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纪锦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图形周长教学设计3篇【精选推荐】

图形周长教学设计3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2-01 21:0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美化校园信息窗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图形周长教学设计3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图形周长教学设计3篇【精选推荐】

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美化校园 信息窗1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2、 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 提出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体验统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乐趣。

  活动一:课前交流,激起兴趣

  师:同学们,在*时你都有哪些爱好呢?

  师: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老师知道同学们的爱好非常广泛。我呢是一个摄影爱好者,*时喜欢把看到的美的事物拍摄下来。今天,也拍摄了一组关于我们校园的图片,我们来欣赏一下?(课件出示校园图片)。

  师:图片欣赏完了,想说点什么?

  生1:我们的校园真漂亮!

  生2:真美丽!

  师:看得出来大家都为生活在我们这个美丽的大家庭里感到骄傲和自豪。下面我们来准备上课?

  活动二:创设情景,感受周长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都感觉到我们的校园非常漂亮,但是听咱们的校长介绍,为了让咱们的校园变的更加美丽,学校还决定在校园里建造各种形状的花坛。今天老师把花坛的规划图给带来了,想不想看?

  生:想。(课件出示花坛图片)

  师:这么漂亮的花坛,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你知道吗?

  生: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师指生说)

  师(指到扇形):那么请同学们看这个图形,像不像我们夏天用到的(师手势演示扇的动作)扇子?它就叫做扇形。

  师:这么美丽的花坛,要想保护好里面的花草,我们应该怎么做?

  生1:按时给它浇水。

  生2:不进去踩踏。

  生3:在花坛一边竖上牌子,写上:爱护花草。

  生4:可以给花坛安上护栏。 ……

  师:大家可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看来大家不但爱动脑、爱思考,而且还非常有爱心。刚才有的同学提出了安护栏的保护方案,如果你是护栏设计师,护栏要安在什么地方呢?(给学生留一点思考的时间)

  师:老师把各种形状的花坛,都按一定比例制成了美丽的图片,(出示花坛模型图片)大家看这是长方形的花坛、这是正方形的花坛、这是圆形的花坛、这是正方形的花坛。下面你可以利用这些图片,在小组内指一指,不同形状的花坛,护栏该安在什么地方?

  (小组内交流)

  师:哪个同学上来给大家说一说,你的护栏是在什么地方安装的。

  生1(圆形花坛):我是围着花坛安一圈。(师板书:一圈)

  师:你能把图片举高,边指边说,慢一点,让下面的同学听清楚吗?

  生2(长方形):我把护栏安在花坛的四周。

  师:你说得真好,长方形花坛的四周也就是花坛的一周。(板书:一周)谁能来说一说这个扇形花坛它的护栏在什么地方安装?

  生:(边指边说)也是围着花坛安一圈。

  师:大家围的花坛形状虽不同,但是围的方法却有共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生1:都是沿着花坛的边围的。

  生2:围了花坛一周。

  师:回答得非常好,都是沿着花坛的边,围了花坛一周。

  活动三:深化感知,加深概念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现在我们知道护栏安在什么地方了,那需要多长的护栏呢?动脑筋想一想,要想知道每个花坛需要多长的护栏,我们只要知道花坛的什么就可以了?(留思考时间)

  生:只要知道花坛一圈的长度就可以了。

  师:同学们很聪明,花坛一周的长度就是花坛的周长(板书:周长)。这就是这节课我和大家一块来学习的问题。(板书:认识周长)

  师:有关周长,你想知道什么?

  生1:什么是周长?

  师: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有研究价值。

  生2:周长到底有多长?

  生3:怎样计算图形的周长?……

  师:同学们想研究的问题很多,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一一解决。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什么是周长,怎么样知道它的长度这些问题。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花坛一周的长度就是花坛的周长,你能利用手中的图片,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喜欢的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哪个同学能到前面来和同学们说一说这个圆形花坛的周长(贴圆形花坛) 生:(边指边说)这个圆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师:你说得真好,对,这个圆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哪位同学能像刚才这位同学这样到前面来给大家说一说这几个图形的周长?(贴正方形、长方形、扇形)

  生(边指边说):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是它四条边的长度,扇形的周长是它一周的长度。

  活动四:合作探究,掌握方法

  师:同学们都说的`非常好,现在我们知道什么是图形的周长了,那么,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知道图形的周长到底有多长呢?

  生:测量。

  师:这个同学很聪明,下面咱们就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不同形状的图形我们可以用什么测量的方法来测量它的周长。

  (小组内交流讨论)

  师:哪位同学来前面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测量的什么图形的周长。

  生1:我们觉得测量圆形可以用绳子。

  师:这个同学想到了用绳子测量圆形的周长,老师这里有根绳子你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生(演示测量的方法):做好标记,然后再测量绳子的长度就可以了。

  师:同学们听了这位同学的方法,你觉得他的方法怎么样?(好)简直太棒了。关于圆形谁还有不同的测量方法?

  生1:我觉得可以用米尺。

  生2:还可以用直尺,让它围着圆形转圈。

  生3:还可以用纸条,然后测量纸条的长度。

  师:同学们可真不简单,想出了这么多测量圆形周长的方法,其实,同学们在无意识中用到了一种数学思想。有知道的吗?(学生摇头)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这是很重要的一种数学思想。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我们经常会用到。

  师:那其他图形的周长怎样测量呢?

  生1: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先用直尺测量出它们四条边的长度然后加起来就可以了。 生2:长方形只测量两条边就可以了,因为它们两条边相等。

  生3:正方形只测一条边就可以,他们四条边相等。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的测量方法越来越简单。扇形的周长怎样测量呢? 生1:可以用绳子。

  生2:用软尺。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好的测量方法,那么像圆形、扇形这样的图形,我们是不是一定要用围一围的测量方法来求它的周长呢?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更简便的计算方法。

  活动五: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师:下面同学们看,设计师已经测量出这几个花坛各边的长度,你能算出它们护栏的长度吗?

  (学生独立计算)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花坛护栏的长度,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正方形花坛护栏是8米,4个2相加是8。

  生2:我是2乘4等于8米,因为4条边相等。

  生3:长方形花坛护栏是12米,2+2+4+4=12米。

  生4:2+4=6米,6乘2等于12米。

  生5:扇形花坛护栏长为18米,5+5+8=18米。

  生6:我是先算2乘5等于10,再加上8等于18米。

  师:同学们非常了不起,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了花坛护栏的长度,不管用什么方法我们都是算出了花坛一周的长度,也就是花坛的周长。

  活动六:课堂总结,渗透方法

  师:你能找出身边物体的周长?(数学书封面、黑板面、桌面)

  师:孩子们,想一想,这节课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生:……

  师:你认为自己表现的怎么样?用一句话说说你对周长的认识。

  这节课你们不仅认识了什么是周长,还探索出了许多测量周长的方法,老师很佩服你们,希望你们能将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能力更充分的挖掘出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互相测量你们腰的一周,也就是腰围、头围、胸围等。

  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课后反思:

  经过两个星期的准备、试讲、研磨,我觉得自己有了进步,在“图形的周长”这节课上,通过让学生经历“看、指、描、说、摸、找、量、算”等实践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充分的交流中感悟、体验,获取了“周长”这一概念。课后,我在反思中觉得,这堂课真实地展示了我对磨课的一些粗浅认识。

  本节课中我个人认为最大的亮点是:开展了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活动新颖有层次,开放度高,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较大的合作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

  体验,在体验中感知。本课的教学,基本完成了预设的计划和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对于“周长”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实际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对此,我主要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看一看——学校花坛的规划图;描一描——各种形状规划图的周长;说一说——结合规划图说一说什么叫周长;指一指——各种形状规划图的周长;摸一摸——摸一摸课本封面、桌子面、文具盒表面的周长;找一找——找一找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辩一辩——辩一辩哪些图形有周长,哪些图形没有周长;量一量——小组合作量实物和图形的周长。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这样一系列的活动,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逐步建立“周长”这一概念的表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空间观念。

  在这节课上,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调动了他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学生不仅深刻地认识了周长的含义,还发展了他们的观察、操作、想象、交流、实践等能力。真正让学生在体验和练习中去感悟“周长”的实际概念。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在交流中收获。

  这次磨课,我学到了很多,不管是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还是在讲课的技巧上。这次讲课的经历对我来说确实是一种成长的体验,通过对教案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我对于教材的把握也有了进步,能够更深层次地去挖掘教材带给我们的真正意义,而不是照着教材来上课。在以后的教学之路上,我还要不断努力,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在数学课堂上展现自我,收获快乐。“体验”课堂中,我与学生共成长。


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3篇(扩展1)

——《图形的周长》数学教学反思3篇

《图形的周长》数学教学反思1

  1、以持续发展为着眼点,重组教材,引导探究。

  按传统数学教材,周长的概念描述为“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它的周长”。但我从数学新课程“空间与图形”的整体目标出发,从学生持续、和谐的发展出发,加强了“周长”与日常生活联系,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对“周长”的理解,并一一进行充分肯定,这样教学,充分反映了我对新课程理念的正确认识。教学中,我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以学生为探究主体,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自我感悟,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参与者。在策略的比较中,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和图形周长推理能力的发展,体现了“跳出数学教数学”的教学思想,充分地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2、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准则,强调算法的多样化。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图形周长中的一种特例。它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它的特点是计算简便、迅速。但对初次接触的小学生来说,是把重点放在周长公式的结果上,还是注重引导学生在测量具体图形中探索周长的过程,则是两种不同教育观的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公式─例题─习题”的教学结构模式,而是采用新课程努力倡导的“问题情景─猜想─建立模型─验证与解释─应用与拓展”新型教学模式进行的。

  3、采用多种有效策略,调控探究进程,做到“自由而不散乱”。

  新课程强调“算法的多样化”,就必然要引导学生。但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时,又可能出现吵吵闹闹、课堂气氛嘈杂甚至失控的现象。因此,面对新课程的教学,如何让学生充分讨论,又保证学习进程的顺利进行呢?对于这些情况,我认为首先能够有一颗“*常心”,同时有一些“容忍”,即在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有一些吵闹是难免的,但有两点原则必须把握好:一是吵闹的东西必须是讨论话题相关的,二是吵闹要不影响别人和教学进程。违反了这两个原则,教师就不能再坐视不管了。

  但这节课中与探索新知中似乎有重复的地方,而且仅仅就这几个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说对周长的理解效果不一定好,这节课不能仅限于书上或教师给出图形和实物,完全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摸、画、量、算身边熟悉的物体或图形,通过大量例子感知各种物体的周长。还有,在推导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中,我急于归纳公式,而忽略了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既要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但又不应该追求任何强制的统一。在类似的“计算周长”教学中,学生会有各种不同的算法,对他们的不同算法,教师不要急于归纳到公式中去,可以让他们说说算的道理。在多次的测量和计算的过程中,学生自己逐步会掌握用周长公式计算的方法。而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究与计算的过程,自己会去体会他喜欢或者能够理解的算法,真正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当然,对一些不善于用周长公式计算的学生,也不必强求统一,随着计算周长经验的积累,他们慢慢也能悟出周长公式的意义的。

《图形的周长》数学教学反思2

  教学反思

  本案例中我个人认为设计比较精彩之处在于,先后借助同一个学习材料(卡片)来两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剪卡片上的图形,通过剪来感知周长。这样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能让孩子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第二个活动是测量所剪下的图形的周长。这个活动开放度高,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较大的探索测量不同图形的周长方法的空间。这两个活动恰恰都是通过卡片为载体,利用同一卡片为主线,把整节课有机地串联起来,在尊重教材、利用教材的同时又整和了教材,使课的结构上前后呼应,体现合理性、整体性。

  课中还是留下遗憾:由于在时间上没有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控,导致学生在后面的操作活动不够充分,学生汇报测量方法时也没有在展台上演示自己的具体测量方法,这样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不规则图形(如树叶)的测量方法在操作上不够科学、规范、严谨。同时也要加强自己的教学艺术,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和凝聚力,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教学资料包

  (一) 教学精彩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比赛吗?见过昆虫比赛吗?昆虫王国正在举行秋季运动会,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运动会图片演示、昆虫比赛图片演示)

  师解说:现在,两个小选手点点和圆圆马上就要比赛了,这个瘦的是点点,这是圆圆。它们的比赛规则是:谁能最先沿树叶(两片形状不同的树叶)的边线爬完一周,谁就获胜。大家可以为自己喜欢的选手加油,比赛马上开始。请运动员各就各位,预备——开始!

  师:同学们,谁是冠军?

  生齐答:点点!

  师:是点点吗?再仔细看一看,想一想,发现了什么请举手。

  生:这样不公*,两片树叶不一样大。

  师:奥。还有发现别的的吗?两片树叶不一样大,两个选手跑的路程不一样长。

  师:比赛的路程不一样长,这样的比赛公*吗?

  师:好,现在我们请两位参赛选手把他们跑的路线画出来,我们共同看一下。(演示两只小瓢虫用红线描出各自跑的路线,即树叶的一周。)

  师:有的同学感觉不一样长。但这只是我们的观察,到底是不是一样长呢,你们有没有办法知道?

  生:量。

  师:下面大家就动手量一量。

  教学资源

  数学小故事-计算出地球的周长的人

  20xx多年前,有人用简单的测量工具计算出地球的周长。这个人就是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以下就是这个数学家的小故事。

  细心的埃拉托色尼发现:离亚历山大城约800公里的塞恩城(今埃及阿斯旺附近),夏日正午的阳光可以一直照到井底,因而这时候所有地面上的直立物都应该没有影子。但是,亚历山大城地面上的直立物却有一段很短的影子。他认为:直立物的影子是由亚历山大城的阳光与直立物形成的夹角所造成。从地球是圆球和阳光直线传播这两个前提出发,从假想的地心向塞恩城和亚历山大城引两条直线,其中的夹角应等于亚历山大城的阳光与直立物形成的夹角。按照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已知两地之间的距离,便能测出地球的圆周长。埃拉托色尼测出夹角约为7度,是地球圆周角(360度)的五十分之一,由此推算地球的周长大约为4万公里,这与实际地球周长(40076公里)相差无几。他还算出太阳与地球间距离为1.47亿公里,和实际距离1.49亿公里也惊人地相近。这充分反映了埃拉托色尼的学说和智慧。

  资料链接

  欧拉放羊的故事

  欧拉一面放羊,一面读书。爸爸的羊群渐渐增多了,达到了100只。原来的羊圈有点小了,爸爸决定建造一个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40米,宽15米,他一算,面积正好是600*方米,*均每一头羊占地6*方米。正打算动工的时候,他发现他的材料只够围100米的篱笆,不够用。若要围成长40米,宽15米的羊圈,其周长将是110米(15+15+40+40=110)父亲感到很为难,若要按原计划建造,就要再添10米长的材料;要是缩小面积,每头羊的`面积就会小于6*方米。小欧拉却向父亲说,不用缩小羊圈,也不用担心每头羊的领地会小于原来的计划。他有办法。父亲不相信小欧拉会有办法,听了没有理他。小欧拉急了,大声说,只有稍稍移动一下羊圈的桩子就行了。父亲听了直摇头,心想:“世界上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欧拉却坚持说,他一定能两全齐美。父亲终于同意让儿子试试看。小欧拉见父亲同意了,站起身来,跑到准备动工的羊圈旁。他以一个木桩为中心,将原来的40米边长截短,缩短到25米。父亲着急了,说:“那怎么成呢?那怎么成呢?这个羊圈太小了,太小了。”小欧拉也不回答,跑到另一条边上,将原来15米的边长延长,又增加了10米,变成了25米。经这样一改,原来计划中的羊圈变成了一个25米边长的正方形。然后,小欧拉很自信地对爸爸说:“现在,篱笆也够了,面积也够了。

  父亲照着小欧拉设计的羊圈扎上了篱笆,100米长的篱笆真的够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


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3篇(扩展2)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1

  认识周长一课,是一节概念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初次接触比较正式的概念课,“周长”虽然学生的生活中也有所听说,但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还是第一次。更何况这帮学生只是二年级,整整跨越了一个学年段,因此,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我分为五个环节来授课,一是创设情境,感受周长,充分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二是提供实例,进一步认识周长;三是引导探究,测量周长;四是应用周长,解决问题;五是课堂总结,让学生对知识有整体印象。

  在讲授这节课之前我认真思考这节课的重难点,还是放在对周长的含义的理解上。虽然学生很容易知道周长就是物体一周的边线的长度,但要对它形成一个清晰地表象还需要分开、一步步来进行。所以我在让学生理解周长时从描边线入手,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描一描、说一说等感性认识来充分感知周长。初次接触概念课,为了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我允许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对周长的了解。

  从授课的效果来看,学生对边线和一周的理解比较到位,但周长的定义到底是学生在感知后自己总结出来还是老师直接说出来,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但是我个人觉得在这节课上还是有老师总结出来比较好,学生都明白都理解,但是学生肯定会表述不当,在表述上造成很多障碍,浪费了不必要浪费的时间。在感知周长这个环节,更应该再让学生有更多感知的具体情境、具体事例可能认识更深刻。

  在练习时,我设计了比较两不同图形的周长,对于一个不规则的图形如何得出它的周长来,我让学生观察、充分思考,不少学生能想到“数点子法”、“*移法”真不错。但对于一些不规则图形,有些学生还是容易受到面积的影响。

  本节课不管是在设计上还是在演绎上,肯定还存在很多问题,希望大家能不吝赐教,多提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2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面图形基础上,进行*面图形周长的教学的。它是学习*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教材呈现了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结合“什么是周长”这一具体情景,通过观察与操作(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认识周长。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在于能够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受和体验什么是周长;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我在教学中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整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理解周长的含义。依据教材所提示的材料,课堂首先注意创设情境,从“美丽的树叶”引出新课,这是学生身边非常熟悉的事物,做到了在课的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到一个宽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中,一下子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从学生非常熟悉蚂蚁围着树叶走一圈开始,结合课件,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从而使学生得到图形的周长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再通过指一指课桌面边线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来体验“周长”,这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中,使他们进入积极的观察、思考活动中。从身边找一个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这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对周

  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然后通过描一描书中小车图形的边线,直观感知周长的意义。

  这节课虽然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关注孩子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尝试,但其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第一,课堂教学语言有点*淡,对于重点应该再加重语气突出. 第二,理解“一周”不够深入。本节课时概念的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感悟与理解,而不再过分地强调学生口头表述上的严谨与完整。对于“一周”的理解是本节课教学的突破口。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突破得不够好。如果在活动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一周的?”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表达,这样效果会更好。

  第三,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应经常打断学生的回答,而应让学生多说。教师可在学生回答之后再进行补充或强调,这点我还做得不够到位。

  第四,在活动过程中,对于学生操作出现的误差,也应该及时找到原因,及时纠正。

  总之,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而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中学生“体验”的价值所在。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3

  1、注重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一方面要运用好教材中提供的素材,体会周长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还提供给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操作活动中体验、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在实践中得以升华,并对以后进行“周长的计算”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2、本节课中自主学习贯穿整个学习活动的始终:学生自主理解“周长”的意义,自主测量周长,在测量活动中自主探索、自主合作,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学习活动中得到了有效培养。通过小组合作班内交流独立探索等形式,注重学生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本课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特别是缺乏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应该在学生大量感知了不同形状的物体的周长后,再引导学生来估计一下每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还可以引导学生估计教室的周长、黑板的周长等等,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4、在本课教学中,没有能够适时、科学地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加以调控,使教与学产生共鸣。使得学生最后的小组探索过程不够有序,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关注还有所欠缺!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4

  在教学中,能按以下三点进行教学:

  1、在交流中复习、由于复习的是旧知,教师没有过多地演示和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分步梳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让学生回忆,讨论、在交流中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相互提问,相互启发,相互商讨,相互鼓励,共同完成了学习任务、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教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在活动中复习、复习课很容易上成炒冷饭或;题海训练课,而这节课上,教师创设多种学习情境,让学生始终在活动中学习、通过指,摸,描,涂,量,折,剪,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在感知中深刻理解周长与面积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的丰富多彩、

  3、在应用中复习、"数学的价值在于应用"、无论的课始还是课终,教师都让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生活问题———数学问题———生活问题"的变化过程,使学生在实践和应用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书 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5

  我接到上课任务,并看了教材后,自己心里很没有底,不知道该怎样上复习课。因为复习课不像新授课,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不像新授课能体现一个学生探究的过程。而复习课都是旧知,而且知识点多,要进行系统整理,要进行一定量的练习,如何在一节课中完成这些,最主要的是如何体现导、学、议、练的理念,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做到让学生自主整理,这的确有难度。为此特地在网上找了一些资料,看如何上复习课。最后我的理解是复习课至少要到达以下几个目的:一是回顾各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二是对知识点进行整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自主整理、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我认为的难点就在第三点,毕竟学生自主整理建构的能力是比较欠缺的。*面图形的面积的总复习是小学数学第十册总复习单元中内容,将小学数学中的*面图形面积集中进行复习。这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最基本的计算。*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是分册、分散出现,由于受遗忘规律的制约,很多成了沉默的知识,要激活这些知识,就需要再次的认知。因此,通过复习,系统梳理知识,弥补学习缺陷,促进认知结构的完善,使全班学生的学习水*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本节课我想达到的教学目标。

  经过集体备课后,整个课的流程大体定下来了。首先是复习*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意义,然后是回顾各公式的推导过程,再就是进行整理,形成知识网络,最后是综合运用练习。进行整理、构建知识体系的形式就是用卡片摆。因为用卡片摆可以随时进行调整,摆的位置本身就能说明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且用的时间相对会少一些,如果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结构图出来,对学生而言有难度,一次不一定就能画对,而且费时。当然学生也不能一次性就摆对,但教师可以适合点拨,学生随时进行调整。如:学生摆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问为什么这样摆?学生摆错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问图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那应该摆在什么地方等等。总之要将摆的位置与面积公式的推导结合起来,将学生的自主整理与教师的点拨结合起来。这个过程是师生动态交互的过程。

  在第一次试讲的时候就发现一个问题,时间不够,最后练习的量比较少。在回顾周长、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整理知识体系时花了较多的时间,学生在回答公式推导过程时不善于完整、准确的表达,在求周长、面积时计算花了一些时间。于是进行了以下改动,一是面积公式的推导用课件进行演示,学生的回答配合课件直观的演示便于学生回顾和理解公式;二是做一做的练习只列式不计算。三是考虑把对公式推导过程的复习与知识网络结构的整理两个步骤合为一步,这样可以节约一些时间,但对教师的要求就比较高了,对学生也更有难度了。

  后面的试讲就是先回顾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进行整合构建,效果比综合在一起就好多了。在回顾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要理解公式中每一个字母的意义,而在建构知识结构时只需说用什么推导出什么就可以了。对计算公式的理解是建构知识结构的基础。回顾各公式的推导过程就像一个机器的某一部分,而建构知识结构就像把各个部分组装起来一样。我们得把各部分做好后才能进行组装。经过历次磨课,我体会到:复习课并不是旧知的简单回顾,它有不同于新授课的目标,复习课一样要立足于学生,一样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整堂课上下来,我感觉到这节课仍然有很多问题:

  ①教师的语速太快,有的学生思维跟不上。

  ②教学环节控制不好,对于整体环节的把握有待改进。不能关注全体学生,控制课堂的能力有待改进,教学经验不足。

  ③老师的话说得太多。放不开让学生自主。总是担心学生说得不够全面。放不开手,所以还是显得有些罗嗦。教师的基本功不扎实,有些话不严谨或不敢说

  以上都是需要我注意改正的地方,以求在未来的教学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6

  这是参加“诸城市教学改革优秀教师”评选活动中我讲授的一节青岛版三年级下册《图形的周长》信息窗1。说心里话,这节课我准备了一段时间,抽签是在周六,比较巧就抽到了这个课题,周二下午最后一节比赛,教案课件准备好后,周末在家里我给两岁的女儿讲了好几遍!开始还喜欢听,后来再讲就不听了,转身就跑掉了。

  我就想,*日上课孩子们是否也是这种感觉,不喜欢听想转身跑掉,我该怎么改变如何努力,让孩子们爱听、喜欢上数学课!我觉得:上课应该是一次又一次的心情愉悦的体验、发现、感受知识的过程,不要为了上课而上课,把每一节课都当成是和孩子们互相探究、发现、感悟知识的快乐旅程,那样很多问题及就迎刃而解了,我和学生们可就都轻松开心了呢!

  再回到这节课,周一找了个班讲了讲,效果不很好,有点乱。

  乱在:1、开始导入,用到的花坛图片太多,孩子们很喜欢看但是不会想到主题,于是删除大部分;2、软尺量周长,更是乱极了,孩子们不知道怎么用软尺、什么是头围、腰围,量的乱糟糟,分工也不明确;3、走周长,整排同学下来走,队伍过长更是乱。

  找车校长商量之后决定:量周长,先找出一个小组到前面来,老师讲清软尺的用法,并示范给孩子看如何测量头围、腰围,另外两名同学记录,给每个小组分好工再开始测量;走周长,不再是整排同学走,而是开小火车,每次一列小火车,开始老师领着走,然后同学领着走就不会乱了,可以多走几列。解决的了这几乱,心里就有底气一些了。

  引入周长的概念有点快,概念可以一点一点给出,可以先给出“一周”、通过讲解再给出“图形一周的长度”,还有“封闭”一词孩子不是很理解,没有深入讲解,可以在给出图形一周的长度概念之后,再出一个题,有封闭有开放图形,让孩子们选择哪些图形有周长哪些没有,加深对封闭图形的理解,最后完善概念 ”

  这样循序渐进的给出周长的概念会更形象好理解易接受。

  新知学习一题,老师把各种形状的图片贴在黑板上找了孩子来描出周长,欠缺的是没有把图形再揭下来,让孩子观察周长是线而不是面,以防以后学习面积把周长和面积混淆了,这也是这节课又一个缺点。

  这节课的小结,如果改变以往的问法:“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这样问:“你喜欢这节课吗?喜欢哪些地方,谁来说一说?”那就更好了,以后我就这样问!

  总的来说,课程的设置环节是顺畅的:情境导入———引出概念———说周长———画周长———量周长———用周长————算周长————走周长,整节课围绕一个大的主题就是“体验、感受周长”,上完这节课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周长,你感受到了吗?体验周长的存在了吗,我觉得这是这节课的关键所在!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7

  “图形的周长”。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经验,我设计的如下教学思路,教学效果不错。

  一、创设情境,感受一周的长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小动物的年龄特点,我准备这样导入新课的:

  课件展示小蚂蚁和七星瓢虫比赛,要邀请大家做裁判的的场景,让学生做裁判,使他们感到了一种责任感,一种自豪感,由此会更加专注的参与比赛,更加认真的思考通过比赛谁赢?为什么赢?等问题。从而自然地引出小蚂蚁沿树叶的边线跑了一圈,赢了;而七星瓢虫只爬了树叶的半圈,输了。小蚂蚁沿树叶的边线跑了一圈,在数学上也叫一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一周的意义,我又让学生亲自描树叶的一周,进一步感知一圈就是一周道理。

  二、感知周长,理解概念

  1、感知实物的周长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这一环节:设计了2个活动。

  活动一:摸一摸实物的周长

  由于学生有描树叶一周的基础,然后让学生再找一找、摸一摸身边的一些物体表面的一周,如课本封面、课桌面、铅笔盒面的一周等等,学生在这些具体的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建立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的概念。

  活动二:描一描实物的周长

  请学生拿出课堂练习卷第一题(其实是课本121页自主练习第一题),有各种生活中的实物图,让他们任意挑选自己喜欢的图形,描出它们的周长,通过短短几分钟描的过程,学生的体会却在不断的加深,这种在做中感悟,我想是我们老师用再多的语言都无法替代的。

  2、感知*面图形的周长

  从实物到图形,是一个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实物数学课本动态移走,它的封面留下的是一个长方形,由于学生有刚才描实物周长的基础,让他们描*面图形的一周的长度,已经不成问题了,通过实际描一描*面图形的一周的长度,他们对“周长”这一概念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操作,引导学生从“实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学生把“周长”这一抽象概念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加深了对“周长”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总结什么是*面图形的周长,已经是水到渠成了。

  3、理解不封闭图形和封闭图形

  接着我又出示了4个图形,两个不封口的图形,两个封闭图形,让学生判断他们有周长吗?从而让他们直观的看到,有缺口的图形是不封闭图形没有周长,没有缺口的图形是封闭图形,有周长,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奠定了一个基础,“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三、引导探究,计算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了“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过程”,还强调“引导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根据现实问题,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工具,以及利用测量进行数学探究活动。”荷兰学者弗赖兰塔尔指出:“学习数学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中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俗话说:听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动手做一遍。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在本课的第三个教学环节:“引导探究,计算周长”中,我是这样设计:

  1、发现问题讨论方法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明白了图形周长的意义,这时我进而提出了如何才能知道*面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呢?学生们各抒己见,最后确定了测量方法是:用尺子量或先用毛线围再用尺子量。

  2、小组合作测量周长。

  首先要明确要求。先选择合适的一个图形,选择合适的工具来测量。其次,小组分工要明确,一人测量,一人记录数据,并列出算式求出图形的周长。

  (3)汇报交流。

  每组选1名代表汇报,说说测量结果,介绍测量的方法,其他小组可随时补充,并提出不同意见。

  (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是教材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探索的过程中,总结出测量周长的一般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内化:像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一些直线图形的周长,要先测量出边长,再计算出所有边长的总和,能根据周长的含义来计算简单的*面图形的周长,一些图形还可以采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来测量。)

  这样,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方式,学生经历由“疑问——讨论——解释——疑问”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主动探究的欲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发。他们不但能在操作中学会合作,而且能在合作中学会操作。

  (4)巩固练习。

  让他们在经历测量过程,掌握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再进行*面图形的周长的计算,进而熟练*面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对他们应该不成问题?(出示图形梯形*行四边形六边形)

  (在这个环节,学生可能结合*面图形的特征,在计算时采用简便算法,从而为后续的学习作好铺垫,同时也可以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教学理念。)

  (四)拓展延伸,运用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数学练习的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练习:

  ①老师要给板报围上拉花,围一圈需要多长的拉花?(出示图片)

  ②一道思维拓展题,让学生观察一个不规则图形和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否相等?通过学生讨论,课件演示,让他们直观的看到他们的周长是相等的。

  这样设计可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总结评价

  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我改变了以往只让学生总结的模式,再学生总结完之后,我把本节课的重点,以字幕的形式出示出来,加深学生对这节课重点知识的印象。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8

  《图形的周长》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我采用了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是教学方式,通过理解封闭、指一指、描一描、摸一摸、说一说等环节让学生来体会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小学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它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联,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

  (二)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所以在这节课我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指一指、描一描、摸一摸、找一找、说一说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学生乐想、善思、敢说,他们可以自由地思考、猜想、实践、验证……

  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层次的练习,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了各自施展的舞台,提高了学生的解题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9

  《图形的周长》是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图形的周长”一课属于《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这一知识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数学课程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特别强调学习内容的现实背景,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体验。因此,本节课我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放手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小学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它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联,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因此本节课我利用ppt课件为学生创设了大量的生活情境,如:运动会跑步、游泳池、树叶、数学课本封面、足球场、花坛等,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不仅调动了学习兴趣,而且激发了探究欲望。

  二、概念教学步步深入,层层递进。

  课伊始利用Flash动画演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运动会跑步这一生活情境,通过3位小学手跑步路线的比较,初步感知物体面的边线与一周,紧接着利用ppt课件让学生找一找游泳池口、树叶、数学课本封面以及身边各种物体一周的边线,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一周的认识,其后让学生比较自己找到的黑板面与空调面边线长短的比较,让学生初步认知一周的边线是有长度的,紧接着ppt课件出示生活中更大物体面的边线,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将这些物体的"面画到纸上就变成了这样的*面图形,由物抽象到图形,最后让学生描一描*面图形一周的边线,从而引出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教学环节步步深入,周长概念跃然纸上。

  三、注重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隐性的、抽象的观念,是一种心智活动方式,它是数学的灵魂,是数学的本质所在。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本节课中,学生测量圆形的周长时,及时向学生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初步为理念及学习圆的周长打下基础,在练习环节渗透了转化的思想方法。

  四、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所以在这节课我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指一指、描一描、摸一摸、找一找、说一说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学生乐想、善思、敢说,他们可以自由地思考、猜想、实践、验证…… 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及各给磨课教师的建议下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如:因为用的是别的班的同学,课前没有去熟悉学生,师生之间比较陌生,情感交流不够,自己也感觉本节课激情不够。其二,上完后本节课有前松后紧的感觉,分析原因有二,一是开始与学生互动不够,二是由于时间原因,后半部分处理起来节奏明显加快。三是练习设计层次性不强。四是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培养学生估算意识。五是学生测量出现误差时没有给学生解释。

  总之本节课也成功也有不足,各位磨课教师也从不同的观课维度提出了合理性建议,下一步我会进一步修改教案,争取将不足变为出彩的环节。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10

  在和学生共同探讨认识了“什么是物体的周长后”,我出示了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开始了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学生们开始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也很投入。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接连不断的举起来了。我让小组选代表汇报合作探究的成果:

  “8+4+8+4=24(厘米)!”

  “8+4+8+4=24(厘米)!”……

  师:“谁有更好的方法?

  师:“汇报的同学说说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我测量了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两条长加两条宽。就得到了它的周长。”几乎每个同学都如是说。

  那么能不能利用加法和乘法之间的联系用其他算式来表示。有些同学反映很快。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表示: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提问:谁知道一条长加一条宽的和就是什么?

  逆向思维较好的同学或看看观察说出是周长的一半。

  老师在对照图来解释。同时告诉孩子长加宽就是一组邻边。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比较以上几个算式,你认为哪个最简单。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四条边相加的和,但最后一种比较简单。

  反思:以往的教学,都是先告诉学生公式,再引导学生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现在提倡学生自主探讨知识,如果硬让他们死记公式是背离新课改要求的。也许让学生先记公式再学计算周长,就学习成绩而言可能会高点,可是长此以往,学生学到的是死知识,他们的思维永远被禁锢在老师的讲解之下。对这些三年级小学生来说,难道学生自己得出的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不是更直观、更明白的公式吗?要让学生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牢固掌握,既然学生心里没有公式,教师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数学知识强加于他们,只要他们的算法有道理,教师就要鼓励,今天他们自己总结出最好记、最好用的计算方法,正方形周长公式就顺其自然了。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11

  教学反思

  本案例中我个人认为设计比较精彩之处在于,先后借助同一个学习材料(卡片)来两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剪卡片上的图形,通过剪来感知周长。这样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能让孩子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第二个活动是测量所剪下的图形的周长。这个活动开放度高,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较大的探索测量不同图形的周长方法的空间。这两个活动恰恰都是通过卡片为载体,利用同一卡片为主线,把整节课有机地串联起来,在尊重教材、利用教材的同时又整和了教材,使课的结构上前后呼应,体现合理性、整体性。

  课中还是留下遗憾:由于在时间上没有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控,导致学生在后面的操作活动不够充分,学生汇报测量方法时也没有在展台上演示自己的具体测量方法,这样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不规则图形(如树叶)的测量方法在操作上不够科学、规范、严谨。同时也要加强自己的教学艺术,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和凝聚力,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教学资料包

  (一) 教学精彩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比赛吗?见过昆虫比赛吗?昆虫王国正在举行秋季运动会,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运动会图片演示、昆虫比赛图片演示)

  师解说:现在,两个小选手点点和圆圆马上就要比赛了,这个瘦的是点点,这是圆圆。它们的比赛规则是:谁能最先沿树叶(两片形状不同的树叶)的边线爬完一周,谁就获胜。大家可以为自己喜欢的选手加油,比赛马上开始。请运动员各就各位,预备——开始!

  师:同学们,谁是冠军?

  生齐答:点点!

  师:是点点吗?再仔细看一看,想一想,发现了什么请举手。

  生:这样不公*,两片树叶不一样大。

  师:奥。还有发现别的的吗?两片树叶不一样大,两个选手跑的路程不一样长。

  师:比赛的路程不一样长,这样的比赛公*吗?

  师:好,现在我们请两位参赛选手把他们跑的路线画出来,我们共同看一下。(演示两只小瓢虫用红线描出各自跑的路线,即树叶的一周。)

  师:有的同学感觉不一样长。但这只是我们的观察,到底是不是一样长呢,你们有没有办法知道?

  生:量。

  师:下面大家就动手量一量。

  教学资源

  数学小故事-计算出地球的周长的人

  20xx多年前,有人用简单的测量工具计算出地球的周长。这个人就是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以下就是这个数学家的小故事。

  细心的埃拉托色尼发现:离亚历山大城约800公里的塞恩城(今埃及阿斯旺附近),夏日正午的阳光可以一直照到井底,因而这时候所有地面上的直立物都应该没有影子。但是,亚历山大城地面上的直立物却有一段很短的影子。他认为:直立物的影子是由亚历山大城的阳光与直立物形成的夹角所造成。从地球是圆球和阳光直线传播这两个前提出发,从假想的地心向塞恩城和亚历山大城引两条直线,其中的夹角应等于亚历山大城的阳光与直立物形成的夹角。按照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已知两地之间的距离,便能测出地球的圆周长。埃拉托色尼测出夹角约为7度,是地球圆周角(360度)的五十分之一,由此推算地球的周长大约为4万公里,这与实际地球周长(40076公里)相差无几。他还算出太阳与地球间距离为1.47亿公里,和实际距离1.49亿公里也惊人地相近。这充分反映了埃拉托色尼的学说和智慧。

  资料链接

  欧拉放羊的故事

  欧拉一面放羊,一面读书。爸爸的羊群渐渐增多了,达到了100只。原来的羊圈有点小了,爸爸决定建造一个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40米,宽15米,他一算,面积正好是600*方米,*均每一头羊占地6*方米。正打算动工的时候,他发现他的材料只够围100米的篱笆,不够用。若要围成长40米,宽15米的羊圈,其周长将是110米(15+15+40+40=110)父亲感到很为难,若要按原计划建造,就要再添10米长的材料;要是缩小面积,每头羊的面积就会小于6*方米。小欧拉却向父亲说,不用缩小羊圈,也不用担心每头羊的领地会小于原来的计划。他有办法。父亲不相信小欧拉会有办法,听了没有理他。小欧拉急了,大声说,只有稍稍移动一下羊圈的桩子就行了。父亲听了直摇头,心想:“世界上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欧拉却坚持说,他一定能两全齐美。父亲终于同意让儿子试试看。小欧拉见父亲同意了,站起身来,跑到准备动工的羊圈旁。他以一个木桩为中心,将原来的40米边长截短,缩短到25米。父亲着急了,说:“那怎么成呢?那怎么成呢?这个羊圈太小了,太小了。”小欧拉也不回答,跑到另一条边上,将原来15米的边长延长,又增加了10米,变成了25米。经这样一改,原来计划中的羊圈变成了一个25米边长的正方形。然后,小欧拉很自信地对爸爸说:“现在,篱笆也够了,面积也够了。

  父亲照着小欧拉设计的羊圈扎上了篱笆,100米长的篱笆真的够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12

  本课以学生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学生观察、操作、计算、感悟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具体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注重了学生的实践操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始终贯穿着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也符合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特点,更体现了以活动促进发展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认识周长的知识设计成摸摸、量量、算算等一连串的数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灵活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在尊重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作了适当的调整、重组和补充,使教学思路更清晰,教学环节更连贯。比如,引入周长的概念时,没有直接出示课本中的游泳池,而是让学生先指物体面的边线。认识游泳池的周长后,让学生再举例说说其他物体面的周长。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操作的过程直观、清晰的展示给学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学习兴趣。课堂上提供给学生的素材都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结合,量树叶的周长、量腰围等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感觉到的现实,提高了数学的应用意识。

  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注意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给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13

  《复习*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 “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 ,通过 “ 生活引入——回忆整理 —— 构建网络 —— 实际应用 ” 等环节,充分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在学生自主探索中合作交流,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理清知识脉络,形成知识网络,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习与运用的能力。

  1 、联系实际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以生活中照的照片导入,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在自然而贴切中引出课题 ——*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这大大激活了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以良好的心理态势进入后面的梳理复习。

  2 、先回忆后点拨,全面梳理知识。梳理知识是复习课中很重要的一环。让学生在老师点拨下自己整理,及时反馈,从而理清知识间的脉络,及时查漏补缺,找准各*面图形周长与面积的意义、计算公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首先,让学生在回忆中引出六种*面图形,然后让学生挑自己喜欢的图形来指一指,摸一摸图形的周长,突出了 “ 有无计算公式 ” 的思考方法,紧扣 “ 所有边长的总和 ” ,使学生的思路更为清晰、明朗。接着再复习*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强调了 “ 各面积公式的推导 ” ,唤醒了学生的思维链接。

  3、在合作中交流,在体验中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吸取别人意见、与人合作的精神。在本课教学中,我有意识安排了两次小组合作交流,如让学生在合作中回忆各*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各*面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等。同时教师把自己放在与学生*等的位置上,与学生融为一体,既分工又合作,这样既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思维,获得成功的体验,又使学生学会协作,互助互补,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

  4 、练习循序渐进,在实际中应用。复习不是简单重复,它最终目的在于应用,解决问题。本节课的练习既有基本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又有学生常见错题的纠正,还有综合性较强的练习设计,使学生在练习中达到了复习的目的。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数学的价值。

  5、进一步渗透数学转化思想。在得到网络图后,让学生从两个方向进行观察(从左往右,从右往左)。其中,从右往左看,可以发现在推导一种新的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总是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解决。从而,进一步渗透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常常会把一个新的问题转化成我们会的问题来解决。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14

  经过全组教师的共同努力,终于完成了一次较为满意的的教学设计,并在莱州教研室组织的数学优质课评选中进行执教。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异常高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看着学生们那学习干劲,我深深的感觉到数学课堂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多么的重要。现结合这节课的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在新课导入环节,我采用了学生喜欢的跑步比赛的游戏活动导入新课,由于比赛规则中,跑的圈不同,引起了学生的不满,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明白“圈是有长有短的”,为后面理解周长的含义做好了铺垫。这一比赛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他们的学习兴趣被调动了起来,课堂气氛很是活跃,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二、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我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一点点的进行学习,首先让学生在跑步比赛的过程中理解:“一圈”必须要“首尾相接”,在充分的感性认识以后,告诉学生“一圈”就是“一周”,之后,又让学生用手指跑桌面、书封面的一周,并且在跑的过程中告诉学生,()必须要沿着边线才行,在学生大量的练习之后,教师引出“图形的周长”的含义。最后又通过练习让学生来巩固理解图形的周长。思路清晰,通过这20分钟的学习,学生建立了清楚的周长模型。深刻的理解周长就是一个曲线的长度,为以后相关知识的学习打好了扎实的基础。

  三、学生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快乐学习

  从这节课的开始到结束,学生一直处于一种兴奋状态,相对于听别人的说教,亲身参与活动而形成的体验是刻骨铭心的,终身难忘的。所以,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体验学习,感受图形的周长就是沿着边线一周的长度,进而让学生明白周长是一个长度,而不是别的。这节课上,学生的参与度是极高的,我也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的目标。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这节课一定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学习着知识,这是我们最大的欣慰。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15

  现在小学数学教学要落实有效性,同时,还应该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所以这节复习课设计新颖,独巨匠心,教法得当,学法生动,结构合理,手段多样,效果良好,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1、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中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尽量的让学生去说、想、做,让学生在参与中复习好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如本课任务的确定,公式的推导、网络的构建,教师均为学生提供提供了话题,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中完成学习任务,使知识的学习成为训练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素质的载体。

  2、注重了“知识的生活性”,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教学中强化了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这是今后课改的重要内容与发展方向。无论是问题的引入,还练习的设计,都尽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与生活同在。

  3、注重了“呈现的多样化”,让学生高效、直观的学习。通过多媒体、实物投影、图形卡片,有效的化难为易、突破难点。通过*移、旋转、翻折等方式表现出生动有趣的画面,显示了现代化手段的无可争辩的优势。图形的出示、面积公式的推导等,无不体现多媒体的不可替代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3篇(扩展3)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1

  《图形的周长》是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图形的周长”一课属于《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这一知识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数学课程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特别强调学习内容的现实背景,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体验。因此,本节课我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放手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小学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它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联,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因此本节课我利用ppt课件为学生创设了大量的生活情境,如:运动会跑步、游泳池、树叶、数学课本封面、足球场、花坛等,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不仅调动了学习兴趣,而且激发了探究欲望。

  二、概念教学步步深入,层层递进。

  课伊始利用Flash动画演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运动会跑步这一生活情境,通过3位小学手跑步路线的比较,初步感知物体面的边线与一周,紧接着利用ppt课件让学生找一找游泳池口、树叶、数学课本封面以及身边各种物体一周的边线,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一周的认识,其后让学生比较自己找到的黑板面与空调面边线长短的比较,让学生初步认知一周的边线是有长度的,紧接着ppt课件出示生活中更大物体面的边线,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将这些物体的面画到纸上就变成了这样的*面图形,由物抽象到图形,最后让学生描一描*面图形一周的边线,从而引出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教学环节步步深入,周长概念跃然纸上。

  三、注重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隐性的、抽象的观念,是一种心智活动方式,它是数学的灵魂,是数学的本质所在。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本节课中,学生测量圆形的周长时,及时向学生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初步为理念及学习圆的周长打下基础,在练习环节渗透了转化的思想方法。

  四、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所以在这节课我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指一指、描一描、摸一摸、找一找、说一说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学生乐想、善思、敢说,他们可以自由地思考、猜想、实践、验证…… 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及各给磨课教师的建议下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如:因为用的是别的班的同学,课前没有去熟悉学生,师生之间比较陌生,情感交流不够,自己也感觉本节课激情不够。其二,上完后本节课有前松后紧的感觉,分析原因有二,一是开始与学生互动不够,二是由于时间原因,后半部分处理起来节奏明显加快。三是练习设计层次性不强。四是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培养学生估算意识。五是学生测量出现误差时没有给学生解释。

  总之本节课也成功也有不足,各位磨课教师也从不同的观课维度提出了合理性建议,下一步我会进一步修改教案,争取将不足变为出彩的环节。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2

  《图形的周长》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我采用了创设生活化、趣味化情景,以学一生系列观察、实际操作活动为主的方式,教学的各个环节在体现借助直观手段对媒体课件、学具、实物等策略,引导经历了探究图形周长、周长的算法探究的完整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解题能力;建立了空间观念,达成了研究目标,效果是理想的。

  1、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调集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活动情境:备课初稿中:侯老师由参加运动会的生活话题引入两只瓢虫比赛的情景,既有学生喜闻的动物比赛的情景,引发学生弄得兴趣。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运动、激情的音乐营造热烈比赛的场面,引导学生不觉间参与高喊加油参与情绪高涨。

  2、探究环节在一系列数学活动中经历探究过程,逐步感悟认知,学生抽象思维、解题能力进一步提高,空间观念建立进一步完善。学生在通过观察、操作(描一描、找一找、指一指)思考、想象等活动中。认识循序渐进由一周-——周长——什么是周长的感悟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了空间观念。在学生经历了充分感性认识和交流对周长的理解基础上借助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等一周描红线的过程再次直观呈现,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抽象思维,从而正确理解概念,教师引导规范表达揭示周长概念。学生经历了探究周长概念的全过程。

  之后引导学生由国庆节引入节日广场的花坛如何保护的话题,引入周长的算法探究学生在想办法思考、讨论、操作、汇报的完整解题过程的同时学生深入认识、内化了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3、练习的设计生活化,注重了层次性,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思考:

  找生活中物体表面一周学生感悟充分,但是在表达时不够积极,采用4人一组活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思维碰撞可能更充分。

  练习环节回归课本故事情境昆虫王国的比赛,观看比赛,辨析周长。现在两位选手要沿着这两块不同形状的场地跑一周,大家看,这样公*吗?引导学生在辩论中思维碰撞,认识深入,学习兴味盎然;在进一步体会学有价值的数学方面也做得更好了。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3

  现在小学数学教学要落实有效性,同时,还应该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所以这节复习课设计新颖,独巨匠心,教法得当,学法生动,结构合理,手段多样,效果良好,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1、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中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尽量的让学生去说、想、做,让学生在参与中复习好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如本课任务的确定,公式的推导、网络的构建,教师均为学生提供提供了话题,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中完成学习任务,使知识的学习成为训练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素质的载体。

  2、注重了“知识的生活性”,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教学中强化了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这是今后课改的重要内容与发展方向。无论是问题的引入,还练习的设计,都尽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与生活同在。

  3、注重了“呈现的多样化”,让学生高效、直观的学习。通过多媒体、实物投影、图形卡片,有效的化难为易、突破难点。通过*移、旋转、翻折等方式表现出生动有趣的画面,显示了现代化手段的无可争辩的优势。图形的出示、面积公式的推导等,无不体现多媒体的不可替代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4

  “图形的周长”。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经验,我设计的如下教学思路,教学效果不错。

  一、创设情境,感受一周的长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小动物的年龄特点,我准备这样导入新课的:

  课件展示小蚂蚁和七星瓢虫比赛,要邀请大家做裁判的的场景,让学生做裁判,使他们感到了一种责任感,一种自豪感,由此会更加专注的参与比赛,更加认真的思考通过比赛谁赢?为什么赢?等问题。从而自然地引出小蚂蚁沿树叶的边线跑了一圈,赢了;而七星瓢虫只爬了树叶的半圈,输了。小蚂蚁沿树叶的边线跑了一圈,在数学上也叫一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一周的意义,我又让学生亲自描树叶的一周,进一步感知一圈就是一周道理。

  二、感知周长,理解概念

  1、感知实物的周长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这一环节:设计了2个活动。

  活动一:摸一摸实物的周长

  由于学生有描树叶一周的基础,然后让学生再找一找、摸一摸身边的一些物体表面的一周,如课本封面、课桌面、铅笔盒面的一周等等,学生在这些具体的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建立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的概念。

  活动二:描一描实物的周长

  请学生拿出课堂练习卷第一题(其实是课本121页自主练习第一题),有各种生活中的实物图,让他们任意挑选自己喜欢的图形,描出它们的周长,通过短短几分钟描的过程,学生的体会却在不断的加深,这种在做中感悟,我想是我们老师用再多的语言都无法替代的。

  2、感知*面图形的周长

  从实物到图形,是一个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实物数学课本动态移走,它的封面留下的是一个长方形,由于学生有刚才描实物周长的基础,让他们描*面图形的一周的长度,已经不成问题了,通过实际描一描*面图形的一周的长度,他们对“周长”这一概念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操作,引导学生从“实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学生把“周长”这一抽象概念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加深了对“周长”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总结什么是*面图形的周长,已经是水到渠成了。

  3、理解不封闭图形和封闭图形

  接着我又出示了4个图形,两个不封口的图形,两个封闭图形,让学生判断他们有周长吗?从而让他们直观的看到,有缺口的图形是不封闭图形没有周长,没有缺口的图形是封闭图形,有周长,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奠定了一个基础,“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三、引导探究,计算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了“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过程”,还强调“引导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根据现实问题,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工具,以及利用测量进行数学探究活动。”荷兰学者弗赖兰塔尔指出:“学习数学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中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俗话说:听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动手做一遍。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在本课的第三个教学环节:“引导探究,计算周长”中,我是这样设计:

  1、发现问题讨论方法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明白了图形周长的意义,这时我进而提出了如何才能知道*面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呢?学生们各抒己见,最后确定了测量方法是:用尺子量或先用毛线围再用尺子量。

  2、小组合作测量周长。

  首先要明确要求。先选择合适的一个图形,选择合适的工具来测量。其次,小组分工要明确,一人测量,一人记录数据,并列出算式求出图形的周长。

  (3)汇报交流。

  每组选1名代表汇报,说说测量结果,介绍测量的方法,其他小组可随时补充,并提出不同意见。

  (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是教材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探索的过程中,总结出测量周长的一般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内化:像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一些直线图形的周长,要先测量出边长,再计算出所有边长的总和,能根据周长的含义来计算简单的*面图形的周长,一些图形还可以采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来测量。)

  这样,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方式,学生经历由“疑问——讨论——解释——疑问”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主动探究的欲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发。他们不但能在操作中学会合作,而且能在合作中学会操作。

  (4)巩固练习。

  让他们在经历测量过程,掌握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再进行*面图形的周长的计算,进而熟练*面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对他们应该不成问题?(出示图形梯形*行四边形六边形)

  (在这个环节,学生可能结合*面图形的特征,在计算时采用简便算法,从而为后续的学习作好铺垫,同时也可以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教学理念。)

  (四)拓展延伸,运用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数学练习的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练习:

  ①老师要给板报围上拉花,围一圈需要多长的拉花?(出示图片)

  ②一道思维拓展题,让学生观察一个不规则图形和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否相等?通过学生讨论,课件演示,让他们直观的看到他们的周长是相等的。

  这样设计可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总结评价

  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我改变了以往只让学生总结的模式,再学生总结完之后,我把本节课的重点,以字幕的形式出示出来,加深学生对这节课重点知识的印象。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5

  认识周长一课,是一节概念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初次接触比较正式的概念课,“周长”虽然学生的生活中也有所听说,但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还是第一次。更何况这帮学生只是二年级,整整跨越了一个学年段,因此,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我分为五个环节来授课,一是创设情境,感受周长,充分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二是提供实例,进一步认识周长;三是引导探究,测量周长;四是应用周长,解决问题;五是课堂总结,让学生对知识有整体印象。

  在讲授这节课之前我认真思考这节课的重难点,还是放在对周长的含义的理解上。虽然学生很容易知道周长就是物体一周的边线的长度,但要对它形成一个清晰地表象还需要分开、一步步来进行。所以我在让学生理解周长时从描边线入手,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描一描、说一说等感性认识来充分感知周长。初次接触概念课,为了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我允许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对周长的了解。

  从授课的效果来看,学生对边线和一周的理解比较到位,但周长的定义到底是学生在感知后自己总结出来还是老师直接说出来,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但是我个人觉得在这节课上还是有老师总结出来比较好,学生都明白都理解,但是学生肯定会表述不当,在表述上造成很多障碍,浪费了不必要浪费的时间。在感知周长这个环节,更应该再让学生有更多感知的具体情境、具体事例可能认识更深刻。

  在练习时,我设计了比较两不同图形的周长,对于一个不规则的图形如何得出它的周长来,我让学生观察、充分思考,不少学生能想到“数点子法”、“*移法”真不错。但对于一些不规则图形,有些学生还是容易受到面积的影响。

  本节课不管是在设计上还是在演绎上,肯定还存在很多问题,希望大家能不吝赐教,多提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6

  本课以学生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学生观察、操作、计算、感悟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具体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注重了学生的实践操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始终贯穿着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也符合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特点,更体现了以活动促进发展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认识周长的知识设计成摸摸、量量、算算等一连串的数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灵活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在尊重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作了适当的调整、重组和补充,使教学思路更清晰,教学环节更连贯。比如,引入周长的概念时,没有直接出示课本中的游泳池,而是让学生先指物体面的边线。认识游泳池的周长后,让学生再举例说说其他物体面的周长。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操作的过程直观、清晰的展示给学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学习兴趣。课堂上提供给学生的素材都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结合,量树叶的周长、量腰围等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感觉到的现实,提高了数学的应用意识。

  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注意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给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7

  《图形的周长》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我采用了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是教学方式,通过理解封闭、指一指、描一描、摸一摸、说一说等环节让学生来体会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小学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它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联,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

  (二)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所以在这节课我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指一指、描一描、摸一摸、找一找、说一说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学生乐想、善思、敢说,他们可以自由地思考、猜想、实践、验证……

  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层次的练习,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了各自施展的舞台,提高了学生的解题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8

  1、注重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一方面要运用好教材中提供的素材,体会周长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还提供给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操作活动中体验、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在实践中得以升华,并对以后进行“周长的计算”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2、本节课中自主学习贯穿整个学习活动的始终:学生自主理解“周长”的意义,自主测量周长,在测量活动中自主探索、自主合作,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学习活动中得到了有效培养。通过小组合作班内交流独立探索等形式,注重学生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本课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特别是缺乏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应该在学生大量感知了不同形状的物体的周长后,再引导学生来估计一下每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还可以引导学生估计教室的周长、黑板的周长等等,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4、在本课教学中,没有能够适时、科学地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加以调控,使教与学产生共鸣。使得学生最后的小组探索过程不够有序,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关注还有所欠缺!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9

  《复习*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 “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 ,通过 “ 生活引入——回忆整理 —— 构建网络 —— 实际应用 ” 等环节,充分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在学生自主探索中合作交流,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理清知识脉络,形成知识网络,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习与运用的能力。

  1 、联系实际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以生活中照的照片导入,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在自然而贴切中引出课题 ——*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这大大激活了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以良好的心理态势进入后面的梳理复习。

  2 、先回忆后点拨,全面梳理知识。梳理知识是复习课中很重要的一环。让学生在老师点拨下自己整理,及时反馈,从而理清知识间的脉络,及时查漏补缺,找准各*面图形周长与面积的意义、计算公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首先,让学生在回忆中引出六种*面图形,然后让学生挑自己喜欢的图形来指一指,摸一摸图形的周长,突出了 “ 有无计算公式 ” 的思考方法,紧扣 “ 所有边长的总和 ” ,使学生的思路更为清晰、明朗。接着再复习*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强调了 “ 各面积公式的推导 ” ,唤醒了学生的思维链接。

  3、在合作中交流,在体验中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吸取别人意见、与人合作的精神。在本课教学中,我有意识安排了两次小组合作交流,如让学生在合作中回忆各*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各*面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等。同时教师把自己放在与学生*等的位置上,与学生融为一体,既分工又合作,这样既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思维,获得成功的体验,又使学生学会协作,互助互补,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

  4 、练习循序渐进,在实际中应用。复习不是简单重复,它最终目的在于应用,解决问题。本节课的练习既有基本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又有学生常见错题的纠正,还有综合性较强的练习设计,使学生在练习中达到了复习的目的。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数学的价值。

  5、进一步渗透数学转化思想。在得到网络图后,让学生从两个方向进行观察(从左往右,从右往左)。其中,从右往左看,可以发现在推导一种新的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总是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解决。从而,进一步渗透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常常会把一个新的问题转化成我们会的问题来解决。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10

  在教学中,能按以下三点进行教学:

  1、在交流中复习、由于复习的是旧知,教师没有过多地演示和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分步梳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让学生回忆,讨论、在交流中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相互提问,相互启发,相互商讨,相互鼓励,共同完成了学习任务、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教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在活动中复习、复习课很容易上成炒冷饭或;题海训练课,而这节课上,教师创设多种学习情境,让学生始终在活动中学习、通过指,摸,描,涂,量,折,剪,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在感知中深刻理解周长与面积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的丰富多彩、

  3、在应用中复习、"数学的价值在于应用"、无论的课始还是课终,教师都让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生活问题———数学问题———生活问题"的变化过程,使学生在实践和应用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书 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11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面图形基础上,进行*面图形周长的教学的。它是学习*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教材呈现了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结合“什么是周长”这一具体情景,通过观察与操作(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认识周长。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在于能够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受和体验什么是周长;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我在教学中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整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理解周长的含义。依据教材所提示的材料,课堂首先注意创设情境,从“美丽的树叶”引出新课,这是学生身边非常熟悉的事物,做到了在课的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到一个宽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中,一下子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从学生非常熟悉蚂蚁围着树叶走一圈开始,结合课件,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从而使学生得到图形的周长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再通过指一指课桌面边线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来体验“周长”,这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中,使他们进入积极的观察、思考活动中。从身边找一个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这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对周

  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然后通过描一描书中小车图形的边线,直观感知周长的意义。

  这节课虽然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关注孩子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尝试,但其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第一,课堂教学语言有点*淡,对于重点应该再加重语气突出. 第二,理解“一周”不够深入。本节课时概念的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感悟与理解,而不再过分地强调学生口头表述上的严谨与完整。对于“一周”的理解是本节课教学的突破口。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突破得不够好。如果在活动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一周的?”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表达,这样效果会更好。

  第三,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应经常打断学生的回答,而应让学生多说。教师可在学生回答之后再进行补充或强调,这点我还做得不够到位。

  第四,在活动过程中,对于学生操作出现的误差,也应该及时找到原因,及时纠正。

  总之,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而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中学生“体验”的价值所在。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12

  经过全组教师的共同努力,终于完成了一次较为满意的的教学设计,并在莱州教研室组织的数学优质课评选中进行执教。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异常高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看着学生们那学习干劲,我深深的感觉到数学课堂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多么的重要。现结合这节课的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在新课导入环节,我采用了学生喜欢的跑步比赛的游戏活动导入新课,由于比赛规则中,跑的圈不同,引起了学生的不满,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明白“圈是有长有短的”,为后面理解周长的含义做好了铺垫。这一比赛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他们的学习兴趣被调动了起来,课堂气氛很是活跃,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二、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我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一点点的进行学习,首先让学生在跑步比赛的过程中理解:“一圈”必须要“首尾相接”,在充分的感性认识以后,告诉学生“一圈”就是“一周”,之后,又让学生用手指跑桌面、书封面的一周,并且在跑的过程中告诉学生,()必须要沿着边线才行,在学生大量的练习之后,教师引出“图形的周长”的含义。最后又通过练习让学生来巩固理解图形的周长。思路清晰,通过这20分钟的学习,学生建立了清楚的周长模型。深刻的理解周长就是一个曲线的长度,为以后相关知识的学习打好了扎实的基础。

  三、学生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快乐学习

  从这节课的开始到结束,学生一直处于一种兴奋状态,相对于听别人的说教,亲身参与活动而形成的体验是刻骨铭心的,终身难忘的。所以,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体验学习,感受图形的周长就是沿着边线一周的长度,进而让学生明白周长是一个长度,而不是别的。这节课上,学生的参与度是极高的,我也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的目标。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这节课一定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学习着知识,这是我们最大的欣慰。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13

  我接到上课任务,并看了教材后,自己心里很没有底,不知道该怎样上复习课。因为复习课不像新授课,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不像新授课能体现一个学生探究的过程。而复习课都是旧知,而且知识点多,要进行系统整理,要进行一定量的练习,如何在一节课中完成这些,最主要的是如何体现导、学、议、练的理念,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做到让学生自主整理,这的确有难度。为此特地在网上找了一些资料,看如何上复习课。最后我的理解是复习课至少要到达以下几个目的:一是回顾各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二是对知识点进行整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自主整理、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我认为的难点就在第三点,毕竟学生自主整理建构的能力是比较欠缺的。*面图形的面积的总复习是小学数学第十册总复习单元中内容,将小学数学中的*面图形面积集中进行复习。这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最基本的计算。*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是分册、分散出现,由于受遗忘规律的制约,很多成了沉默的知识,要激活这些知识,就需要再次的认知。因此,通过复习,系统梳理知识,弥补学习缺陷,促进认知结构的完善,使全班学生的学习水*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本节课我想达到的教学目标。

  经过集体备课后,整个课的流程大体定下来了。首先是复习*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意义,然后是回顾各公式的推导过程,再就是进行整理,形成知识网络,最后是综合运用练习。进行整理、构建知识体系的形式就是用卡片摆。因为用卡片摆可以随时进行调整,摆的位置本身就能说明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且用的时间相对会少一些,如果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结构图出来,对学生而言有难度,一次不一定就能画对,而且费时。当然学生也不能一次性就摆对,但教师可以适合点拨,学生随时进行调整。如:学生摆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问为什么这样摆?学生摆错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问图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那应该摆在什么地方等等。总之要将摆的位置与面积公式的推导结合起来,将学生的自主整理与教师的点拨结合起来。这个过程是师生动态交互的过程。

  在第一次试讲的时候就发现一个问题,时间不够,最后练习的量比较少。在回顾周长、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整理知识体系时花了较多的时间,学生在回答公式推导过程时不善于完整、准确的表达,在求周长、面积时计算花了一些时间。于是进行了以下改动,一是面积公式的推导用课件进行演示,学生的回答配合课件直观的演示便于学生回顾和理解公式;二是做一做的练习只列式不计算。三是考虑把对公式推导过程的复习与知识网络结构的整理两个步骤合为一步,这样可以节约一些时间,但对教师的要求就比较高了,对学生也更有难度了。

  后面的试讲就是先回顾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进行整合构建,效果比综合在一起就好多了。在回顾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要理解公式中每一个字母的意义,而在建构知识结构时只需说用什么推导出什么就可以了。对计算公式的理解是建构知识结构的基础。回顾各公式的推导过程就像一个机器的某一部分,而建构知识结构就像把各个部分组装起来一样。我们得把各部分做好后才能进行组装。经过历次磨课,我体会到:复习课并不是旧知的简单回顾,它有不同于新授课的目标,复习课一样要立足于学生,一样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整堂课上下来,我感觉到这节课仍然有很多问题:

  ①教师的语速太快,有的学生思维跟不上。

  ②教学环节控制不好,对于整体环节的把握有待改进。不能关注全体学生,控制课堂的能力有待改进,教学经验不足。

  ③老师的话说得太多。放不开让学生自主。总是担心学生说得不够全面。放不开手,所以还是显得有些罗嗦。教师的基本功不扎实,有些话不严谨或不敢说

  以上都是需要我注意改正的地方,以求在未来的教学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14

  教学反思

  本案例中我个人认为设计比较精彩之处在于,先后借助同一个学习材料(卡片)来两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剪卡片上的图形,通过剪来感知周长。这样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能让孩子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第二个活动是测量所剪下的图形的周长。这个活动开放度高,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较大的探索测量不同图形的周长方法的空间。这两个活动恰恰都是通过卡片为载体,利用同一卡片为主线,把整节课有机地串联起来,在尊重教材、利用教材的同时又整和了教材,使课的结构上前后呼应,体现合理性、整体性。

  课中还是留下遗憾:由于在时间上没有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控,导致学生在后面的操作活动不够充分,学生汇报测量方法时也没有在展台上演示自己的具体测量方法,这样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不规则图形(如树叶)的测量方法在操作上不够科学、规范、严谨。同时也要加强自己的教学艺术,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和凝聚力,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教学资料包

  (一) 教学精彩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比赛吗?见过昆虫比赛吗?昆虫王国正在举行秋季运动会,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运动会图片演示、昆虫比赛图片演示)

  师解说:现在,两个小选手点点和圆圆马上就要比赛了,这个瘦的是点点,这是圆圆。它们的比赛规则是:谁能最先沿树叶(两片形状不同的树叶)的边线爬完一周,谁就获胜。大家可以为自己喜欢的选手加油,比赛马上开始。请运动员各就各位,预备——开始!

  师:同学们,谁是冠军?

  生齐答:点点!

  师:是点点吗?再仔细看一看,想一想,发现了什么请举手。

  生:这样不公*,两片树叶不一样大。

  师:奥。还有发现别的的吗?两片树叶不一样大,两个选手跑的路程不一样长。

  师:比赛的路程不一样长,这样的比赛公*吗?

  师:好,现在我们请两位参赛选手把他们跑的路线画出来,我们共同看一下。(演示两只小瓢虫用红线描出各自跑的路线,即树叶的一周。)

  师:有的同学感觉不一样长。但这只是我们的观察,到底是不是一样长呢,你们有没有办法知道?

  生:量。

  师:下面大家就动手量一量。

  教学资源

  数学小故事-计算出地球的周长的人

  20xx多年前,有人用简单的测量工具计算出地球的周长。这个人就是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以下就是这个数学家的小故事。

  细心的埃拉托色尼发现:离亚历山大城约800公里的塞恩城(今埃及阿斯旺附近),夏日正午的阳光可以一直照到井底,因而这时候所有地面上的直立物都应该没有影子。但是,亚历山大城地面上的直立物却有一段很短的影子。他认为:直立物的影子是由亚历山大城的阳光与直立物形成的夹角所造成。从地球是圆球和阳光直线传播这两个前提出发,从假想的地心向塞恩城和亚历山大城引两条直线,其中的夹角应等于亚历山大城的阳光与直立物形成的夹角。按照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已知两地之间的距离,便能测出地球的圆周长。埃拉托色尼测出夹角约为7度,是地球圆周角(360度)的五十分之一,由此推算地球的周长大约为4万公里,这与实际地球周长(40076公里)相差无几。他还算出太阳与地球间距离为1.47亿公里,和实际距离1.49亿公里也惊人地相近。这充分反映了埃拉托色尼的学说和智慧。

  资料链接

  欧拉放羊的故事

  欧拉一面放羊,一面读书。爸爸的羊群渐渐增多了,达到了100只。原来的羊圈有点小了,爸爸决定建造一个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40米,宽15米,他一算,面积正好是600*方米,*均每一头羊占地6*方米。正打算动工的时候,他发现他的材料只够围100米的篱笆,不够用。若要围成长40米,宽15米的羊圈,其周长将是110米(15+15+40+40=110)父亲感到很为难,若要按原计划建造,就要再添10米长的材料;要是缩小面积,每头羊的面积就会小于6*方米。小欧拉却向父亲说,不用缩小羊圈,也不用担心每头羊的领地会小于原来的计划。他有办法。父亲不相信小欧拉会有办法,听了没有理他。小欧拉急了,大声说,只有稍稍移动一下羊圈的桩子就行了。父亲听了直摇头,心想:“世界上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欧拉却坚持说,他一定能两全齐美。父亲终于同意让儿子试试看。小欧拉见父亲同意了,站起身来,跑到准备动工的羊圈旁。他以一个木桩为中心,将原来的40米边长截短,缩短到25米。父亲着急了,说:“那怎么成呢?那怎么成呢?这个羊圈太小了,太小了。”小欧拉也不回答,跑到另一条边上,将原来15米的边长延长,又增加了10米,变成了25米。经这样一改,原来计划中的羊圈变成了一个25米边长的正方形。然后,小欧拉很自信地对爸爸说:“现在,篱笆也够了,面积也够了。

  父亲照着小欧拉设计的羊圈扎上了篱笆,100米长的篱笆真的够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


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3篇(扩展4)

——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5篇

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1

  图形的旋转一课是课标修订后关于图形与变换这一部分的内容。在新课标中在图形与几何一节中新增了一部分内容,比如图形的*移、图形的旋转、图形的轴对称变换等,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知识,从而发展空间观念,提升抽象思维能力,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

  1.小学设置图形变换内容的意义

  小学数学为什么要学习图形的*移、旋转和轴对称变换这部分知识?学习它们究竟有哪些价值?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就其内容来说,图形的旋转是图形变换的一种形式。图形变换这部分内容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新增加的知识,其改变了人们静止观察世界的传统方式,提倡从运动变换的视角研究几何问题。二是从小学生认识世界的.角度来说,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与变换相关的现象,像机械传送带、升降的电梯、旋转的电风扇等,我们希望学生以一种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这些现象。

  2.图形的旋转在各学段的教学目标要求

  课标的三个学段里面都涉及了图形的旋转,那么这部分内容在不同学段当中的具体要求又是什么呢?其实课标中将图形的变换之图形的旋转这部分内容的具体目标分为了三个学段:第一个学段:结合实例感知旋转现象;第二个学段:了解图形旋转的相关内容, 能独立在方格纸上画出其图形旋转90度后所形成的图形;第三学段:探索并理解图形旋转的本质及其基本规律,根据题目要求作出旋转后的图形。这三个学段的目标设置是由易至难,是一个逐渐由直观思维上升至抽象理性思维的过程。这节课执教的图形的旋转就是继续和学生积累感性认识,形成初步的旋转概念,即能够识别旋转现象,会画图。纵观三个学段的教材,本学段内容其实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关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用原有的旧知识推动四年级新知识的学习,又要为中学学习相关性质等打下基础。教学时我们需要把握好具体目标,除了立足教材,还需了解学生。

  3.对学生的学情分析

  (1)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构成: 三年级下期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了图形的*移、旋转及轴对称变换,通过具体实例能够辨别这三种基本变换,但这种辨别是浅层次的,在认识上还处于一种初级阶段。

  (2)需要关注学生因年龄不同从而引起的思维变化特征: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事物感到新奇,从而会好动,他们的思维还是从具体形象的物象感知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一个阶段,所以他们在进行抽象思维时还具有相当大的主观性。

  4.图形的旋转教学的实施与反思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笔者将本节课分为三部分:

  第一,认识顺时针、逆时针的概念。

  第二,理解角度旋转的概念。

  第三,基本掌握简单图形的旋转变换方法。

  教学时,可利用教具——钟表,根据分针的旋转规律,认识说明什么是顺时针方向(与分针走向相同的方向);然后让学生指出时针、秒针的旋转方向是什么方向,从感官上帮助学生建立顺时针旋转的基本概念;其次说明与指针走向( )的方向为( ),这个让学生自己尝试回答。举例强化训练学生对顺、逆时针方向的认识:大风车、生活小区门口转杆、 酒店旋转门、自行车脚蹬前进方向等,让学生结合前面学习的基本概念来分析并正确说出其运动方向特征。在描述过程中强调绕着某某旋转,帮助学生准确描述旋转现象的同时,可于潜移默化中渗透旋转中心知识。究竟旋转到哪里?需要一个准确的数字来描述,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旋转的角度了。至此,学生就可以利用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与旋转角度)正确地描述旋转现象了。之后开始本节课的难点教学:正确画出旋转后的图形。首先出示题目:你会把方格纸上的三角形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度吗?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建议他们用书后剪下的实物三角形进行旋转操作,再把正确位置画下来,之后的交流很重要,是帮助学生正确掌握画旋转图形的方法。

  课后反思:通过这节课学习,学生不仅能正确描述一些旋转现象,也明白了不管是*移也好、旋转也罢,画变换后的图形,抓住对应点或对应边很重要,这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为了达成目标,设置了教学重难点,为了攻破重难点,又将整个课堂教学分成了三个部分。从教学效果上来说,如何描述旋转现象是学生掌握旋转的关键要素,形成了一种将某图形绕着某点顺(逆)时针旋转( )度固定表达方式;学生在画将某简单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时,可以抓住关键线段先进行旋转,待画出对应线段后只要再连接另外的端点,即能达到目的。这些目标的达成将为学生以后第三学段学习旋转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从而不断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的知识生长如同花开,花开需要时间,需要教师尽心尽力地培育。我们尽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便可静静等待学生知识之花盛开!

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2

  图形的旋转一课是课标修订后关于图形与变换这一部分的内容。在新课标中在图形与几何一节中新增了一部分内容,比如图形的*移、图形的旋转、图形的轴对称变换等,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知识,从而发展空间观念,提升抽象思维能力,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

  1.小学设置图形变换内容的意义

  小学数学为什么要学习图形的*移、旋转和轴对称变换这部分知识?学习它们究竟有哪些价值?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就其内容来说,图形的旋转是图形变换的一种形式。图形变换这部分内容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新增加的知识,其改变了人们静止观察世界的传统方式,提倡从运动变换的视角研究几何问题。二是从小学生认识世界的角度来说,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与变换相关的现象,像机械传送带、升降的电梯、旋转的电风扇等,我们希望学生以一种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这些现象。

  2.图形的旋转在各学段的教学目标要求

  课标的三个学段里面都涉及了图形的旋转,那么这部分内容在不同学段当中的具体要求又是什么呢?其实课标中将图形的变换之图形的旋转这部分内容的具体目标分为了三个学段:第一个学段:结合实例感知旋转现象;第二个学段:了解图形旋转的相关内容, 能独立在方格纸上画出其图形旋转90度后所形成的图形;第三学段:探索并理解图形旋转的本质及其基本规律,根据题目要求作出旋转后的图形。这三个学段的目标设置是由易至难,是一个逐渐由直观思维上升至抽象理性思维的过程。这节课执教的图形的旋转就是继续和学生积累感性认识,形成初步的旋转概念,即能够识别旋转现象,会画图。纵观三个学段的教材,本学段内容其实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关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用原有的旧知识推动四年级新知识的学习,又要为中学学习相关性质等打下基础。教学时我们需要把握好具体目标,除了立足教材,还需了解学生。

  3.对学生的学情分析

  (1)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构成: 三年级下期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了图形的*移、旋转及轴对称变换,通过具体实例能够辨别这三种基本变换,但这种辨别是浅层次的,在认识上还处于一种初级阶段。

  (2)需要关注学生因年龄不同从而引起的思维变化特征: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事物感到新奇,从而会好动,他们的思维还是从具体形象的物象感知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一个阶段,所以他们在进行抽象思维时还具有相当大的主观性。

  4.图形的旋转教学的实施与反思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笔者将本节课分为三部分:

  第一,认识顺时针、逆时针的概念。

  第二,理解角度旋转的概念。

  第三,基本掌握简单图形的旋转变换方法。

  教学时,可利用教具——钟表,根据分针的旋转规律,认识说明什么是顺时针方向(与分针走向相同的方向);然后让学生指出时针、秒针的旋转方向是什么方向,从感官上帮助学生建立顺时针旋转的基本概念;其次说明与指针走向( )的方向为( ),这个让学生自己尝试回答。举例强化训练学生对顺、逆时针方向的认识:大风车、生活小区门口转杆、 酒店旋转门、自行车脚蹬前进方向等,让学生结合前面学习的基本概念来分析并正确说出其运动方向特征。在描述过程中强调绕着某某旋转,帮助学生准确描述旋转现象的同时,可于潜移默化中渗透旋转中心知识。究竟旋转到哪里?需要一个准确的数字来描述,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旋转的角度了。至此,学生就可以利用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与旋转角度)正确地描述旋转现象了。之后开始本节课的难点教学:正确画出旋转后的图形。首先出示题目:你会把方格纸上的三角形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度吗?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建议他们用书后剪下的实物三角形进行旋转操作,再把正确位置画下来,之后的交流很重要,是帮助学生正确掌握画旋转图形的方法。

  课后反思:通过这节课学习,学生不仅能正确描述一些旋转现象,也明白了不管是*移也好、旋转也罢,画变换后的图形,抓住对应点或对应边很重要,这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为了达成目标,设置了教学重难点,为了攻破重难点,又将整个课堂教学分成了三个部分。从教学效果上来说,如何描述旋转现象是学生掌握旋转的关键要素,形成了一种将某图形绕着某点顺(逆)时针旋转( )度固定表达方式;学生在画将某简单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时,可以抓住关键线段先进行旋转,待画出对应线段后只要再连接另外的端点,即能达到目的。这些目标的达成将为学生以后第三学段学习旋转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从而不断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的知识生长如同花开,花开需要时间,需要教师尽心尽力地培育。我们尽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便可静静等待学生知识之花盛开!

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结合生活实际, 能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欣赏旋转的美

  生:真美呀!

  师:你知道这些美丽的图形都是做了什么运动得到的吗?(旋转)

  2、揭示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旋转》

  2、仔细观察,认识旋转的要素

  1、出示生活中物体

  师:你知道下面哪些物体是在做旋转吗?

  生:电风扇、风车、旋转木马、地球

  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秋千、汽车的车轮、过山车-----)

  师:同学们的思维很开阔,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很多,那到底什么是旋转呢?

  3、 师:仔细观察它们都绕一个什么在旋转呢?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旋转吗?(-物体绕某一个点或轴运动的过程叫做旋转。)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旋转,那物体是怎样旋转的?旋转有什么特征呢?

  3、师:今天我们就从日常生活中关系密切的钟表和风车开始研究“旋转”现象

  你能看出它们的旋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相同点:图形的旋转都围绕一个固定的点旋转。我们把这个相对固定的点叫做中心点。

  不同点:图形旋转的方向不同

  4、用你的手比划一下,时钟的指针是怎样运动的?

  师:我们把时钟旋转的方向叫做顺时针,风车的旋转方向与时钟相反,叫什么旋转?(逆时针旋转)

  5、出示:电风扇、地球、齿轮

  师:旋转你会判断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吗?

  6、再次用手势确认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方向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要研究图形的旋转必要考虑(中心点、方向)除了以上所述的,还有什么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吗?请同学们继续往下看

  7、师:你要仔细观察哦!

  8、指针从“12”绕点O 顺时针旋转30°到“1”

  指针从“1”绕点O 顺时针旋转60°到( )

  指针从“3”绕点O顺时针旋转( )度到“6”

  指针从“6”绕点O顺时针旋转( )度到“12”。

  师:刚刚我们在研究指针的旋转时除了说到了中心点和方向外还说到了什么? (角度)

  师:现在你知道叙说物体的旋转要说清楚什么了吗?

  9、小结

  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方向、角度

  三、动手操作,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1、研究线段的旋转

  问题:我们能够清楚地描述指针的旋转了,如果把指针看作一条线段,用OA来表示,想想看,线段能旋转吗?可以怎么旋转?拿出一支笔,用它来表示线段OA,在桌面的方格中感受一下可以怎么旋转?

  展示交流:可以绕点O,也可以绕点A;可以顺时针旋转,也可以逆时针旋转。

  (观察旋转前后的线段,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2、研究面的旋转

  模拟操作,类比迁移。

  教师利用旋转前后的两条线段,补充第三条线段围成了一个三角形。这时,

  由“线段的旋转”自然迁移到第二阶段“面的旋转”。

  课件出示:你能把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度吗?

  要求:学生边操作边思考,旋转前后,三角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原来三角形每条边分别旋转到了哪里?

  师:你能运用所学的知道把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度吗?请同学们利用老师课前发给你的三角形学具在学习材料2上演示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度。

  2、同桌交流结果。

  3、学生演示汇报(三角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位置变了,中心点、图形的大小、形状没有变。

  4、课件演示(观察并回答:原来三角形每条边分别旋转到了哪里?)。

  【抛开实物,由具体到抽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动脑思考,熟练旋转的应用。

  四、感受旋转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我们知道图形在旋转时,自身的形状与大小是不会变化的,其实生活亦然,当你为生活的山重水复而愁眉苦脸时,不妨旋转一个角度看世界,相信你会收获一个柳暗花明的美好心情。祝各位同学每天都有好心情!

  【再次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应用于生活;数学也可以很美, 】

  五、板书设计

  图形的旋转

  中心点: 固定不变

  顺时针方向

  方向:

  逆时针方向

  角度

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图形的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2、使学生经历从旋转的角度欣赏和设计图案的过程,体验旋转的应用价值,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认识旋转的过程中,感受与他人合作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体验,增强对图形变换的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图形的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教学难点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图形的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出示例2:下面中的转杆的打开和关闭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你从中能读出哪些数学信息?

  讲授新课

  师生交流数学信息:

  ①转杆的打开和关闭都是绕着一个点旋转。

  ②转杆的打开和关闭旋转的方向正好相反。

  教师强调: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相反的逆时针旋转。

  提问:转杆的打开和关闭,分别是绕哪个点按什么方向旋转的?旋转了多少度?

  生观察图并交流观察结果。

  师生交流后小结:

  ①转杆的打开是绕o顺时针旋转90°。

  ②转杆的打开是绕o逆时针旋转90°

  2、重难点精讲

  出示例3:你会把方格纸上的三角形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吗?

  你能在方格图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吗?先画一画,再与同学交流。

  生尝试观察后师生交流:旋转直角三角形时,

  先把直角的两条边分别逆时针旋转90°再连接两条边的顶点,得到旋转后的三角形。

  旋转前后的三角形,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性质和大小都没有改变。

  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探究,你能说说如何旋转直角三角形,和旋转图形时要注意的问题?

  师生交流后小结:旋转直角三角形时,

  ①先把直角的两条边分别逆时针旋转90°再连接两条边的顶点,得到旋转后的三角形。

  ②旋转前后的三角形,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性质和大小都没有改变。

  课堂检测

  看图填空。

  钟面上的时针从6:00到9:00旋转了()

  ()千克的物品可以使指针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

  指针顺时针旋转90°,从指向A旋转到指向();指针逆时针旋转90°,从指向B旋转到指向()。

  画出长方形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3、下面的图形分别是绕哪个点、按什么方向旋转的?

  (1)把三角形绕点A顺时针旋转90°

  (2)把四边形绕点B逆时针旋转90°

  板书设计

  图形的旋转

  旋转直角三角形时,先把直角的两条边分别逆时针旋转90°再连接两条边的顶点,得到旋转后的三角形。

  旋转前后的三角形,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性质和大小都没有改变。

  作业布置

  1、说一说,填一填。

  分针顺时针旋转x度

  2、预习第5、6页的有关内容。

  教学反思

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 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重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活动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1)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但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移或旋转获得。本活动所介绍的是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

  (2)活动的导入阶段,可以出示一组图案让学生欣赏。然后将这些图案按一定的形状进行分解,并取出其中的一小部分放在方格子上进行旋转,逐步展示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当然,每一次的旋转,都要学生说说是什么图形绕着哪一点旋转的?旋转的角度是多少?学生也可以用学具自己操作,以便学生体验旋转的过程。

  活动二:实践练习

  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老师进行指导。

  第1题

  本题的练习主要认识图形的旋转是围绕哪个点旋转的问题,所以,这个活动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尝试,然后再讨论旋转的中心点的问题。活动时,每个学生都可以准备一些白纸和三角形。为让学生体会到旋转前后图形的变化,先可以请学生沿着三角形的边把手上的三角形描绘下来,接着以这个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旋转的角度可以是任意的),最后说一说这个三角形是围绕哪一点旋转的。

  第2题

  同样,本题也可以先请学生根据要求进行旋转操作,并把每次旋转过程中所得图形描绘下来。接着讨论从图形1到图形2,从图形2到图形4等旋转的角度。

  在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子上按要求进行操作,学生比较熟练后,再请他们按要求画出旋转的图形。

  第3题

  同样,本题的练习也最好请学生自己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然后再涂颜色。


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3篇(扩展5)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3篇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圆的周长

  教学重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学难点:探究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观看后提问:

  1.谁获胜呢?

  2.它们对自己跑的距离产生了怀疑,都说自己跑的远……

  3.拿起一个圆用手模一摸感知什么是圆的周长。

  二、新课

  (一)介绍测量方法:

  1.绳测法。

  2.滚动法。

  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化曲为直”的思想,知道绳测法和滚动法测量圆的周长,并让学生感知这两种方法的局限性

  (二)猜想。(三)实验。

  1.小组协作。

  周长c (厘米)

  直径d (厘米)

  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保留两位小数)

  ……

  ……

  ……

  2.汇报测量和计算结果。

  提问:通过这些实验和统计,你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有没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发现每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四)验证结论。

  (五)阅读理解有关圆周率的知识。

  三、练习

  计算方法:

  1.能说出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吗?

  c=∏d c=2∏r(板书)

  2.根据条件,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d=10cm r=10cm

  3.(略)

  4.现在你明白小龟和小兔谁跑的路程长吗?谁跑得快?

  5.拓展练习。

  四、总结。

  你学会了什么?请主动用你学会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有关圆的周长的问题。

  附:教学设想

  一、选择与新知识最佳关系的生长点,巧制课件,导入新课。

  “周长”是已学过的概念,但以前讲的长、正方形的周长是指封闭折线的长度,而圆的周长是指封闭曲线的长度。一“直”一“曲”既有联系亦有区别。我抓住这一新知识的连接点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例:课件演示与实验相结合,个别实验和小组实验相结合,讲与练相结合,计算与测量相结合,谈话与板书相结合,讲与练相结合,计算与测量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学生充分的探索时空,并且探究的题材对学生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的角色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构建者。

  三、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数学交流能力。

  小组探索通过测、剪、量、算一系列操作认识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一定的倍数关系,巧用课件,概括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附:教后感:

  这次“三新一整合”的活动促使我重温《新教材标准》,改进自己教学观念,学习有关信息技术整合的新模式。本节课体现了我教学观念的一些改变。主要体现在:

  一、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探索时空。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偏重于“学”的研究(三新活动中的“新学法”)。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传授者,而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数学知识的建构者。师生角色的的变化,使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有了质的飞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圆的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这题材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也就是和学生的现有认知状态有一个适度距离(潜在距离),学生在这种状态下的探究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本节课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探索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二、利用课件,激发探究兴趣、提高探究效率和培养探究能力。

  课件动感的龟兔赛跑把全体学生引入课堂,理解了课题的含义、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性,激发了探索的兴趣。课件的几次龟兔赛跑的介入,并逐级演示,再加上老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观察思考有机结合,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圆周长的含义,明确学习目的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运用课件设计自学内容,大大节省了板书所用的时间,使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效率得以提高。正方形周长和圆周长比较,大圆周长和几个内切小圆的周长和比较。通过课件的演示,对于引导学生说理,理解疑难问题,培养学生解决新问题的探究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巧妙设计练习,照顾全体,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本节课的练习全部是要利用课堂所学的内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特别是通过小组学习形式让学生利用圆周长的知识举出能解决生活中哪些有关圆周长的知识这一开放性题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照顾了不同层面的学生。学生所举的例子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运用了探究式课堂教学。上课后,也有许多地方值得我进一步深思。例如怎样设问、问题开放到什么程度、信息技术怎样完美地和课堂整合、教学理念的进一步改变……

  探究式课堂是否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让课堂充满生机。

  附:评析意见:

  对于刘老师上的《圆的周长》一节课,我们可以用九个字来概括,“观念新,意识强,效果好”。从教学设计中和教学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刘老师的教学理念很先进,对“新课程标准中的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有深刻的认识,也体现出较好的效果。

  一、教学观念上,刘老师的“个性教育意识”强

  刘老师的“个性教育意识”强,可以从刘老师的课堂设计、课堂结构上都可以体现出来。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小组的形式来开展的,学生之间通过协作、交流来共同实现学习目标。这种组织形式就能保证了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许多的学习机会,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人人都能得到发展,不同的人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二、教学关系上,刘老师的“学生的主体意识”强

  刘老师的“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这一点不仅可以从教师的角色的转变中可以看出来,还可以从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得到体现。首先教师的角色在课堂上有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一个人主导课堂,她把教学主阵地让位给学生,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老师是不仅一个引导者,通过“龟兔赛跑”的故事,配合课件动画的演示,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探究问题的学习环境之中来。老师还是一个组织者,给学生分工,给学生目标和任务,其余工作都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学生都很好地利用这些时间和空间,动手操作,通过操作去探究和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老师不只是注重结论的学习,更是让学生去经历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探究问题的乐趣。老师更是一位与学生*等的合作者,老师适时的点拨与启发“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有关,大胆地让学生猜一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再如,老师艺术地把自己的测量结果与学生*等地呈现在一起,没有一点强加给学生的味道。另外,为了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而不流于形式。刘老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如探究和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用了12分钟。这就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参与学习活动,尽可能地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人人动脑、动口、动手,从而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还学生学习的主人地位。

  三、教学模式上,刘老师的“创新意识”强

  在教学活动中,刘老师很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其中练习的设计很有新意,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起着很大的作用。小组之间互相提出问题,或独立解答,或讨论交流。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感觉到学生的创造力很强。如有的提钟的时针转一圈的长度、单车的车轮的周长、呼啦圈的周长等,还有地球的周长,大树干的周长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生活当中所常见的现象。学生就可以利用今天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的收获真的很大。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生活当中的数学就是有价值的数学,有趣的数学,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数学就是有价值的数学。

  四、建议

  课件整合方面,为了让学生从更深层次上接触科学的真理,培养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精神。可以在学生操作得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关系以后,设计一个较精确的计算圆周率的课件,让学生对圆周率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认识圆的周长,知道圆周率的意义。

  2、理解和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二)能力训练点

  1、会用公式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圆周长的意义,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对圆的周长测量方法的探究,渗透化归思想。

  2、通过介绍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的研究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演示,使学生受到美源于生活,美来自生产和时代的进步,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二、学法引导

  1、引导学生操作、实验,从中发现规律。

  2、运用周长公式,指导学生计算。

  三、教学重点:

  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

  圆周率意义的理解。

  五、教具、学具准备:

  微机、实物投影、小黑板、系有螺丝帽的线、大小不等的圆片、铁圈、皮尺、直尺、线绳。

  六、教学过程:

  (一)认识圆的周长

  1、创设情境

  (屏幕显示)两只小蚂蚁在地上跑步,红蚂蚁沿着正方形路线跑,黑蚂蚁沿着圆形路线跑。

  2、迁移类推

  (1)要求红蚂蚁所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正方形的什么?什么叫正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板书:围成)

  (2)求黑蚂蚁所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圆的什么?(板书并揭示课题:圆的周长),围成圆的这条线是一条什么线?(板书:曲线)这条曲线的长就是什么的长?什么叫圆的周长?(生回答,师完成板书: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3、实际感知

  (1)师拿出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让学生用手摸出圆周长的那部分。

  (2)让全班学生动手摸摸硬币、硬纸板、圆柱的周围,同桌之间边说边指出周长是指哪一部分的长。

  (二)测量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的曲线,你能用手边的测量工具,测出圆的周长吗?你能想出几种测量方法?(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硬币、圆铁圈、硬纸板等)。

  学生说出测量方法:化曲为直、滚动、软皮尺测、绳绕圆一周。生边说,师边微机演示。

  师:你们想的这些方法都很好,但是不是对所有的圆都能用这些方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呢?请同学们看:(师捏住一头系着螺丝帽的线,用力甩出一个圆)象这个圆你能用绕线法或滚动法量出圆的周长吗?当然不能,因为只要老师的手一停,圆就消失了,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

  (三)引导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1、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

  启发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什么关系?(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是否也与圆内的某条线段长有关,也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结果。

  微机演示:用三条不同长度的线段为直径,分别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并把这三个圆同时滚动一周,得到三条线段的长分别就是三个圆的周长。

  引导学生观察,生说出观察结果,从而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

  2、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1)测量计算

  小组合作,分别量出几个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并计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并把相应的数据填在89页的表格中。

  请同学汇报所填数据。

  观察这些数据,能发现什么呢?

  生概括出:每个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2)媒体演示:

  屏幕上大小不同的三个圆及三个圆的周长(化曲为直的线段),用每个圆的直径分别去度量它的周长,得出:大小不同的三个圆,每个圆的周长还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3)引导概括

  其实,任何一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就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3、介绍圆周率和祖冲之在圆周率研究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表示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板书: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

  教学生读写π,介绍π在计算时如何取值。

  学生自己读书中介绍祖冲之的一段知识。

  (四)归纳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学生讨论:(1)求圆的周长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2)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求圆周长的字母公式有几个?各是什么?

  生回答,教师板书:C=πd?或C=2πr

  (五)应用圆周长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小黑板出示例1:一张圆桌面的直径是0.95米,这张圆桌面的周长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指名读题,自己列式解答(1生板演)

  (六)订正时教师强调说明:

  (1)解答时不必写出公式。

  (2)π取两位小数,计算时就不再看成近似的数了。

  (3)计算中取近似值的那一步要用“≈”表示。

  完成例1下的做一做,实物投影订正。

  (七)看书质疑,全课小结。

  (八)课堂练习

  1、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

  (2)大圆的圆周率比小圆的圆周率大。()

  (3)π=3.14?()

  2、求下面各图的周长(只列式不计算)

  3、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1)d=2米?(2)d=1。5厘米(3)d=4分米

  r=6分米r=3米r=1。5厘米

  分三组进行解答,订正时强调单位名称。

  4、解答简单应用题

  (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4。2米,周长是多少?

  (2)一个圆形牛栏的半径是12米,要用多长的粗铁丝才能把牛栏围上3圈?(接头处忽略不计)

  (3)一种压路机的前轮直径是1。32米,前轮的周长是多少米?如果前轮每分转6周,它每分钟前进多少米?(得数保留整米数)。

  (九)课后练习

  量一量家中自行车轮胎的外直径,计算它滚动一周前进多少米?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98~99页例4、例5以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绕一绕、滚一滚等活动,自主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知道圆周率的含义,并能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学会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求圆周长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结合圆周率的教学,使学生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操作导入

  谈话引入,并指名说说怎样测量圆的直径。

  每个同学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个圆形物体(圆形铁环、一元硬币、塑料胶带或其他任意一个圆)。

  学生独立测量圆的直径,比一比谁量得最精确。

  组织交流。

  [思考:量直径是上一节课的内容。在教学新知之前进行复习,意图有两点:一是因为直径与周长的关系是本节课的主要研究内容,量直径能为研究圆周率和推导圆的周长公式服务;二是让学生练习比较精确地测量直径,为接下来比较精确地测量圆的周长做必要的准备。]

  二、揭示课题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三、自主探索

  1、出示圆形铁环。

  谈话:这是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谁上来指一指这个圆的周长?(学生指出圆的周长)同桌讨论一下,什么是圆的周长?(引导学生概括圆的周长的含义)

  提问:你能量出这个铁丝围成的圆的周长吗?

  学生动手尝试测量。(可能会想到把铁丝剪开、拉直,再测量铁丝的长。)

  指名介绍方法,并上台进行测量演示。

  2、出示一元硬币。

  提问:你能测量这枚硬币的周长吗?

  指名说说方法,学生动手测量。

  3、猜测联系。

  提问:对于刚才这几种测量圆周长的方法,你有何评价?

  谈话: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

  引导:是啊,用绕线法和滚圆法测量圆的周长比较麻烦,测量的结果也不够准确,我们应该寻找更简便的计算圆周长的方法。那么,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与直径的长短有关)

  追问: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之间可能有怎样的关系呢?(学生提出各种猜想,也可能会提出圆的周长等于直径的3、14倍)

  谈话:大家能提出不同的猜想,这很好!不过猜想只是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到底有什么关系,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与验证。

  4、研究验证。

  出示活动要求:

  (1)每个同学选择一个圆形物体,分别测量它的直径和周长,并计算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

  (2)把你们小组测量与计算的结果整理在下面的表格里(表格略)。

  学生活动后,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汇报。

  提问: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其实,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而且这个倍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称为圆周率。一般情况下,人们用字母π表示圆周率。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它的值等于3.1415926……为了计算方便,我们取它的近似值3.14。(板书:圆周率π)

  谈话:关于圆周率还有一段值得我们骄傲的历史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读一读第120页下面的“你知道吗”。

  提问:读了这段介绍,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想?还想知道些什么?

  提问:为什么我们研究的结果和圆周率的实际值有一定的误差?

  [思考:量铁丝围成的圆、一元硬币、塑料胶带等圆形物体的周长,是看似简单、重复的操作,但实际上不断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第一次量铁丝围成的圆的周长,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想到将铁丝围成的圆剪开、拉直成一条线段再测量,在操作中充分感受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量一元硬币的周长,则不能直接剪开、拉直,而必须采用绕线法或滚圆法,这在引导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实际测量得到周长的方法并不方便,从而产生探究圆周长计算公式的心理需求。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分组自由选择圆形物体测量周长,探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5、推导公式。

  提问:根据圆周率的意义,怎样求圆的周长?(板书: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

  提问: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怎样用字母表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呢?(板书:C=πd)

  谈话:你能运用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吗?

  出示“试一试”。

  学生独立解决后,组织反馈。

  四、练习巩固

  1、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圆周率等于3.14。

  (2)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π倍。

  (3)一个半圆形的周长是这个圆周长的一半。

  学生判断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

  样想的。

  2、一个圆形木桶的外直径是4.8分米,在它的外面加一道铁箍,这道铁箍长多少米?(接头处忽略不计)

  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再独立解答。

  3、地球赤道的半径约是6278千米,绕赤道走一圈有多少千米?

  先让学生估计地球赤道的周长,再独立计算。

  五、课堂总结(略)。


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3篇(扩展6)

——美术图形教学设计3篇

美术图形教学设计1

  活动目的:

  1.通过画○、△、□象ΧΧ的活动,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2.鼓励幼儿将自己的想象大胆的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幼儿语言的完整性。

  活动准备:

  1.活动前收集象○、△、□的东西,丰富知识;

  2.苹果、眼睛、花、梨子、小鸟、兔子等卡片;

  3.圆形、方形、三角形的图形若干;油画棒;固体胶;白纸。

  活动过程:

  1.游戏:接龙游戏逐一出示苹果、眼睛、花、梨子、太阳、小鸟、兔子等卡片,幼儿描述这些事物的特征玩接龙游戏。

  2.想象活动

  ①教师在操作台上画一个○,提问:老师画的圆形象什么?

  ②教师以游戏的口吻将圆形添画上小脚、小手、眼睛、嘴巴等变成苹果娃娃,一边画一边提问:神奇的圆形变成了什么?

  ③教师以游戏的口吻提问:苹果娃娃走着走着碰到了谁?在操作台上画一个□,提问:方形象什么?

  ④教师将方形变成饼干娃娃,一边画一边提问:老师将方形变成了什么?

  ⑤教师以游戏的口吻提问:苹果娃娃和饼干娃娃走着走着碰到了谁?在操作台上画一个△,提问:三角象什么?

  ⑥将三角形添画成西瓜娃娃。

  3.组合图形

  ①教师以游戏的口吻交代活动规则:老师变魔术,将两个圆形拼在一起变成了什么?(示范,并根据幼儿的想象添画)

  ②幼儿活动:自己选择方式组合拼图。(拼、画、粘贴)

  ③幼儿将自己组合好的图形讲给小朋友、老师听。

美术图形教学设计2

  活动目标:

  1、学会运用各种图形进行拼贴画。

  2、能大胆联想组画成简单的物体,表现其特征。

  3、体验拼贴添花的乐趣。

  重点:学习运用各种图形进行贴画。

  难点:能大胆联想组画成简单的物体,表现其特征。

  活动准备:

  1、A4白纸人手一张、固体胶、各种图形图片

  2、范例作品

  3、装图形的盘子

  4、魔术帽、魔术盒

  活动过程:

  一、教师和幼儿一起玩手指游戏,调动幼儿的情绪,谈话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教师:"刚才我们一起玩了手指变变变的游戏,我们的手指就像魔术师一样能变出很多的物体。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魔术王国看一看,魔术师会变出哪些物体。去魔术王国时,我们要会说魔术王国的咒语,才能进去,请小朋友们和我一起学习咒语:乌拉乌拉变,乌拉乌拉变。"(幼儿和老师学习咒语)

  二、带幼儿进入魔术王国,利用多媒体引导幼儿回顾对图形的认识,观察图形组合变化。

  1.幼儿闭上眼睛说咒语两次,教师趁机戴上魔术帽扮演魔术师。

  2.幼儿睁开眼睛,已经来到魔术王国。教师自我介绍:"小朋友们好,我是魔术王国的魔术师,欢迎你们来到魔术王国。"(小朋友向魔术师问好)

  3.出示材料,引导幼儿认识变魔术需要用到的道具。(图形、魔术盒)

  4.师幼齐说出图形的名称。教师:"现在,我要给你们变魔术了,你们可要仔细看,我用什么图形变成了什么?"

  5.教师变魔术,幼儿说咒语(两个圆形变成数字宝宝8或说是葫芦)

  6.再变魔术(图形拼贴:用半圆形和长方形拼出了蘑菇,三角形和正方形拼出了房子等)

  7.师生交流:如果你是魔术师,你想变出什么?请个别幼儿发表意见。

  三、幼儿自主探索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各种各样、大小不同的图形,你想变什么,自己动手变一变吧。等会我们要比一比,哪些小魔术师能安静变魔术,变出和老师变得不一样的物体来。"

  四、引导幼儿相互欣赏作品、相互交流。

  在幼儿自由探索之后,教师组织幼儿将自己的魔术作品贴在魔术镜上,并带领幼儿一起欣赏同伴的作品,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

美术图形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学习在几何图形上联想出简单物体并表现其主要特征。

  2、学会观察、概括物体的外形特征、提高表现能力。

  3、感受美术创造的乐趣。

  教学准备:

  1、彩色卡纸剪几何图形拼贴的画。

  2、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1、出示范画,请幼儿欣赏,导入活动主题。

  教师:看看这幅画,画的是什么?怎么画成的?

  总结:这幅画是用几何图形贴上去的,看看它像什么?然后在添画出来。

  2、引导幼儿根据图形联想。

  请小朋友看一看这个图形像什么物体?倒过来像什么。还想出了别的什么物体?

  3、出示美工书,请每位幼儿在图形上联想添画,使之变成另一个物体。

  4、幼儿操作。教师帮助能力弱的幼儿联想简单的物体;鼓励能力强的孩子,选用在反面的图案上添画,组成较复杂的物体。

  5、 总结评价。展示作品,请幼儿讲解自己的作品。看谁联想得和大家不一样,最新颖奇特。并发星星奖励。

推荐访问:周长 教学设计 图形 图形周长教学设计3篇 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1 六年级组合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版权所有:纪锦公文网 2016-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纪锦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纪锦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6017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