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纪锦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17篇

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17篇

时间:2023-01-05 20:4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17篇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  海洋塑料污染形势与治理之策  作者:李道季来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0年第11期  编者按:治理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污染,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17篇,供大家参考。

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17篇

篇一: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

  海洋塑料污染形势与治理之策

  作者:李道季来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0年第11期

  编者按:治理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污染,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联合国从2014年开始高度关注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的污染。华东师范大学海洋塑料研究中心主任李道季带领团队最早在国内开展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研究。2016年,他领衔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微塑料监测和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技术研究”项目正式启动,并将于2021年完成。在李道季看来,塑料垃圾是海洋不能承受之重,而消减塑料垃圾的解决之道,便是发展循环经济。

  维护健康和清洁的海洋环境对人类的未来发展十分重要,也是“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年)”规划的重要内容。面对恶化的海洋环境,消减海洋塑料垃圾是维护清洁、可持续且丰富多产的海洋的必要行动。

  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每年流入海洋的塑料总量将会是现在的近3倍(预计从2016年的1100万吨上涨到2040年的2900万吨)(Lauetal.,2020);海洋内的塑料垃圾存量将会是现在的4倍(超过6亿吨)。长期以来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持续增加,遏制塑料垃圾的污染,是人类不可推卸的共同责任。

  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状况堪忧

  海洋塑料垃圾不仅广泛分布于河口及近岸海域、大洋环流带等表层水体,在人迹罕至的两极海冰及深海深渊带也有较高含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于海洋水体、沉积物及各类海洋生物体中。

  据估计,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有大约不到2%漂浮在海洋表面,约7%-8%堆积在海岸,其余则存在于海洋水层和海底等,大约60%的塑料产品的密度低于海水。当海洋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环境后,一部分漂浮的塑料通过海流和风的输运进入海洋环流,形成已知世界大洋五大涡旋塑料垃圾聚集区(Mooreetal.,2001)。其中,最著名的“大太平洋垃圾带”几乎都是塑料,面积达160万平方公里,且有呈指数增长的态势。

  据估算,2010年全球有480–1200万吨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Jambecketal.,2015),有0.7–3.5万吨漂浮塑料漂浮在各大洋涡旋,除此之外,可见的塑料垃圾和微塑料主要分布于海岸与邻近海域,比较严重的区域为亚太、地中海、墨西哥湾、红海、北美沿岸国家的海岸。西方学者通过模型估算全球通过河流入海的塑料每年约100–200万吨,20条入海塑料垃圾最多的河流中位于我国的河流有6条。最新研究估算2020年我国陆源入海塑料垃圾量為近10万吨(Lebretonetal.,2017)。

  2015年4月,联合国海洋污染科学问题联合专家组(GESAMP)发布报告认为,微塑料对海洋生物的危害程度等同于大型海洋塑料垃圾。据调查,有海洋塑料垃圾摄取记录的海洋生物物种数量已超过800种以上,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健康(Gesamp,2015;Gesamp,2016)。海滩垃圾长期经受阳光照射、波浪冲刷、生物作用等影响,极易破碎、裂解成微塑料,因此被认为是微塑料入海的来源之一。河口附近往往人口密集,并且有来自于河流的大量塑料垃圾入海,是塑料垃圾污染的热点区域。近海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剧烈,渔业及水产养殖、航运、污水处理厂等是沿海塑料垃圾入海的源头。大洋环流导致海洋垃圾全球迁移,并且在大洋中部形成面积惊人的所谓的“垃圾岛”。极地虽然人类活动较少,但极地海域的塑料污染情况几乎和近海一样严重,说明微塑料随着洋流等作用迁移至两极地区并在极地积累,微塑料可由大气传输至极地,使得极地成为微塑料的汇集地。深海及深渊带的采样难度较大,仅有少数国家具备深海采样技术。我国研究者在世界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中发现了塑料及微塑料的存在(Pengetal.,2020),证明塑料污染已经影响海底最深处。

  全球塑料垃圾处置不当造成巨大的环境风险

  目前全球塑料的生产呈指数级增长。据预测,2050年全世界塑料制品产量将达到24亿吨,这将是2018年近3.6亿吨产量的6倍以上,届时人类将在各个领域更广泛地大规模使用塑料产品。塑料生产的增长也会导致对塑料生产中使用的化学添加剂和化学品的需求增加,以满足人类对塑料性能等的各类需求。截至2015年,人类已至少产生了69亿吨塑料垃圾(Geyeretal.,2017),且由于人类处置不当,只有不到9%的塑料垃圾被回收,12%被焚烧,79%被填埋或任意丢弃到环境中,导致塑料垃圾和微塑料在海洋、河流、湖泊、土壤、空气和食品等中大量存在,造成巨大的环境风险。

  在全球主要塑料生产经济体中,亚太地区的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45%左右,欧盟和北美各占20%和19%左右。同时,亚太地区也被认为是塑料垃圾处置不当率最高的地区(日韩除外),高达60%以上。虽然全球化学工业27%的产量是热塑性塑料,是极易回收后被重新加工利用为新产品,但回收率仍然非常低。日本塑料垃圾总体回收利用率为75%,焚烧和填埋占24%,如果焚烧发电进行能源转换,回收利用率更高。根据《中国再生塑料行业发展报告(2019—2020)》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产生废塑料6300万吨,其中填埋量为2016万吨,占比32%;焚烧量1953万吨,占比31%;回收量为1890万吨,废塑料总体回收利用率为30%。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全世界的塑料垃圾中,源于包装的比例几乎占了一半,其中绝大部分得不到回收利用或焚烧,造成巨大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也是海洋塑料垃圾的主要来源之一。

  全球加快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治理进程

  国际方面,联合国、二十国集团、欧盟、东盟及有关国际组织等已制定了有关应对计划或承诺。历届联合国环境大会(2014年、2016年、2017年、2019年)均号召和倡议全球应对海洋塑料垃圾及微塑料污染问题;2015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目标14

  特别提到海洋塑料污染的应对问题;2017年G20汉堡峰会通过了“G20海洋垃圾行动计划”;2019年G20大阪峰会发布宣言,承诺“到2050年让塑料垃圾向海洋的排放量降到零”。在国际法律框架下,《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关于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等都涉及和增加了关于海洋塑料垃圾的具体条款。2018年5月,欧洲联盟委员会提出“限塑令”方案,禁限一批日常塑料用品,并提出欧盟成员国需要在2025年之前实现回收90%塑料饮料瓶的目标。2020年11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召开不限名额特设专家组第4次关于海洋垃圾和微塑料污染问题会议,以应对日益紧迫的全球性海洋塑料和微塑料污染问题。这次会议令人振奋,因为了解到国际社会正在推动联合国环境大会第五届会议通过制定一项新的关于防治海洋塑料污染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

  近年来,我国涉及塑料垃圾问题的相关法规不断完善。2017年3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住建部共同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为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制定了路线图。2018年1月,国务院发布《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2019年2月,海南出台《海南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实施方案》。2019年7月1日,上海出台《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最为重要的是,2020年1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到2020年底,我国将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2022年底,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这一治理新政出炉,将推动我国塑料垃圾污染治理进入新阶段,也將极大推动我国塑料循环经济的发展。

  塑料污染治理催生塑料循环经济的发展

  塑料具有优越材料特性,在特定用途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包括塑料制品在食品和饮用水安全、医疗卫生、交通出行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社会效益,因此,我们要对塑料善加利用,才能减少和杜绝塑料垃圾的产生。未来通过创新性解决方案从源头防止塑料垃圾产生并进入环境极为重要。塑料垃圾污染治理,正在催生塑料垃圾回收循环再利用技术和塑料循环经济的发展,为从源头上杜绝塑料垃圾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提供了终极解决方案,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本国或经济体内部的塑料垃圾循环回收利用体系,如欧盟正在大力兴建塑料垃圾回收利用设施,探索从全生命周期认识塑料循环,包括生产、加工行业以及下游的供应商、回收行业,把整个链条串起来,形成闭环管理。我国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明确指出,到2022年,塑料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要大幅提升。这对我国研发高效、快速、对环境友好且具有高回收率的绿色化学废塑料回收技术方法,开发创新性的塑料制品管理和回收经济模式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另外,地球上亿万年积累的化石资源终将面临枯竭,人类越来越认识到,对以石油为基础的塑料利用是不可持续的,必须节约石油资源,循环利用塑料,并开发新的生物基资源等。塑料的可持续消费、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塑料产品的循环再利用和闭环塑料循环经济,可防止可

  回收塑料进入废物流,确保所有塑料制品得到适当的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同时,从塑料产品生产一开始就进行塑料产品可回收性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进入环境的塑料废物的产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塑料产品可重复利用的可行性和可用性。这些都是探索塑料垃圾治理行之有效的新模式和实践。

  结语

  消减海洋塑料垃圾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也是每个人的责任,需要敦促来自不同治理层面的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部门、公营和私营企业、民间组织及社会中的每一位个体为消减海洋垃圾进行大胆的创新和行动,加深对海洋塑料和微塑料的科学认识,加强塑料绿色化学回收利用技术创新研发,大力发展塑料循环经济,实现杜绝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的目标。

篇二: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

  海洋微塑料污染及其防治

  麻耘豪【摘要】微塑料是一种新形式的海洋污染物,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生态和环境问题,近年来逐受到国内外的关注.海洋微塑料污染会对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带来危害,并沿着食物链在各个营养级富集,进而影响人类健康.根据目前对海洋微塑料的研究进展,本文提出完善微塑料治理法律法规,严格管理塑料海洋排放和开发微塑料降解技术等方法对微塑料污染进行预防和治理,以期能为系统评估我国海洋微塑料污染带来的影响与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期刊名称】《化工中间体》【年(卷),期】2019(000)003【总页数】2页(P11-12)【关键词】微塑料;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环境;防治【作者】麻耘豪【作者单位】重庆十一中重庆4084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

  1.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种类微塑料(Microplastic)一般指的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或碎片。来自日常生活微塑料的数量和种类繁多,带有磨砂颗粒的牙膏、洗面奶、洗衣粉,按摩性沐

  浴露等都含有微塑料。随着洗衣机废水流出的超细纤维也是微塑料,而合成纤维材质的衣服,产生的微塑料就更多了。微塑料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海洋,例如工业使用的米粒大小的塑料颗粒原料、大块塑料垃圾在海洋中经物理作用形成的塑料碎屑、各种添加物和抛光料等。科学调查显示,海洋中常见的微塑料有聚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透明塑料、有色塑料、玻璃纤维等。据估算每年生产的塑料产品中约有10%流入海洋。这些难以降解的物质冒然地侵袭海洋,给海洋带来严重的生态污染和危害。2.海洋微塑料污染的影响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但目前我国对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研究较少,近几年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很多海域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微塑料污染的情况,对海洋环境、海洋生物和人类健康带来影响。(1)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①大量的微塑料漂浮在海洋表面、悬浮在各层海水中,严重破坏了海岸海滩的观赏性,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同时给船舶的航行带来安全隐患;②微塑料内部的有毒添加剂不断向海水中释放,同时又从海水中不断吸收多种疏水性的有毒污染物质,造成一种恶性循环;③微塑料难以降解,在海底形成沉积物,进而影响发生在海底沉积物界面上的如氧气与水的扩散交换等的生物化学过程,严重影响生物地化循环。(2)微塑料对海洋生物的影响①海洋微塑料漂浮在海洋表面,阻碍了光线在海水中的传递,阻碍海洋植物对太阳光的吸收,进而影响其光合作用,无法为海洋生态系统提供氧气和食物。海洋微塑料的存在严重破坏了海洋生态平衡;②海洋微塑料容易被海洋动物误食,这是由于其与海洋食物链底端生物处于相同的尺寸范围,而且表面可以附着微生物和其它海洋生物。被误食的海洋微塑料无法被消化且不容易排出体外,在海洋动物的消化道中长期累积,使其产生饱腹感,进而导致海洋动物营养不良甚至影响摄食而死亡;

  ③微塑料自身的化学毒性以及从环境中吸附的化学毒物,可能会对摄食的生物产生直接伤害,并且可能沿着食物链方向在各个营养级生物体内富集,进而威胁人类健康。研究表明,在海洋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水平的动物体内都发现有微塑料。(3)微塑料对人类的影响海洋微塑料对人类的直观伤害也近在咫尺:一项研究指出,对许多全球知名瓶装饮用水的抽样调查发现,93%的水样中检测出了塑料颗粒。在一瓶饮用水中,塑料颗粒污染物的数量范围可以从“0到10000以上”,平均大小在100微米的塑料颗粒在每升水中约有10.4个。更小的塑料颗粒含量更高,平均每升水大约有325个。该项研究还发现,塑料颗粒有65%其实是碎片,而不是纤维。这些塑料颗粒可能是在工业化装瓶过程中渗入水中的。3.海洋微塑料污染治理的现状海洋微塑料及塑料污染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还没有切实可行的针对海洋中已经存在的微塑料污染的治理方法。2014年6月召开的首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将海洋塑料污染列为近10年中最值得关注的十大紧迫环境问题之一,2016年从国际法规和政策层面推动了海洋微塑料的管理和控制。2017年G20峰会主席国德国发起“G20海洋垃圾行动计划”,呼吁“显著减少塑料微珠和塑料袋的使用,并适当予以淘汰”,一些国家重点在化妆品领域出台针对性措施。2015年美国出台《无微珠水域法案》,明确2017年7月1日起不得生产任何含有塑料微珠的化妆品。英国在2017年底前强制淘汰含有塑料微珠的化妆品。韩国将在2018年7月开始禁止销售含有塑料微珠的化妆品。4.对海洋微塑料污染治理的建议塑料污染远比我们想象的严重得多。目前微塑料足迹已经遍及南极、北极以及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并通过污染水、空气和土壤,侵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专家警告称,目前的塑料污染规模有可能对整个地球造成永久性污染。因此,

  我们需要立即采取行动,在继续加强立法,扩大宣传之外,还应采取以下措施。(1)科学治理。我国科学家应对未来需重点研究的领域进行展望,今后的研究方向将主要包括:不同粒径微塑料的快速分离和在线鉴别方法的建立;水动力对微塑料全球迁移变化的影响;微塑料复合毒性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效应及机制;微塑料生态风险评估方法学研究;管理和技术体系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等,期望能够为系统评估微塑料对我国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依据并对其的现状进行补救。(2)对塑料制品进行回收处理,防止微塑料流入海洋。对于海洋微塑料污染的治理,我们应当从源头抓起,对塑料制品严格管理,严格控制进入海洋的陆源海洋微塑料制品的排放。有关部门可以将工业、生活污水中的塑料含量纳入检测范围,进行严格管理。同时对于已经引入到海洋的塑料制品可以定期进行打捞和回收。(3)开发微塑料治理技术,研发易降解塑料替代品。对于海洋微塑料,可以利用微生物降解的方法进行处理。研究表明,有一些微生物具有分解塑料的能力,可以筛选出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的细菌或提取生物酶对塑料制品进行降解。用容易降解的材料代替塑料制品是防止海洋污染最根本的方法。目前市面上有多种多样的易降解塑料原料,但依然含有高分子聚合物,难以完全降解或降解之后仍会造成微塑料污染。因此还需要加大对易降解塑料的研究力度和力度。【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赵淑江.微塑料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影响[R].[2]刘强,徐旭丹,黄伟.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3]孙晓霞.海洋微塑料生态风险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4]赵淑江,王海雁,刘健.微塑料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影响[J].海洋科学.

篇三: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

  海洋微塑料污染状况及其应对措施建议

  李道季

  【摘要】Marineplasticdebrisisoneofthemosturgentglobalmarineenvironmentalconcerns,drawingincreasingattentiongloballyfromgovernments,thepublic,scientists,mediaand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s,andhasbecomeanimportanttopicincurrentmarineecologyandenvironmentalresearch.Intermsofthecharacterization,sourceandfateofplasticdebrisinwaterbodies,sedimentsandbiota,thispapergivesbriefreviewontheresearchadvancesonthedistribution,potentialecologicalrisks,controlmeasuresformarineplasticdebrisandmicroplasticsindifferentcountiesandrelevantlaws,regulationsandconventionsproposedbygovernmentsand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s.Giventhelackofunderstandingondistributionofmicroplasticsandecologicalriskassessmentsystem,thispaperpointsouttheexistingproblemsinthemethodology(collection,pretreatmentandanalysis),sourceandfate,ecologicalriskassessmentandlaws,regulationsandpoliciesofmarinemicroplasticsinscientificresearchandpollutionmanagement.Meanwhile,standardizedmethods,verifiedsystematicecologicalriskassessmentmodelsandrelevantlawsandregulationshavenotbeenwelldevelopedorestablished.Thefollowingsuggestionsonfutureresearchandmanagementareputforward:(1)Unifiedandconsistentanalysismethodswithinternationalstandardsshouldsoondeveloped,includingthesampling,pretreatmentandanalysis;accurate

  estimationofmicroplasticsinputfromterrestrialenvironment;potentialecologicalriskunderenvironmentalconcentration.(2)Supportformarineplasticdebrisandmicroplasticsresearchinopenseavoyages(PacificandIndianOcean),andsystematicresearchonmarinemicroplasticsinriverinesystems,deepseabasinsandpolarregionsshouldbecarriedout.(3)Developfiltrationsystemtorecoverplasticdebrisandmicroplasticsinaquaticenvironment;establishrelevantlawsandpolicytobettermanageplasticwasteonland.(4)Improvepubliceducationsystemonmarineplasticdebrispollutiontobuildawarenessandcallforpublic'sattentiontomarinepollution.%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是人类面临的最为急迫的全球海洋环境问题之一,已引起各国政府、公众、科学界、媒体及非政府组织等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海洋生态与环境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亟待应对和解决.从水体、沉积物及生物体内海洋塑料垃圾及微塑料污染特征、来源及归趋角度,阐述了海洋微塑料垃圾的分布特征、潜在生态风险和应对措施,以及国内外应对海洋塑料及微塑料污染所采取的管控措施,介绍了各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所提出的法律法规和公约倡议.鉴于当前鲜见典型区域塑料污染管控和生态风险评估体系研究,从科学研究和管理控制两个方面,进一步指出现阶段在海洋塑料垃圾及微塑料研究和管控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方法学(采集、预处理和分析)的差异性,来源、输运与归趋尚不明确,生态风险评估体系未建立及相关管控的法律法规待健全等.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海洋塑料和微塑料研究提出建议:(1)深入研究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塑料及微塑料研究方法学(样本采集、预处理和分析)问题、准确估算入海通量、环境归趋及环境浓度下潜在的生态风险等;(2)支持开展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研究专题的大洋航次(太平洋和印度洋等),系统地开展河流系统-深海海盆-极地等的海洋微塑料综合研究;(3)研发水环境中塑料和微塑料垃圾的拦截和处理技术,制定和强化塑料及微塑料管控的法律法规和

  政策措施;(4)建立完善的海洋塑料垃圾污染公共环境意识教育体系,以唤起公众对海洋污染的关注.【期刊名称】《环境科学研究》【年(卷),期】2019(032)002【总页数】6页(P197-202)【关键词】海洋污染;海洋塑料垃圾;微塑料;管控建议【作者】李道季【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海洋塑料研究中心,上海20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3

  微塑料在全球各地已被不同程度地检出,分布区域遍及全球各个角落,如从近岸河口区域到大洋、从赤道海域到南北极、从海洋表层到大洋的超深渊带.自20世纪50年代塑料被大量生产以来[1],其产量逐年稳步增加,2016年全球塑料制品总产量已达3.35×108t,年均增约4%[2].据初步估算,世界各国每年向海洋输出的塑料垃圾可达4.8×106~1.27×107t[3],其中有将近1.15×106~2.41×106t的塑料垃圾由河流进入海洋[4].海洋环境中塑料垃圾的持续富集日益引起各界的重视,2015年海洋塑料污染已被列为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耗竭、海洋酸化并列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5].自2014年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连续在第一、第二、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对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问题给予了特别关注,并提出了全球海洋

  塑料垃圾消减倡议[6-8].2015年,联合国海洋环境保护科学问题联合专家组(GESAMP)将海洋微塑料对海洋生物的危害程度等同于大型海洋塑料垃圾[9].据悉,海洋塑料垃圾污染致使全球经济损失超过80×108美元,其中就包括31×108美元的水产品损失[10].1国际海洋塑料和微塑料污染及应对海洋塑料垃圾极难降解,这意味着人类制造的大多数聚合物塑料制品将持续存在数十年甚至可能持续数百年、千年.这些陆源塑料垃圾在外界驱动力作用下进入海洋环境,随洋流长距离输送,进入大洋环流和深海海底[11-13].大约60%塑料产品的密度低于海水[14].当海洋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环境后,一部分漂浮的塑料通过海流和风的输运进入海洋环流,形成已知世界大洋五大涡旋塑料垃圾聚集区[15].其中,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东部存在一个著名的“大太平洋垃圾带”,该地区相对较高浓度的塑料垃圾被归因于通过黑潮延伸体系统及海洋渔业生产活动携带的大量亚洲源塑料.最新研究结果显示,该垃圾带有0.45×105~1.29×105t塑料漂浮在1.6×106km2区域内;塑料漂浮物中微塑料在质量上占到了8%,数量上占1.8×1012~3.6×1012个塑料的94%,且有呈指数增长的态势;从收集的塑料垃圾中标签判断,日本和中国是主要的来源,分别占29.79%和29.27%[16].研究[17]表明,大型塑料垃圾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环境,已在从海洋大型哺乳类动物(如鲸鱼、海豚等)到各种鸟类、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等100多种动物体内发现了塑料垃圾.塑料垃圾被鸟类、海龟等海洋生物摄入会导致其疾病或死亡,其还会缠住鲸鱼和海豚等生物以及破坏重要的栖息地(如珊瑚礁).此外,塑料垃圾还可能会导致化学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问题,破坏当地的旅游业和渔业(如污染沙滩和破坏渔具).除了对海洋环境的直接影响外,大型塑料垃圾也会慢慢通过生物或物理作用碎片化,成为微塑料垃圾的重要来源.

  微塑料普遍被定义为直径小于5mm的塑料颗粒,依据来源划分:①原生微塑料,指粒径小于5mm的人造工业产品,如牙膏、发胶、洁面乳和空气清新剂中的微粒等[18-19],这些微塑料会随生活污水的排放等途径而进入周围环境;②次生微塑料,由大型的塑料垃圾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作用过程破碎而成[20].室内试验研究[21]表明,微塑料颗粒能够被海洋生物摄食,对其造成物理危害,如阻塞其摄食辅助器官和消化道、产生伪饱腹感、消耗生物储存能量等.有研究报道称,人类食品及其添加剂中微塑料污染也普遍存在,如海洋贝类软组织中微塑料颗粒的最高含量为20个g[22],食盐中为7~681个kg[23-24].也有研究发现,法国空气中塑料纤维沉降量为2~355个(d·m2),平均每m3室外空气中有0.9个塑料纤维[25-26],上述空气中的微塑料也可能会进入海洋环境.目前,在野外环境中尚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微塑料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影响;尽管室内毒理学试验表明微塑料能对生物产生多种毒性效应,但这些试验使用的微塑料浓度远高于真实环境中的浓度;诸多研究已表明,微塑料可以通过水产品和食盐等沿食物链向人类传播,但其健康风险还鲜见研究证实.此外,微塑料还可能会给海洋生物带来复合化学污染损伤,如塑料中的有毒单体添加剂及其从周围环境富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等[27].这些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富集可能随食物链传递,进而可能对海洋生物以及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鉴于海洋塑料和微塑料污染的严峻形势,除了联合国环境大会外,2015年联合国大会的联合国首脑会议上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其中提出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的SDG14特别提及了海洋塑料污染的应对问题.在国际法律框架下,《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海事组织公约》、《伦敦公约》(LC)、《伦敦协议》(LP)、《联合国粮农组织负责任的渔业行为守则》、联合国环境署《保护海洋环境免受陆地活动影响的全球行动纲领》(GPA)、《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或波恩公约)、《关于持久性

  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关于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等都涉及到海洋塑料垃圾问题.上述部分公约中明确提出了沿海国家具有保护和维护海洋环境的义务,制定了海上作业的塑料污染管理条例,禁止向海洋倾倒垃圾等多项针对海洋垃圾排放管理的条例,同时也表明了各国和地区均在海洋垃圾污染管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所做出的努力.然而,大部分公约中多数指的是固体垃圾,对于塑料垃圾回收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但并未提出微塑料的管控措施.一些海洋国际组织和机构,包括国际海事组织(InternationalMaritimeOrganization,IMO)、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NorthwestPacificActionPlan,NOWPAP)、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UnitedNationsEducationalScientificandCulturalOrganization-IntergovernmentalOceanographicCommission,UNESCO-IOC)、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地中海行动计划(UnitedNationEnvironmentProgramme-MediterraneanActionPlan,UNEP-MAP)、奥斯陆巴黎保护东北大西洋海洋环境公约(ConventionfortheProtectionoftheMarineEnvironmentoftheNorth-EastAtlantic,OSPAR)、波罗的海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BalticMarineEnvironmentProtectionCommission,HELCOM)、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tedNationsIndustrialDevelopmentOrganization,UNIDO)、海洋污染科学专家组(GroupofExpertsontheScientificAspectsofMarinePollution,GESAMP)等也制定了海洋垃圾的相关指导文件,均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微塑料污染的评估.有些机构还组织召开了区域研讨会,倡导提高应对海洋塑料污染水平和付诸积极行动.2017年9月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西太平洋分委会(UNESCOIOCWESTPAC)、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PICES)、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等分别召开了国际会议或组织工作组研究应对海洋塑料和微塑料污染问题.针对海洋微塑料问题,2009年以来,欧盟部分成员国、美国、英国、韩国、加拿

  大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地区分别对海岸漂浮垃圾处理、化妆品中禁用塑料微珠等制定了相关法案和行动计划.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15年6月8日即世界海洋日发布的报告中,倡议世界各国和地区逐步淘汰并禁止塑料微珠(初级微塑料)用于个人护理品和化妆品中.一些西方国家纷纷出台政策法规予以应对,此外,2018年5月,欧盟提出“限塑令”方案,禁限一批日常塑料用品,并提出欧盟成员国需要在2025年之前实现回收90%塑料饮料瓶的目标,进一步明确提出减少大型塑料垃圾(次级微塑料的来源)的排放.除此之外,一些非政府组织也对于海洋塑料污染的治理开展了一些行动.国际上现有海洋塑料垃圾收集治理技术以荷兰TheOceanCleanup公司项目为代表,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然而其实际净化效果仍需实践验证.实效治理类,如TheSeabinProject等,通常在码头等景观水域定点放置以达到美观效果,但无法大范围实效解决塑料垃圾问题,且忽视了收集与回收的挑战.就当下而言,通过开展高关注度的治理行动、媒体广泛报道、大型企业积极呼应、政府机构支持及宣传教育等途径,在民间就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问题建立了较为广泛的认识.2国内海洋塑料和微塑料污染及应对我国是塑料生产与消费大国,2014年塑料产量和消费量已占全球塑料产量和消费的近14.2016年我国塑料制品年产量高达7.72×107t,约占全球产量的28%,在海洋塑料垃圾应对方面备受国际关注[2].2015年美国学者在Science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声称,全球192个沿海国家每年向海洋输出4.80×106~1.27×107t的塑料垃圾,并且列出我国是生产塑料垃圾最多的国家之一[3],给我国造成极大的国际舆论压力,但其模型估算入海塑料垃圾量的准确性有待商榷.国家海洋局早在2007年起就组织开展了近岸海域海洋大型海洋垃圾监测研究,发现其中有70%~80%为塑料垃圾.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并报道,我国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闽浙沿海等海洋微塑料的赋存特征,成为我国最早的海洋微塑料污染

  的研究案例[28-29].近几年,我国海洋微塑料研究进展较快,关注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微塑料在不同海洋环境介质中的含量、分布及特征,生物摄食微塑料后的累积及其毒理效应,微塑料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富集机制等方面.科学技术部2016年启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微塑料监测和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技术研究”项目,是目前世界大国中在国家层面较早开展的针对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科研项目.该项目主要包括海洋微塑料监测研究方法的标准化、近海微塑料的迁移扩散机制研究、微塑料的生态毒理学效应研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危害研究以及环境生态风险评估技术和管控与处置技术研发等,目前已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重要成果.同时,国家海洋局也开始进行海洋微塑料业务化监测试行.2015年底,华东师范大学成立“海洋塑料(垃圾)研究中心”,旨针对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开展了多学科研究,成为我国开展海洋塑料问题研究最为深入的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从2015年以来共资助了20多项关于微塑料的研究项目.目前,我国海洋微塑料研究处于与国际并跑水平.我国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已在近海、河流等区域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并将拓展到深海、大洋和极地等国际水域.研究结果表明,海洋微塑料广泛存在于我国近海、河口和生物体中.近海表层水体漂浮微塑料平均密度为0.33~545个m3[30-31];近海鱼类消化道内的微塑料含量为1.1~7.2个条[32];海洋贝类软组织中微塑料含量为0.9~4.6个g[33].与近年来国外有关调查结果相比,我国海洋微塑料污染程度处于中等水平.上述研究表明,我国已开展的应对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污染的行动成效显著.同时,2016年10月在上海举行了第283期东方科技论坛“海洋微塑料污染与控制”学术研讨会,是我国第一次召开的海洋微塑料污染与控制专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2018年4月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了“第二届海洋微塑料污染与控制国际学术研讨会”,更加深入探讨了海洋塑料污染的最新科学研究和社会的应对框架、塑料垃圾入海量估算的结果及方法、塑料污染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政策建议、我国海洋塑料污染面临的挑战和努力、相关的法律和法

  规以及海洋垃圾清除公益行动等议题.2018年6月,“第一届全国环境微塑料污染与管控学术研讨会”在舟山市召开,较为全面地交流了我国环境微塑料的研究进展;7月,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海洋微塑料研讨会”在贵阳召开,各国政府代表、专家学者、环保人士及国际组织代表针对海洋微塑料污染现状及应对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此外,我国还积极参与了联合国及区域合作框架下的双边和多边应对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的国际合作和行动,并领导区域国际合作研究,如由我国科学家领导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西太平洋分委会亚太区域“海洋微塑料研究项目”.我国领导人在2017年11月召开的第十二届东亚峰会上也提出了主办召开海洋微塑料研讨会的倡议.同时,我国科学家在IMO、UNEP、UNESCO-IOC、NOWPAP、PICES等多个国际组织以及双边和多边的国际场合中都积极参与相关应对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污染的国际活动和科学研究.尽管当下我国还没有为控制海洋塑料污染控制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但我国很早就有相关的立法涉及塑料垃圾问题,如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0年的《关于立即停止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紧急通知》(禁塑令),2007年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限塑令),2007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废塑料回收与再生利用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9年通过发布的200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以及201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目前,我国正在推进有关应对塑料垃圾问题的修法和立法工作,并正在大力推进城市垃圾分类管理和乡村文明建设等“美丽中国”建设,这些举措都会大幅减少未来我国的塑料垃圾排放量.3我国现阶段海洋微塑料研究存在的问题目前,在科学技术和行政法规两个层面上,我国在应对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污染

  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3.1科学技术层面a)微塑料分析方法学方面.作为新型海洋污染物,国际上海洋微塑料研究尚缺乏统一监测、分析和评估技术标准.虽然我国已经编制了《海洋微塑料监测技术规程(试行)》,但对于微塑料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学方面仍需进一步探讨和完善.尤其是在不同环境介质微塑料样品的采集方法、表征方式及光谱分析方面还需进一步探究.b)海洋微塑料来源与归趋方面.我国入海塑料垃圾和微塑料实际通量尚不完全清楚.我国模型计算初步结果与国际上报道数据存在较大出入(数据待发表),国际报道很有可能过高估计了我国陆源塑料垃圾入海通量.此外,从全球尺度上,海洋塑料垃圾实测质量仅是模型估算值的1%,大量的海洋塑料垃圾不知去向[15],造成这种巨大差异的具体原因尚有待进一步明晰.这些海洋塑料垃圾的来源、途径和输运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的相互作用和最终归趋,以及塑料垃圾和微塑料在不同海洋环境中的降解过程与机制都有待进一步明确.c)微塑料潜在生态风险评估方面.在实际环境中尚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海洋微塑料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影响,环境浓度水平下海洋塑料和微塑料的毒性效应及其机理仍然不甚清楚.d)海洋微塑料污染管控措施方面.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污染作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从2015年开始出现规模性研究项目(科技部重点专项是其中之一),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规模性研究和国际上的全球性联合研究还较为缺乏.陆源及海洋环境中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的高效收集及清除技术,也有待研发.在河流中治理是国际公认的有效减少塑料垃圾进入海洋方式,但是迄今为止我国尚鲜见任何高效治理河流塑料的技术或项目.3.2行政法规层面a)在法律层面上,在《斯德哥尔摩公约》《巴塞尔公约》和《鹿特丹公约》的履

  约谈判中,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已成为热点问题,我国的履约工作也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需要在外交谈判和履行国际环境公约中做出应对,将履约要求纳入国家相关规划,并积极应对未来相关国际法规制定方面的需求.然而,当下,我国还没有针对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污染管控的专门法律.现行立法主要存在以下不足:相关规定过于抽象,不容易实际执行;政府部门的责任规定不清;在法律中对经济手段的应用不足等.b)在政府部分监管方面,我国海洋垃圾问题除了应该由生态环境部统一监管之外,具体职能却分散在不同部级部门及其下属对应单位中,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等也具有部分管理职能.现行管理体制导致协调性不够,多头管理也带来责任不明的现象,对海洋垃圾管控的最终负责部门不清晰.我国尚缺乏对海上和内陆水上运输以及与渔业产生等塑料垃圾的有效管控.c)在科教宣传方面,我国民众普遍对塑料污染的认知程度较低,尤其是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污染方面的环境教育体系尚未健全.4建议与对策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应对海洋塑料及微塑料污染的问题,其中方法学、来源与归趋、生态风险评估和防控等是当前的重点,亟待从以下方面予以应对:a)研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微塑料样品采集、分析和鉴定方法.研究确定人类活动产生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陆海交界的主要河流和河口系统中微塑料污染的来源、程度、类型和层次.建立海洋塑料和微塑料源-汇的分析方法以及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风险评估方法,改进对海洋塑料和微塑料的归趋和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预测,最终指导和干预未来减缓海洋塑料污染的战略.b)开展微塑料潜在生态风险评估.调查海洋塑料垃圾与关键海洋生物的相互作用,开展环境浓度水平下微塑料的毒性效应及其机理研究,从而了解塑料污染及与有害化学物质复合污染对海洋生物生活史不同阶段生物体的影响.支持开展海洋塑料垃

  圾和微塑料研究专题的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等)科考航次,系统开展河流系统—深海盆地—极地等的海洋微塑料的综合研究.研发污水处理过程中对微塑料的拦截和降解处理工艺技术,研发河流、海洋环境中塑料垃圾的收集处理技术.c)应重点关注河流沿海船舶和渔业活动等产生的塑料垃圾污染治理.建议启动对现有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法程序,对我国现行可能涉及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问题的法律法规条文进行修订和增补,使现有相关法律法规条文针对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的管控更为具体,责任更为明确.推动“河长制”和“湖长制”与“湾长制”的衔接,强化其塑料垃圾的管控职责,构建源汇双截留的海洋塑料垃圾管控防治机制.建议制定与国际上相适应的环保政策、产业发展政策和国际贸易政策和法律措施.d)建立完善的海洋塑料垃圾污染公共环境意识教育体系,唤起公众对海洋污染的关注,激发公众的环保意识,进而改变消费行为,自觉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循环利用,并有助于从源头上解决塑料污染问题.

  【相关文献】

  [1]GEYERR,JAMBECKJR,LAWKL.Production,use,andfateofallplasticsevermade[J].ScienceAdvances,2017,3(7):e1700782.[2]PlasticsEurope.Plastics-thefacts2017:ananalysisofEuropeanplasticsproduction,demandandwastedata[EBOL].Brussels:AssociationofPlasticManufacturer,2017[2018-0730].http:www.plasticseurope.orgenresourcespublicationsplastics-facts-20https:www.baidu.comindex.php?tn=98012088_4_dg&ch=1217.htm.[3]JAMBECKJR,GEYERR,WILCOXC,etal.Plasticwasteinputsfromlandintotheocean[J].Science,2015,347(6223):768-771.[4]LEBRETONLCM,VANDERZWETJ,DAMSTEEGJW,etal.Riverplasticemissionstotheworld′soceans[J].NatureCommunications,2017,8:15611.[5]GALLOWAYTS,LEWISCN.Marinemicroplasticsspellbigproblemsforfuturegenerations[J].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2016,113(9):2331-2333.

  [6]UnitedNationsEnvironmentProgramme.TheFirstofUnitedNationsEnvironmentAssembly: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andthepost-2015developmentagenda,includingsustainableconsumptionandproduction[C]TheFirstofUnitedNationsEnvironmentAssembly.Nairobi:UnitedNationsEnvironmentProgramme,2014.[7]UnitedNationsEnvironmentProgramme.TheSecondofUnitedNationsEnvironmentAssembly[C]TheSecondofUnitedNationsEnvironmentAssembly.Nairobi:UnitedNationsEnvironmentProgramme,2016.[8]UnitedNationsEnvironmentProgramme.TheThirdofUnitedNationsEnvironmentAssembly[C]TheThirdofUnitedNationsEnvironmentAssembly.Nairobi:UnitedNationsEnvironmentProgramme,2017.[9]JointGroupofExpertsontheScientificAspectsofMarineEnvironmentProtection.Sources,fateandeffectsofmicroplasticsinthemarineenvironment:aglobalassessment[R].London:GESAMP,2015.[10]UnitedNationsEnvironmentProgramme.MarinelittervitalgraphicsoftheUnitedNationsEnvironmentProgrammeandGRID-Arendal[M].Nairobi:UnitedNationsEnvironmentProgramme,2016.[11]THOMPSONRC,OLSENY,MITCHELLRP,etal.Lostatsea:whereisalltheplastic?[J].Science,2004,304(5672):838.[12]VANCL,VANREUSELA,MEESJ,etal.Microplasticpollutionindeep-seasediments[J].EnvironmentalPollution,2013,182:495-499.[13]LAWKL,MORET-FERGUSONSE,GOODWINDS,etal.DistributionofsurfaceplasticdebrisintheeasternPacificOceanfroman11-yeardataset[J].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2014,48(9):4732-4738.[14]CRAWFORDCB,QUINNB.Microplasticpollutants[M].Amsterdam,theNetherlands:Elsevier,2017:211-212.[15]COZARA,ECHEVARRIAF,GONZALEZ-GORDILLOJI,etal.Plasticdebrisintheopenocean[J].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2014,111(28):10239-10244.[16]LEBRETONL,SLATB,FERRARIF,etal.EvidencethattheGreatPacificGarbagePatchisrapidlyaccumulatingplastic[J].ScientificReports,2018,8(1):4666.[17]ALLSOPPM,WALTERSA,SANTILLOD,etal.Plasticdebrisintheworld′soceans[M].Nairobi,Kenya:UnitedNationsEnvironmentProgramme,2006:49-50.[18]FENDALLLS,SEWELLMA.Contributingtomarinepollutionbywashingyourface:microplasticsinfacialcleansers[J].MarinePollutionBulletin,2009,58(8):1225-1228.[19]BROWNEMA.Marineanthropogeniclitter[M].NewYork,America:Springer,2015:229244.[20]TERHALLEA,LADIRATL,GENDREX,etal.Understandingthefragmentationpatternofmarineplasticdebris[J].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2016,50(11):5668-5675.

  [21]WRIGHTSL,THOMPSONRC,GALLOWAYTS.Thephysicalimpactsofmicroplasticsonmarineorganisms:areview[J].EnvironmentalPollution,2013,178:483-492.[22]NAJIA,NURIM,VETHAAKAD.MicroplasticscontaminationinmolluscsfromthenorthernpartofthePersianGulf[J].EnvironmentalPollution,2018,235:113-120.[23]YANGDongqi,SHIHuahong,LILan,etal.MicroplasticpollutionintablesaltsfromChina[J].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2015,49(22):13622-13627.[24]KARAMIA,GOLIESKARDIA,CHOOCK,etal.Thepresenceofmicroplasticsincommercialsaltsfromdifferentcountries[J].ScientificReports,2017,7:46173.[25]DRISR,GASPERJJ,SAADM,etal.Syntheticfibersinatmosphericfallout:asourceofmicroplasticsintheenvironment?[J].MarinePollutionBulletin,2016,104(12):290-293.[26]DRISR,GASPERIJ,MIRANDEC,etal.Afirstoverviewoftextilefibers,includingmicroplastics,inindoorandoutdoorenvironments[J].EnvironmentalPollution,2017,221:453-458.[27]LAWKL,THOMPSONRC.Microplasticsintheseas[J].Science,2014,345(6193):144-145.[28]ZHAOShiye,ZHULixin,WANGTeng,etal.SuspendedmicroplasticsinthesurfacewateroftheYangtzeEstuarySystem,China:firstobservationsonoccurrence,distribution[J].MarinePollutionBulletin,2014,86(12):562-568.[29]ZHAOShiye,ZHULixin,LIDaoji.Microplasticinthreeurbanestuaries,China[J].EnvironmentalPollution,2015,206:597-604.[30]ZHANGWeiwei,ZHANGShoufeng,WANGJuying,etal.MicroplasticpollutioninthesurfacewatersoftheBohaiSea,China[J].EnvironmentalPollution,2017,231:541-548.[31]ZHULin,BAIHuayu,CHENBijuan,etal.MicroplasticpollutioninNorthYellowSea,China:observationsonoccurrence,distributionandidentification[J].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2018,636:20-29.[32]JABEENK,SULei,LIJiana,etal.MicroplasticsandmesoplasticsinfishfromcoastalandfreshwatersofChina[J].EnvironmentalPollution,2017,221:141-149.[33]LIJiana,QUXiaoyun,SULei,etal.MicroplasticsinmusselsalongthecoastalwatersofChina[J].EnvironmentalPollution,2016,214:177-184.

篇四: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

  海洋垃圾的污染及治理分析

  作者:王春晓张龙飞徐媛媛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6年第03期

  摘要:海洋占到地球表面的70%,是孕育生命的摇篮,也是地球上最为稳定的生态系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海洋运输业实现了良好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废水、废物等被倾入到海中,使得海水性状出现变化,严重破坏了海洋的生态平衡。当前由于海洋污染造成了鱼群死亡、赤潮泛滥、珍贵的海洋生物逐渐消失,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海洋垃圾污染治理。本文就海洋垃圾的污染以及治理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海洋垃圾;污染;治理

  一、海洋垃圾污染的情况

  现如今,海洋垃圾污染情况还比较严重,海洋垃圾的排放量虽然减少了,但是垃圾总量依旧没有减少,并且情况还呈现出更加严重的趋势,原本只是一些国家海岸的垃圾污染逐渐向全球范围内扩展。海洋垃圾中比较常见的有饮料瓶、塑料袋、食品包装袋、衣物等,海洋垃圾依旧是困扰全球的问题[1]。

  造成海洋垃圾污染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人们对废弃物污染海洋的认识不足,认为所有物品丢入海洋中最后都会消失,于是经常会有游客将垃圾扔入到海洋中,海滩上出现了各种废弃物。一些漂浮物还可能在海浪的冲击下,漂到更远的海滩和海岸上,出现跨海域的污染。此外,人们在陆地或者任何地方丢弃的垃圾都可能通过雨、雪等形式进入海洋,由于海洋的地势比较低,一旦垃圾进入到海洋中,就很难被分解和转移。时间久了,会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此外海洋中的过往船舶也存在着随意倾倒垃圾的现象。当前塑料渔网的抗腐蚀性、抗冲击性比较高,成本低,并且有很高的捕捞率,因此渔船大量的使用塑料渔网,一些破旧的塑料渔网就会被遗弃在海洋中,会对海洋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造成海洋垃圾的还有一个因素是水产业,水产业的浮标装置中会使用聚苯乙烯泡沫[2],漂浮装置老化、使用过程中出现破损等会进入海洋,成为海洋垃圾。同时水产养殖业也会产生大量的饲料垃圾袋,对海洋环境产生污染。

  二、海洋垃圾污染的治理策略

  1、加强宣传,提高人类的环保意识

  做好宣传工作,使人们认识到海洋垃圾的危害,特别是对沿海居民和船员加强宣传,提高他们保护海洋的认识,能够使其主动、自觉地参与到海洋保护工作中。不随意丢弃垃圾,日常生活中还要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人们对海滩上的垃圾进行清理,使人们能够自觉养成清理和不扔垃圾的习惯,强化环保意识。同时号召在义务教育中增加海洋环保教育,使青少年从小树立海洋环保意识。

  2、完善强制性法律法规的建设

  当前海洋垃圾污染日渐严重,很多国家已经召开了学术会议对海洋垃圾污染问题进行讨论,并制定了相关的公约。从1985年开始,我国加入了国际海洋倾倒公约组织,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倾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3],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海洋环境,但是由于海洋中的废弃物种类逐渐增加,海洋中垃圾数量并没有减少。因此为了更好地对人类行为进行控制,国家应逐步完善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对国民进行法律法规的教育,对于违反法律的行为要给予经济制裁,通过强制性的措施和惩罚机制对人们倾倒海洋垃圾的行为进行约束,使人为造成的海洋污染现象降到最低,保护海洋环境。

  3、强化海洋环境的监测工作

  在海洋环境监测中,应积极使用高新技术和仪器,如水生探测技术和卫星遥感遥测技术。水生探测技术中,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是最新的技术,主要有坐底式、拖曳式、直读式、船载式等探测方式,具有很高的自动化程度,能够从垂直剖面对海流的分布情况进行测量,测量的准确性和便利性比较强,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海洋环境探测中。卫星遥感技术能够对海洋表层的水色、温度、波浪以及海流等信息进行测量,在海洋环境监测中使用比较广泛。卫星定位技术中还发展了现场观测技术,促进了海上现场探测技术的进步。利用现代化的监测技术手段,能够及时监管海洋环境,发现违规行为及时处理,保护海洋环境。

  4、实现海洋环保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海洋环保技术是为了避免海洋环境污染,保护海洋生态平衡的技术。主要有海洋环境的监测预警技术,如卫星遥感、检测设备、无人值守站等。污染物控制技术,如废弃物的处理技术、溢油事故的处理技术等。环境无害化技术,如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少废、无废工艺技术。海洋生态恢复和整治技术等。海洋环保产业是以海洋环保技术为基础的,是一种经济产业,主要有海洋监测预警信息服务业、环保设备的制造业、污水垃圾处理厂等,在海洋环境治理中,需要使用环保技术,实现相关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海陆并重,实现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污染来自于陆地和海洋上,其中最为主要的是陆地,要改变海洋环境需要做好海陆并重。要对污染物的排放浓度以及总量进行控制,依据海洋区域的自净能力,建立污染物排放总

  量控制目标,建立成分以及浓度控制体系,对入海的污染物数量、类型进行明确和控制。推行绿色的生态模式,科学发展农业以及养殖业,明确发展规模,科学使用农药、化肥等,减少对海洋的污染。控制海上污染,对钻井平台以及船舶加强管理,建设海洋保护区,逐步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结束语: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始终不懈努力。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提高对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视,减少海洋垃圾的倾倒,促进海洋实现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畅.海洋垃圾污染问题的国际法规制:成就、缺失与前路[D].吉林大学,2013.

  [2]毛达.海洋垃圾污染及其治理的历史演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56-66.

  [3]万本太.加强海洋垃圾污染防治进一步推进海洋环保工作[J].环境保护,2008,19:5961.

  [4]高专.垃圾污染依然威胁海洋[J].世界海运,1994,06:38+37.

  [5]李枝宏.我市介绍海洋垃圾污染防治经验[N].大连日报,2008-09-12A04.

  作者简介:王春晓(1987-),男,山东威海人,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海洋环境监测。

篇五: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

  加强废塑料回收,减少环境污染

  作者:杨舒琰刘丽丽李金惠来源:《世界环境》2018年第5期

  塑料制品给人民带来便利,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塑料产量逐年增大,废塑料污染防治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塑料制品难以降解,产生的塑料碎片以及塑料微珠造成了严重环境污染,进而危害人类健康。在自然环境中,废塑料会被分解成较小碎片,严重地危害到了鱼类繁衍和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微塑料本身含有增塑剂和其他添加剂,很多是有毒有害的物质,浮游生物、鱼类、贝类等不同营养级生物食入后,将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繁殖。微塑料被鱼类误食后,人类再食用了这些鱼类产品,会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

  一、废塑料污染防治的国际行动

  2014年6月23-27日于内罗毕召开的首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通过了关于“海洋塑料废弃物和微塑料”决议,将塑料垃圾污染列为全球亟待解决的十大环境问题之一。当天发布的两份报告指出,海洋里大量的塑料垃圾日益威胁到海洋生物的生存。2016年5月23-27日召开的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再次通过了“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的决议,微塑料污染被列入环境与生态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二大科学问题。2017年12月4-6日召开的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也通过了“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的决议,提到海洋塑料垃圾数量很多并在迅速增加,预计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动物福祉、渔业、海洋运输、休闲和旅游业、当地的社会和经济的不利影响会有所增加,以及迫切需要加强有关微塑料和纳米塑料的数量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海产品和人类健康影响的了解。决议鼓励所有会员国制定和执行行动计划,以减少海洋垃圾和微塑料,鼓励提高资源效率,包括提高塑料废物的收集和回收利用率,以及重新设计和重新使用产品和材料,避免不必要的塑料和含有特殊化学成分塑料制品的使用。

  挪威政府在海洋塑料污染防治方面积极推进,提出将塑料废物明确纳入《巴塞尔公约》范围,列入于2018年9月召开的日内瓦巴塞尔公约不限成员名额工作组第十一次会议议程。提出了在塑料废物方面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及其可能的职权范围,对塑料废物重新分类。奥地利也支持在此方面开展工作。乌拉圭提出在一年内实现限塑令。肯尼亚在2017年也宣布在包装行业禁止塑料袋,全面停止对其进口、制造和使用。

  2012年6月19日,在里约+20的边会上,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牵头,组织各国政府、工业界代表和联合国机构发起成立了海洋垃圾全球合作伙伴(GPML),以解决海洋垃圾对环境、生计和人类健康造成的损害。美国政府禁止了在化妆品和洗护用品中使用微塑料;欧盟拟投入5.5亿欧元整治海洋污染;英国决定从2017年起禁止在化妆品以及洗护用品中使用微塑料。加拿大联邦政府发布官方公报,全面禁止销售含有塑料微珠的沐浴露、牙膏、按摩膏等化妆品。韩国等国家也纷纷禁止了在化妆品、个人护理产品中使用塑料微珠。

  二、中国废塑料回收现状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2017年中国塑料产品的产量为7515.5万吨,同比增长3.4%;塑料产品出口量1168万吨,同比增长12.2%。2017年中国国内废塑料回收量为1693万吨。可见大部分塑料没有得到有效回收和利用。根据商务部发布《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18)》对于废塑料回收情况进行分析,2017年中国塑料产品订单大量地向大、中型企业转移,小规模、作坊式生产企业数量明显下降,这些说明中国的塑料生产企业面临升级重组向好的局面,向越来越规范的方向发展。

  (一)废塑料回收利用政策

  中国固体废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和完善,目前废塑料是依据《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相关条款进行管理。2007年9月30日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了《废塑料回收与再生利用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就废塑料的回收、贮存、运输、预处理、再生利用等过程中的环境保护相关事项提出了要求。2015年12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废塑料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明确要求行业新建、已建的三大重点类型企业在废塑料处理能力上的门槛,如塑料再生造粒类的已建企业年处理能力不能低于3000吨。2018年1月1日起,中国开始严格执行《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停止进口包括废塑料、未分类的废纸、废纺织原料等垃圾在内的24种固体废物。

  (二)废塑料再利用技术

  中国目前对于废塑料处理的常用方法有再生利用、与生活垃圾共同焚烧和卫生填埋三种。再生利用的技术途径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单品类塑料聚合物再生技术,即将废塑料再生成同一品种的原料,另一种是多品类制成可以综合使用的其他原料或者回收能源。单一塑料聚合物再生技术是指不同种类的塑料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酯(PET)、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等采用不同的加工处理工艺,单独进行回收再利用,包括再生技术、物理改性技术、化学改性技术等。多品类塑胶聚合物利用技术是针对成分复杂而不易分离的塑料制品废物进行综合处置,实现综合效果的最大化,包括降级利用、燃料化和裂解技术。

  1.直接再利用

  20世纪70年代,直接再利用技术就在中国江浙一带出现,如将废聚氨酯泡沫塑料按一定的尺寸要求破碎后,用作包装容器的缓冲填料和地毯衬里料;或将废旧的聚氯乙烯制品经破碎或直接挤出后用于建筑物中的电线护管。不同种类的塑料有不同的回收方法和用途(见表1)。

  物理法“瓶到瓶”回收技术是典型的直接再利用技术,通用工艺主要包括四个主要过程:(1)原料回收打包;(2)清洗或漂洗;(3)挤出塑化造粒;(4)固相缩聚、增粘。其关键工序可分为三大类:原料系统回收、深度清洗和深度净化。按不同的工艺设计,具体工业实践中上述过程的顺序也可有差异(见图1)。

  “瓶到瓶”再生技术的发展使PET回收实现了废物回收最高价值的转换,也是以最高标准实现环保的生产和资源的综合利用。

篇六: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

  海洋垃圾污染及治理对策

  作者:赖建新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8年第08期

  摘要:海洋垃圾是海洋污染物的一种。海洋垃圾的种类从简单到复杂,数量从少到多;其危害从局部逐步扩展到全球。海洋垃圾还是多种污染物的载体,通过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只要以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继续,海洋垃圾问题就难以得到彻底解决。政府和利益相关者应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海洋垃圾污染,以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海洋垃圾;海洋污染;海洋保护;治理对策

  海洋垃圾污染是海洋和沿海环境中的持久性、人类生产或加工固体物质,包括被故意丢弃在海洋和已经使用过丢弃在海滩上的物体,并被河流、污水、大雨或风直接携带到海洋中,以及意外丢失的捕鱼器具和货物等。统计表明,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海洋垃圾数量惊人。全世界每天大约有800万件垃圾,每年大约有640万吨垃圾进入海洋。自1970以来,人们每年都放弃在海上积聚的漂浮垃圾,在北太平洋形成一个厚度约30m,面积达343×104km2的“垃圾洲”。海洋垃圾对商业捕鱼、航运和沿海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全球经济损失每年高达130亿美元。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海洋生态环境将无法承受,人类将遭受损失。

  一、海洋垃圾污染现状

  据联合国网站报道,2016年12月5日,在墨西哥坎昆市召开的联合国第13次生物多样性会议上,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发布了全球海洋垃圾污染研究报告。这份名为“海洋垃圾:理解、预防和减轻对海洋和海岸带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的报告称,自2012年以来,全球受到海洋垃圾影响的海洋生物种群数量已从663种增加到817种。这些威胁海洋生物生存的垃圾大多是塑料垃圾,其数量的急剧增加,迫使国际社会每年花费数十亿美元加以治理。

  虽然有组织的海洋废弃物倾倒活动在1990年代初开始得到遏制,但海洋垃圾污染,尤其是塑料垃圾污染却并没有减轻。从数量上看,海上源的塑料垃圾排放从原来的90%以上下降到20%左右,但海洋塑料垃圾的总量却没有减少,这说明陆地源的塑料垃圾是在不断增加的。进入到21世纪,情况更为堪忧,原来局部的、仅局限在一些国家海岸的垃圾污染开始扩展到全球。

  二、海洋垃圾的来源

  海洋垃圾的来源十分广泛,主要包括陆源和海上两部分,陆源主要来自海岸带开发活动、沿海地区的村镇生产生活垃圾以及河流输入等;海上主要是一些特定的海上活动,包括油气开发、海上倾废、海上渔业、海上货运和海上娱乐活动等。

  三、海洋垃圾的治理对策

  从可持续发展的绝对评价上看,全球人类的生态影响已经超出地球可持续承载力至少1.4倍。海洋是地球最重要的生态系统,它的生态超载应得到有效解决。目前我国急需在如下方面进一步推进海洋垃圾的污染防治工作:

  (1)有關部门应从废弃物的来源着手,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解决海洋垃圾污染问题。

  (2)进一步深入开展海洋垃圾污染调查工作,修订、完善现行海洋垃圾监测技术规程,深入开展沿海各省、直辖市海洋垃圾污染调查工作,建立海洋垃圾重点监控区域,制定海洋垃圾长期监测制度。

  (3)尽快制订海洋垃圾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办法,坚持从实际出发,联合环保、海洋、农业、住建等多部门,借鉴国内外海滩清洁度评估标准,建立适于我国国情的海滩清洁度评价技术体系。

  (4)编制重点海域海洋垃圾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对重点海域海滩进行统一规划、统一保护和统一管理,结合落实国家环境保护规划、全国海岛保护规划、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规划等相关规划,将海洋垃圾污染防治问题纳入其中。

  (5)逐步建立海洋垃圾回收资源化示范点,加大投入,研发海洋垃圾收集、处置专业技术设备,开展海洋垃圾回收资源化技术筛选。

  (6)环保部门应积极开展各项公益活动,大力倡导保护海洋环境的理念,进一步推动海洋垃圾宣传、清理和海滩清扫活动,会同宣传部门加强对居民、游客的宣传教育。

  四、结语

  中国的海洋垃圾污染防治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海洋垃圾污染状况依然十分严重,预防和控制海洋废物污染,保护海洋环境,仍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由于海洋垃圾污染不存在地理上和政治上的边界,因此海洋垃圾的治理需要包括全球各方的共同参与,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及公众等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国峰,周鹏,李志恩,秦玉涛.2011年东中国海沿岸海域海洋垃圾分布、组成与来源分析[J].海洋湖沼通报,2014(03):193-200.

  [2]毛达.海洋垃圾污染及其治理的历史演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2(06):56-66.

  [3]Greenpeace.PlasticDebrisintheWorld’sOceans[R].2006.http://oceans.greenpeace.org/en/documents-reports/plasticoceanreport.

  [4]UnitedNationsEnvironmentalProgramme.MarineLitter:AGlobalChallenge[R],2009.

  [5]UnitedNationsEnvironmentProgramme.Marinelitter:aglobalchallenge[R].Nairobi:OceanConservancy,RegionalSeasandGlobalProgrammeofAction,2009:7-8.

  作者简介:

  赖建新(1977~),女,汉族,江西赣州人,法学硕士,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研究方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篇七: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

  舟山海洋微塑料污染源头治理机制建设初探

  季扬沁;尤仲杰;何力【期刊名称】《《海洋开发与管理》》【年(卷),期】2019(036)011【总页数】7页(P75-81)【关键词】海洋微塑料;污染源头治理机制;公众认知调查【作者】季扬沁;尤仲杰;何力【作者单位】中共舟山市委党校舟山316000;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宁波315000;舟山市千岛海洋环保公益发展中心舟山3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5;P76

  0引言目前,研究者一般将长度小于5mm的塑料颗粒、塑料纤维等称之为微塑料[1]。海洋微塑料污染2004年才被英国科学家发现并提出,至今已经成为世界性最受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备受关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严峻,近期报道称大洋最深处也已发现塑料存在。目前,微塑料污染对海洋生物的生存及繁衍造成实质性威胁[2-8]。虽然对人类来说的风险评级仍是初级,但经过科学验证,通过食物链的传播,微塑料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后果,且尚不能排除在遗传学方面的不可逆影响;二是海洋及海洋资源对于每个临海国家来说都是提升国家实力的重要因

  素,因此在海洋生态环境维护的各个方面各国都在积极展开行动。我国在2016年启动对近海海洋微塑料的监测,2017年7月海洋微塑料的监测首次成为北极科考队的监测项目之一。1文献综述1.1国内基金项目在搜索引擎上查询相关国家基金项目,可以看到,仅2017年,政府在海洋微塑料污染方面的投入就很多,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长江口和邻近东海微塑料的时空分布、附着生物群落结构及生态学效应”;“有机污染物在微塑料上的粒径分布特征及其对内分泌干扰效应的影响”;“基于代谢组学系统评价水体中不同性质微塑料颗粒的生物毒性效应研究”等。这些基础研究课题会增加人类对海洋微塑料污染的认知、亦会有更精确的指标表明微塑料污染对人体的危害。1.2国内论文相较国外研究,中文文献资料还是不多,多以分析现有数据和研究方向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为主。值得关注的近期文章:如,周倩[9]基于近年来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分析,系统综述在海洋及海岸环境中微塑料各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了未来研究趋势及重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其学位论文研究的主要观点;赵世烨[10]则是以我国部分河口为研究区域,关注河口水体、岸滩和生物体内的微塑料情况,拟从海洋雪这一重要的海洋表-底层有机物质输送途径为切入点,去探讨海洋塑料垃圾的归趋机制;龙邹霞等[11]在对海洋微塑料污染研究国内外进展进行总结和回顾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我国海洋微塑料污染研究与世界同领域之间的差距,归纳提出海洋微塑料污染研究应从微塑料在海洋中的时空分布、微塑料理化特性以及微塑料的海洋生态效应等三大关键问题加强研究;孙承君等[4]则是总结分析了近年来海洋微塑料研究的进展,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将主要包括:不同粒径微塑料的快速分离和在线鉴别方法的建立;水动力对微塑料全球迁移变化的影响;微塑料复合毒性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效

  应及机制;管理和技术体系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等。1.3境外研究英国人最早在《科学》杂志上提出微塑料的概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也定期在监测和估算海洋中微塑料的含量,每年都有不同性质的环境大会在西班牙、法国、瑞典等地召开,不少政府官员不断呼吁降低微塑料的使用和控制排放。《Nature》杂志在2014年12月连续两期报道了有关海面漂浮和海底沉积物中微塑料的研究进展[12]。2004—2017年,至少有120篇英文文献着重研究海洋中微塑料的分布特征、数量以及已经造成的危害,相当一部分2015年前的文章有非常高的被引用量。如,JAMES等[13]比较系统地分类了海洋微塑料给海洋生物带去的危害;TSANG等[14]则做出一份区域性的近期研究报告。综上,目前有关海洋微塑料的探索,大多集中在技术层面研究,包括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现状、监测的方式、对环境和生物的负面影响等。学界极少数关注政策层面,而确实除了呼吁减少使用塑料和控制生产、回收环节,目前国内外尚未找到切实可行的针对海洋微塑料污染的治理方法,但是作为最重要的微塑料污染源头——“人”来说,公众的认知和相应的行为不可忽视,甚至可能成为减少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也是课题研究的初衷。2研究设计2.1背景涉及2.1.1东海表层海水和舟山海滩微塑料丰度基本情况近海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主要分布在表层海水、海滩与岸滩以及近海沉积物中;长江口和东海海岸0.5~5mm塑料颗粒含量分别约为4137个/m3和0.167个/m3[4]。东海表层微塑料平均丰度为0.31个/m3[15]。舟山近海域沙滩的微塑料污染情况不容乐观。课题组对舟山近海域的沙滩进行采样分析。海滩中微塑料颗粒相对丰度为233~663个/kg,与国内外已有相关数据对比,

  表明该丰度处于中高等水平。其中湿砂比干砂含微塑料更多,说明舟山沙滩中的微塑更多来自近海海水。最新有关舟山海域贻贝与微塑料的研究表明,一只贻贝至多可以吸附9.2个/g微塑料颗粒,并且更多的是吸附在这些贻贝上,而不是摄取[16];这是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结论。因此,从吸附的角度来看,舟山大量的贻贝养殖会对舟山海域微塑料丰度产生一定影响。2.1.2舟山塑料(垃圾)处理情况(1)塑料回收工作开展较为滞后,成效一般。舟山塑料(垃圾)回收处理处于初级阶段。从2018年初,全市选取垃圾分类智能回收试点小区,其中普陀区成效显著,每户每月可回收3.4kg塑料,其他区块则收效平平。另外,从2018年12月起,舟山本岛(包括金塘、册子、朱家尖)开展废弃农地膜回收、处理试点工作。市商务局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进行居民生活垃圾中的废塑料回收统计,而企业产生的废塑料暂时没有相关部门进行统计。(2)积极开展限塑工作。舟山有关限塑工作主要是两大行动:塑料产品的源头减量和制度创新。一是源头减量行动,由舟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开展“限塑令”专项整治,舟山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开展过度包装专项整治。二是制度创新行动,则是由舟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出台限制一次性消费用品的管理制度以及健全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认定标准。(3)舟山海滩塑料垃圾较多。由公益组织仁渡发起的守护海岸线科研监测项目,通过严苛的选址布点,在全国沿海设置海滩垃圾监测点,通过一整套标准的监测方法和数据记录,进行翔实的数据采样,来分析和监测中国海滩垃圾状况,是唯一的全国范围内定期定点监测海洋垃圾的项目。其中,舟山有4个监测点,分别是长峙岛、衢山岛、枸杞岛和莲花岛。2018年的监测结果显示,舟山大部分的海滩垃圾都是塑料垃圾,从垃圾数量统计来看,前5的类别

  都是塑料或塑料制品(表1)。表12018年舟山4岛监测点累计监测海滩垃圾占比%类别长峙岛衢山岛枸杞岛莲花岛泡沫塑料类23.343.674044.51塑料类65.2361.995034.19其他11.4334.3410.0021.302.2问卷设计共设计了11个问题,包括:是否了解海洋微塑料污染;是通过何种方式获取海洋微塑料污染知识的;认为海洋微塑料污染与您的切身利益(如身体健康、生活环境等)关系如何;对违背海洋生态文明的行为(如倾倒污水、滥捕滥捞等)持有何种态度;是否对目前海洋生态环境满意;政府是否有必要制定相关管理政策(或立法)限制海洋微塑料污染扩大;是否支持“限塑令”;是否您愿意成为一名海洋生态保护志愿者;是否愿意为了减少海洋微塑料污染而不使用塑料产品;被调查者社区是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维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活动;是否认为能通过奖惩措施提高公民对海洋生态文明的认知水平。2.3问卷分析结果课题组一共发出535份问卷,回收523份,523份有效,问卷有效率97.8%。数据分析工具为EXCEL和SPSS,得出相关数据与分析结论。(1)信息关注有性别和年龄差异。受调查的女性多于男性,且两性占比差异较为明显;其中青年人较多,全日制学生是最关注该问题的群体。互联网是海洋微塑料污染认知传播主要途径,信息途径选择与年龄显著相关。(2)信息认知度较高且受年龄影响,生态危机有目共睹。至少有85%的调查者对海洋微塑料污染有基本认知,且认知度与年龄显著相关,年轻人对该问题的熟知程度更高。98.95%的受调查者认为海洋微塑料污染的存在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且超过44%的受调查者不满意目前的海洋生态环境。满意度并不随年龄、职业、性别变化,可见生态危机有目共睹、心有戚戚。

  (3)公众的知行合一程度较高。超过六成的受调查者认为公众行为与海洋微塑料污染关系最密切,因此多数受调查者反对污染海洋并会作出相应制止行为或自我行为约束。比如,超过96%的受调查表示支持“限塑令”;超过七成的受调查者愿意为了减少海洋微塑料污染而不使用(或减少使用)塑料产品,该意愿受到性别和年龄的影响;有七成的受调查者愿意成为一名海洋生态保护志愿者,该意愿受到性别和年龄的影响,但大多受调查者苦于公益组织或活动太少。(4)政策采纳度预期较好。绝大多数受调查者(98.28%)认为政府有必要制定相关管理政策(或立法)限制海洋微塑料污染的扩大。多数受调查者相信通过制定一些奖惩措施,可以提高公众对海洋生态文明的认知程度及正面行为水平。(5)主观题。从主观题回答情况来看,一共收到152条主观题回复。其中有140份有效回答。在140份回答当中,23份鼓励性质的回答;51份回答当中提及政府行为、治理和管理、立法和监管;56份回答当中提及公众自主参与、公众意识提升;40份回答当中提及公益宣传和公民教育;17份回答当中提及需要加速研发新产品代替塑料;9份回答当中提及限塑问题;5份回答当中提及市场行为、减少生产、限制相关消费。3海洋微塑料污染治理机制初建与讨论3.1机制建设的困境3.1.1立法滞后、法规抽象、法律实际效果较差国内有关废塑料的管理很单薄,2001年和2007年这两个年份分别发布过有关停止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限制生产销售塑料购物袋的两个通知,其他有关废塑料的管理大多从属在其他废品回收利用、循环利用或清洁生产的法律法规内。可见有关废塑料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是相对滞后、抽象的,并且主体犯法的成本很低,因此这些法律的实际效果并不尽人意。比如,“限塑令”发布以后,塑料袋收入为超市所得,这部分收益并没有转化为塑料袋回收和处理成本,没有体现污染者付费的

  宗旨[17]。而关于微塑料污染,更是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3.1.2微塑料管控重点不明确,微珠重视过度目前各国政府对微塑料的管控没有设立专门的治理部门,因此防治工作也很难向前推进。如今国际上对微塑料污染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对“微珠”的控制上。但事实上,微珠对微塑料整体污染的贡献只占非常小的一个部分。而且“微珠”是很容易找到代替品的。塑料微粒完全可以用氧化铝、矽石等天然矿物颗粒或是核桃壳、杏核等植物性颗粒代替[18]。国际上对“微珠”在化工业上应用的限制,更多时候只是作为一种对公众的生态教育和提升公众认知的方式。3.1.3政府回收体制不健全,限塑工作难到位多头管理和执法造成的职责不清、权限不明,让很多废塑料管理问题模棱两可。就拿舟山来说,商务局、市场局、城管局等都涉及塑料产品的管理和废塑料的回收利用,却没有任何一个部门可以给出一个整体的舟山废塑料回收利用情况统计。2018年,舟山对塑料品的管理力度有所增加,“限塑令”专项整治行动也有所成果,但成果有限,比如,对农贸市场、农村地区和一些小早餐店的缺乏有力监管,这些地方的塑料袋仍免费提供。目前的“限”只是从有偿使用和提高产品标准角度来进行,但现实中消费者对于使用付出的成本根本忽略不计,生产企业未禁止生产,只是按标准生产,所以并不能有效从源头全面减量。而且,由于电商物流高度发达,对于塑料袋、一次消费用品的获取渠道难以控制,更是给监管带来不少难度。另外,可降解管理体制也不完善,认证标准和标志都没有建立,所以这两种塑料袋并没被很好地推广,使用后也没有被很好回收,反而增加环境压力。3.1.4研究机构:生态与健康效应研究刚刚起步有关微塑料污染的研究是这几年的热门,但微塑料对人体健康的负效应或毒理研究还严重不足,甚至空白。根据对一类污染物的研究周期和目前通用的生态风险评估标准,微塑料生态和健康的定性结论可能还需要10~15年[19]。因此,在没有定性

  论断的情况下,微塑料污染很难引起政府、市场甚至公众对此的重视。而事实上,对于像舟山这样的海岛城市,渔业和海产品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面临比其他内陆城市更高的健康风险。3.2机制建设的条件3.2.1公众:支持率较高从本课题组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对海洋微塑料污染的控制能获得较高的公众支持率。至少,在政府或社会公益组织的牵头下,大部分的公众愿意配合或参加相关行动,公众知行合一程度较高。公众是机制建立的核心,也是行为的源头,公众的意愿因此非常重要。3.2.2政府:愿意支持污染的控制各国都在展开积极行动,维护海洋生态环境。2016年,我国在渤海、东海、南海三大海域开展断面表层水体漂浮微塑料试点监测工作;2017年7月海洋微塑料的监测首次成为北极科考队的监测项目之一,并初步掌握了我国海洋微塑料分布特征;2018年4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召开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NOWPAP)“海洋微塑料监测方法与评价”特别项目建议书编制启动会,旨在加强NOWPAP框架下成员国在海洋微塑料调查和评估方法研究领域的可比性[19]。尽管地方政府暂时能做的事情很少,但中央政府的指向性行动预示较好。地方政府(尤其是临海或辖域内含水域,如舟山)至少可以设立一个单元机构关注该项污染,并在处理城市废弃物工作上多作努力。3.2.3社会:公益组织的努力舟山本地拥有海洋环境保护相关的公益组织,并持续开展有效活动。如,净滩行动,旨在清理那些人类活动频率较高的海滩上的垃圾,其中更多的是塑料垃圾;组织家庭主妇使用环保袋的活动,并奖励坚持下去的家庭主妇一些小礼品;组织应家庭主妇在买菜时不要一菜一袋,而是多种蔬菜混着装进一个大袋子,并鼓励她们在超市的食材区,

  少用手撕袋连卷袋,买多种水果或蔬菜时,先称量再统一装袋,减少连卷袋的使用。3.3机制设计3.3.1设计理念本课题从政府、公益组织、市场、社区4个主体维度,构建海洋微塑料源头治理机制的关系分析模型——P-GCWM。政府:对公众进行生态教育和价值观引导;公众行为深化发展为公众参与干预政府有关限制微塑料使用的决策和立法。公益组织:对公众的行为引导和认知拓展(通过培训),公众行动力的提升关键;公众推动社会海洋环保公益组织的发展,给予社会评价。市场:市场通过科技提升寻求塑料的代替品;市场需求本质是公众需求,没有需求就没有杀害,公众需求影响企业对塑料原料的选用意愿。社区:是载体,是复数公众的代表、意志的集合;公众在社区中的行为有更高的复合作用,因为社区是一个更复杂的人群集合体,每一个公众的影响范围被扩大。3.3.2模型描述从整个模型来看,公众是海洋微塑料污染源头控制的核心,对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含量影响最大。例如,公众减少使用塑料袋,更多使用环保袋;不使用含有微塑料的化妆品,这些行为会直接影响市场的行为选择,企业会放弃一部分塑料生产和售卖;参加海洋保护的公益活动,如公众参与地方禁塑、限塑决策和行动。这些行为则促使政府和公益组织更好行为模式。政府、公益组织、市场和社区作为模型的分支,各自对公众行为产生不同影响,并互相作用。模型的建立是为了理顺关系、以便通过各分支行动,去更好地引导公众行为。从公众参与的阶梯理论来看,目前舟山乃至全国的公众参与仅处于第一至第三层阶梯阶段[21]。而模型分支的作用——尤其是政府提供的公众参与途径、信息披露力度增加、反馈途径增多等,都是扩大公众参与的必要措施(图1)。

  3.4机制的维护和提升3.4.1完善海洋微塑料污染控制的地方立法、建立风险预警决策尽管微塑料污染的生态风险并没有定性结论,甚至在未来10年内都很难有结论,但作为一个海岛城市,海洋中的微塑料污染与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政策制定需要考虑风险预警,逐步采取行动,做到规避与提前遏制。从政府行为来看,政府在微塑料污染控制方面的力量甚微,但绝对不能忽略立法执法和教育的作用,这是政府在引导整个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两个关键手段。未来地方政府更应该关注:完善微塑料污染控制的地方立法并从严执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完善海洋微塑料污染控制的相关标准;进一步做好废塑料回收利用、加强塑料包装管理;提供公众参与微塑料污染政策制定渠道;扩大学校的生态教育;开设城市海洋科普馆、每年开展“海洋科普周”等活动。图1P-GCWM机制模型3.4.2重视教育的作用、推动生态教育的公众普及(1)自然教育。包括实践性生态教育,热土教育和有根教育,是需要坚持百年不变的。在教育途径上,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也要重视家庭启蒙、反哺教育,社区面向大众的宣传性教育和公益组织活动的认知提升作用。(2)家庭教育。家庭启蒙教育是每个个体获得的最早教育。将包含控制微塑料污染的生态教育从娃娃抓起,会让生态环保行为像说“你好”“谢谢”一样,在个体成长之后,成为个体的潜意识行为。而反哺教育又是个体获得新知的另一种方式,尤其是对老年人来说,他们更愿意“听”孙子辈的话。(3)社区教育。社区通过组织各种社区活动、讲座,提升社区范围内公众的生态意识。如,现在每个街道社区都定期组织“我们的节日”,传统节日和特殊节日都有相应的活动,如果在世界环境日的时候组织有关海洋微塑料污染控制的主题活动,会有很好的宣传教育意义。

  (4)公益组织的活动。社会公益组织提供的活动在保护海洋环境方面非常有教育意义。曾经有公益组织通过不懈努力,成功促使多个跨国公司(如联合利华、强生等)宣布放弃在化妆品种使用微塑料[19]。因此舟山的公益组织除了能组织净滩行动之外,还能做一些认知教育提升类活动,比如带领志愿者参与海滩沙子中微塑料的含量检测。3.4.3推动监测点的普及以及监测点主体多元化合作目前的监测主体主要是政府。监测点的普及需要设备及人才,两者缺一不可。大多地方政府并没有开展相关监测任务,但据课题组了解,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有一整套海洋环境监测设备,但并没有相应技术人员开展监测,闲置已久。舟山市高校和研究所拥有合适的人才进行监测,却苦于没有齐全的相关设备和数据库,比如,缺少标准曲线对所检测海水中的微塑料进行定性研究。因此,监测主体的多元化发展、监测和研究主体之间开展相应合作是很有必要的。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的合作、高校和研究所之间的数据互通,都是下一步需要积极推动的关键。如果在P-GCWM机制模型中可以添加政府—高校和研究所的模块,则可以将研究数据和方向进一步扩展。比如,在监测点建立各类海洋生物微塑料含量—毒性关系,为风险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再比如,对目前的可降解材料、新型替代材料和修复材料的进一步研发。这些都是海洋微塑料污染管控和治理体系的核心支撑。3.4.4重视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在提升宣传效果中的作用通过公众的行为认知调查,发现公众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因此在普及各类生态认知方面,需要更多宣传和更新的宣传手段,也需要针对各年龄层次、性别、甚至不同职业设计宣传方案和选择宣传方式。比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经发起一项名为“化妆品:我们的个人护理品是否正在污染环境”的活动[20]。该活动是通过一款手机APP帮助公众认识化妆品中的微塑料和提高公众对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的认知水平,效果不错。

  当然,APP的辐射效果是有限的,但现在的自媒体宣传方式非常多,并与很多广告商、营销企业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而像微博大V、直播网红等粉丝众多的自媒体宣传人,都有很广的影响力,尤其是对年纪较轻的受众。因此,如果控制海洋微塑料污染的宣传能通过这些自媒体铺开,宣传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无论是政府还是公益组织、甚至是社区,都应该尝试与自媒体合作,或利用这些新媒体平台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态宣传自媒体。而宣传内容除了科普外,还能制作一些环保行为指南,比如如何在旅行的时候减少使用塑料产品等。4结语舟山自古就是一个以渔为生的群岛,其旅游业兴盛的立足点之一也是海产品,因此海洋微塑料污染对舟山公众的反噬是显而易见的。从这个层面来看,存在公众生存安全的隐患或唤起海洋生态保护公知的起点已经满足,因此舟山会成为呼吁治理海洋微塑料污染的最佳地之一,且更易成为源头治理机制建立的试点。而对海洋微塑料污染的关注,同样是舟山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重要一环,是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节点。课题组尝试勾画简易模型,提出围绕公民行为建立海洋微塑料污染源头治理机制的理念,促进公民自发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行为产生,同时期待更多的海洋生态保护公益组织的诞生、社会力量增加,并力求促成相关地方法律法规、政策出台,以及为预防海洋微塑料污染相关的邻避运动的产生做出相应努力。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GESAMP.Sources,FateandEffectsofMicroplasticsintheMarineEnvironment:AGlobalAssessment[R].London:InternationalMaritimeOrgnaization,2015:90-96.[2]WILCOXC,VANSEBILLEE,HARDESTYBD.Threatofplasticpollutiontoseabirdsis

  global,pervasive,andincreasing[J].PNAS,2015,112:11899-11904.[3]刘强,徐旭丹,黄伟,等.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7,37(22):7397-7409.[4]孙承君,蒋凤华,李景喜,等.海洋中微塑料的来源、分布及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进展[J].海洋科学进展,2016,34(4):449-461.[5]TURNERA,HOLMESLA.Adsorptionoftracemetalsbymicroplasticpelletsinfreshwater[J].EnvironlChemistry,2015,12(5).[6]VELZEBOERI,KWADIJKCJ,KOELMANSAA.StrongsorptionofPCBstonanoplastics,microplastics,carbonnanotubes,andfullerenes[J].EnvironlSci&Tech,2014,48(9):4869-4876.[7]ZETTLERER,MINCERTJ,AMARALZETTLERLA.Lifeinthe‘plasti-sphere’:microbialcommunitiesonplasticmarinedebris[J].EnvironlSci&Tech,2013,47(13):7137-7146.[8]NEVESD,SOBRALP,FERREIRAJL,etal.IngestionofmicroplasticsbycommercialfishoffthePortuguesecoast[J].MarinePollutionBulletin,2015,101(2):31-44.[9]周倩.典型滨海潮滩及近海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D].烟台: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6.[10]赵世烨.中国部分河口微塑料的赋存特征及海洋雪中微塑料分析方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11]龙邹霞,余兴光,金翔龙,等.海洋微塑料污染研究进展和问题[J].应用海洋学学报,2017(4):586-596.[12]周倩,章海波,李远,等.海岸环境中微塑料污染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15(33):3210-3220.[13]JAMESRCLARK,MATTHEWCOLE,PENELOPEKLINDEQUE,etal.Marinemicroplasticdebris:atargetedplanforunderstandingandquantifyinginteractionswithmarinelife[J].FrontiersinEcologyandtheEnvironment,2016,14(6):317-324.[14]TSANGYY,AMKCW,LIEBICHC,etal.MicroplasticpollutioninthemarinewatersandsedimentsofHongKong[J].MarinePollutionBulletin,2017,115(1):20-28.[15]刘涛,孙晓霞,朱明亮,等.东海表层海水中微塑料分布与组成[J].海洋与湖沼,2018,49(1):62-69.[16]KOLANDHASAMYP,SUL,LIJN,etal.Adherenceofmicroplasticstosofttissueofmussels:Anovelwaytouptakemicroplasticsbeyondingestion[J].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2018,610-611:635-640.[17]邓义祥,雷坤,安立会,等.我国塑料垃圾的微塑料污染源头控制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10):1042-1051.[18]吴辰熙,潘响亮,施华宏,等.我国淡水环境微塑料污染与流域管控策略[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10):1012-1020.[19]徐向荣,孙承君,季荣,等.加强海洋微塑料的生态和健康危害研究提升风险管控能力[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10):1003-1011.[20]UNEP.PlasticinCosmetics,AreWePollutingtheEnvironmentthroughOurPersonalCares[R].Nairobi:UnitedNationsEnvironmentProgramme(UNEP),2015.

  [21]ARNSTEINS.ALadderofCitizenParticipation[J].JournaloftheAmericanInstituteofPlanners,1969,35(4):216-224.

篇八: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

  面对海洋塑料之患

  作者:方陵生来源:《大自然探索》2020年第08期

  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中午叫了一堆外卖,餐后不假思索地扔掉一大堆塑料餐盒;优惠活动来了,网购了一堆喜爱的物品,然后扔掉一堆塑料包装袋……

  在2017年10月,BBC纪录片《蓝色星球2》拍摄到的海洋环境系列片的镜头让人们触目惊心:塑料垃圾对世界海洋造成的破坏已经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海洋生态环境岌岌可危!

  2018年11月19日晚,一头抹香鲸的尸体被海浪冲上了印尼东部的海滩。人们在这头可怜的濒危动物胃里发现了近6千克乱七八糟的塑料垃圾:19件硬塑料、4个塑料瓶、25个塑料袋、2只人字拖鞋、3.26千克绳子,还有115个塑料杯的碎片。

  2019年3月28日,一头长达8米的抹香鲸的尸体被冲刷至意大利的撒丁岛旅游区内。海洋动物研究者解剖后,在它的胃里发现了多达22千克的塑料垃圾,包括数十个塑料袋、大量塑料杯盘、渔网、鱼线,甚至还有毛巾、床单以及清洁剂瓶,占据了其胃部三分之二的空间。更令人痛心的是,这头母鲸的腹内还有一个已经成形却已腐烂的胎儿,胎儿已近3米,由于母亲无法消化食物为其提供营养而死去。

  海上垃圾“陆地”现在已是法国面积的三倍,而且可能还在扩张。据2018年联合国环境署发布的一份报告警告說,除非垃圾得到遏制,否则海洋中的塑料数量将在十年内增加两倍。

  长期以来,虽然环保主义者和海洋科学家们一直在关注塑料垃圾问题,但公众常常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和这些画面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解决海洋塑料污染这一严重问题已刻不容缓。各国政府已开始采取各种限塑措施。在英国,化妆品中的塑料微球已被禁用,从2020年春开始,塑料搅拌器和塑料吸管也被禁用。2020年初,中国也已经发布了新版“限塑令”(见相关链接:新版“限塑令”)。

  目前,地球上每年生产的塑料多达3.5亿吨,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一次性的,多达1200万吨的塑料垃圾最后都进入了海洋。跟踪塑料垃圾的移动路径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尽管如此,科学家们还是跟踪到了大量塑料垃圾聚集的一些热点地区,如海洋环流带,并正在跟踪调查塑料垃圾的流动路径和去向。

  我们如何才能将塑料垃圾从海洋中清理出去?荷兰的非营利组织“海洋清理”正在试图解决这个问题。该组织是于2013年由当时才18岁的发明家博扬·斯拉建立起来的(他发明了一种收集塑料垃圾的机器人)。该组织在五个海洋大环流带布置了塑料垃圾回收系统。2018年首次推出的系统未能成功,后经过修改和重新设计,2019年经改进后的“001/B”系统获得了极大成功,在太平洋垃圾带收集回收了大量塑料碎片。该组织称其回收系统甚至还能捕获小至1毫米的微塑料。据他们估计,这一系统将在未来五年之内清除掉太平洋大垃圾带一半的塑料垃圾。

  太平洋大垃圾带看上去像是一片浮动的垃圾填埋场,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大锅菜汤,不过里面不是蔬菜,而是各式各样的塑料垃圾,其中包括那些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塑料不像天然生物有机废物那样会充分降解,塑料不会消失,海洋活动和阳光作用只会让这些废弃塑料逐渐分解为越来越小的颗粒——微塑料。

  海洋中的塑料袋或钓鱼线会被海鸟和海龟误以为是食物而被吞下肚去,然后造成内脏被堵塞的严重后果。这一点人们很容易理解,但对于微塑料如何影响海洋生态系统,人们还知之甚少。微塑料的危害正是科学家们目前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由于微塑料极为细小,一些海洋中

  最小的生物也很容易将其误认为是美味食物而吞下肚去。微塑料不仅本身会对生物体造成潜在危害,而且附着在废弃塑料上的有害化学物质还会在食物链上累积起来。

  虽然“001/B海洋清理系统”在收集大量海洋废弃塑料方面已取得明显效果,但该系统本身对海洋生态也有一定影响。因为清理系统在成功收集了大量海洋废弃塑料的同时,也不幸网住了大量漂浮在海面上的海洋生物,其中包括海蜗牛、海蛞蝓以及生活在海洋表面和海洋浅层的浮游生物。由于浮游生物是软躯体生物,只能漂浮和生活在靠近海面的区域里,如果被海洋清理系统卡住或困住,它们可能很难逃离。

  2016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只有1%的海洋塑料垃圾漂浮在海洋表面,而94%的塑料最终都沉到了海底。事实上,塑料几乎无处不在,海边有,南极、北极的冰层中有,甚至在世界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中也有。

  有专家认为,我们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减少塑料生产上,而不只是清理海洋中的塑料垃圾。目前的海洋清理行动就好比试图用小小的茶匙来处理溢出浴缸的水。事实上,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是:立即关上“水龙头”!

  防止塑料进入海洋的最好办法是从源头上遏制:阻止塑料从陆地进入海洋。陆地是海洋中塑料的最大来源,我们还需要确定塑料从陆地进入海洋的路径。科学家正在对主要河流系统进行调查,以了解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的移动轨迹。

  目前,“海洋清理”组织的活动已初见成效。在2019年10月,“海洋清理”组织就启动了自动拦截系统,在塑料抵达海洋之前在河流上拦截收集塑料。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在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马来西亚的巴生和越南芹苴市设置了拦截机,第四个拦截机很快也将在多米尼加安装。虽然估计值有所不同,但专家们一致认为,高达95%的海洋塑料都是通过河流进入海洋的。据“海洋清理”组织称,现在一个拦截机每天能收集50吨废弃塑料。他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在全球1000条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中都安装上这种系统。

  有专家认为,清理河流比从海洋中收集塑料更为可取,因为与海洋系统相比,河流系统更容易维护和监测。此外,与浩瀚无边的海洋相比,河流里的废弃塑料垃圾也更为集中。

  首先我们要解决的是塑料垃圾为什么会在河流中积聚起来的问题。英国政府2015年10月开始在大部分零售商店推行“五便士限塑令”——对每个塑料袋收费5便士(约合0.5元人民币),以减少塑料袋消耗。这一措施已初见成效,海滩上和海洋环境里的塑料袋已大为减少。在未来减少塑料污染的行动中,这种模式值得推广仿效。

  有环保意识的好心人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在相关宣传激励下,也会想办法减少和消除环境中的塑料。废弃塑料成灾的情况不能再持续下去,我们不能任由塑料废弃物继续污染我们的环境,然后再等着别人帮我们收拾塑料污染环境的烂摊子。

  科学家认为,我们要做的是减少塑料使用量,同时还需要建立更好的废物管理设施,以确保更多的塑料可以得到回收利用。

  一旦我们能够成功阻止塑料垃圾从河流进入海洋,那么,开始清理海洋垃圾最有效的地方就是海滩。比如,在一些沿海地区,人们居住的地方与海距离都较近,那么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到清理塑料垃圾的行动中来。同时,在这里旅游度假的人也应该将使用过的塑料制品主动收集放入回收点。

篇九: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

  消减海洋塑料垃圾保护海洋环境

  消减海洋塑料垃圾保护海洋环境

  海洋垃圾在海岸线上最为常见,并会随洋流漂浮在大洋表层,且会大量在近海及深海海底不断积累。海洋垃圾的来源包括陆源和海源。其中,陆源主要是污水处理、河流排放、海岸弃置、不当或非法排放和倾倒等,海源主要是渔业活动和航运。旅游区、农渔业区、港口航运区及邻近海域是海洋垃圾分布密度较高的区域。人口增长带来塑料垃圾的持续增长,塑料难以降解,往往会在环境中持续积累。据报道,在海洋垃圾总量中,塑料垃圾约占80%。

  20XX年国际上首次提出“微塑料”概念,一般定义为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微粒,是微小型的海洋塑料。海洋微塑料的主要来源包括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初生微塑料是经过污水处理厂而进入环境中的微塑料工业产品,次生微塑料则是由大型塑料垃圾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造成分裂和体积减小而成。

  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遍布全球海洋环境,给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带来危害,并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风险。有海洋塑料垃圾摄食记录的海洋生物达600种以上,通过摄食塑料垃圾,塑料自身毒性及其携带的多种有机污染物,可能存在通过食物链传递的潜在生态风险,可能导致附着病原微生物、有害入侵种传播,对海洋生态系统构成危害。塑料垃圾对经济方面的影响最大的是海洋污染,海洋污染的自然资本成本至少为130亿美元。根据20XX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海洋塑料存量,自然资本成本保守估计为每吨海洋塑料每年3300美元至33000美元。

  一、我国海洋塑料垃圾入海量问题我国是全球主要的塑料生产和消费国家,20XX年美国科学家发表论文认为中国是海洋塑料垃圾最大排放国。该文章是基于海岸线50千米范围内的人口计算的各国排入海洋的塑料垃圾量,并且设定我国塑料垃圾的未合理管控率为76%,结果显示,20XX年中国是海洋塑料垃圾排放量最大的国家,输入132到353万吨的海洋塑料垃圾。这个数量严重高估了我国入海塑料垃圾量。20XX年,荷兰和德国学者又依据相同来源的塑料垃圾未合理管控率数据,相继发文称中国长江是世界上向海洋排放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最多的河流,年排放入海塑料垃圾量分别为

  1

  31—48万吨和15—154万吨。在没有全球一致认可的塑料和微塑料入海通量监测方法和具体排放塑料垃圾量没有实测数据的情况下,仅凭文献调研得到的数据结合模型进行估算,结果是不可信的,但给世界造成了中国与全球海洋环境持续恶化有关的印象。

  针对以上三篇论文对中国入海塑料垃圾及河流入海塑料垃圾量的错误估算,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道季教授研究团队从20XX年开展对此问题的专门研究,发表论文,通过实测数据和建立相关模型,受到国际上的广泛关注。首先,建立中国年入海塑料垃圾量估算与预测模型,结果纠正了西方学者对我国入海塑料量的高估。通过建立物质流模型,对我国塑料垃圾年度入海量进行了估算和预测,并对我国塑料垃圾入海量和塑料种类进行研究。中国入海塑料垃圾主要来源不是河流,而是沿海的渔业活动,而河流输入的塑料垃圾也主要是来自水上渔业活动、水上运输等。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措施的进一步实施,从20XX年到20XX年,我国入海塑料垃圾量将比预期水平平均年消减10多万吨。

  其次,依据20XX年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连续三个季节悬浮微塑料的监测结果分析,否定了“长江是全球输运塑料垃圾入海量最大的河流”的错误观点。20XX年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进行了悬浮微塑料连续三个季度调查采样,最大程度平均了不同月份之间微塑料浓度的显著差异。20XX年,长江每年输送塑料垃圾不到8万吨。20XX年,长江口夏季入海塑料垃圾通量监测变化范围在7477.5—36214.5吨之间(平均值为14893.49吨),监测最大值与20XX年估算数据相比,入海塑料垃圾通量下降了45%。该结果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他们前期研究的预测。

  中国是一个人口和塑料消费大国,产生的塑料垃圾量很大,但具体排放到海洋中的数量,需要更加细致的研究,以便科学客观地掌握我国河流塑料入海通量。

  二、国内外消减海洋塑料垃圾的主要进程海洋塑料污染已成为与气候变化、臭氧耗竭、海洋酸化并列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受到各国政府、科学界、媒体、企业及非政府组织等各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关注。面对消减海洋塑料污染的迫切需求,如何从源头减量、完善塑料垃圾管理体系、发展塑料垃圾循环利用方法,是全球各国高度关注且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国际方面,在联合國、二十国集团、东盟、亚太经合组织等,我国参与的国

  2

  际合作均获得了高度关注,并已制定了有关应对计划或承诺。历届联合国环境大会(20XX、20XX、20XX、20XX)均号召和倡议全球应对海洋塑料垃圾及微塑料污染问题;20XX年联合国大会的联合国首脑会议上通过20XX年后发展议程,其中的SDGs14,特别提及海洋塑料污染的应对问题;20XX年G20汉堡峰会通过了“G20海洋垃圾行动计划”。20XX年的G20大阪峰会通过宣言承诺“到20XX年让塑料垃圾向海洋的排放量降到零”。

  在国际法律框架下,《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关于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等都涉及到海洋塑料垃圾问题。20XX年5月,欧盟提出“限塑令”方案,禁限一批日常塑料用品,并提出欧盟成员国需要在20XX年之前实现回收90%塑料饮料瓶的目标。

  我国还没有为海洋塑料污染控制制定专门法律法规,但我国已有相关的立法涉及塑料垃圾问题。20XX年国务院出台《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推动垃圾强制分类;20XX年1月,国务院发布《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20XX年2月,海南出台《海南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实施方案》;20XX年7月1日,上海施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最为重要的是20XX年9月9日,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推动塑料垃圾污染治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篇十: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

  减少合成纤维就可以减少塑料污染并挽救海洋生物

  海洋中的塑料污染不仅限于会阻塞,纠缠和伤害海洋生物的大块垃圾。组成合成纤维的超细纤维也会造成污染,这就是为什么减少每次洗涤过程中合成纤维所掉出的细小纤维的数量很重要的原因。

  大多数海洋塑料污染的图像都带有塑料垃圾,可以用肉眼看到。另一方面,超细纤维是如此之小,以至于不雅察它们需要强大的显微镜。一次洗涤由合成纤维制成的外套可释放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种这些塑料纤维。超细纤维足够小,可以穿过大多数废水过滤系统筛网中的缝隙。一旦进入水道,它们将被带入大海。专家认为,塑料微纤维几乎占海洋塑料污染总量的百分之十。纤维袋的数量是携带袋和微珠的五倍,而现在这些国家正希望将其作为降低污染水平的目标。(相关:塑料污染威胁着来自世界海洋的食物供应。)塑料超细纤维与更大的塑料垃圾一样危险超细纤维还污染了饮用水供应和海洋食物链。它们极易吞咽,因此毫不奇怪,它们是在海洋动物消化道中发现的数量最多的塑料。偶然食用塑料污染已证明会改变更物的行为。它们吞咽的塑料越多,食用的食物就越少,从而减少了它们的最大尺寸和能量水平。塑料垃圾也会吸引有毒化学物质。动物食用这些受污染的塑料时,其组织会积聚毒素。以这些动物为食的任何掠食者受到的影响更大。这些化学物质的浓度水平随着它们在食物链中的传播而增加。在最大的动物中发现了最高水平的毒素。这些动物中有许多是被人类食用的,它们本身会缓慢但确实会受到化学物质的影响。幸运的是,有许多方法可以减少海洋中超细纤维的污染。大公司和个人都应该在庇护环境中发挥本身的作用。

篇十一: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

P>  人类该如何应对海洋微塑料污染?

  近日,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争论组织发布一项新的争论成果:据估算,世界海洋底部可能有至少1400万吨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其重量可能是漂移在海洋表面的塑料碎片的30多倍。深海就像一个“水槽”,汇聚着大量微塑料。

  塑料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同时,白色污染也在持续添加,部分塑料垃圾通过多种渠道进入海洋,构成海洋微塑料,直接或间接地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危害。人类该如何应对海洋微塑料污染?

  海洋微塑料分布广泛,危害颇多海洋微塑料是海洋垃圾的一种特殊形态,通常是指粒径在5毫米以下的塑料颗粒,包括碎片、薄膜、纤维等。由于微塑料体积小,部分可达微米乃至纳米级,对海洋生态环境有很大危害,因而也被称为“海洋中的PM2.5”。海洋微塑料体积小,但吸附污染物的力气很强。例如,假如海洋环境中存在多氯联苯、双酚A等长期性有机污染物,一旦微塑料和这些污染物相遇,正好聚集构成一个有机污染球体。微塑料相当于成为污染物的坐骑,二者结合起来可以在环境中到处游荡。微塑料部分来源于塑料制品,本身释放着有毒有害物质,对海洋环境构成直接危害。同时微塑料简洁被海洋生物吞噬,在海洋生物体内蓄积,危害海洋生物平安,危害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

  更令人担忧的是,海洋微塑料不只存在于海洋,而且有可能通过海

  洋食物链传递,最终进入人体。争论表明,部分金枪鱼、龙虾等海洋

  生物体内均检测到微塑料的存在。

  虽然目前尚未证明微塑料对人体健康存在哪些精确

  的

  危害,但值得警惕的是,微塑料能进入血液、淋巴系统甚至肝脏,肠

  道中的微塑料也可能影响消化系统的免疫反应,最终危害人类健康。

  微塑料存在形式多样,生成机制简洁

  海洋垃圾和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广受社会关注。生态环境部海洋生

  态环境司副司长霍传林认为,从海洋垃圾的角度来讲,塑料垃圾是海

  洋垃圾里面占比最大的,或许在80%左右。

  目前,微塑料依据来源可分为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两大类。初

  生微塑料是指经过河流、污水处理厂等排入海洋环境中的塑料颗粒工

  业产品。次生微塑料是由大型塑料垃圾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构

  成分裂和体积减小而成的塑料颗粒。

  环境中的微塑料肉眼难以看到,但这些不同来源的塑料经过物理、

  化学、生物等层层分解,由大变小,由小变微,几乎遍及全球。据有

  关专家表示,假如放任海洋塑料污染的问题持续下去,估量到2050

  年,海洋中塑料的总重量将超过鱼类总和,全球99%的海鸟都会误食

  塑料制品,“最终损害的是人类和海洋”。

  确保源头减量,加强全球共治

  我国是塑料生产大国,但并不是塑料垃圾和海洋微塑料污染大国。

  2021年的监测数据表明,我国近海表层水体微塑料含量处于中低水

  平。这一结果的取得既离不开我国政府长期的高度注意,也离不开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为了科学地应对微塑料污染,我国自2007年正式启动了海洋垃圾监测工作,并于2021年将海洋微塑料纳入监测范围,2021年初次将海洋微塑料监测范围扩大至大洋和极地领域。

  生态环境部针对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的管理,实行了源头减量、替代使用、加强回收、开展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今年以来,国家进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多部门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管理的看法》《关于扎实推动塑料污染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对禁塑限塑阶段性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

  削减塑料垃圾,遏制微塑料的集中,是人类不行推卸的共同责任。霍传林表示,海洋微塑料与海洋垃圾既要协同管理,又要作为全球的问题一起来处理。中国一直坚持同世界各国一道,深度参与全球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的污染防治。将来,生态环境部将结合法律法规的修订,强化本身职责,共同推动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污染的管理,共同守护碧海蓝天。

篇十二: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

P>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百度文库

  我国海洋塑料污染治理研究

  【格林大讲堂】

  目前已有大量关于海洋生物摄食废塑料的事件被报道,比如夏威夷海岛上因摄食废塑料而大批死亡的信天翁.早在1990年,在实验室开展了鱼类摄食研究,将100~500μm的塑料颗粒分别放入6种幼鱼的饲养池中,结果显示,所有鱼类都有摄入微型塑料,证实了鱼类会主动摄食塑料颗粒,摄入的塑料可能会通过磨损和堵塞等作用伤害到生物体.另外,微型塑料被证实能吸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进而成为海洋生态系统的携带性污染源,这类微型塑料被海洋生物摄入体内后,吸附的污染物可能会释放或被生物体吸收,其毒性也可能通过食物链进一步放大.

  对我国不断加强的环保政策法规和飞速的工业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业型企业都尝试将企业排污的相关事宜交由第三方环保公司来运营管理,也有越来越多的环保企业加入到新型服务产业里面来。本着从客观的角度出发的原则,选择适合自己的优秀环保企业也成为了工业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一步——武汉格林环保设施运营有限责任公司。

  塑料是人工合成的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其主要成分是树脂.自赛璐珞(Celluloid,硝化纤维塑料)问世以来,塑料工业的发展已有约120年的历史.由于塑料热塑性好、坚实耐用,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2013年全球塑料产量高达约3亿t,连续3年的平均增长率约为3.7%.同年,我国初级形态的塑料产量约为0.58亿t,连续3年的平均增长率约为10.2%.塑料产量巨大,在自然条件下很难被完全降解,因而容易在环境中累积,对陆地及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存在潜在的威胁,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其安全性的广泛关注.

  塑料是人工合成的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其主要成分是树脂.自赛璐珞(Celluloid,硝化纤维塑料)问世以来,塑料工业的发展已有约120年的历史.由于塑料热塑性好、坚实耐用,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2013年全球塑料产量高达约3亿t,连续3年的平均增长率约为3.7%.同年,我国初级形态的塑料产量约为0.58亿t,连续3年的平均增长率约为10.2%.塑料产量巨大,在自然条件下很难被完全降解,因而容易在环境中累积,对陆地及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存在潜在的威胁,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其安全性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备受世界关注的“大太平洋垃圾带”(GreatPacificGarbagePatch)——海洋漂浮的1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百度文库

  最大的垃圾岛,据报道,该垃圾带中人造塑料碎末在过去40年中增加了100倍,估计塑料垃圾高达1000万t.据《2013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报道,监测海域聚苯乙烯泡沫碎片和塑料碎片占海面漂浮垃圾总量的83%,占海滩垃圾总量的74%,占海底垃圾总量的83%.进入海洋中的较大型的塑料块,经长期的光化学降解、热氧化和生物腐蚀(如海洋污损生物)等过程的反复作用,断裂成粒径较小的塑料颗粒(包含PlasticParticles)或者纤维(PlasticFibers.散布于海洋环境中的各种微型塑料对海洋生态环境存在着潜在的影响,一些海洋生物(水螅虫、硅藻等)可在微型的塑料颗粒表面附着生长,海龟属的昆虫可将微型塑料作为产卵“基地”,与生物数量存在显著相关性.海洋环境中的微型塑料还可能被生物摄入体内,进而影响并威胁海洋生物的健康生活和生存。

  目前,关于海洋环境中微型塑料的污染研究也逐渐增多,但呈现出较强的地域差异。总结了101篇与微型塑料相关的文献,结果显示,关于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欧洲西海岸和美洲沿岸,而亚洲的研究相对较缺乏.我国关于海洋环境微型塑料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资料非常缺乏.自然海滩做了塑料碎片的种类、分布和毒物吸附含量的研究,以及对中国南海北部的海滩和沿海海水中的海洋碎片(MarineDebris)的数量、组成和来源做了相关调查研究.此外,对长江河口和东海的海水中的悬浮微型塑料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我国的海洋微型塑料的调查研究有待进一步充实.鉴于此,本研究选取榕江河口附近的自然沙滩作为研究区域,展开野外调查与研究,初步讨论废塑料的类型、密度和来源,为研究塑料污染对海洋生态健康造成的影响提供基础资料,也将为塑料污染评估及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此外,对长江河口和东海的海水中的悬浮微型塑料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我国的海洋微型塑料的调查研究有待进一步充实.鉴于此,本研究选取榕江河口附近的自然沙滩作为研究区域,展开野外调查与研究,初步讨论废塑料的类型、密度和来源,为研究塑料污染对海洋生态健康造成的影响提供基础资料,也将为塑料污染评估及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近年来备受世界关注的“大太平洋垃圾带”(GreatPacificGarbagePatch)——海洋漂浮的最大的垃圾岛。尽管入海口附近的各个自然海滩具备的波浪作用、风向、洋流模式不同,但各海滩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废塑料污染,且废塑料以微型塑料为主,说明我国东部沿海海滩可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废塑料污染.3)河流上游塑料污染及河口附近城市的生活塑料垃圾排放是沙滩微型塑料的主要潜在来源.微型塑料密度和塑料总密度在不同采样区域都呈现相同的趋势:支流入海口附近的海滩>主干入海口附近海滩>离河口较远海滩.榕江入海口附近的2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百度文库

  自然沙滩上微型塑料的密度与世界其它地区相比,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应引起我国相关环境管理部门的重视.受前体颗粒污染较为严重的海滩均离河口较远.

  据报道,该垃圾带中人造塑料碎末在过去40年中增加了100倍,估计塑料垃圾高达1000万t.据《2013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报道,监测海域聚苯乙烯泡沫碎片和塑料碎片占海面漂浮垃圾总量的83%,占海滩垃圾总量的74%,占海底垃圾总量的83%.进入海洋中的较大型的塑料块,经长期的光化学降解、热氧化和生物腐蚀(如海洋污损生物)等过程的反复作用,断裂成粒径较小的塑料颗粒(包含PlasticParticles)或者纤维(PlasticFibers.散布于海洋环境中的各种微型塑料对海洋生态环境存在着潜在的影响,一些海洋生物(水螅虫、硅藻等)可在微型的塑料颗粒表面附着生长,海黾属的昆虫可将微型塑料作为产卵“基地”,与生物数量存在显著相关性.海洋环境中的微型塑料还可能被生物摄入体内,进而影响并威胁海洋生物的健康生活和生存.

  各个站位塑料垃圾的数量分布密度存在差异.此次调查的6个站位中,以S3的塑料数量密度最高,平均为2916.7个·m-2,其次是S1,平均为1005.6个·m-2,S6为925.9个·m2,S4为869.1个·m-2,S2为610.0个·m-2,最小的S5为76.8个·m-2.同一区域的两个相邻站位的塑料垃圾组成数量和密度不同,这可能与沙滩的地貌特征及海水动力的不同有关系.位于入海口的不同站点,因周边地貌造成的水交换能力的不同,可能导致海滩塑料密度的分布差异.另外,由于人类活动的复杂多变及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塑料的数量比例还容易受多种因素的联合影响.

  各个站位塑料垃圾的组成种类所占比例存在差异.在6个站位的沙滩中,前体颗粒是塑料加工业的原料之一,在沙滩上出现较高的数量,可能与周边塑料工业布局有关.泡沫在另外5个站位中的数量比例均较高,泡沫类塑料主要来源于人们日常使用的饭盒、包装等生活垃圾中及渔业生产丢弃的垃圾,沙滩位于旅游区附近,由于远离城市中心,致使其泡沫类的塑料数量密度较低.塑料碎片在其它5个沙滩上所占数量比例较高,塑料碎片来源较多且复杂,与城市的工业和社会生活都有关联,南山湾距离城市较远,远离周边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这可能是其塑料碎片较少的原因.

  3

篇十三: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

P>  强化重点区域塑料垃圾清理整治多措并举守

  护绿水青山

  作者:王学军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1年第28期

  塑料垃圾清理主要指清理在自然环境中存留的塑料垃圾,从而减少其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生态环境以及人体健康的影响。2020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提出了要开展塑料垃圾专项清理的要求。近日发布的《“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则对于重点区域塑料垃圾清理整治进行了进一步细化部署,为“十四五”时期开展该项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泄漏到环境中的塑料垃圾造成了“白色污染”。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8年的一份报告称,全世界总计生产的90亿吨塑料制品中,被循环利用的只有9%,约12%被焚烧,其余79%最终堆积在垃圾填埋场或进入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的塑料垃圾每年造成數十万海洋动物的死亡,还以微塑料、塑料碎片等形式进入食物链,影响人类健康。这些数字不一定准确,但是反映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处理日益严重的泄漏到环境中的塑料垃圾,成为各国必须面对的一个严峻课题。

  由于多种原因,我国还有大量塑料垃圾积存在江河湖海、田间地头等自然环境中。这些露天塑料垃圾不但影响公共景观,也会污染水环境、土地环境。特别是遇到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和洪水灾害后,大量塑料垃圾被冲刷到河道、堤岸、海滩上,严重影响人民群众正常生活。露天塑料垃圾清理难度较大,且容易反弹,需要各地区高度重视,部门之间加强协调,增强预防措施和源头治理措施。

  为解决露天塑料垃圾顽疾,《方案》部署了大力开展重点区域塑料垃圾清理整治这一主要任务,明确了江河湖海、旅游景区和农村塑料垃圾清理整治三项重点工作。

  一是加强江河湖海塑料垃圾清理整治。《方案》要求实施江河、湖泊、水库管理范围内,以及海湾、河口、岸滩等滨海区域塑料垃圾专项清理,建立常态化清理机制,力争重点水域露天塑料垃圾基本清零。增加海滩等活动场所垃圾收集设施投放,提高垃圾清运频次。督促船舶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收集、转移和处置塑料垃圾。

  二是深化旅游景区塑料垃圾清理整治。《方案》要求建立健全旅游景区生活垃圾常态化管理机制,增加景区生活垃圾收集设施投放,推动旅游景区生活垃圾与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收运处置,及时清扫收集景区塑料垃圾。通过强化对游客的教育引导,倡导文明旅游。实现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露天塑料垃圾全部清零。

  三是深入开展农村塑料垃圾清理整治。《方案》要求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将清理塑料垃圾纳入村庄清洁行动的工作内容。对散落在村庄房前屋后、河塘沟渠、田间地头、巷道公路等地的露天塑料垃圾进行清理,推动村庄历史遗留露天塑料垃圾基本清零。通过“门前三包”等制度明确村民责任,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

  《方案》明确了以上三项塑料垃圾清理整治工作的部门责任,细分了任务,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概括而言,三项清理整治工作主要有以下特色和创新之处。

  一是强化部门协作。此前虽然各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江河湖海、旅游景区、农村塑料垃圾问题都有一些相应的机制和举措,如河湖长制、“清四乱”行动、村庄清洁行动等,但部门协作仍需加强。《方案》强调要发挥现有工作平台的作用,落实各环节主体责任,并将相关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大大强化了《方案》的可操作性。

  二是注重因地制宜。江河湖与海洋塑料污染问题不同,旅游景区以及农村地区的问题不同,南方北方、东部西部各地,乃至不同季节、不同时期的问题也不相同,《方案》强调不用一刀切的措施来加以解决,而是针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举措。各地区在具体落实时,也要明确相应的清理整治目标,一地一策,形成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区域清理策略。

  三是构建长效机制。江河湖海、旅游景区和农村地区塑料垃圾问题非常容易反弹,单次清理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方案》对于三项清理整治工作都要求构建长效机制,使得塑料垃圾清理整治工作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解决历史遗留露天塑料垃圾这一顽疾。

  实施塑料垃圾专项清理工作有助于抓住重点问题和重点区域,推动“十四五”塑料垃圾治理整体目标的实现,取得“水清岸绿”的实实在在成效,守护绿水青山。

  (作者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篇十四: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

P>  海洋微塑料的污染及生态效应

  谢弘晟【摘要】微塑料通过附着、被生物摄入、暴露毒性等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危害,当前海洋微塑料污染成为了全球性的问题,引起了各国的关注.本文简单的对海洋微塑料污染进行了阐述,再具体的介绍了微塑料污染所引起的不良生态效应.【期刊名称】《资源节约与环保》【年(卷),期】2018(000)012【总页数】1页(P101)【关键词】海洋微塑料;塑料污染;生态效应【作者】谢弘晟【作者单位】福州三中福建福州350000【正文语种】中文

  1海洋微塑料污染概述微塑料是对非均匀塑料颗粒混合体的统称,其粒径一般在几微米到几毫米之间的、形状也具有多样性。它其实是大量的塑料垃圾在海洋中在生物降解、机械等作用下逐渐被分解成的细小碎片。在之前的环境问题中,人们都没有注意到微塑料对海洋带来的污染,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洋微塑料污染引起了人们的重点关注。微塑料因为其化学性质稳定,在自然环境的调节中难以被转化而长期存在,并且随着海洋的作用而影响到全球。微塑料又可分为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两者的区

  别是是否经过自然界的分解作用,原生微塑料是人们直接生产的微塑料,像是生活中常见的牙膏中的塑料微珠,而次生微塑料则是在自然界的作用下被分解的塑料微粒。塑料微粒随着海洋生态系统进行迁移,出现在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以多种方式影响着海洋环境,对海洋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2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生态效应微塑料出现在海洋环境中,对海洋环境中的生物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其中又分为具体的几种方式。2.1生物附着生物附着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指微塑料垃圾在进入海洋环境后,一些微生物或者是藻类会快速的附着在上面,而它也就成为藻类生长的载体,表面上看,这没有什么危害,但是一些微生物利用微塑料难以被降解的特性而进行远距离的迁徙,当到达一些地区时会对该地区的生物形成威胁,造成生物入侵而影响到当地的生态系统。此外,当微生物在微塑料表面形成生物膜后,微塑料的亲水性会加强,导致微塑料大量沉积在海底而造成严重的污染。2.2生物摄入生物摄入其实就是指海洋微塑料进入食物网的一个过程,而这与微塑料的径粒较小有关,因为其径粒较小,所以一些鱼类、鸟类和海洋的哺乳动物难以将其与食物区分开而将其摄入体内,而利用腮呼吸的海洋生物在呼吸中就将微塑料吸入腮室,长时间下来这些微塑料就会在腮室聚集,而影响到其正常的呼吸。此外,还会有海洋生物误以为微塑料是某些浮游生物而主动对其进行捕食,这样微塑料便在海洋生物体内积聚并通过食物链传递下去,最终有可能出现在人类的餐桌上,被人误食,从而引发严重危害。2.3生物毒性效应微塑料在海洋中可能会成为某些微生物的附着体,会进入海洋生物体内,这些都需

  要一定的时间才可以看出来,但是微塑料对生物所具有的毒性会在较短时间内就影响到海洋的生态系统。其中微塑料对生物体的存活率、生长繁殖、行为活动等都具有重要影响,并且微塑料的不同材质、尺寸、暴露剂量等拥有的毒性都会有所不同。2.3.1致死效应微塑料的暴露在很大程度上都会散发毒性,而对周围的海洋生物产生影响,致使其存活率下降。曾有科学家做过实验,利用端足类美洲钩虾暴露在聚乙烯和聚丙烯的微塑料中进行试验,结果显示出了暴露剂量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随着微塑料暴露剂量的上升,钩虾的死亡率会逐渐上升,在其他海洋生物的实验中得到同样的道理。所以微塑料对海洋生物的生存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整个海洋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直接造成了影响。2.3.2生长发育毒性微塑料除了直接对海洋生物的存活率造成影响外,在生物体将其摄入体内时也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甚至是不利于繁殖。当处于微塑料环境中的海洋生物,因为摄入的微塑料不能被消化也难以排出体外,而积累在消化道中、甚至是阻塞消化道时,生物因此产生的饱腹感影响到其进食次数和进食速度,使得生物体内能量储备减少,难以满足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此外,有研究证明,鱼类的受精卵在微塑料环境中的孵化率会明显降低,仔鱼的生长体长对比之前也会有明显减短趋势。这些对海洋生物的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会波及到整个海洋生态环境。2.3.3行为毒性微塑料在对海洋生物的行为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前文所提到的影响海洋生物的进食行为,二是影响海洋生物的日常活动行为,包括嗅觉、灵敏反应度、游泳行为等。在科学家的研究中证明了部分鱼类因为微塑料的暴露毒性而变的灵敏度下降的情况,导致其对危险的防范能力下降,直接影响到该种类生物的生存状况。

  2.3.4复合毒性微塑料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不止表现在上面的几点,还包括了对基因和遗传、对生殖方面和免疫方面的毒性,此外,微塑料还会结合其他污染物形成复合毒性而对海洋生物产生不良影响。微塑料会吸附一些有机污染物,“帮助”其进入海洋生物体内,对该生物体的器官和组织产生复合毒性,使得生物体难以存活。结语微塑料对海洋环境所产生的巨大危害性需要人类携手解决,不能说是哪一个国家的责任,而需要世界联合起来,制定相应的规划,具体、逐渐推进。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刘强,徐旭丹,黄伟,徐晓群,寿鹿,曾江宁.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7,37(22):7397-7409.[2]龙邹霞,余兴光,金翔龙,任建业.海洋微塑料污染研究进展和问题[J].应用海洋学学报,2017,36(04):586-596.

篇十五: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

P>  因此尽管塑料具备耐用性应用广泛性等有限一项最近的对工业上使用的不同种类物质进行的生精品文档可编辑值得下载命周期分析中指出塑料与其他化石燃料和生物物质一样会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循环经济语境下塑料垃圾污染海洋的治理方式

  作者:郭祝祥来源:《活力》2015年第07期

  [摘要]塑料垃圾的积聚问题,被认为是一个亟须解决的全球环境问题。治理海洋垃圾需要在循环经济的视角下,要从“防治结合”的角度入手,不但要关注“末端控制”方法,还要从垃圾源头入手进行预防和控制垃圾入海。

  [关键词]塑料垃圾;影响;治理方式

  一、塑料垃圾对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塑料污染给更大范围的生态系统产品和功能带来的潜在影响,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比较典型的海洋垃圾类型有:大型废旧渔具,瓶子、塑料袋和其他消费性产品。然而,通过拖网捕捞方式收集的海洋垃圾中大部分是细小颗粒或微型塑料。这些微小颗粒可以携带大量污染物质,且包含着多种潜在的毒性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就可以通过海洋垃圾而进入海底环境,对海洋生物存在有害影响。

  渔业、交通业、旅游业、政府和地方团体的经济和财政都会受到海洋垃圾的不利影响。据报道,APEC地区每年由于海洋垃圾给渔业、船舶运输业和旅游业带来1.265亿美元的损失。最近一项报告也显示,苏格兰渔业每年因此损失16亿美元,相当于整个渔业收入的5%。水产养殖业也受到影响。

  海洋垃圾也是航海业的主要危险源,在海岸船舶救助活动中不断攀升的救助实例说明,垃圾足能够威胁螺旋桨正常运转。更深一步的考虑是,海洋垃圾会带来美学价值的破坏。垃圾会影响公众对环境的感知力,结果导致旅游业收入下降。

  二、如何解决塑料垃圾问题:循环经济的范式

  一提到海洋中垃圾问题时,一个重要的挑战就是如何扩大管理措施的范围而不仅限于改变废物管理实践。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是“末端处置”,而不是预防为主。每个区域采用的常用做法都有所不同,但基本都包括对倾倒垃圾行为的教育,完善海岸垃圾罐条款的“3R”环节,港口设置船源垃圾回收设施,以及频繁的海岸和海洋清理活动。塑料企业比较支持这种“抛弃型”消费方式,教育和循环法可以作为一个解决方法。但是这些方法还是适合于那些具有经济资源、经济规模更加易于实施高成本计划的发达国家。鉴于塑料废物总量在全球和区域都在持续增长,那么很明显,一种范式的转变在解决这类全球问题时变得越来越紧迫。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从“生命周期循环”的角度来看,从生产到单纯短期使用阶段,再到废物处置的资源使用这样一个轨迹,是废物积聚的一个最根本原因。因此,尽管塑料具备耐用性、应用广泛性等有限,一项最近的对工业上使用的不同种类物质进行的“生命周期”分析中指出,塑料与其他化石燃料和生物物质一样,会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在垃圾来源问题上,应该认识到海洋垃圾不仅仅是一个废物管理问题,这很重要。如此来看,通过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方法来解决海洋塑料垃圾问题是探索“绿色经济”内涵的潜在根据之一,该方法会促进单位经济产量所用资源最少,降低资源和不以增长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运用到塑料上,这就意味着促进经济结构的改变,降低塑料的消费,增加“环境友好型”物质的生产,提高再循环再利用率,促进选择新技术新产品,创造一个条件供给的环境,如能力建设,新法律和标准的实施等。这些收益只有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才能感受到。

  通过合作,可以帮助认识塑料产品的优点,比如包括那些与减少环境影响相关的合作。同时,减少海洋垃圾中塑料的数量问题也是挑战之一。在解决塑料垃圾问题上,同时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关注直接原因,如乱扔垃圾、不适当的废物管理;二是终极原因,这一原因所生产或交易的物质类型和数量关系更为密切。特别是在把物质仅做单一使用,短时使用的情况下,能够产生长远的可持续的环境影响。例如,塑料在发达国家经常被设计用来单独使用,而很少考虑垃圾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海岸旅游业会带来的影响。这种影响会给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带来不同的结果,因为他们缺少废物一体化管理的资金和基础设施。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就应该考虑到物质从生产到废弃的可持续性,而不是在该产品已经报废的时候才考虑。因此,产品从设计生产到废弃的整个过程中,对材料的“减少、再利用和再循环”不能仅仅体现可持续性,还要直接减少需要处置废物的总量,以此来减少该废物成为海洋垃圾的可能。

  三、区域层面下的垃圾循环利用

  从联合国区域海洋报告的说明中明显可以看出,海洋垃圾问题以区域为基础发生变化。同样,解决方法也应因区域而定。

  一个比较恰当的切入点应该是,确定关于海洋垃圾具体类型(如消费废物、工业废物和包装)。确定依据很重要,来自于与垃圾相关的供应环节的所有步骤:比如它们在哪里?有多少?什么目的?如何达到首要目的?使用期限和用尽后地方会如何处置等。这种努力应该基于对易受影响地区观念和优先事项问题的考虑。接下来就是把供应环节的所有主要参与人召集到一起,组织一次有说服力的对话交流,旨在确定减少垃圾聚集的方法。这是一个“少生产废物”的办法,成为废物的物质需求减少,或利用更好地处置废物的方法来防止积聚。之后再通过执行一系列政策,如公共意识,发展激励机制和法规,来促进及时、长期的措施实施。最后,通过监测海洋垃圾范围的变化和个体执行政策和行动计划的有效性评价,来衡量成功与否。

  由于垃圾存在于国家管辖权以外的公海区域,很难追溯起供应源头,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首先来关注“末端管理”方法,如开展清理垃圾,同时进行教育活动,这些比较现实可行的做法。长远来看,区域内近海水域垃圾输入量的减少也可以降低垃圾进入公海的总量。由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于抽样数据正在不断表明,来自不同海岸的物质是如何在海洋适当位置形成垃圾的,那么“区域方法”为确定行动的优先权和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框架。

  本文由(海洋垃圾污染之国际治理的范式转变)项目资助,项目编号(HXS20141153)参考文献:

  [1]赵勇胜.固体废物处理及污染的控制与治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2月版.[2]张原.塑料垃圾污染:海洋的灾难.生态

  经济,2015年第2期.[3]马成恩.齐抓共管,防治海洋垃圾污染.环境保护,2008年第10期.[4]王慧卉.塑料垃圾对海洋污染的影响及控制措施分析.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5]陆学等.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6期.(编辑/穆杨)

篇十六: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

P>  海洋垃圾防治

  海洋垃圾是指海洋和海岸环境中具持久性的、人造的或经加工的固体废弃物。海洋垃圾影响海洋景观,威胁航行安全,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产生影响,进而对海洋经济产生负面效应。那么海洋垃圾防治方法有哪些呢?接下来来为大家讲解下吧。

  清理海洋塑料垃圾的方法可按照区域分为海岸、海滩收集法和海上船舶收集法。其中海岸、海滩收集法要比海上船舶收集法简单许多,因为垃圾一旦进入海洋便会具备持续性强和扩散范围广两个特点,这两个特点加大了海上船舶收集垃圾的难度。同时,海上收集垃圾时对船只的技术要求也很高。船只要能形成高速水流通道,同时还要具备翻斗设备和可升降聚集箱,这样才能将漂浮在海上的塑料垃圾聚集起来。

  为进一步做好我国海洋塑料垃圾防治,积极应对国际海洋治理形势的变化,建议:

  一是研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监测技术方法,强化海洋塑料垃圾监测工作,为我国海洋塑料垃圾的治理和应对工作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二是深入开展我国近海海洋垃圾和微塑料来源、输移通量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研究,提升对微塑料污染机制和生态风险的科学认知,为我国海洋垃圾污染综合防治和参与全球海洋垃圾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三是加强对国际海洋塑料垃圾防治发展趋势的跟踪、预判和研究,形成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措施,研究提出海洋垃圾污染防治的行动计划和管理目标,逐步构建我国海洋垃圾综合防治体系。

  四是积极推进国际合作,深度参与国际治理,在国际上积极展现我国在海洋塑料垃圾监测、预防和治理方面的成果。

  五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公众对海洋垃圾与微塑料污染的

  认识,壮大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海滩垃圾和海洋垃圾清理等志愿活动。

篇十七: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

P>  如何有效预防海洋垃圾

  1、推动无害化处理相关部门积极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加强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推动环境无害化处置,努力从源头减少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应对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的国际进程,参与了联合国环境署区域海行动计划,认真遵守《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积极推动出台《东亚峰会领导人关于应对海洋塑料垃圾的声明》《G20海洋垃圾行动计划的实施框架》等文件,共同推进全球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防治。同时,中国也积极地推动双边合作,比如中日、中加、中美都建立海洋垃圾防治方面的合作机制。

  3、加强科学研究2017年,启动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系统调查近岸海域海洋微塑料污染,深入开展海洋微塑料传输途径、环境行为和生物毒性研究。鼓励学术交流和数据信息共享,推进海洋垃圾与微塑料监测技术和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4、开展监测评价

  从2007年就开始将海洋垃圾纳入海洋环境例行监测范围,2016年将海洋微塑料纳入海洋环境常规监测范围,并通过《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定期向公众公布监测结果。2017年,还首次在大洋、极地开展了海洋微塑料的监测活动。

  5、强化公众参与积极推动公众参与海滩清扫活动,加强清洁海洋宣传教育,先后在烟台、大连、日照等海滨城市组织开展海滩垃圾清扫活动,并以此为契机教育公众转变消费习惯,提倡减少一次性塑料用品的使用,增强公众海洋垃圾污染防治的意识。

推荐访问: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 成效 缓解 海洋

版权所有:纪锦公文网 2016-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纪锦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纪锦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6017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