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纪锦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经典遭遇时尚

经典遭遇时尚

时间:2022-12-30 19:5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图分类号 G04

文献标识号 A

文章编号 1009—9646(2009)11—0072—02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影视界悄然兴起翻拍旧作之风尚。从革命战争题材,到现实生活题材;从古典名著,到金庸笔下的武侠小说。一时间花样翻新,翻拍旧作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且不论,屡见不鲜的翻拍作品是否因为珠玉在前,而导致收获的批评远比赞誉多;也不探讨得失之间的经验和教训。笔者姑且以1985年林汝为导演第一次将老舍先生的小说《四世同堂》搬上银屏,使得由雷蕾等人创作、骆玉笙演唱的传统京韵大鼓风格的歌曲——《重整河山待后生》,成为家喻户晓的“时尚”歌曲为始点;同时,将汪俊导演的新版电视剧《四世同堂》,由京剧大师于魁智演绎的这一歌曲作为终点。笔者兴致所至,对这首不容置疑的不朽“经典”之作,在25年时光隧道中,由不同歌者流传和翻唱的音响资料,进行搜集并加以梳理,对该曲演唱进行历时性的回顾。试图求得经典遭遇时尚共时性的轨迹,浅尝辄止作以评析,望大方之家予以批评指正。

1 从小说原著到85年版电视剧主题曲诞生之回顾

《现代汉语词典》“经典”一词的解释为:①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②泛指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③著作具有权威性的。“时尚”一词的解释为:当时的风尚。前文提及“经典”与“时尚”二词。笔者试图将老舍的著作和1985年版的电视剧作以“时尚”与“经典”的解释。

《四世同堂》是一部现实主义杰作,分上、中、下三都。上部取名《惶惑》,写于1944年,共34万字;中部取名《偷生》,写于1945年,共33万字,以上两部均写于重庆北碚;下部取名《饥荒》,写于1947年至1948年,在美国纽约完成。

小说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的时代背景下,以四世同堂的祁家生活为主线,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不同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四世同堂》是一部沦陷区平民心灵史,忍辱负重与觉醒抵抗的八年,终使胡同里的人们彻底懂得国之尊严、民族之尊严、人之尊严。小说弘扬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高尚的民族气节。老舍先生以深厚精湛的艺术功力和炉火纯青的小说技艺刻画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展现了风味浓郁的老北京生活画卷。

《四世同堂》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已被文学评论家们评定为百年百部经典作品之一。2003年,《四世同堂》手稿进入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国家级名录。目前,手稿完整保存于中国现代文学馆。

1985年8月12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导演林汝为把老舍先生的小说《四世同堂》第一次搬上了荧屏,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这是北京电视制作中心成立之后的第一部戏,也有评论认为它代表了国产电视剧“正戏”的开端,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当年,由林汝为作词,雷振邦、雷蕾、温中甲共同作曲,骆派京韵大鼓大师骆玉笙演唱的《重整河山待后生》作为《四世同堂》的片头曲可谓石破天惊,家喻户晓,风靡大街小巷,引领80年代后期流行歌曲的“时尚”。2008年12月6日晚在广州体育馆,为隆重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年,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广州市委和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联合主办,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电视台、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影视制作中心和广州市文学艺术联合会承办的以“花开三十意正浓”为主题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优秀电视剧歌曲盛典于落下帷幕。这首歌曲成为30首获奖作品之一。

时至今日,流传25年时光的该作品,在传唱的过程中由原本的“时尚”歌曲,俨然成为一首不朽的“经典”之作。至今,它不仅仍被传唱,还被小、中学乃至大学正式出版的音乐教材所收入,并在课堂上所教授、欣赏、传唱。由此,我们不容置疑该作品的“经典”性的存在。

2 从首唱到不同歌者传唱与翻唱,看其成为“经典”的历史验证

2009年4月28日晚,央视一套节目开始热播导演汪俊执导翻拍的新版电视剧《四世同堂》,同样还是《重整河山待后生》作为主题歌,置于片头播放,在这样的音乐声中拉开首播的帷幕。穿越25年历史的时空,该首歌曲被多少不同身份歌者传唱或者翻唱,已经无法逐一查清。笔者通过网络搜索,找到若干种演唱版本,逐一欣赏并分析研究,为便于读者一览无余,同时方便说明,特整理制作表格如表1:

纵观该表,不难发现该曲在25年传唱过程中的种种变化。其一,演唱者身份的“多重化”。包括骆派京韵大鼓的传人或曲艺演员、流行歌手或歌唱家、戏曲演员以及其他影视艺人等。其二,演唱和伴奏风格的“变异化”。包括原创交响乐伴奏风格、重新配器的交响乐风格、鼓曲伴奏风格,电声乐队伴奏流行歌曲风格、电声乐队摇滚风格,以及传统鼓曲与rap嫁接风格等等。其三,演唱形式时尚“多元化”。由原版的鼓曲独唱,演变为组合唱、小合唱(沈阳音乐学院于2006年音乐会《我们走在大路上》,由民族声乐系学生集体表演)、混声大合唱(指挥家聂中明曾改编此曲为大合唱,于2001年建党八十周年大型演唱会上表演)、鼓曲特技表演唱(安颖含灯大鼓的表演形式)乃至荒诞搞笑表演(楚庆荣的表演)。其四,传播载体平台“多样化”。25年来,随着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该作品更是频频出现在不同电视台、各种晚会现场或者娱乐节目的舞台上。尤其在2005年以后,演唱该作品的人数与次数更多。同时,通过互联网上搜索,该曲由不同身份的演员所唱的不同版本,已经不是难以实现的问题。

3 当经典遭遇时尚,是超越还是嬗变的评议

穿越时空,还是那段熟悉的京韵大鼓韵味的歌曲,还是那48个字组成的泣血歌词,依旧是电视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歌曲,只不过从1985年首唱者骆玉笙变成了2009年的京剧名家于魁智先生。二者相比,是否可以理解为于先生的演唱更加凭添了几丝豪气,抹去了几分苍凉?但无论怎样“经典”的痕迹依稀可见。正如明代曲学家王骥德在《曲律》中所说:“乐之框格在曲,而色泽在唱”。

通过对上表的阅读,对比赏析众多歌者不同风格的演唱之后,相信读者不难发现,作为“经典”歌曲的《重整河山待后生》,在25年的传播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遭受歌者“时尚”的冲击。笔者姑且将众多歌者分为两大类:其一,部分歌者的“继承性”或者“模仿性”演唱。其二,另一部分歌者“创造性”翻唱。不容置疑,艺术创作规律的本身在于不断地创新。众所周知,艺术的创新意味着以新技术、新手段进行的新创造。创新之歌者也好,编曲者也罢,别出心裁再造的同时,是否应该客观、冷静地意识到创新并不等同于“时尚”?是否应该扪心自问,珠玉在前是否能够超越原作品?是否尊重原著的本意?显而易见,从审美的角度来分析,经典的“形式美”绝不完全等同于时尚的“美的形式”。重现“形式美”的经典,是以内容、内涵还是以形式吸引当代观众,还是二者兼而有之?值得探讨。

传统是时间的延续,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当“经典”遭遇“时尚”,翻唱的行为是锦上添花,还是狗续貂尾?翻唱者可否自我鉴定翻唱作品的质量?翻唱的作品是一杯淡淡的茶,还是一壶浓烈醇厚的酒?答案不言自明。同时,笔者与更多的读者一样期待今日的“时尚”,能够成为明日的“经典”;今日称之为的“经典”的作品能够被不断地超越,成为更加愈久弥新的“经典”。

推荐访问:遭遇 经典 时尚

版权所有:纪锦公文网 2016-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纪锦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纪锦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6017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