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纪锦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素质教育失真的类型有哪些(11篇)

素质教育失真的类型有哪些(11篇)

时间:2023-01-13 08:4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素质教育失真的类型有哪些(11篇)素质教育失真的类型有哪些  从评估者知觉偏差的特点以及典型的偏差类型来看学校评估中的社会知觉偏差来源于评估者的自身特征和评估情境的交互作用防范和降低偏差可以从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素质教育失真的类型有哪些(11篇),供大家参考。

素质教育失真的类型有哪些(11篇)

篇一:素质教育失真的类型有哪些

  从评估者知觉偏差的特点以及典型的偏差类型来看学校评估中的社会知觉偏差来源于评估者的自身特征和评估情境的交互作用防范和降低偏差可以从评估者角度出发通过多种方式让评估者意识警觉到自己的判断可能受到多种知觉偏差影响并采取相关的自我调控措施

  学校评估者的社会知觉偏差:特征与类型

  摘要:学校评估者的社会知觉偏差造成评估结果的失真,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本文指出学校评估者知觉偏差具有普遍性、无意识性、非系统性以及偏差评价的困难性等特征,分析了评估者常见的知觉偏差类型及其产生原因。关键词:学校评估知觉偏差评估误差

  一、学校评估者社会知觉偏差的概念学校评估中的社会知觉误差属于评价者因素的范畴,此种误差发生范围广泛,对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大,但在现实中却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社会知觉的概念最早由布鲁纳提出,用以指知觉不仅决定于客体本身,也决定于知觉者的目的、需要、态度和价值观,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社会现象可能会产生非常不同的解释。当对社会现象的感知和解释由于受到评估者自身因素的影响明显偏离现实时,社会知觉偏差就产生了。在学校评估中,由于评估者受到其评价目的、经历与经验、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影响,使评价结果偏离学校的实际状况,也就产生了学校评估者知觉偏差。二、社会知觉偏差对学校评估的影响随着学校评估研究和实践工作的深入发展和不断完善,社会知觉误差在整体误差中将会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对于评估方案不科学导致的误差,包括评估目标与内容设置的不合理、评估机制和程序的不科学、评估方法和工具的不得当等,各层面评估设计者都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不断改进和完善,科学性越来越高,由此产生的误差越来越小。对于评估者主观上的故意引起的误差,如政治因素、人情因素等,目前的评价设计者也能通过评价机制、程序和方法的设计来对其进行规避。因此如果不能科学认识知觉偏差的规律并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社会知觉偏差将成为降低评估结果准确性的越来越重要的因素,进而影响到学校对评价公平性的感知,从而制约评价作用的发挥。三、学校评估者社会知觉偏差的基本特征相对于学校评估中的其他误差而言,社会知觉偏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误差发生具有普遍性。可以说需要人进行主观判断的地方,就可能存在着社会知觉的偏差,这与社会知觉对象的复杂性有关,但本质上决定于人类信息加工方式的固有缺陷。其二,评价主体往往难以意识到该误差。发生社会知觉偏差时,评价主体常常意识不到偏差的发生,从而可能导致评价者固执于自己的评价结论。其三,误差发生具有非系统性。由于偏差的发生受到评估者的需求、经历、价值观与评估情境的交互作用,在学校评估的实际操作中这种误差既不能通过加大样

  本量得到统计学意义上的相互抵消,也难以把握其统计学规律进行系统控制。其四,对社会知觉偏差进行评价比较困难。对于社会知觉偏差的强度、方向等,很难找出衡量的信度和效度指标,因此也很难对其偏差状况进行准确判断。四、评估者社会知觉偏差的常见类型1.晕轮效应和荆棘效应。学校评估时,评估者将被评学校的某一优势或不足放大,以偏概全,从而对学校的其他方面做出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如评估中的校园环境不十分整洁,就给学校管理的其他方面以较低的评价,但一片落叶与纸屑都见不到的校园可能花费了教师和学生的大量精力来打扫和维系卫生状况,未必就是好的管理。在评估中发现教师的课堂表现出色,就给教师队伍建设以好评,实际上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高,学校的教师队伍内部却可能矛盾重重。究其原因,或是评估者混淆了不同评估维度的含义,不能对其加以严格区分;或是推理错误,认为不相关或关系松散的对象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2.范围限制。学校评估者不使用整个评价范围,将评价局限于评价表的一个较小的范围内,系统性地偏离真实的尺度。常见的有偏松或偏紧倾向、趋中倾向等。偏松或偏紧倾向指评估者有意无意的放宽或提高评估标准,使得评估结果往往高于或低于被评估学校的实际情况。趋中倾向指评估者忽视大多数学校实际状况的差异,都给出平均水平附近的等级。如某地区的学校评价结果发现,95%以上的学校都给予了优秀的评价,而且绝大部分学校的评价分数相差不超过2分,这很可能就是由于偏松趋向和趋中倾向两种偏差共同造成的结果。3.先入为主。评估者受到被评学校先期印象的影响,忽视整个评价期间其他方面的表现,也称为“第一印象”偏差。目前学校评估的首个环节往往是校长汇报,如果校长汇报非常出彩或比较糟糕,对随后的评价往往有着重要影响。如果同样的学校,只是评价开始阶段汇报人表现的不同就导致评价结果的迥然有别,显然是不科学的。在实际操作中,先入为主偏差还有其他变形形式。如评价者知道某学校传统上是优良校或薄弱校,在评估中对于优良校的不足就可能视而不见,而关注那些能证明其“优良”的特征;对于薄弱校则可能反之。但学校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很多学校综合评估3、5年一个轮回,这期间学校完全可能发生转化。4.次序效应。在学校评估操作中,次序效应表现为前期对其他学校评估的结果,影响到评价者对当前学校评估的客观性。不少地区会在某特定时间对集中评估多所学校,由于评估安排顺序的不同,可能会出现同样水平的学校得到不同评估结果的情况。如果先评估的几所学校非常优秀,接下来评估的学校,其评估成绩很可能比实际表现差;连续评估几个比较差的学校后,表现一般的学校也可能得到较高的评价。5.关注弱点。评估者对学校的优势和亮点漠不关心,而关注学校在评估过程中表现出的不足与弱点。如某学校在学生培养方式、教师队伍建设上非常有特色,效果也很好,但对评估文档资料的整理和积累不很充分。评估小组在最后的评估反馈报告中未提及学校特色,却对学校日常管理的精细化、规范性的不足进行了重点分析;另外一个学校各方面都发展比较均衡,评估准备非常充分,虽然无特

  色、无亮点,但最后的评价成绩和反馈意见却明显好于第一所学校。这就是典型的关注弱点导致的评估偏差。6.似我效应。当学校评估者发现被评估学校在教育理念、环境布置、日常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与自己过去经历过的学校相似时,就做出偏高的评价;反之,则会做出偏低的评价。不少学校评价者都有学校工作经历,有些兼职评价者仍然在学校工作,这固然可以使评价者熟悉相关情况,但也要警惕“似我效应”的发生,即将个人经历导致的个人化的好恶掺杂到对学校的评价中去。四、结语需要说明的是,导致社会知觉偏差的因素在特定情形下有其合理性。很多社会偏差都节省了评价者的心理资源,或弥补了评价信息的不足,或针对情境进行了自动调节。如“先入为主”可以使评估者借助于过去形成的经验对当前的信息进行判断,提高了判断效率,节省了收集信息的成本;“关注弱点”的评价者能对“印象管理”行为做出适合情境特征的自动调节,可以更为审慎的做出评价结论。在学校评估中,不同评价者可能会表现出多样化的社会知觉偏差,同一个评价者可能会出现多种偏差,造成评估结果的失真,降低绩效评估的信度和效度。由于这些偏差发生的普遍性、偏差主体的无意识性、偏差的非系统性以及偏差评价的困难性,有必要从多种途径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规避。从评估者知觉偏差的特点以及典型的偏差类型来看,学校评估中的社会知觉偏差来源于评估者的自身特征和评估情境的交互作用,防范和降低偏差可以从评估者角度出发,通过多种方式让评估者意识、警觉到自己的判断可能受到多种知觉偏差影响,并采取相关的自我调控措施;也可以从改变评估情境入手,如加强评估标准的客观性、提供更科学的评估工具、制定合理的评估程序等方式减少偏差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参考文献:[1]章志光,金盛华.社会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诺伊,等.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郭振有.教育督导与素质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涂艳国.教育评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二:素质教育失真的类型有哪些

  什么是失真?按波形失真的不同情况,可分为幅度失真、频率失真、相位失真三种。对幅度不同的信号放大量不同称为幅度失真。对频率不同的信号放大量不同称为频率失真。对频率不同的信号,经放大后产生的时间延迟不同称为相位失真(或时延失真)。失真是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在幅度比例关系、相位关系及波形形状产生变化的现象。音频功放的失真分为电失真和声失真两大类。电失真是由电路引起的,声失真是由还音器件扬声器引起的。电失真的类型有:谐波失真、互调失真、瞬态失真。声失真主要是交流接口失真。按性质分,有非线性失真和线性失真。线性失真是指信号频率分量间幅度和相位关系的变化,仅出现波形的幅度及相位失真,这种失真的特点是不产生新的频率分量。非线性失真是指信号波形发生了畸变,并产生了新的频率分量的失真。音频功放所产生的失真要点如下:一、谐波失真这种失真是由电路中的非线性元件引起的,信号通过这些元件后,产生了新的频率分量(谐波),这些新的频率分量对原信号形成干扰,这种失真的特点是输入信号的波形与输出信号波形形状不一致,即波形发生了畸变。降低谐波失真的办法主要有:1、施加适量的负反馈。2、选用特征频率高、噪声系数小和线性好的放大器件。3、提高电源的功率储备,改善电源的滤波性能。二、互调失真两种或多种不同频率的信号通过放大器或扬声器后产生差拍与构成新的频率分量,这种失真通常都是由电路中的有源器件(如晶体管、电子管)产生的。失真的大小与输出功率有关,由于新产生的这些频率分量与原信号没有相似性,因此较少的互调失真也很容易被人耳觉察到。减少互调失真的方法:1、采用电子分频方式,限制放大电路或扬声器的工作带宽,从而减少差拍的产生。2、选用线性好的管子或电路结构。三、瞬态失真瞬态失真是现代声学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功放电路对瞬态跃变信号的保持跟踪能力,故又称瞬态反应。这种失真使音乐缺少层次或透明度,有两种表现形式:A、瞬态互调失真。在输入脉冲性瞬态信号时,因电路中的电容使输出端不能立即得到应有的输出电压,而使负反馈电路不能得到及时的响应,放大器在这一瞬间处于开环状态,使输出瞬间过载而产生削波,这一削波失真称为瞬态互调失真,这种失真在石机上表现较为严重。瞬态互调失真是功放的一个动态指标,主要由功放内部的深度负反馈引起的。是影响石机音质、导致“晶体管声”和“金属声”的罪魁祸首。降低这种失真的方法主要有:1、选择好的器件和调整工作点,尽量提高放大器的开环增益和开环频响。2、加强各放大级自身的负反馈,取消大环路负反馈。B、转换速率过低引起的失真。以上所述,高电平的输入脉冲使放大器产生削波而造成瞬态互调失真。那么低电平的输入脉冲是否会引起失真呢?这就看放大器的响应时间了,由于放大器的响应时间太长使放大器输出信号的变化跟不上输入信号的迅速变化而引起的瞬态失真,称为转换速率过低失真。它反映了放大器对信号的反应速度,这项失真小的放大器,其重放的音质解析力、层次感及定位感都很好。四、交流接口失真交流接口失真是由扬声器的反电动势(扬声器发音振动时,切割磁力线所产生的电势)反馈到电路而引起的。改善方法有:1、减少电路的输出阻抗。2、选择合适的扬声器,使阻尼系数更趋合理。3、减少电源内阻。

篇三:素质教育失真的类型有哪些

  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现象的阐释

  王丽秋

  【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00)008

  【摘要】教育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科学与否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教育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会出现教育政策扭曲化、表面化、扩大化及政策缺损等失真现象,这是由于政策自身问题、政策执行人员、政策资源和目标团体以及监督检察不力等因素造成的.若要减少政策失真,保证政策执行的真实性就要坚持科学地制定教育政策、加强政策执行人员素质的培养、重视与政策目标团体的沟通、正确使用政策资源和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总页数】3页(P24-26)

  【作者】王丽秋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哈尔滨,15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11.8

  【相关文献】

  1.教育政策执行研究:趋势、内容与视角——基于对我国教育政策执行研究文献的分析[J],邓旭2.关于教育政策执行过程的管理问题研究——以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为例[J],杨润勇;杨克瑞3.社区教育政策执行成效及其影响因素——以成都市温江区社区教育政策执行现状

  为例[J],唐克;陈楠4.我国素质教育政策执行中的失真现象及矫正对策[J],周鼎5.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执行的失真现象及其对策[J],孔令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四:素质教育失真的类型有哪些

  会计信息是现代会计理论中的一个基本范围,会计信息是现代会计理论中的一个基本范围,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实践获得反映会计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会计信息失真分为合法会计信息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失真和非法会计失真,这里既有社会性的客观因素,失真和非法会计失真,这里既有社会性的客观因素,也有会计相关人员主观故意的原因。关人员主观故意的原因。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

  会计凭证失真。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原始凭会计凭证失真。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证按其来源可分为外来原始凭证和自制原始凭证。证按其来源可分为外来原始凭证和自制原始凭证。外来原始凭证和自制原始凭证就外来原始凭证而言,其失真主要表现形式为:个别单位或个别人相互串通,证而言,其失真主要表现形式为:个别单位或个别人相互串通,违反票据法;虚开发票多数是普通发票)(多数是普通发票)金额,甚至无中生有,违反票据法;金额,甚至无中生有,假公济私,谋取私利。对自制凭证失真而言,假公济私,谋取私利。对自制凭证失真而言,主要在于生产成本产品销售成本结算等方面。会计人员依据此类原始凭证处理会计产品销售成本结算等方面。业务,就会使会计信息失真。单纯的记账凭证失真很少见,业务,就会使会计信息失真。单纯的记账凭证失真很少见,因为这样作假很明显,容易被内部审计部门或外部审计机构发现,这样作假很明显,容易被内部审计部门或外部审计机构发现,常见的记账凭证失真多数是在原始凭证失真的基础上做出的。见的记账凭证失真多数是在原始凭证失真的基础上做出的。

  主要表现是为了完成某项经济效益指标,或会计账簿失真。计账簿失真。主要表现是为了完成某项经济效益指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不按真实性原则或权责发生制原则处理业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

  主要方式有:把本应当记入当期间费用转入待摊费用或递延务。主要方式有:资产科目;资产科目;把应当记入当期损益的支出不入帐或少入账;把应当记入当期损益的支出不入帐或少入账;把应当处理的待处理财产损益长期挂帐;把已经销售的商品或产品成本处理的待处理财产损益长期挂帐;高留低转形成潜亏;为了少纳税,先将业务招待费进行匡算,高留低转形成潜亏;为了少纳税,先将业务招待费进行匡算,如果超过税法规定的限额,就将超支部分列入管理费用项目下的其果超过税法规定的限额,他明细科目,以免纳税调整时作为永久性差异予以调整。他明细科目,以免纳税调整时作为永久性差异予以调整。

  会计报表失真。就资产负债表而言,一些单位将预收(会计报表失真。就资产负债表而言,一些单位将预收(付)账款归入应收(账款归入应收(付)账款科目反映,将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豆子和账款科目反映,长期负债不单独列示等。主要表现为实现利润指长期负债不单独列示等。对利润表而言,对利润表而言,标失真。在国有企业,其经营者为了完成任期指标或显示任期业标失真。在国有企业,绩,绝大多数表现为虚盈实亏;对私营企业而言,为了逃避所得绝大多数表现为虚盈实亏;对私营企业而言,税,多数表现为虚亏实盈,或者尽量账面少盈。对现金流量表而多数表现为虚亏实盈,或者尽量账面少盈。言,由于其是一个新生事物,编制有一定的难度,加上我国会计由于其是一个新生事物,编制有一定的难度,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因而并不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常常凑几个数字来应付差事,常常凑几个数字来应付差事,能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获现能力和现金流量情况。能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获现能力和现金流量情况。

篇五:素质教育失真的类型有哪些

  音质失真的类型及其改善方法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一下音质失真的主要类型及其改善方法。电失真的类型有:谐波失真、互调失真、瞬态失真。声失真主要是交流接口失真。按性质分,有非线性失真和线性失真。线性失真是指信号频率分量间幅度和相位关系的变化,仅出现波形的幅度及相位失真,这种失真的特点是不产生新的频率分量。而非线性失真是指信号波形发生了畸变,并产生了新的频率分量的失真。音频功放所产生的失真要点如下:音质失真的类型:交流接口失真交流接口失真是由扬声器的反电动势〔扬声器发音振动时,切割磁力线所产生的电势〕反响到电路而引起的。改善方法有:1、减少电路的输出阻抗。2、选择适宜的扬声器,使阻尼系数更趋合理。3、减少电源内阻。音质失真的类型:谐波失真这种失真是由电路中的非线性元件引起的,信号通过这些元件后,产生了新的频率分量〔谐波〕,这些新的频率分量对原信号形成干扰,这种失真的特点是输入信号的波形与输出信号波形形状不一致,即波形发生了畸变。降低谐波失真的方法主要有:1、施加适量的负反响。

  2、选用特征频率高、噪声系数小和线性好的放大器件。3、提高电源的功率储藏,改善电源的滤波性能。失真的大小与输出功率有关,由于新产生的这些频率分量与原信号没有相似性,因此较少的互调失真也很容易被人耳觉察到。减少互调失真的方法:1、采用电子分频方式,限制放大电路或扬声器的工作带宽,从而减少差拍的产生。2、选用线性好的管子或电路结构。音质失真的类型:瞬态失真瞬态失真是现代声学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功放电路对瞬态跃变信号的保持跟踪能力,故又称瞬态反响。这种失真使音乐缺少层次或透明度,有两种表现形式:A、瞬态互调失真在输入脉冲性瞬态信号时,因电路中的电容使输出端不能立即得到应有的输出电压,而使负反响电路不能得到及时的响应,放大器在这一瞬间处于开环状态,使输出瞬间过载而产生削波,这一削波失真称为瞬态互调失真,这种失真在石机上表现较为严重。瞬态互调失真是功放的一个动态指标,主要由功放内部的深度负反响引起的。是影响石机音质、导致"晶体管声"和"金属声"的罪魁祸首。降低这种失真的方法主要有:1、选择好的器件和调整工作点,尽量提高放大器的开环增益和开环频响。2、加强各放大级自身的负反响,取消大环路负反响。B、转换速率过低引起的失真以上所述,高电平的输入脉冲使放大器产生

  削波而造成瞬态互调失真。那么低电平的输入脉冲是否会引起失真呢?这就看放大器的响应时间

  了,由于放大器的响应时间太长使放大器输出信号的变化跟不上

  输入信号的迅速变化而引起的瞬态失真,称为转换速率过低失真。

  它反映了放大器对信号的反响速度,这项失真小的放大器,其重放的音

  质解析力、层次感及定位感都很好。

篇六:素质教育失真的类型有哪些

  波形失真的类型当放大器的工作点选的太低,或太高时,放大器将不能对输入信号实施正常的放大。(1)截止失真图5-12所示为工作点太低的情况,由图5-12可见,当工作点太低时,放大器能对输入的正半周信号实施正常的放大,而当输入信号为负半周时,因将小于三极管的开启电压,三极管将进入截止区,iB=0,iC=0,输出电压u0=uCE=Vcc将不随输入信号而变化,产生输出波形的失真。这种失真是因工作点取的太低,输入负半周信号时,三极管进入截止区而产生的失真,所以称为截止失真。

  (2)饱和失真图5-13所示为工作点太高的情况,由图5-13可见,当工作点太高时,放大器能对输入的负半周信号实施正常的放大,而当输入信号为正半周时,因太大了,使三极管进入饱和区,iC=βib的关系将不成立,输出电流将不随输入电流而变化,输出电压也不随输入信号而变化,产生输出波形的失真。

  这种失真是因工作点取的太高,输入正半周信号时,三极管进入饱和区而产生的失真,所以称为饱和失真。电压放大器工作时应防止饱和失真和截止失真的现象,当饱和失真或截止失真出现时,应消除它,改变工作点的设置就可以消除失真。在消除失真之前必须从输出信号来判断放大器产生了什么类型的失真,判断的方法是:对由NPN管子组成的电压放大器,当输出信号的负半周产生失真时,因共发射极电压放大器的输出和输入倒相,说明是输入信号为正半周时电路产生了失真。输入的正半周信号与静态工作点电压相加,将使放大器的工作点进入饱和区,所以,这种情况的失真为饱和失真,消除的办法是降低静态工作点的数值。当输出信号的正半周产生失真时,说明输入信号为负半周时电路产生了失真,输入负半周信号与静态工作点电压相减,将使放大器的工作点进入截止区,所以,这种情况的失真为截止失真,消除的办法是提高电路静态工作点的数值。注意:上述判断的方法仅适用于由NPN型三极管组成的放大器,对于由PNP型三极管组成的放大器,因电源的极性相反,所以结论刚好与NPN型的相反。图解法能直观的分析出放大电路的工作过程,清晰地观察到波形失真的情况,且能够估算出波形不失真时输出电压的最大幅度,从而计算出放大器的动态范围VP-P=2Uom,但作图的过程比较麻烦,也不利于精确计算。该方法通常用于对大信号下工作的放大电路进行分析,对于在小信号下工作的放大器,通常采用微变等效电路法来分析。本文来自:高校自动化网(Www.zdh1909.com)详细出处参考(转载请保留本链接):http://www.zdh1909.com/html/dianlu/19913_2.html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因放大电路中含有非线性元件三极管,前面介绍的各种分析法对非线性电路不适用,为了利用

  线性电路的分析法来分析电压放大器的问题,必须对三极管进行线性化处理。

  对三极管的线性化处理就是将三极管的输入、输出特性线性化。工作在小信号场合的放大器,在工作点附近因输入信号的幅度很小,可用直线对输入特性曲线线性化,经线性化后的三极管输入端等效于一个电阻rbe,输出端等效于一个强度为βib的受控电流源,三极管线性化后的微变等效电路如图5-14所示。5-14(a)是NPN三极管的符号,图5-14(b)是NPN三极管的微图变等效电路图。等效的理论依据请参阅附录B的内容。将三极管线性化处理后,放大电路从非线性电路转化成线性电路,线性电路所有的分析方法在这里都适用。必须注意的是,因微变等效电路是在微变量的基础上推得的,所以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仅适用于对放大器的动态特性进行分析,不适用于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计算。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计算可利用直流电路分析法进行。1、放大器的静态分析

  放大器静态分析的任务就是确定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Q,即确定IBQ,ICQ和UCEQ的值。对放大器进行静态分析必须使用放大器的直流通路。因放大器静态工作点指的是,在输入信号为零时放大器所处的状态。当输入信号为零时,放大器各部分的电参数都保持不变,电容器两端的电路互不影响,相当于电容器断路,由此可得共发射极电压放大器的直流通路如图5-15所示。由图5-15可见画放大器直流通路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将电容器从原电路中断开即可。放大器直流通路是计算静态工作点的电路,电流IB,IC的参考方向如图5-15所示。根据节点电位法可得

  工作在放大区的硅管Ube=Uon=0.7V,将Ube的值代入可得IBQ为:(5-12)由5-12式可见IBQ与Rb有关,在电源电压Vcc固定的情况下,改变Rb的值,IBQ也跟着变,所以Rb称为偏流电阻或偏置电阻。Rb固定后,IBQ也固定了,因图5-15所示的电路Rb是当固定的,所以该电路又称为固定偏流的电压放大器。IBQ确定后,根据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可求得ICQ,即(5-13)由放大器的输出电路可得

  则(5-14)式5-12,5-13,5-14就是计算图5-9所示电路静态工作点的公式。静态工作点是保证放大器正常工作的条件,实践中常用万用表测量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来判断该放大器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2、放大器的动态分析放大器动态分析的主要任务是:计算放大器的动态参数: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ri,输出电阻ro,通频带宽度fbw等。本节先介绍前面的三个,通频带宽度在放大器的频响特性中介绍。因动态分析是计算放大器在输入信号作用下的响应,所以计算动态分析的电路是放大器的微变等效电路,由原电路画微变等效电路的方法是:(1)先将电路中的三极管画成图5-14(b)所示的微变等效电路。(2)因电容对交流信号而言相当于短路,用导线将电容器短路。(3)因直流电源对交流信号而言可等效成一个电容,所以直流电源对交流信号也是短路的,用导线将图中的+Vcc点与接地点相连。利用上面介绍的方法对原电路进行处理后,再利用第一章介绍的整理电路的方法可将微变等效电路整理成便于计算的电路图,如图5-16所示。

  根据微变等效电路可得计算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ri和输出电阻ro的公式。根据的定义可得:(5-15)

  式中的RL,由5-11式确定,因UO的参考方向与RL,上电流的参考方向非关联,所以用欧姆定律写UO的表达式时有负号,该负号也说明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倒相,该结论在图解分析法中已得出。由式5-15可见,要计算电压放大倍数的大小,还必须知道电阻rbe。是三极管微变等效电路rbe的输入电阻,计算rbe的电路如图5-17所示,计算rbe的公式是:(5-16)式中的rbb‘为三极管基极的体电阻,在题目没有给出rbb‘的具体数值时,可取rbb‘的值为300Ω,IEQ是发射极的静态电流,该值为(5-17)放大器的输入电阻ri就是从放大器输入端往放大器内部看(图中输入端虚线箭头所指的方向),除源后的等效电阻,除源的方法与前面介绍的一样,即电压源短路,电流源开路。由图5-16可见,放大器的输入电阻是Rb和rbe相并联。即

  (5-18)式5-18约等的理由是,Rb是偏流电阻,它的值是几十kΩ以上,而rbe的值通常为1kΩ左右,两者在数值上相差悬殊,可以使用近似的条件。放大器的输出电阻ro就是从放大器输出端往放大器内部看(图中输出端虚线箭头所指的方向),除源后的等效电阻,受控电流源开路以后,该电阻就是RC。即(5-19)式5-15、5-18、5-19就是计算图5-9所示电路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ri,输出电阻ro的公式。当考虑信号源内阻对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的影响作用时,放大器的电压放大倍数称为源电压放大倍数,用符号来表示,计算源电压放大倍数的公式为(5-20)式中的P为放大器的输入电阻与信号源内阻RS所组成的串联分压电路的分压比。即(5-21)在图5-9电路中,已知Vcc=6V,Rb=150K,β=50,RC=RL=2kΩ,RS=200Ω,求:(1)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Q;(2)计算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和源电压放大倍数的值;(3)若Rb改成50kΩ,再计算(1)、(2)的值。:(1)根据式5-12、5-13、5-14可得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Q的数值

  (2)根据式5-11,5-16,5-15,5-18,5-19和5-20可得

  (3)将Rb=50k的值代入解(1)的各式中可得

  (5-22)式5-22的结果出现了负值,在图5-9所示的电路中,静态工作点UCEQ的值不可能为负值(最小值约为0.2V)。出现负值的原因是管子工作在饱和区,当管子进入饱和区后,ICQ=βIBQ的关系不成立,把根据ICQ=βIBQ所确定的ICQ代入式5-14来计算UCEQ就会得到错误的结果。由此可得结论,进行放大器静态工作点计算时,若UCEQ的结果为负数,说明三极管工作在饱和区。放大器工作在饱和区时不必进行动态分析的数值计算。上面的计算过程也可以用EWB软件来仿真,仿真的过程和结果请参阅附录C的内容。由上面的计算过程还可见,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决定了放大电路的工作状态,实践中经常利用万用表来测量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根据测量所得的数值来判断放大器的工作是否正常,并可确定三极管的三个管脚在电路中所处的位置和管子的类型。用万用表测得放大电路中三只三极管的直流电位如图5-18所示,请在圆圈中画出管子的类型。

  图5-18(a)最低电位点是0V,最高电位点是6V,中间电位点是0.7V,说明该三极管的电流是从6V点往0.7V点流,再流向0电位点,所以0.7V点所在的管脚内部是P型半导体,另外两个引

  脚是N型半导体,说明该三极管是NPN硅管;在电路中NPN硅管发射极的电位最低,所以0电位点是发射极e,6V点是集电极c,0.7V点是基极b。图5-18(b)最低电位点是-6V,最高电位点是0V,中间电位点是-0.2V,说明该三极管的电流是从0电位点往-0.2V点流,再流向-6V点,所以-0.2V点的管脚内部是N型半导体,另外两个就是P型半导体,说明该三极管是PNP锗管;在电路中,PNP管发射极的电位最高,所以0电位点是发射极e,-6V点是集电极c,-0.2V点是基极b。图5-18(c)最低电位点是-5V,最高电位点是0V,中间电位点是-4.3V,说明该三极管的电流是从0电位点往-4.3V点流,再流向-5V点,与(1)一样,它是NPN硅管,在电路中NPN硅管发射极的电位最低,所以-5V点是发射极c,-4.3V点是基极b。0电位点是集电极c。三个管子的类型和引脚排列如图5-19所示。

  本文来自:高校自动化网(Www.zdh1909.com)详细出处参考(转载请保留本链接):http://www.zdh1909.com/html/dianlu/19913_3.html

篇七:素质教育失真的类型有哪些

  教育观:素质教育的内涵:提素个性创两全新课改的教育观:学习过人1.素质教育观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2.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3.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4.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5.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6.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7.素质教育拓宽教育教学空间,学校应联合家庭、社会从而形成教育合

  力。学生观:“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两独一发+两全1.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是独特完整的人,是有思想情感的权责主体,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学生的发展潜能4.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5.培养学生全面发展6.尊重热爱学生7.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教师观:教师角色的转变:四者一开放教师行为的转变:尊重赞赏、帮助引导、反思、合作1.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应该创设学习环境,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应主动开发和建设课程3.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者,教师应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反思研究,终身学习、促进自身专业发展。4.教师是传道者(灵魂工程师),教师应传授学生道德认识,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和行为,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5.教师是学生的养护者,教师应保障学生安全,尊重热爱学生,维护学生合法权益。6.教师是学生与社会的中介者,教师应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走向社会。

  教师职业道德(1997年版考单选,2008版考材料分析题)

  1.爱国守法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2)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3)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言行。

  2.关爱学生1)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2)对学生严慈并济,做学生良师益友。3)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4)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3.爱岗敬业1)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2)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3)不得敷衍塞则。

  4.教书育人1)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2)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3)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1)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2)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3)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廉洁奉公。4)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1)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2)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答题技巧:(一)读懂题干——找准答题角度,头脑搜索答题要点

  1.从教育观or学生观or教师观的角度2.从职业理念的角度3.从职业道德的角度(二)分析材料——找准关键信息,确定对应要点

  1.材料类型:1)老师好的做法2)老师不好的做法3)两个老师做法的对比

  2.提取信息:1)老师的行为、反应2)学生的行为、反应

  3.组织答案1)总——总体评价——该老师的做法是合理的(不恰当的),践行了(违背了)……(比如践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理念;践行了素质教育观的理念;践行了新课改下教师观的理念;遵循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是值得(不值得)其他老师学习(借鉴的。)2)分——理论+材料——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第三)比如:使用阿拉伯序号1.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材料中……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材料中……3.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材料中……职业理念正常是4个左右,职业道德更多3)总——教学启示——好老师做法的意义,坏老师做法改正建议比如:因此/所以/综上所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做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教育法律法规的常见题型1.教师的权力(更重要)和义务《教师法》1)教育教学权是最基本权力(单选必考)2)学术研究权,在不影响本职工作下行使3)指导评价权4)报酬待遇权:工资报酬,福利待遇,带薪休假5)参与管理权(单选常考)6)进修培训权,完成本职工作之后2.学生权力的保护(重点)1)生命健康权(校车安全,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危房。漏房,不得在学校的周边有营业性的歌舞厅,网吧,游戏厅,贩卖淫秽影音

  等)2)隐私权(信件,日记,情书,排名,考试成绩,短信,微信等)3)人身自由权(搜查,关禁闭)4)人格尊严权(人格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5)财产权(受赠权)(常见教师侵犯权力:罚款,长时间没收不予归

  还,损毁;常见学校侵犯权力:乱收费,强迫推销商品)3.重要的日期(施行日期),一般是月初,某年某月的1日4.重要的法律法规条款

  1)关键数字,关键词2)出自哪一部法律3)法律条款的举例应用5.学生伤害事故处理(一道单选题,谁负责任)

篇八:素质教育失真的类型有哪些

  《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

  第一章1、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教育科学研究通常指应用科学的方法,有系统、有目的、有计划地研究特定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变化规律,以揭示教育本质,解决教育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育质量的创造性活动。2、教育研究的对象教育研究的对象时教育问题成为教育研究对象的教育问题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点:①问题性;②预见性;③未知性3、教育研究的功能⑴丰富教育理论;⑵描述教育事实;⑶解释教育现象;⑷预测发展趋势;⑸改进教育工作4、教育研究的意义第二章1、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2、教育研究的基本程序⑴从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⑵从过去的研究成果中寻找值得研究的问题;⑶从有关理论中演绎出研究问题;⑷从留有争议的问题中寻找研究问题;⑸从各级规划课题中选择问题4、选题的原则①需要性原则;②科学性原则;③创新性原则;④可行性原则5、教育研究假设的形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观察分析;第二个阶段是提出假设;第三个假设是表述6、确定研究变量

  ⑴选择实验变量;⑵确定因变量;⑶辨别无关变量;⑷定义研究变量第三章1、文献的定义文献检索方式可分为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前言、主体、总结和参考文献⑴前言,撰写的关键点是:研究的目的、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研究现状或争论焦点等有关信息;⑵主体,关键是是阐明有关研究的历史发展、现状评述和未来趋势预测三方面的内容,以及对这些研究的简单评述;⑶总结,既要肯定前人为该领域打下的研究基础,同时要说清前人研究的不足,衬托出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理论价值,最后还要提出自己的建议;第四章1、教育调查研究的定义正确地描述教育现象或探讨教育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2、教育调查研究的特点①自然性;②间接性;③广泛性;④参考性3、教育调查研究的类型⑴按照调查范围分为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⑵按照调查目的分为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

  ⑶按照调查手段分为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调查表法⑷按照调查研究的目的分为描述性调查、解释性调查4、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

  ①高效性;②客观性;③统一性;④广泛性;⑤定量性7、问卷结构

  一般包括题目、指导语、问题、结束语四部分8、问卷设计的一般步骤

  9、访谈调查的特点

  ①灵活性;②准确性;③客观性;④真实性;⑤深入性10、访谈调查的类型

  ⑴以访谈员主控程度划分(主要):结构性访谈、非结构性访谈、半结构式访谈⑵以调查对象数量划分:个别访谈、集体访谈⑶以访谈次数划分:一次性访谈、重复性访谈

  ⑴访谈准备:制定访谈计划、准备访谈提纲、加强访谈员自身的访谈技能、访谈与修改访谈提纲;

  ⑵选择访谈对象;

  ⑶正式访谈:访谈前的预约、尽快接近被访者、建立融洽的访谈气氛、按计划进行访谈、认真做好访谈记录

  12、访谈调查注意事项

  ⑴一个成功的访谈调查需要充足的准备和访谈设计;⑵访谈员在访谈过程中应尽量保持亲切、尊重和平静的态度;

  ⑶访谈员要掌握发问的技术、提问的方式,也要选择恰当的用词与被访者交流;

  ⑷访谈员不能受被访者情绪的影响,不管被访者是否合作,被访者回答的问题是否在访谈员意料之中,访谈员都不能表示不满,更不能对被访者提出批评与指责13、如何写访谈提纲参考P125案例

  14、测量调查的主要功能

  ①确立和检验假设功能;②预测、甄选功能;③诊断功能;④评价功能15、测量量表定义

  广义的测量量表是指所有用于测量的具有实施和计分标准或有指导语的工具;狭义的测量量表是指建立并使用群体常模的具有对照比较指标的标准化测验。16、测量量表的类型

  ①类别量表;②顺序量表;③等距量表;④等比量表

  第五章

  1、教育实验研究的定义

  教育实验研究是以一定的理论假设为指导,根据研究目的,有计划地、尽可能地控制无关变量,操控实验变量,观测与此相伴随的因变量的变化,用以揭示教育因果关系,深入认识教育规律的教育研究方法。

  2、教育实验研究的主要功能与局限性

  主要功能:⑴检验、修改和完善教育理论;⑵为新的科学理论假说应用于教育实践寻求操作程序;⑶促进教育实践的改革与发展

  局限性:⑴首先,严格控制的实验条件与真实的教育活动相差较远,高度控制的教育环境往往失真;⑵其次,由实验人员和实验过程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不容忽视;⑶最后,教育实验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样本不足和被试选样误差等问题,使研究的信度与效度受到影响。3、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

  ⑴按照研究目的与任务的不同,可分为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⑵按实验的控制程度,可分为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⑶根据实验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⑷根据实验中所研究的实验变量数目的多少,可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4、教育实验研究设计的效度⑴内在效度

  影响实验内在效度的因素主要来自被试、测量和实验程序、环境以及实验者本身⑵外在效度

  教育实验的外在效度主要受实验情境的人为性、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和测量工具的局限性的影响

  5、实验变量的操控

  操控实验变量需要对实验变量下操作性定义,即对事物概念或行事件、现象和方法等进行一种具体的界定,用可以直接感知。度量的方法对实验变量加以说明,重点在于界定实验变量的外延,即实验变量的表现形式或对实验变量的操作过程,目的是为了使模糊不清或表达不明的条件具体化。6、无关变量的控制

  为什么:无关变量是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需要加以控制,避免其干扰或污染实验效果的质量

  控制的常用方法:消除法、平衡法、恒定法、随即法

  第六章

  1、教育观察的定义

  教育观察室指通过感官或辅助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的感知、记录、分析,从而获取第一手事实材料的科学研究方法。2、教育观察的基本类型

  ⑴根据观察情境的性质不同,可分为自然情境观察和实验室观察⑵根据观察时是否借助有关仪器设备,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⑶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介入观察对象的活动,可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

  ⑷根据观察内容是否有统一设计、明确具体的观察要求,可分为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3、课堂观察框架

  LICC课堂观察的框架具体确定为“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四个维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4、观察记录工具的开发

  遵循的两个标准:效度标准和实用性标准

  记录工具:表单式、划记式、编码式、流程式、综合式5、课堂观察的实施程序

  ⑴课堂观察前的准备;⑵课堂现场观察;⑶课堂观察后的讨论6、课堂观察的局限性

  ⑴它善于对课堂行为的局部进行分析与诊断,而不善于对课堂事件做整体的、综合的、宏观的把握;

  ⑵它只能观察可视、可感的直观现象与行为,从现象理解本质,是一种归纳的方法;⑶它只能选择一个或若干个观察点或课堂行为进行细致而深入的观察研究,不能包容所有的行为或较多的观察点;

  ⑷它需要观察者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要求观察者能集中心智观察,及时、准确地收集相关

篇九:素质教育失真的类型有哪些

  教育概论习题答案

  对考研的同学能有所帮助!教育概论习题答案二、概念题1.教育:(1)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一般来说,主要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下定义的,一个社会角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2)根据对“教育”概念的分析,尝试给出“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3)教育的综合定义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动力性以及社会文化性的特点。教育要素:(1)教育者(2)学习者(3)教育影响教育形态:教育形态按照三个标准划分可以分为:(1)制度化教育和非制度化教育(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3)农业社会教育、工业社会教育以及信息社会教育4.教育学:(1)教育学的萌芽(2)教育学发展的脉络()教育学流派(4)当代教育学发展的情况5.实用主义教育学:(1)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育学》为代表

  (2)主要观点:A教育是不断改造经验、组织经验的过程B教育即生活,不是生活的预备C课程组织以学生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提倡“做中学”。三、简答题1.信息社会以及其教育特征。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2.当代教育学发展的趋势。时代在前进,科学在进步,教育在发展,教育学也不断地出现一些新的面貌,以至于20世纪末的教育学已经远远不同于20世纪初的教育学,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不仅仅聚贤庄学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研究上。(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

  (1)代表人物和作品。(2)主要观点: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第二,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第三,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第四,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第五,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是相互影响的;第六,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二、概念题1.教育功能: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本质决定了教育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又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教育功能在系统内部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表现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所以,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2.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对考研的同学能有所帮助!能。教育对社会的作用不是无限的,而要受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性质所制约。教育的社会功能表现在教育对其他社会子系统的作用,包括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等。

  (1)教育的人口功能(2)教育的政治功能(3)教育的经济功能(4)教育的文化功能(5)教育对社会的负向功能3.教育的个体功能:(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3)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4)教育的享用功能(5)教育的负向功能三、简答题1.简述教育功能的类型(1)类型划分的标准(2)教育功能类型:个体功能、社会功能;正向功能、负向功能;显性功能、隐性功能;综合角度划分的各种功能。(3)各个教育功能类型的特点。2.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2)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3)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4)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5)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6)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3.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为: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教育代表一定社会的要求,传播社会中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受这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学生就易于形成与主流社会文化要求一致的思想意识。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人的行为要符合所属群体或社会的要求,这个要求就是社会规范。教育通过社会规范的传递,使人们认识社会规范的意义和内容,认识到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从而规范人的行为,防止个体行为偏离社会的轨道。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职业是社会化的集中体现。人生活在社会中,要以一定的职业为生,这就决定了为就业和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必须能够促进个体的职业化。对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而言,培养人的职业角色意识、技能是其核心要求。二、概念题1.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等。教育目

  的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培养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3.教学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它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也因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4.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即培养、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可分为三个层次,即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与社会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5.全面发展教育是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三、简答题对考研的同学能有所帮助!1.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是: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指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指人的自由发展。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的基本内容是指: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方法论指导。

  2.正确表述我国新时期的教育目的,并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新时期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二、概念题1.教育制度所谓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2.学制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

  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3.终身教育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包括教育体

  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三、简答题1.现代学制有哪些类型?我国现行学制主要属于哪种类型?现代学制主要有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分支型学制三种。双轨学制是19-20世纪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分别为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女与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筛选严格、差异悬殊、互相分离、互不沟通的两个学校系统。单轨制是20世纪后期所形成的统一的、具有多样职能的、纵横沟通的单一学校系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单轨制逐渐替代双轨制。分支型学制是既具有单轨学制的特点,又具有双轨学制某些因素的苏联型学制。我国现行学制主要属于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2.简述义务教育的基本含义。义务教育是国家根据法律规定,对所有一定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免费实施的一定程度的教育。具体含义有:(1)国家有制定法律强迫儿童、少年在学龄期受教育的义务。(2)国家有开办学校、任用教师、供应教材等便利儿童入学的义务。(3)儿童及少年在学龄期有入学受教育的机会。(4)家长有送子女入学受教育的义务。

  (5)社会有交纳捐税或集资兴办学校,发展教育的义务。二、概念题1.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从广义上看,教师即教育者。从狭义上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2.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3.个别差异性由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同,同一年龄阶段儿童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有个体差异,而且在相同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也有个体差异。三、简答题1.简述现代社会对教师的专业提出了哪些专业素养要求。现代社会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的基本要求:1)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2)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3)教师还具备理解他人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管理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4)教师具有教育智慧,是教师专业素质达到成熟的标志。2.简述近代“义务教育制”出现的历史意义。

  对考研的同学能有所帮助!“义务教育制”的推行促进了近代师范教育的出现。“义务教育制”出现于近代社会,它包括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适龄儿童必须接受一定年限的教育,和要求政府、社会、家庭必须为此作出保证两方面的内容。其历史意义:1)意味着一定年限的基础教育普及;2)意味着教育已是一种社会的事业,是每个社会成员必须承担的义务;3)意味着对教师需求数量的激增和业务质量要求的提高。基于此,师范教育应用而生。二、概念1.课程课程(curriculum)一词源于拉丁文,最早出现在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意为“跑道”(Racecourse),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课程的几种常见定义:课程即教学科目。认为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特指一门学科。课程即经验。认为课程包含学生在学校指导下的所有经验。美国教育家杜威是其代表。课程是教学的进度和计划,是“学习方案”。认为课程应是教学过程所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课程是教学科目以及为了完成教学科目所作的教学进程安排和学生通过学习所活得的全部经验的总和。

  2.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一词由杰克逊(P.W.JacKson)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与显性课程相对,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

  隐性课程的特点:一是潜在性。由于它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所以具有一定的潜在性。二是持久性。隐性课程往往潜移默化地发生作用,对学生能产生持久的影响。三是两面性,即既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也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3.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编写课程标准是开发课程的重要步骤。4.教材教材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不同于一般的书籍,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它主要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和附录等部分构成,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5.课程评价对课程评价,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最被广泛接受的是:课程评价就是运用专业知识,判断课程实施的过程。既包括学生学业的评价,又包括课程本身的评价。评价者利用学生学业的评价和课程本身的评价获得的结果,可以完善课程和提高教学质量。

  三、简答1.请说明学科课程的优缺点有哪些?答:又称科目课程,它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课程类型,如我国古代的六艺以及古希腊的“七艺”,都是学科课程的类型。学科课程的优点:易于使各级学校的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的知识连接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连续系列,如初中的物理学、高中的物理学直至大学的物理学,实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连续系列。易于保证所授知识、技能的完整性、体系性和严密性。给教授带来方便,教师具备学科专业知识和借助课本往往就不难完成教学任务。学科课程的局限性:学科课程对于一个未来的该学科专家或专业工作者来说,是必须预备的,但对于其他学生来说也许是多余的,因为它们与日常生活和学生的经验缺乏联系。学科自身的需要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往往有冲突,学科教师面临这种冲突时,往往容易牺牲学生的利益,迫使学生服从学科的要求。2.确立课程目标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答:第一,要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以便确保这些要求在课程中得到体现。第二,要在对学生的特点、社会的需求、学科的发展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确定行之有效的课程目标。第三,课程目标有助于澄清课程编制者的意图,使各门课程不仅注意

  到学科的逻辑体系,而且还关注教师的教与学生对考研的同学能有所帮助!的学以及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的关系。第四,课程目标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陈述,但一般而言,课程目标应

  明确、清晰。3.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是什么?答:(一)课程政策上大多数国家的课程政策都强调社会协同、经济振兴和个人发展的目

  标。开发确保核心内容的同时,也为选修学科提供更多机会的课程框架。确认了整体主义的课程取向,强调心智、情感、心理和精神向度的平

  衡;强调儿童中心、活动本位的教学方式的重要性;鼓励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和自我导向学习。

  (二)课程开发、实施等决策制定由中央集权倾向于下移到地方和学校。

  (三)课程结构上从内容本位转向内容于能力本位的多样化结合。调整课程结构,吸纳新兴学科。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科的连续性增加。(四)课程实施上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正在被“相互适应取向”所代替。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帮助教师理解课程和教学的变化。课程要求弹性日益增大。

  增强教师和学校从事“校本评定”的能力。(五)课程评价上“目标取向的评价”逐渐被“过程取向评价”和“主体取向评价”所超越。评价的内容、方式、主体、功能多元化,主张评价即研究。主张对课程体系本身进行评价,把本国课程推向国际,与其它国家合作或纳入国际组织开展评价。对学生的发展评价是课程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4.谈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特点。答:目前,我们国家的课程改革呈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2)突破传统单一、平面的课程结构为多维、立体式的课程结构;(3)课程的基本要素由教师、学生、教材间单一与单向的信息传递,转向注重三者之间多样化和多向互动与交流。(4)课程评价由原来只重视知识和智育的单一评价模式走向弹性、多元评价模式。(5)课程管理体制重心下移,学校课程开发在我国开始兴起。5.课程开发有哪几种模式?答:课程开发的模式主要有两种,即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目标模式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实现和评价等环节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泰勒。主要步骤如下:过程模式是由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坦豪斯提出,他认为目标模式一

  是课程开发过于强调“目标”而忽视了“过程”的重要性。二是误解了知识的本质和课程实践过程的本质。因此主张:

  一具有开放的设计思路。教育活动是复杂的,课程编制不可能完全按照预定的目标来进行,必须保持高度的动态性、开放性,强调研究性、探究性。

  二是强调教育是一个过程。三是强调师生合作。四是强调学生的经验与实际生活的体验。五是注重形成性评价,而不是结果性评价。二、概念1.教学“教学”一词Teaching与“学习”一词Learn是同源派生出来的两个词,包括教授和学习两层含义。对教学一词,有不同的理解。但其共同点是:第一、都强调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结合或统一。即教师教和学生学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第二、都明确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第三,都指出了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功能。我的理解是:第一,师生之间的内在关系是互为主客体的相互关系;第二,在学校教育实践活动中师生之间还存在着主导与被主导的关系。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教的活动处于主导地位。对考研的同学能有所帮助!2.教学设计我国学者认为教学设计是指“对整个教学系统的规划,是教师教学准备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

  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部分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提出教学具体方案,包括一节课进行过程中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知识来源、板书设计等。

  尽管教学设计概念有不同的界定,但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

  3.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三、简答1.简述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答:对此,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是大教学小课程。认为教学是上位概念,课程是包含于其中的,只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这里,课程往往是教学内容的代名词,属于教学法的一部分;课程也往往被具体化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三部分。一种认为是大课程小教学。认为课程的范围要宽于教学,教学只不过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种认为课程与教学属于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即课程是指学校的意图,教学则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即假使课程是一场球赛方案,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2.当代教学的新观念有哪些?答:当代教育正从专才教育向通识教育转变。“教学”观的变革主要呈现六大趋势: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

  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3.一个规范、明确的行为目标的表述,应当包含哪些要素?答:行为主体。行为主体指的是学习者,因为行为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行为动词。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情境或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主要说明学生在何种情境下完成指定的操作,对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使用手册和辅助手段或者不允许使用。②提供信息和提示。③使用工具和特殊设备或者不用。④完成行为的情境。表现水平或标准。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4.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是什么?答:依据教学的具体目标和任务;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教师本身的素养;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5.简述现代课堂教学的特性。答:对于课堂教学特性的认识在不断加深,可理解如下:(一)多维性

  课堂教学中常有多种多样的事情发生,教师既要教学,也要管理、控制、评价、收集资料等。

  (二)同时性课堂教学中许多事情是在同一时间发生的,比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时,不仅要注意倾听学生发表的各种意见,而且要纠正或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回答,与此同时,他还要以适当的速度在教室里来回走动。(三)即时性对于教学中发生的事情,教师几乎没有考虑的余地,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对所发生的事情作出及时的反应。(四)不可预期性教学中发生的许多事情是教师事先预料不到的,他对一件事情的处理或者对一个学生的行为作出的某种反应,可能在学生身上引起诸多的反响,产生的效果是教师无法预期的。(五)历史性一般地说,一个班级在相互接触几周或几个月以后,就会在学生中间形成一些共同的规范和认识,这些规范和认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班级的运行及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管理。二、概念题1.学生的失范行为学生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越轨行为与违法行为。学生的越轨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习俗、教育规章的行为,即违规、违纪行为;学生的违法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法律以及国家其他法律、法规的行为,即普通违法对考研的同学能有所帮助!行为和犯罪行为。

  2.互动性重要他人是学生在日常交往过程中认同的重要他人。在学校、家庭、同辈生活的三种环境中家长、教师、同伴如果成为学生的重要他人,则他们在学生的心目中就对应成为楷模、导师以及知心朋友,如果没有成为重要他人则对应是监护人、社会权威以及一般的活动伙伴。

  3.偶像性重要他人是指因受到学生特别喜爱、崇拜或尊敬而被学生视为学习榜样的具体人物。

  4.学习压力学习压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可以解说为:学生在就学过程中所承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紧张刺激,以及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上可测定、可评估的异常反映。

  学习压力包括三个层面的因素:1.一是来自环境紧张刺激(如考试压力、课业压力、作业压力等)。2.二是个体的内部紧张状态(如焦虑、紧张、挫折等)。3.三是个体的反映(如躯体反映、各种行为反映等)。三、简单题1.简述学生学校生活环境与家庭生活、同辈群体生活、社会文化生活的的差异。(1)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学生的家庭生活更多地偏向于“感性与感情”、“自由与轻松”“个体性与特殊性”等方面,而学校生活突出了“理性与理智”、“强制与限制”、“社会性与一致性”等方面。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最大的差异性是强制性(2)同辈群体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民主平等”、“互助合作”、“自由表达”等是同辈群体生活的显著特点,而相对应的学校生活的特点是

  “权威与不平等”、“相互竞争”、“有限表达”等。(3)社会文化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学校的社会文化生活属于间

  接的生活环境,但是对于社会文化活动的广泛性、灵活性、多元性,以积极其活动形式方面的丰富、感官、煽情等特点,而相对应的学校生活则偏于古板。

  2.简述各种学生失范行为的表现学生的失范行为尤其表现为几个方面:(1)校园暴力触目惊心(2)青少年色情犯罪严重(3)青少年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犯罪比例最高(4)青少年学生违法行为的新倾向。这些新的倾向有吸毒、网络违法等3.简述学生学习压力形成的原因(机制)(1)导致学习压力以及其影响后果的成因十分复杂,但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环境因素和个体身心素质因素。撇开个体身心素质因素(事实上,个体的身心因素大多也是受到环境影响的结果。),就其环境而言主要是两个分流教育制度和家庭。(2)分流教育制度有助于把学生加工成“不同的人力产品”,以适应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在我国这种分流点主要有“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但是需要指出的过早对学生进行分流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不利,并会出现“惟分至上”的不良教育现象。此外,受到分流教育的影响,学生不仅仅害怕考试,更是害怕考试的

  背景,如:家长的过高期望、亲戚攀比性的看法等。二、概念题1.班级组织班级组织是随着班级教学的产生而形成的。班级组织是指

  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它既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单位,又是学生生活及开展活动的集体单位,也是学校经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

  2.成文的制度指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要求,即实施正常管理。具有基础性、强制性和实际操作性等特点。强调班级制度管理还应避免“控制主义的层级化管理”。

  三、简答题1.什么是班级组织?班级组织的结构包括哪些方面?(1)班级组织是随着班级教学的产生而形成的。班级组织是指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它既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单位,又是学生生活及开展活动的集体单位,也是学校经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2)班级组织的结构包括:班级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班级组织的信息沟通结构;班级组织的角色结构;班级组织的规模。2.班主任建设和集体管理的具体操作要求是什么?班主任建设和集体管理的具体操作是:对考研的同学能有所帮助!

  1)创造性地设计班集体目标2)合理地确定班级角色位置3)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4)建构“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5)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二、概念题1.学生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以学生为评价对象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它是教育评价的基础和重点,也是学校教育评价的核心。2.教育评价是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依据确立的教育目标,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所实施的各种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科学判定的过程。纵观发展历程,一般大致划分为古代传统考试、近现代的科学测试以及当代的科学评价三个不同时期。教育评价发展到现代涉及到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有以教育的全领域以及宏观决策为对象的宏观教育评价、以学校各方面工作为对象的中观教育评价、以学生为对象的微观教育评价。并且,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已成为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与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育发展研究共同构成了当代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3学业评价是学生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以国家爱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以下将依据布鲁姆的学习目标分类,将学生的

  评价分为认知、情感和技能活动三个方面。4.品德评价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

  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它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品德心理结构一般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部分,因此相应的就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品德评价。

  三、简单题1.简述学生评价的类型(1)根据学生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2)根据评价的价值标准不同,学生评价方法一般可以分为相对评价法、绝对评价法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法。2.简述学生评价的功能1.诊断功能:主要表现在通过评价能有效地判断学生的发展状况,为教师和学生分析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供依据。2.导向功能:学生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所要完成的目标进行的价值判断,这些标准和目标对学生的发展将具有导向作用。3.发展功能:学生的评价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依据,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管理功能:世界各国都利用学生评价的管理功能,作为对学生有效分流的主要依据之一,以此调整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改善教育、教学活动。3.简述认知学习评价的种类

  (1)依据测验目的进行划分:准备性测验、结果性测验(终结性测验)。

  (2)按照测验编制方式进行的划分:标准化测验、教师自编测验。(3)根据测验试题的应答方式进行的分类:客观性试题测验、主观性试题测验。4.简述测验编制的过程(1)明确测验的目的。(2)界定测验试题的难度。测验试题难度的大小一般按照通过此试题的人数的多少的统计指标来确定,通过的人数多则难度小,通过的人数少难度则大。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测验的难度合理性界定离不开对认知教学目标的正确认识,现行的认知教学目标包含以下六个逐层递进的方面:知识水平、理解水平、应用水平、分析水平、综合水平、评价水平等。(3)确定测验的可行性。可行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制定测验的指标时应具有操作性。二是测验的标准的制定要合理恰当,应注意不同对象不同内容的不同选择。(4)提供测验的评定标准。具体而言,一是提供客观性试题的标准答案,二是提供主观性试题的答案要点,三是说明评定的记分规则。5.简述我国中小学学生品德评价的常用方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学生的品德评价日益受到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并进行了大量研究,改变了传统单一的定性评价方式,逐渐倾向于以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式。这里主要介绍我国中小学学生品德评价常用的方法。

  对考研的同学能有所帮助!整体印象评价法(1)整体印象评价法:是评价者根据一定的评价内容和标准,通过日常对评价对象的观察和了解,经过综合分析并以此对评价对象的品德状况给予终结性整体评价的方法。如班主任在学期末时给学生的整体操行进行评价,做出优、良、及格、不及格等评语。操行评定评价法(2)是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要求,通过平时对被评价者的观察和了解,用书面语言描述的形式对被评价者品德发展的状况做出评价的方法。其具有整体印象评价法的优点,而且更加具体形象,能比较全面地反映评价者的品德面貌,便于被评价者及时了解自己,但是该评价法还是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所用评语也可能出现套话,缺乏有效性。操行计量评定法(3)操心计量评定法:是指使用以百分为满分或实行百分制计分法,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记分规则,依据学生的品行和表现予以加分或减分,以对学生的品德做出评价的方法。二、概念1.行动研究是一种由实际工作者在现实情境中自主进行的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的一体化,使实际工作者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2.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采用书面问卷的形式了解某一问题的方法,它的过程是根据研究范围和研究主题,设计问卷,组织实施。3.观察观察是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根

  据研究的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看、思、记的一种方法。在实际中,教师可以进行直接观察,如随堂听课,边听边看边记录,身临其境,感受真切,不仅能得到具体、生动的印象,而且会形成对研究问题的整体认识,这种认识又常会触动研究者的灵感。此外,研究者通过参加观察对象的活动而达到观察目的,这种观察又叫参与式观察。

  4.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包括人或事件)的变化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的研究方法。

  三、简答1.为什么说“教师即研究者”?(一)教学实践与专门研究分离学校教育产生后,教育教学问题及其规律逐步成为研究对象,后来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以及以研究教育为专门职业的专业工作者。教师无缘进行教育研究,由于机械的技术劳动,教师体验不到工作的乐趣,教育实践与教育研究成为互不相干的领域,阻碍了教师真正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人。(二)“教师作业研究者”意识的萌发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反思由于研究与教学分离带来的问题。“教师的教育研究”思想开始出现。其真义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不仅要被研究,而且要由教师自己研究;教师不仅是被研究者,而且自己也是研究者;教师不再是被视为外在的研究对象,而是自己进行研究,寻求答案,敏锐地观察、探索自己的教学,参与教育教学个性行动。(三)“教师作为研究者”观念的深入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明确提出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其要义是:教师工作具有不可替代性,不是人皆可师,人易成师。这种专业必须经过不断成长与发展。

  要使教师成为一种专业工作者,必须通过研究,促进学习、思考、探索和创新。

  (四)“教师作为研究者”成为共识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发展对教育教学要求提高,“教师即研究者”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理念和努力追求的目标。在我国,政策法规也鼓励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做一个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倡导,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2.谈谈教师教育研究的意义。答: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课程、教学和教师真正融为一体。教师的教育研究是教育科学繁荣的需要。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教师职业的乐趣和价值感、尊严感。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知识。3.谈谈教师教育研究的特点。答:教师研究的特点,可以从比较专家学者的教育研究和教师的教育研究之间的关系看出区别。(一)改进教育的研究与描述和解释教育的研究

  教师的教育研究主要是一种指向实践、重在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所研究的问题一定是自己学校中的、自己课堂

  对考研的同学能有所帮助!中的,自己学生中的,自己教学中的;理论工作者的教育研究主要是一种以理论探讨为取向,重在描述和解释教育的研究,从而达到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前者指向变化中的教育现实和教育未来;后者指向教育的过去、解释教育的现实。(二)置身教育之中的教育研究和置身教育之外的教育研究理论研究者一般以“旁观者”的身份研究教育实际问题,在教育之外研究教育;教师是教育过程的当事人,亲历教育现场,以参与者身份在教育之中研究教育。旁观式研究仅仅是用于描述教育事态现象;而参与式研究却适合揭示教育事件的深层状态。(三)为了教育的研究和关于教育的研究理论工作者直接的研究目的是促进教育知识的增长,他们的研究是关于教育的研究;教师直接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教师的教育研究以直接推动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的改进为目的,教师的教育研究是为了教育教学的研究、通过教育教学的研究、在教育教学中的研究,是一种行动研究。4.教师发现问题有哪几种方式?答:教师发现问题的方式和途径多样。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效果,以及整理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困惑,来发现问题。从新的教学观念、思想与自己教学实践对照中发现问题。如对照素质

  教育、创新教育、主体教育、研究性学习等新的教学思想,查找自己的教学存在什么值得思考和改进的方面,提出问题。

  通过自己的做法与别人经验的比较来发现问题。主动向学生、家长征询意见,也可以发现问题。5.教师如何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答:从教师教育研究的特性来看,教师研究结果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三类:研究报告、经验总结和教育教学案例。第一,研究报告(主要是调查报告)。它是把教师对某一个问题的调查、尝试实践过程与结果的分析归纳起来,获得理性认识的表达方式。一个规范的研究报告由这样几部分构成:(1)问题的提出。说明这项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为什么要研究,想解决什么问题等。(2)研究内容与方法。说明对象怎么选择,内容有哪些些方面,应用什么手段,资料怎么收集和处理。(3)结果与分析。可用文字、图表来表达。(4)结论和思考。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结论和解释,并对后续要研究的问题作进一步说明和考虑。第二,教育教学经验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是教师在实践和研究中亲身经历、尝试和思考过的认识与思想。在表达时,要注意对基本经验的概括,不是简单的议论和阐发,而是要把经验概括与典型事例结合起来,用具体事例说明。教师在研究中积累了许多事例,应选取恰当、生动、有说服力的事例,体现教育教学经验总结的价值。第三,教育教学案例。教育教学案例非常适合于教师对研究结果的表达。它通过对具体事件生动、真实的描述,直观形象地反映教育教学过

  程。在案例表达时,应有明确的主题,突现所要反映的问题,准确说明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与结果,并穿插研究者自己的思考、分析和议论,让读者能感受到案例渗透了研究者的真实情感和对问题的关注。

  二、概念1.毛入学率指某一级教育如小学这一级教育在校生人数与符合官方为该级教育所规定之年龄的总人口之比。2.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指学校义务教育以前的教育阶段。在许多国家,这一概念已扩大为小学入学前的整个时期,即从出生到6岁这一年龄阶段。3.教育国际化思潮国际化思潮又被称为“国际教育”、“国际理解教育”或“全球教育”。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育为社会国际化发展培养人才;二是教育本身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1年发表《世界教育报告》,指出教育国际化思潮包括如下内容:(1)了解和尊重各民族及其文化、文明、社会准则和生活方式,包括国内民族的文化和其他国家的文化;(2)认识各国和各民族间日益增大的全球范围的相互依赖;(3)理解国际团结与合作的必要性;(4)既认识个人、社会集团和国家各自的权利,亦认识相互承担的义务;(5)各级各类教育应具有国际的内容和全球的视野;(6)个人愿意参与解决所属社区、国家和整个世界的问题。

  4.全民教育1990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儿童基金会、开发计划署和世界银行联合发起在泰国宗迪恩召开“世界全民教育大会”,通过了两个划时代的文件:《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和《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正式提出全民教育(EducationforAll)的思想,从而使全民教育思想为国际社会所接受。

  对考研的同学能有所帮助!含义是:全民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道德发展的需要;全民教育是广义的,它的范围从学前教育到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教育不仅是投入更是产出,教育有各种传送体系,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不定形教育,学校应当与丰富的学习环境结合在一起;全民教育是一项新的社会责任,赞助者、家庭和非政府组织都要贯彻这一政策。三、简答1.谈谈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教育改革具的趋势及特点。答:20世纪80年代是二战后世界形式变化最深刻的时期,全球范围内各种矛盾的加剧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改变了世界基本力量的对比,孕育着世界格局的根本转折。全球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纷纷制定本国教育发展战略。90年代后,各国教育改革的最大特征是面向21世纪进行教育规划,教育不再是被动跟随时代,而是主动适应时代。这一时期各国的教育改革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反映了时代特征。

  (1)高度重视教育改革,突出教育的战略地位。(2)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提高教育质量。(3)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4)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5)注重提高师资水平。2.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的课程改革主要反映出哪几个方面的特点?答: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课程改革主要反映出三个特点:第一,为培养人的合理素质结构调整改革课程结构,注重科学教育课程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体育、艺术课程之间的平衡,呈现出多样化(必修、选修、活动课程并存)、实用化(课程设置注重社区特点、注重劳动课程开展)、个性化(根据儿童个别差异设课、教学)和综合化(发展跨学科课程)的特点。第二,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要求,增删调整课程内容。新增的内容有以下几类:与新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新工具学科,如计算机和其它信息技术相关的课程;人文科学方面的课程,诸如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伦理学等,课程围绕学生显示生活开设,引发学生关心人类道德和伦理问题,提高对人类社会和自身的了解;环境科学课程,使学生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第三,强调基础学科的教学。3.试比较分析我国初等教育与世界初等教育的发展水平。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宣布“初级和基本教育应该免费”,“应当实

  现小学义务教育”。1990年在泰国宗迪恩召开了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大会通过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指出:“除家庭教育以外,小学教育是对儿童进行基础教育的主要形式。必须普及小学教育,确保所有儿童的基本学习需要都能得到满足”。世界全面教育会议重新确定了2022年实现普及小学教育的目标。

  (1)初等教育的普及世界各国包括最不发达国家都在努力实现年费初等义务教育。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世界初等教育的在校生人数和入学率总的趋向是逐步上升的。但一些不发达地区,实现初等义务教育的前景仍不容乐观。1985年世界初等教育在校生总数为5.67亿人,1997年增长至6.69亿人,我国则分别为1.34亿人和1.40亿人,女生比例由45%增长到48%,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初等教育的毛入学率1985年为123.2%,1997年为122.8%,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义务教育的年龄段和年限大多数国家已逐渐把义务教育延长至中学阶段。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2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不断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3)初等教育的生师比我国初等教育生师比为25:1,超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水平,但与发达国家比还有一定差距。如何继续扩大受教育机会,仍是世界初等教育发展不容回避的问题。

  同时,重视教育质量,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更是初等教育帮助国民提高素质的必需。随着现代社会知识、技能的不断更新,如何改进初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提到了各国初等教育改革的日程上。

  4.谈谈“学会生存”提出的背景、主要观点及意义。答:(1)背景:二战给世界各国带来了,特别是饱经战火创伤的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不少国家的政治和经济都濒于崩溃的边缘。对考研的同学能有所帮助!“生存”问题成为世界各国人的头等问题。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科技和知识急剧革新变化个时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战后国际竞争激烈,尖锐的政治斗、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就是教育的竞争。教育成为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2)“学会生存”的提出及主要观点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1972年,以法国前总理埃德加富尔为首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提出了战后国际教育的新思潮――学会生存,成为20世纪下半叶一个具有指导性质和广泛影响的纲领性教育文献,标志着世界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针对战后的政治和经济问题,以及带来的生存危机,它要求教育应负担起传授年轻一代在当代社会激烈变化的条件下求得“生存”的各种知识和

  能力。针对科技发展和适应知识增长的需要,它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

  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作用。针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它确定了终身教育的地位,提出注重学生能力

  的培养。(3)意义《学会生存》一书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许多

  方面解决了教育与物质生产不相适应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自身的进步。

篇十:素质教育失真的类型有哪些

  我国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相关知识点,重要)1.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把人培养成什么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2.教育目的的意义和功能: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指导意义,也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依据。3.教育目的功能: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激励功能4.评价功能4.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1.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因素。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3.制定者的价值观和教育理想。5.教育目的的确立的价值取向:a.宗教本位论:目的是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以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为宗教人士。b.个人本位论:根据人的本能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求。主张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个人本位论价值取向主要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孟子,卢梭,裴斯泰洛奇,康德,福禄贝尔,萨特,马利坦,奈勒等。)c.社会本位论:以社会需要出发,注重教育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

  主要代表人物有(荀子,柏拉图,涂尔干,孔德,纳托普,巴格莱,凯兴斯泰纳)6.教育目的的层次:国家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的--教学目标7.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为理论基础的。8.我国教育目的实质(规定文件)2002年,江泽民在十六大提出:教育坚持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精神实质:a.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教育目的性质和要求。b.培养全面发展的人。c.教育目的实现的根本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9.1986年,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首次把提高全民族素质纳入教育目的。素质教育篇10.1999年.我国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是教育工作重中之重。该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终身教育。11.素质教育内容:素质教育是根据个人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为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技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

  教育。12.素质教育的特征:基础性;发展性;全面性。13素质教育的任务: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任务。14.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a.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b.素质教育强调面对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c.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d.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

篇十一:素质教育失真的类型有哪些

P>  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素质教育出现这种弊端的原因有很多素质教育出现这种弊端的原因有很多素质教育出现这种弊端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社会政比如说社会政比如说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潮对教育思想经济和文化思潮对教育思想经济和文化思潮对教育思想教育政策以及教育行为的影响教育政策以及教育行为的影响教育政策以及教育行为的影响一方面落后的一方面落后的一方面落后的社会思潮潜移默化地导致了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社会思潮潜移默化地导致了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社会思潮潜移默化地导致了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另一方面另一方面另一方面一些专家一些专家一些专家校校长教师和家长为了抵制这些落后思想和行为采取了沿袭旧路的做法教师和家长为了抵制这些落后思想和行为采取了沿袭旧路的做法教师和家长为了抵制这些落后思想和行为采取了沿袭旧路的做法也导致素也导致素也导致素质教育政策失真

  浅谈我国素质教育现状

  摘要:

  本文就素质教育的背景、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进行对比,以及怎样完善素质教育,从这三方面对我国素质教育现状做简要分析。

  【关键字】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做学习的主人

  前言

  为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了迎接国际竞争,为了满足21世纪科技挑战的需要,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迫切的需要创新型人才,人们将矛头直接对准教育,其中,呼声最高的就是素质教育问题。然而,中国的素质教育现状,能承担的起21世纪的期望和挑战吗?

  一、素质教育的背景

  “素质教育”最早是由孔子提出的。孔子主张人不论出身贵贱,不论品行善恶,不论聪明愚笨,不论年龄大小,不论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而且应该接受教育,重视品德教育、美育陶冶和体育卫生,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人格得到全面发展,首创了启发式教学法,他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实行"因材施教",主张教学相长,以师生共同讨论作为经常性的教学形式。

  为了迎合隋唐时期社会人才的需要,施行了科举考试,应试教育也就真正的开始了,并且沿用至今。但是,就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来看,应试教育已无法培养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当今的应试教育显然把智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但智育的目标确实狭隘化,功利化,片面化。迫于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人们重新审视我国的教育,素质教育的趋势应运而生。从1983年到1999年二月,先后提出了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思想,2000年,教育部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再次强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由2000年开始,素质教育正式被教育部提出,并引起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倡导素质教育,可是素质教育究竟是什么?

  1、笔者在参考大量文献后,发现素质教育没有特定的概念,但具有以下含义:

  (1)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是贯彻教育方针最有利的教育方式。

  (2)素质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不完全等同于基础教育,但基础教育必定是素质教育,职业教育、高等专门教育也应当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3)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一种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

  近年来,即使国家一再完善教育制度,尽可能的将素质教育融入到现有的教育制度中,但素质教育的进步与发展仍然存在一定问题。

  2、笔者在参考大量文献后总结为,我国当前素质教育的进步与发展与否,应该从一下五个方面考虑:

  一是办学条件是否改善;二是师资队伍是否提升;三是课程与教材质量是否提高;四是社会环境是否进步;五是升学率是否提高。

  在这5个标准里,现阶段素质教育发展基本上都有所变化,尤其是升学率的阶段性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就广东省而言,毛入学率今年已达到27.5%,远远超过往年平均值。除了这五个方面以外,在学校教育中,还体现在一下几方面:

  (1)从只关注少部分学生升学转变为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2)从只重知识学习转变为注重“三个维度”的全面培养。

  (3)从只追求标准答案转变为注重多元化、创新意识的培养。

  (4)从只重考试能力转变为关注综合能力的提升。

  但是,素质教育还存在着非常大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素质教育政策失真,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种:

  (1)政策替换,就是偷换概念。比如用素质教育的名义简单更换传统教育措施的行为;再比如将素质教育理解为简单的技术教育、简单的生活教育和简单的社会适应教育。

  (2)政策架空,很多地方施行素质教育做足了表面文章而没有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到头来只是形式主义的体现。

  (3)政策浮夸,就是好比不断扩大政策的外延而素质教育的中心目的却被淡化。

  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素质教育出现这种弊端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潮对教育思想,教育政策以及教育行为的影响,一方面落后的社会思潮“潜移默化”地导致了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另一方面,一些专家、校长、教师和家长为了抵制这些落后思想和行为采取了沿袭旧路的做法,也导致素质教育政策失真;比如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行政工作方式。这两种均是导致素质教育是真的社会因素。还有像是对素质教育理解存在偏差,对教育改革的误解等,是造成素质教育失真的内部因素。

  二、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对比

  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通过学习,掌握相应的知识,从而丰富知识储备,并且掌握运用这些知识的方法,就这一点来看,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源出发点是统一的。但两者又有本质区别。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要使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敏锐的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独立意识。而“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群体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

  向。”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争,自古就有。两者主要区别在,教育的目的不同,教育的对象不同,教育的内容不同,教育的方法不同,教育评价标准不同,教育结果不同。

  (1)教育目的不同。“应试教育”着眼于分数和选拔,以考取高分获得升学资格为目的,属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而素质教育则受教育者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旨在提高国民素质,追求教育的长远利益与目标。

  (2)教育对象不同。“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而重视高分学生,更确切说,是重视高分。这就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宗旨,违背了“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原则。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它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每个人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素质教育也是差异性教育。素质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正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即素质教育要求平等,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

  (3)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考什么就教什么,所实施的是片面内容的知识教学。只教应试内容,忽视了非应试能力的培养,如语文、外语学科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学生无法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在数理化学科中忽视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及动手操作,以致学生在实际问题面前束手无策。而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教以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

  (4)教育方法不同。“应试教育”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搞题海战术,猜题押题、加班加点、死记硬背、“填鸭式”等,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素质教育则要求开发学生的潜能与优势,重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使学生学会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

  (5)教育评价标准不同。“应试教育”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备考这个中心而展开,要求学生积累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形式、应试技能,考取高分,要求老师将分数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老师水平的唯一尺度;素质教育则立足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多种形式全面衡量学生素质和教师的水平。

  (6)教育结果不同。在“应试教育”下,多数学生受到忽视,产生厌学情绪,片面发展,个性受到压抑,缺乏继续发展的能力。在素质教育下,全体学生的潜能达到充分发挥,获得素质的全面提高,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所以,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事在必行。这是我们基础教

  育改的时代主题和紧要任务。

  三、怎样完善素质教育

  1、改变教育观念。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化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现代化不仅是“物”的现代化,同时也是“人”的现代化,并最终取决于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质。我国目前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存在的腐败、道德滑坡、法制观念淡薄等现象,与部分国民的素质不高有着直接的联系。同时,我国的现代化不可能离开国际大环境孤立地进行,我们将长期面临激烈的挑战和竞争。中华民族要振兴、要发展、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素质教育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提高民族素质,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全面提高,积极推进义务教育普及。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淡化选拔意识,要承认受教育者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调动个体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自身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使整体素质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改善和提高。

  2、转变学生观。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成长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必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精神,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以育人为本。基础教育应对儿童实施全方位的素质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自尊、自重、自主、自律。当然,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绝不意味着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放松学校的组织纪律。而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前提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

  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而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或一种具体的方法,是通过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来进行的。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因此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一是要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特征和趋势来审视过去的教学方法;二是要研究文化传统问题;三是要吸收科学技术的新成果。

  总结

  通过以上阐述,了解了素质教育主要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现状,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从六个方面进行了对比,最后得出了改善素质教育的三个主要措施。此外,笔者发现,除了以上三点有关于政府方面的措施,不管是社会、家庭还是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到素质教育的阵营之中。具体情况如下:

  一是学生要学会做学习的主人。学生自己要有自己的兴趣,不能只听命于老师家长的指挥,不要让自己成为家长或社会所定下的培养目标的奴隶。

  二是教育工作者要教会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提高自身素

  质。最高效的学习是学习者成为学习主任的学习。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将学生看待成什么样子,他就会是什么样子,不要一味的灌输,而是要教会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而教育者本身充当的只是一个调适者角色。这样开放性的教育中,充满着智慧与点滴付出,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一层。

  三是社会要营造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的气氛。社会要明白学生是新时代的创造者,要让学生有足够空间进行发散性思维,给他们一定的决定权,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创新能力也是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除这两项以外,就是避免社会的不良风气影响。

  在中国的教育界,要彻底实现素质教育模式还需要走一段极为艰辛而漫长的道路,因此,关于素质教育的研究还需要继续,让理论与实践结合,使素质教育能发展成具有中国教育特色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徐特立研究》2000年第三期(总第46期)[2]《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一期(总第33期)西南师大教育系赵旭东[3]《中国科技信息》2009年第八期淮安市开发区李集中学李宝来

推荐访问:素质教育失真的类型有哪些 失真 素质教育 类型

版权所有:纪锦公文网 2016-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纪锦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纪锦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6017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