至少每2个月给我们设计一个系列,我们从中选择认为比较合适的,然后再由设计师把选好的衣服每样寄1—2件过来。如何开一家服装店?如销售好,就再让设计师继续寄。衣服卖出后设计师和我们按**比例分账。”

采用该模式后,虽分成只拿四成,但衣服的款式大受大学生欢迎。营业额反而大幅度增加了66%,平均每个月5万元左右。马信表示,“去年7月,我们在U城天街又开了一家店并注册了自己的品牌,过去一年里全年营业额为万元。现在一共有8个设计师,其中5个是设计师,北京的设计理念和风格比重庆前卫得多。”

专家点评

创意回避传统模式两大问题

马信等人的创业案例,重庆大学管理学教授曾国平接受重庆晚报记者采访时不吝赞赏:“我们常说创新、创意,,这个创业案例本身就是一个创意,作为大学生能做到这样真的已经非常好了。”如何开一家服装店?曾国平表示,这个创业案例采用设计外包的方式,避免了传统服装店在设计环节处于被动地位,无法控制设计成本的两大问题。而且,北京、上海等地的独立设计师身处市场的第一线,对市场需求的接收性更强、更快,通过他们可以直接获得时下市场最新、最流行的设计。

对于该店利润率并不高的问题,曾国平表示,“我觉得大学生创业在起步阶段,不能把利润的高低作为重点关注的对象。大学生经验不足,在创业的起步阶段重点在于学习和积累,先把自己的品牌树立好、维护好,等品牌的影响力大了,利润自然也就高了。”

创业成功故事 第15篇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的创业故事

20万,11个人,一间破传达室,当年的柳传志根本不知道为何要成立公司,随大流下海创业。为了发工资,他带领所有员工当过“倒爷”、拉过板车、在中关村摆过地摊,卖过的商品琳琅满目,包括运动服、电子表、旱冰鞋、电冰箱。被认定投机倒把罚款100万,被认定走私罚款300万,40多岁的他,仍旧还没有找到人生的方向。而如今的联想已经成为民族计算机产业的象征。柳传志说:我当时打死都不会想到我和我的同事能把公司办成今天这个样子。

创业成功故事 第16篇

小天鹅集团以酒店业和饮食业为主要经营对象,风靡大江南北的重庆鸳鸯火锅即为廖长光首创。廖家境普通,曾下乡做过8年知青,回城后在重庆城建局当电工,娶何氏七妹何永智。何氏七姊妹,六个嫁得如意郎君,只有廖身份低微,而何永智却为七姊妹中最靓丽者,廖因此备受众人挤兑,境况难堪。廖受此刺激,发誓创业,以出人头地。廖辞职下海后,以出卖住房所得3000元为本金,租得16平米店面经营火锅,开始生意颇为不顺,不赚反亏。在妻子的理解与帮助下,廖坚持不懈,专力创新,终于由小店而大店而企业集团。第一桶金由来:始开发迥异于传统麻辣味的荔枝味火锅,继而又开发出后来风靡大江南北的重庆鸳鸯火锅。第一桶金价值5万元,事业开始独上层楼。致富要诀:创新、创新、再创新。

创业成功故事 第17篇

不平凡的少年

创业成功人士的事例,12岁时,我对学习英语产生了兴趣。每天早上,不管刮风下雨,我都要骑车40分钟,到杭州西湖旁的一个小旅馆去学英语,这一学就是8年。那时,中国已经逐渐对外开放,许多外国游人到杭州旅游观光。我经常为他们充当免费导游,带他们四处浏览的同时练习英语,这8年的学习深深改变了我。外国游客带给我的知识和从老师、书本学到的很不一样,我开始比大多数人更具全球化的视野。

另一件使我发生根本改变的事发生在1979年。我遇到了一个来自澳大利亚的家庭,这家有两个小孩,我们一起玩了三天,后来变成了笔友。1985年,他们邀请我暑假到澳大利亚去,我于是7月份去了那里,住了31天。在我出国之前,我以为中国是世界上富裕、幸福的国家。当我到了澳大利亚,我才发现,我以前的想法并不正确。

屡遭挫折

创业成功人士的事例,我高考考了三次,才被当时杭州差的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录取。在大学里,我有幸当上了学生会主席,后来还成为杭州大学生联合会主席。但那时,我的未来基本上被圈定在了中学英语老师。毕业时,我成为500多名毕业生中唯一一位在大学教书的教师。我的工资是每月人民币100至120元,相当于 12至15美元。

在5年的教书生涯中,我一直梦想着到公司工作,比如饭店或者其它什么地方。我就是想做点儿什么。1992年,商业环境开始改善,我应聘了许多工作,但没有人要我。我曾经应聘过肯德基总经理秘书职位,但被拒绝了。

接着在1995年,我作为一个贸易代表团的翻译前往西雅图。一个朋友在那儿首次向我展示了互联网。我们在雅虎上搜索啤酒这个单词,但却没有搜索到任何关于中国的资料,我们决定创建一个网站,并注册了中国黄页这个名称。

我借了20XX美元,创建了这个公司,当时我对个人电脑和电子邮件一窍不通,我甚至没接触过键盘。这也是我为什么说自己是盲人骑瞎马。我们与中国电信竞争了大约一年,中国电信的总经理表示愿意出资万美元,和我们组建合资公司。我还从来没见过那么多钱。遗憾的是,中国电信在公司董事会中占据了五个席位,而我的公司只有两个席位,我们建议的每件事件他们都拒绝,这就象蚂蚁和大象搏弈一样,根本没有任何机会。我决定辞职单干。那时,我得到了来自北京的一个offer,负责运营一个旨在推动电子商务的。

创业梦想

创业成功人士的事例,我的梦想是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公司。1999年,我召集了18个人,在我的公寓里开会。我对他们讲述了我的构想,两个小时后,每个人都开始掏腰包,我们一共凑了6万美元,这就是创建阿里巴巴的第一桶金。

我想建立一家全球性的企业,因此选择了一个全球性的名字。阿里巴巴很容易拼写,而且《一千零一夜》里芝麻开门的故事家喻户晓,很容易被人记住。

当时,阿里巴巴基本上是一个三无企业,无资金、无技术、无计划,但我们终存活了下来。我们每一分钱都用得非常仔细,公司的办公地点就选在了我的公寓里。我们1999年从高盛获得了资金注入,20XX年又从软银获得了投资,公司的规模开始扩张。

我们能取得的地位因为我相信一件事:全球视野,本土能赢。我们自己设计业务模式,我们主要关注如何帮助中小企业赚钱。我们从不从美国拷贝经营模式,象许多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家那样。我们关注产品质量,我们一定要实现点击,得到。如果不能得到,那就是垃圾。

我说阿里巴巴曾犯下一千零一个错误。我们扩张得太快,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后,我们不得不裁员。到20XX年,我们拥有的现金只够维持18个月。阿里巴巴网站的许多用户都在免费使用服务,我们不知道如何获利。于是我们开发了一款产品,为中国的出口商和美国的买家牵线,这个业务模式拯救了我们。到 20XX年底,我们实现了1美元净利润,终于跨过了盈亏平衡点。自那以后,公司的经营业绩每年都在提高,现在阿里巴巴的盈利能力已经相当强。

创业成功故事 第18篇

居住在成都的90后美女傅傅,白天在一家服装公司工作,而晚上下了班之后就出门摆地摊赚钱。

傅傅说自从成都解除了对临时占道摆地摊的禁止之后,自己的收入明显增加了,于是为了奖励自己在520这天的摆地摊努力,她特地买了一辆二手的奥迪车作为礼物。

互联网时代,傅傅还时常在网上直播云摆摊,吸引了一大波的粉丝,甚至还有一个来自江西的小伙子特地跑到成都跟傅傅学习摆摊经验。

人大代表杨宝玲建议:进一步加强规范城市管理的同时,因地制宜,释放“地摊经济”的最大活力。

过去这些年,城市里许多地摊小商贩们,一直心惊胆战地挣着微薄的辛苦钱在摆地摊,商贩和城管矛盾,也时有发生,似乎大家都有不得已的苦衷。

如今,摆地摊终于迎来一些好消息。今年两会,除了提到农民社保、公积金等大家关心的话题外,地摊经济也被重点关注了。

总理表示:应该要允许地摊的存在,至于环境整洁,完全有其他办法去做到,而不是直接一禁了之。

一、地摊经济一直都存在

作为一名在城镇成大的80后,地摊经济是最贴近我们生活的经济模式。小时候我的记忆中,家门口就摆满了地摊,地摊上的东西往往物美价廉,是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必须品。

比如街边的小吃、锅碗瓢盆等日用品,都可以在地摊上买到,由于省去了仓储、房租等成本,这些物品会比我们在超市里能买到的更实惠一些。

只不过随着城市的发展,道路交通资源紧张,市容市貌有了更新的要求,许多过去可以摆地摊的区域就不被允许摆地摊。

于是地摊的数量开始减少,或者位置有了转移,但直到今天,在城市郊区或步行街等地,依然还是可以看得见地摊经济的存在。

二、地摊经济蕴含着大量商机

从经济的角度看,我认为摆地摊其实蕴含着不少商机,允许城市里摆地摊是可以对城市经济产生贡献的。

第一,对个体生意人来说,通过摆地摊能够实现销售的收入,解决就业困难的问题。

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摆地摊的人往往文化水平并不高,要在城市里立足是比较困难的,有了摆地摊这个渠道,可以解决他们的收入来源问题,这也算是脱贫的一个手段。

第二,对于企业来说,摆地摊的生意人需要进货,企业就可以生成一条地摊所需商品的产业链条。比如我就知道浙江义乌有不少小微企业是负责给人提供商品货源,然后拿到商品的人可以去夜市摆摊销售。

第三,对于政府来说,地摊经济的存在,可以为更多人带来就业岗位,同时拉动产业链条,促进城市的GDP增长和带动活力。只要管理得当,地摊经济并不会过分干扰城市的环境和交通问题。

从上述三个维度来看,地摊经济的商业机会还是比较明显,全国两会注意到这个问题也是聚焦民生。

三、摆地摊可以靠流量致富

我曾经在网络上看到一个新闻:

有一对河南的夫妻,摆了几年地摊后,在郑州买了两套120平米的房子给两个儿子。

可见摆地摊真的可以让一个家庭致富,即使郑州的房价不算很贵,两套120平米的房子也是普通人打工许多人都无法企及的。

那么为什么摆地摊可以致富呢?

主要的因素就是流量效应。流量这东西真的非常可怕,就好像互联网时代的电商一样,互联网的本质是免费的,可流量起来以后,企业就可以找到许多种变现的方式,阿里巴巴的经营思维就是如此。

摆地摊也是类似,只要位置选得好,人流量大,每件商品赚不多也没关系,可以跑量也就能赚大钱。

我曾经问过我老家附近一个摆地摊卖炊饼的大妈,她告诉我一天最高卖出炊饼的记录是1000个左右!

简单估算下,一个炊饼卖8元,1000个,当天的营收可以超过8000元,除去成本,我想纯利润至少也得近5000元吧。

可见,摆地摊并不是大家所想的那么低端,有了流量就有了赚钱的机会。

创业成功故事 第19篇

这个脸上依然留有稚气,但言谈举止却较为成熟的男生说,从16岁起,他便赚得了第一桶金。蒋朋出生于四川渠县一农村家庭,家境一般。他的创业之路还得从6年前的一次旅行说起。

蒋朋父母在内的几位家长提议,给他们每人发1000元钱,去深圳闯一闯,找工作试试看。于是,蒋朋便跟随大伙一起前往深圳。没想到,正是这次意外的深圳之行,促使他走上自己的创业之路。

到达深圳后,有的娃拿着这1000元四处游玩,有的则老老实实开始找工作,蒋朋却独自来到深圳著名的商业区华强北路附近溜达。

他发现这里卖手机的商贩特别多,而且大部分是外观漂亮、功能强大的山寨机,价格却比品牌手机便宜很多。这样,蒋朋便萌发了“多买几部手机回去转手卖”的想法,但手头的钱不够,怎么办?

第二天,他再次来到华强北路,有选择性地向当地商家索要名片,为今后做准备。蒋朋昨天笑着告诉笔者,回家后,他把要来的名片清理了一下,才发现一天就收集了100多张。自深圳返回后,“卖手机”的想法便一直在蒋朋的脑海中萦绕不去。

蒋朋还发现整个渠县当时只有一家移动营业厅,前来充话费、办业务的顾客特别拥挤。

在一位朋友的提醒之下,蒋朋开始构思自己的创业方案:手机和电话卡不可分离,如果在移动营业厅里卖手机,岂不是实现了“双赢”? 于是蒋朋开始了第一次冒险,他悄悄将自己家和舅舅家的房产证拿到银行,抵押贷款10万元。有了启动资金,他开始了创业尝试。

这时,蒋朋在深圳收集的100多张名片便派上了用场,他大胆向素不相识的深圳销售商进货,先将钱打到对方账户中,再让对方将手机邮寄过来。

为了保险起见,他刚开始都是分别向深圳当地几家不同的手机销售商进货,每处仅购买5部手机,他说:“宁愿多掏运费,也要避免上当受骗、深度套牢、血本无归。”据了解,蒋朋的这个手机店共开了3年,获利40万。

创业成功故事 第20篇

俗话说,女人和小孩的钱最好赚。

上海有家餐厅,抓住女性用餐的痛点——美味不会胖,绿色、安全、健康,并且可以减肥的食物。

而且,他家为了让女性更加快捷便利的享受不会胖的美味,又对外卖模式进行了改革。说不好,这将掀起一场外卖革命……

近日,小编走进上海Raw Plus(源+轻食)餐厅,了解一下这位80后的美国海归餐饮创业者叶海波,是怎么打造这个最受女性喜欢的餐厅,并对外卖模式进行变革的。

美国 轻食餐厅很普遍

Raw Plus的创始人叶海波,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交通工程专业硕士毕业,20XX年回国,开创了这家上海不多的轻食餐厅。

在叶海波回国之前,于20XX年,他在美国就开过一个饮品店,是做绿色饮品。

“在美国,可以看到,马路上的行人,很多人手里都拿着一瓶绿色的蔬菜榨汁的饮料。”叶海波说,“人们都非常重视食品的健康与安全。”

“那个店面积不到50平米,在美国当地很受欢迎。”叶海波说。

也是从那时候起,每次回国,他都注意到,国内轻食这块是个空缺,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的消费者的需求,也不再局限于吃饱吃好,也开始要求食品的安全与健康。

于是,20XX年回国起,叶海波就筹划,开一个在美国很普遍的轻食餐厅,并且专打女性市场。

什么是轻食呢?

最初,轻食表示简单,简便,快捷就可以享用的食物,比如春卷,寿司,包子等,就是轻食。

后来,轻食逐渐演化成,只要是清淡、低热量、不加重身体负担的食材,都可以归类至轻食主义,不需仅局限于单一食品。

简而言之,就是低糖、低脂、低盐、高纤。

回国尝试开一家轻食餐厅

Raw Plus的店址选在上海的一个商圈,周围白领众多。

店一开,就受到了女性的热捧。

“90平米的店面,每天的营业额一万多元”,叶海波说,“其中80%都是女性。”

那么,这家Raw Plus的产品有什么特点呢?

产品打女性痛点

女性在食物上,关注既要好吃,吃了还不发胖。

所以,在Raw Plus,食品以各色杂粮、谷类为主,为提升口味,部分产品会辅以适量肉类。

“产品对热量的摄取严格控制,保证每日的能量所需即可,尽量不做到过量摄取。”

Raw Plus的产品,很多都是自主研发,很多产品都是西式的食材+中式的烹饪方式,产品可能除了Raw Plus之外,就别无他处可尝。

提高生活品质,打绿色健康牌,直接和有机农场合作

叶海波在创立Raw Plus之前,走访了上海周边众多农场,“就为寻找一家安全、绿色,性价比合适,供货稳定的农场合作”。

最终,经过多方比较、考察,叶海波与崇明附近的一家有机农场签约合作,餐厅所有的绿色蔬菜,都来自这家农场。

同时,这也成了他家的卖点之一,让消费者真切的感受到了他家食物的安全。

新的外卖形式——全功能外卖车

在Raw Plus, 除了堂食,外卖也是他家的一大亮点。

叶海波在经营时发现,现有的外卖模式,对Raw Plus的产品,以及女性的挑剔口感方面,存在几个弊端:

若路程较远,品质不好把控;

Raw Plus的产品,讲究新鲜,若时间过长,会影响口感。

在经营外卖的过程中,Raw Plus也确实遇到了这个问题,但碍于目前的这种送外卖模式,无法改进,除非厨房开在对象楼下。

外卖人员安全不好把控;

“满大街的电瓶车送外卖,这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首先,人员安全这一关就过不了。”叶海波说,“这种送外卖的形式,其实无形中增加了公司运营的人力成本,一旦外卖人员出了安全事故,公司都要面临一系列麻烦。虽然国内是平台化运作,但这种模式,风险成本太大,目前只是暂时的,将来肯定会被其它方式所取代。”

外卖成本不好把控;

用电瓶车送外卖,每一单的运费都是固定的,并不会因为你的量大而减少。而且,越远,成本、风险指数越高,越不划算。

介于此种原因,叶海波计划推出一种新的外卖形式——外卖供应车。

“在美国,外卖是很发达的,但他们的街头,没有到处的电瓶车、摩托车的送餐大队”,叶海波说,“他们的外卖,更多的是一个集成厨房化的外卖车在运作。”

这种外卖车,移动方便,功能齐全,自带水、电,可以蒸煮煎炒,就是一个移动的厨房,可以直接开在办公楼下,进行产品的加工、配送。

这样,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的品质、安全、成本的三大弊端,并且,可以省去在办公楼下开店的高昂房租成本,只要车停在楼下,就相当于拥有了一个办公楼下的移动厨房。

产品提价,反而让生意更好

从20XX年开店以来,直到今年3月,Raw Plus一直都处在调整阶段。

产品提价——市场不认低价

最初,餐厅产品的定价较低,以至于利润也低,餐厅盈利能力低下。

但即使这样,餐厅的生意也不是太好。

后来,叶海波决定对餐厅提价,他认为,“市场是不会因为你价钱低就买账的,消费者能接受的价位,并不是低价。”

产品精细化——消费者喜欢吃的就那几款

在提价的同时,叶海波对餐厅的产品进行了精细化处理:

沙拉产品,从10多个,精细到6个;

杂粮饭,从8个,精细到3个;

人员细化——减小工资在营业额中的占比

推荐访问:创业 成功 故事 创业成功故事20篇 创业成功故事(汇总20篇) 创业成功的故事简短

版权所有:纪锦公文网 2016-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纪锦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纪锦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6017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