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纪锦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别具一格 声情并茂

别具一格 声情并茂

时间:2022-10-29 20:40:08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元杂剧中一部最为宏伟、优美的大型喜剧。它自问世以来,不仅文学剧本拥有广泛读者,流传不息;而且成为许多戏曲的保留剧目,为广大的观众所喜爱。它在中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像一颗明珠放射着光辉。

《西厢记》演出的是一个流传久远的爱情故事。故事发生在唐德宗贞元年间,河中府的普救寺里。唐代西洛秀才张生赶考赴长安,普救寺巧遇相国小姐崔莺莺,一见钟情,爱得如疯似癫。弹琴曲有意,吟诗情暗含,只缺月老牵红线。孙飞虎兵围寺院,要抢莺莺上山,张生写信解危难,崔夫人亲口许姻缘。张生、莺莺只说天遂人愿。谁知崔夫人说了不算,一杯酒把鸳鸯拆散。莺莺绣房里哭,张生书房叹。小红娘传书递笺,莺莺暗约张生花园相见,张生喜跳粉墙,莺莺羞赖诗笺,张生又气又恨,莺莺又悔又惭。红娘好心成全,莺莺冲破羁绊,同张生西厢得团圆。崔夫人闻知拷问红娘,还要见官,红娘据理而辩,问得夫人哑口无言。崔夫人又生伎俩,赶张生赴长安,逼莺莺把博陵返,张生离愁怀恨绵绵,莺莺柔肠寸断泪涟涟,情难忘,心凄惨,看满山红叶,皆是离人眼中血泪染……

这一爱情故事,最早见于唐代中叶著名诗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北宋文人赵令畴改编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至金代董解元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亦称《董西厢》而渐完整,元代王实甫即在此基础上编写成杂剧剧本,通称《王西厢》,共五本二十一折,充分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思想,情节也有所丰富,把张生和崔莺莺追求爱情的复杂过程描写得细致入微。几个主要人物,如大胆热情的莺莺、诚挚潇洒的张生、聪明活泼的红娘和古板顽固的老妇人,都塑造得十分成功,具有高度典型意义。文词优美生动,情景交融,在戏曲文学上影响极大。明清两代有较多传奇、杂剧改编本和续编本,以李日华《南西厢记》和陆孚《南西厢记》流传较广。近现代戏曲有许多改编演出,如昆曲《西厢记》,主要是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表现五个人物形象,很有继承性;越剧《西厢记》,主要是以张生为第一主人公进行刻画,反映主题;京剧《红娘》和豫剧《拷红》,一改以崔张为主要人物的传统,而以花旦扮演主角,成功地塑造了红娘这一为观众喜爱的艺术形象。我今天有幸看到的是别具一格的蒲剧《西厢记》,散发着浓郁的地方戏曲的独特幽香,使人陶醉于艺术欣赏之中。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亦称“乱弹”,发源于山西蒲州(今永济),是山西的古老剧种。主要流行于山西、陕西、河南三角地带。清代称山西梆子或山陕梆子,今山西的北路梆子、中路梆子以及河南梆子皆与之有关。清成丰、同治年间为其黄金时代,优秀艺人辈出,尤以郭宝臣、侯俊山等几进北京演出,颇负盛誉。建国后进入迅速发展、全面提高的新阶段,流传到20多个省市,很受观众喜爱。音乐为七声徵调式。唱腔以梆子腔为主,间有少量昆曲、小曲。基本板式有慢板、二性、紧二性、流水、撩板、导板、尖板和滚白等。唱腔慷慨激昂,豪爽奔放,旋律跳跃大,音域宽,一般为两个八度,擅长表现激越悲壮情绪。男女同腔同调,女演员用真声,男演员则真假声并用,真声吐字,假声行腔。音乐伴奏特点为唱词不用伴奏,唱完时随声而起,既突出唱词,又增强气氛。表演艺术有深厚的传统,尤以耍帽翅、翎子、甩发等特技见长。传统剧目有400本以上,代表性剧目有《窦娥冤》、《薛刚反唐》、《麟骨床》、《三家店》、《杀驿》、《挂画》等。著名演员有王存才、王秀兰、阎逢春、任跟新、武俊英、郭泽民等。

蒲剧团带有乡土气息,故受人欢迎,形成了“蒲剧热”。蒲剧《西厢记》因是反映蒲剧故乡的故事,又有所创新,故受人喜爱,誉为“蒲西厢”。蒲剧《西厢记》的改编者面对这部久负盛名的经典名著以及诸多极有影响的改编本和颇有声誉的舞台演出,他们既不自卑气馁,也不因循仿效,而是发挥本剧种的特色,在保留原作精华和吸收各改编本的长处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削砍枝蔓,使戏剧冲突更集中更强烈,紧缩与精炼过场戏,使剧情发展更为流畅,突出演员唱念的抒情功能和叙事功能,充分发挥蒲剧旦角做功精细、优柔的特点,塑造出富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以展现反对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主、“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题和思想内涵,构成了别有风味的蒲剧《西厢记》。

蒲剧《西厢记》的编导者在保留原作大框架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剪裁和连缀,删去了一些场次和情节,精心刻画出人物隐秘、复杂的内心变化。如原来“酬笺”一场描写崔夫人赖婚后,红娘受张生之托把诗笺放在莺莺的梳妆台上,以观察小姐的态度,不料受到莺莺佯作发怒的斥责,并写了回信让张生休要再生非分之心。实际是以诗约会,把红娘瞒哄个严严实实。这场戏刻画莺莺小姐受封建礼教的熏陶,内向、端庄的性格以及相国千金的身份,有隐情瞒着红娘等复杂心理和人物关系。改编者却把这场戏全砍了,而把这场戏的内容巧妙地移到第四场双传简中,在红娘给张生送信时,通过红娘的唱念,再现莺莺当时的神情百态,从见书信一边哭泣一边看,到露笑脸,又变容颜训斥红娘,莺莺的表情不但是试探红娘对他俩隐情的态度,而且又是对付封建礼教的严格防范,表现她的谨慎与机智,使红娘都信以为真。

蒲剧《西厢记》在导演处理手法上有独到之处,如采用不闭二道幕的形式,以几个诙谐风趣的小和尚“检场”来过换场景,既加快了场景变换的节奏,通顺流畅,又渲染了普救寺特定的环境气氛,有的还把前一场的情景延续和下一场的剧情衔接起来,起到融会贯通的作用。第三场崔夫人赖婚约,莺莺自饮苦酒悲怨掉杯下,红娘追下,崔夫人也得意下,场上只剩下张生气得瘫软在地下,背靠着圆凳。接着众和尚上场,移动桌椅凳等道具,然后下。法聪上场念了一段崔夫人拆散姻缘的感悔话,发现张生昏倒在地,便上前将他搀扶起,两人一转身,将张生按放在原来靠的圆凳上,身旁已摆好书桌及文房四宝,即变成已将张生搀回西厢书房了,然后接张生赌气要离开西厢的第四场戏。这样处理人物与场景的调度,既简捷明了又合乎情理,显示出编导对戏曲程式应用自如的深厚功力。

蒲剧《西厢记》的编导者善于调动演员创造人物的积极性,发挥蒲剧表演细腻生动、精美多姿的特点,为演员塑造人物提供了充分的“行动”条件,让人物处在戏剧冲突之中,使每位演员都有“戏”可做。第三场赖婚约,崔夫人在东阁设酒宴,观众与戏中的其他人物都以为是订亲喜宴却没有想到崔夫人宣布张生与莺莺以兄妹相称,并让莺莺“上前与你家哥哥敬酒一杯”,张生与莺莺震惊不已,红娘也没料到老夫人变了卦。编导者在“敬酒”上大作文章,同场的四位演员也以“敬酒”把“戏”做足,使人物的关系、态度、境遇、内心活动和性格特征得以充分地展示出来。崔夫人一再催莺莺敬酒,莺莺迟疑不接酒杯,反映出不愿意接受母亲赖婚的事

实。崔夫人再让红娘“给你家小姐斟酒”,红娘以迟疑、哀求的口吻叫了声“老夫人……”一句话,把红娘深知张生与小姐都不愿以兄妹相称,对老夫人赖婚的不满,又想以消极方式让老夫人改变主意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但是,在崔夫人威严地“嗯……”一声,身为奴婢丫环的红娘,对主人的旨意岂敢违抗,只得无奈地去斟酒。莺莺哀告地喊出“母亲……”,想让母亲收回成命。崔夫人再逼莺莺“口称哥哥,敬酒报恩”。红娘呈杯给了小姐,莺莺不愿意接杯而下意识地推杯,洒了酒。这时红娘机灵地向老夫人表示弥补过失,轻盈急促地复去斟满酒,欲亲自递给张生,精细地刻画出红娘精明俏丽、善于应变的特性。不料,崔夫人不妥协,从红娘手中要过酒杯,送向莺莺“给你哥哥敬酒”,把矛盾推向白热化。莺莺仍反抗不接杯,然而,在母亲亲自送杯,又怒目逼视下只好接过酒杯。崔莺莺扮演者,准确地把握住人物内心哀怨难忍之情,并层层剥落、逐一呈现出来。她用幽怨悲怆的声调唱出:“……酒一盏啊,泪一盏,口未开,先呜咽”的心声。手捧着酒杯悠悠地挪向张生,见张生,悲状难忍,又一次转身欲走,崔夫人又怒目相逼,在进退两难、万般无奈下,将苦酒一饮而尽,酒杯脱手落地,一声悲戚哽咽的“苦啊”!转身急奔而下,哀号出酒苦!心苦!情更苦!披露出对封建礼教的重压与母亲的背信弃义的抗争,声声悲鸣撕裂着观众的心灵,催人泪下。这段情节,通过崔夫人、莺莺和红娘的斟酒、递杯、洒酒、捧杯、接杯、送杯、自饮、掉杯等不同的形体动作,揭示出不同人物内心的复杂感情,历历在目。

综观全剧,蒲剧《西厢记》在艺术上的追求,实现了民族风格、地方风采、时代风韵和趣味性、艺术性、思想性的统一,把这个来源于民间的古典戏曲作品还给了人民,使它以新的面貌回归民间。它从剧本的改编到二度创作,从唱词到表演,使之更加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群众。音乐唱腔设计在继承蒲剧音乐的基础上,大量吸收与融化姊妹艺术的一些优美旋律,创造出了不少动人心魄的、具有时代感的音乐唱腔,有的唱段已在群众中流传。其唱词大量地运用方言、俚语和生动形象的俗语、谚语、歇后语,达到了亦俗亦雅的艺术效果。它以活泼、风趣、幽默、别具一格的表演丰富了艺术表现内容,蕴含着通俗美,崔莺莺没有了忸怩作态的闺秀气,张生摒弃了文弱书生的穷酸气,红娘变得更大胆泼辣,更富有反抗精神,使之更为简练、轻松、热烈,更富有人情味。深刻的内涵与现代的表现形式融为一体,使观众在赏心悦目的娱乐当中,充分领略到该剧反封建的主题思想和莺莺与张生为自由结合而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推荐访问:声情并茂 别具

版权所有:纪锦公文网 2016-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纪锦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纪锦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6017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