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纪锦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探讨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探讨

时间:2022-12-25 19:3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iuZ主任助理,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施工与管理、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河北 邯郸 056002)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3-0108-03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建筑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被列为技能型人才紧缺的五个行业之一,加快人才的培养也已被列入“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计划。由国家统计局历年发布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告可知,近几年,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一直稳定在15%左右,而且有稳步上升的趋势。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中位列第四,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举足轻重的支柱产业。可以预计,至少到2020年,我国将持续地进行基本建设投资,这为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现状及普遍存在的问题

1.专业定位不合理,专业基础不够宽。首先,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明,普遍存在两个误区:一是“定位高”,将培养目标定位于科研型、学术型人才;二是“定位低”,注重操作技能的训练,将高职办成了“职业培训”。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定位应本着“知识够用为度,突出技能培养”的原则,使之具有较宽的专业面,以适应工程施工、管理、造价、设计、咨询、监理、服务等建筑岗位的需要。

2.人才培养模式过于陈旧、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长期以来,高职教学一直套用传统本科的“学科型”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教学抽象,学习内容没有同岗位工作及时准确地联系在一起,学生不能透彻地理解知识,学习的目的性、指向性不强,学生岗位工作能力差。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远远达不到教育部所提出的1∶1的要求。专业课程偏重于建筑结构类课程,建筑三大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类课程课时较多,而建筑施工类课程的开设不够。

3.在能力培养方面,技能的培养目标不突出。学生在校期间,应具备哪些能力?获得哪些专业技能证?支撑课程是哪些?这在课程设置中不够突出。

4.实践技能培养不突出。原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中重理论轻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我们培养的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尚可,但接触到实际工程时却用不上或不会用,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违背了“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

归根到底,我们要解决的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出符合目标规格的人才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二、培养什么样的人

培养什么样的人即培养目标。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是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接口,应特别关注地区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及时地反映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主要是为地方建筑行业培养建设人才,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要在地方建筑行业就业,因此,在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对当地建筑行业的企业现状、技术现状和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研,以满足社会和行业的需要为导向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调查,了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建筑企业发展状况、技术状况、建筑企业各类专业人才层次结构、人数比例和人才需求情况、目前同类院校人才培养情况、专业开设情况、学生就业情况后,得出结论:社会大量需要的是生产一线的施工技术人员和建筑及相关行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因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建筑施工企业生产和管理一线需要的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三、如何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和专业知识,注重掌握技能、掌握知识。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制订工作计划和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评估工作结果的方法等。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注重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重点是培养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其中方法能力是最主要的。努力将方法和社会能力的培养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中,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方法和社会能力,才能保证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

几年来,通过对专业建设的不断探索,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结合专业建设工作阐述以下观点: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学结合、行动导向”的改革思路,全面贯彻“行动导向”职业教学思想,构建“拆分建造任务驱动”人才培养模式,见下图。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房屋建造能力,而房屋是各种构件的建造和组装过程,知晓各类建筑的构造组成和传力途径是先决条件,因此,应先“分解”建筑,使学生掌握建筑的组成和传力,再进行房屋的“建造”。课程的安排自然分为拆分类课程和建造类课程。一开始就在课程中引入房屋建造和项目的概念,师生共同经历先“拆房子”和后“建房子”的过程,通过“拆”了解房屋整体的构造和受力,学习建房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建”掌握各分项目施工的方法和管理。

按照岗位工作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人才培养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拆分建筑阶段(教师带领学生了解建筑)。利用校内实训基地,以“教、学、做”一体化模型为载体,拆分建筑,从认识表达建筑物的构成、理解构件的受力传力和材料使用的角度设计拆分课程。第二阶段:建造建筑阶段(教师带领学生建造建筑)。利用校内实训基地,重点结合基于工作过程、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和“项目导向”教学方法、“双证书”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岗位所需职业素质和技能。第三阶段:校内综合实务训练阶段(学生建造建筑,教师辅导)。第五学期在校进行综合实务训练,将单点知识和技能按照施工一线岗位工作程序进行串接,形成生产力。站在建筑施工的全局来进行施工技术方案的制订和施工组织管理,达到建筑工程施工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的要求,为顶岗实习的进行创造条件。第四阶段: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在企业独立建造建筑)。这个阶段是实战过程,是前三阶段的学习成果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通过锻炼使学生具备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

这样,学生的学习内容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实在的,以“训练”为主的教学,以“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形成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全面、讲学做结合、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符合认知规律,解决了以往教学内容缺乏联系、学习目的不明确的问题,保证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是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相结合,将职业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过程进行分析,而不是点状的知识点和能力点,构建是工作过程完整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学科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理论与实践教育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能够实现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构建课程体系首先应确定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工作岗位(群),深入一线企业进行调研分析,总结相应岗位职业描述,分析归纳相应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以此确定学习课程,并对各个学习课程进行序化,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见下表)。其次,要结合现行规范、行业标准,制定和完善与核心知识和技能相适应的课程标准,强化校内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力度,在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3.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一流的专业教学团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进行了“项目管理制”式的教研室运行机制改革。按照“项目管理制”模式,仿照工程项目部的体制,由有意向的教师通过竞聘上岗,按照教学改革对专业教学团队的要求,负责组建专业教研室,将专业当做项目来运作,教师与学生共同经历房屋施工建造的全过程,学习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专业基础课则从单独的专业公共课教研室聘请教师。教研室享有经费支配权和人员选聘权,同时对办学全过程负责并接受院、系两级的督导监督。实践证明,这种教研室模式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有效地提高了专业教学团队的积极性和工作效能。

采用“送、下、带、引、聘”多种形式相结合模式,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选送骨干教师读研、进修和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鼓励教师下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实践锻炼,考取专业执业资格证书,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以老带新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从企业引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从相关企业聘请兼职教师。

4.采用项目引导教学法组织实施教学,渗透工学结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逐步全面过渡为项目引导教学法,组建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团队;根据工作过程的要求设置教学项目,借助校内外实训基地,依据企业、行业标准,以一个完整的项目实施教学,按照建筑行业施工现场设置环境,通过现场实物展开教学,采用互动合作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具体工作。学生在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的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学习和培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与协调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独立获取信息、独立制订计划、独立实施计划、独立检查、独立评估的工作过程;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习得岗位职业技能,掌握专业知识,构建属于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要做到全过程开放,主要课程在实训基地完成,部分课程在施工现场完成,通过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校内教育期间采取模拟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在建筑实训基地“教、学、做”一体化模型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锻炼,安排学生既要动脑又要动手,实现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专项能力。校外教育期间,工作内容和外部环境完全处于真实的工作状态,全过程渗透工学结合的教学思想。

5.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高实践课教师队伍的素质。进一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在校内按照“营造真实环境,进行生产性实训”的原则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满足专业教学要求,以“训练”为主、“讲学做”相结合,为学生建立一个仿真的学习环境。在校外可以与企业联办实训基地,建立校企双赢的合作机制。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增强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硬件保证。同时,充分发挥外聘兼职教师在高职实践技能培养方面的优势。

四、展望

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各高职院校有着各自不同的思路,在此只是把我们的一些经验写出来,供各院校同仁探讨研究,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会愈来愈完善,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钟芳林,马宁,尚慧文.符合认知规律的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8(27).

推荐访问:工程技术 高职 探讨 建筑 建设

版权所有:纪锦公文网 2016-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纪锦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纪锦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6017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