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纪锦公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一副对联中的反腐倡廉

一副对联中的反腐倡廉

时间:2022-12-12 10:00: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山东省菏泽市及各县区主要负责人座谈时讲到了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是悬挂在河南省内乡县老县衙“三省堂”的一副对联,撰联者为清康熙年间的内乡知县高以永。习近平总书记说:“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是指领导干部要有公仆意识。清代学者申居郧说过这么一句话:“做官时,要往前想一想:我原不是官;又要往后想一想:我不能常有此官。寻取真我,方有着落。”这也可以说是对“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的巧妙诠释。在当今来说,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应该有这种“平常心”,更应该始终保持公仆意识。如今在我们的领导干部队伍当中,还有些人严重存在古代的“官本位”思想,认为“官”是老爷,老百姓是仆人,官欺民、民顺官是理所当然的,致使官民关系颠倒,人民公仆成了人民“老爷”。这显然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摆正“主人与公仆”关系。一些领导干部 “以官为荣”,有的甚至把官做得大小作为衡量个人成就价值的主要标准,千方百计跑官、要官,甚至买官。他们忘记了自己手中的权力,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

“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是指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如果把一个地方的干部群众、生产要素、发展文化、精神状态等资源比作水,这个地方的主职领导就是装水的器皿。器大则大,器正则正,器刚则坚,器明则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方的精神面貌、发展成效。从这个角度说,尤其需要一方为官者敢于担当。这就是“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的意义所指。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勤政务实、敢于担当,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实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高以永就可以说是一个有担当的官员。高以永到内乡上任之初,车子还在路上,就下车问百姓疾苦,确定赈济民困为施政第一要务,将种子、耕牛贷发给贫民,鼓励种植作物,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襄阳杨来嘉部常借农时越境骚扰,且诱贫民子女离家为其奴仆,如有逃脱,则捕系亲属邻人。以永莅政三日,有二悍卒公然称将军令缚人于市。”高以永听到后下令抓了两名士卒。此事报告南阳府知府,知府害怕得罪将军想放人,高以永坚持请知府呈报给臬司(主要负责刑狱诉讼事务的提刑按察使司),两个士卒最终受到制裁。自此,内乡县平静了。

“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是指领导干部要感恩群众。一个干部能够走上领导岗位,有所作为,固然与个人的勤奋努力是分不开的,但更重要的是组织的培养和群众的信任。但现实中,有些干部太把自己当成“官”了,忘了自己是“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的人民“公仆”。他们没有意识到“离开了位子,你什么都不是”,没有人民群众授予的权力和职位,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戴,领导干部本事再大也是“无用武之地”。懂得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对人生起码的认知和敬畏。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只有怀有对人民群众的感恩之心,才能摆正党群、干群关系,践行正确的群众观和权力观。值得警惕的是,有的领导干部忘记了人民的养育恩,对自己的地位和待遇总是不满意,有的把个人成长进步归功于自己能力强、有本事;有的感恩对象错位,不感恩组织和人民,而是感恩以亲亲疏疏画线的关系网、“小圈子”。陈毅元帅在《手莫伸》一诗中就告诫领导干部当饮水思源,是人民群众养育了我们,是党和组织培养锻炼了我们,领导干部是最应该感恩群众的。诗中写道:“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第二想到党培养,无党岂能有所作?第三想到衣食住,若无人民岂能活?第四想到虽有功,岂无过失应惭作。”领导干部只有如此,才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以一颗感恩的心去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工作,以感恩的心态去对待我们所接触的每一名群众,用优异的工作业绩报答党的培养和群众的养育。

“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是指领导干部要敬畏群众。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在真正的共产党人心中,老百姓是天。敬畏之光,烛幽以明。敬畏群众是感情,更是一种责任。常怀敬畏之心,恪守为政之德,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离群众近些、再近些,把为民造福的实事办得多些、再多些,我们才能从群众中不断汲取前进的力量。可有些党员干部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也是百姓”,也没有做到“莫以百姓可欺”。他们无所敬畏,天不怕、地不怕,百无禁忌,为所欲为,越“雷池”、闯“红灯”、破“底线”,其结果必然害人误己。那些心中没有群众的人,必然是目中无人、脱离群众,甚至欺压群众,站在群众的对立面,最终遭到历史唾弃。

古代的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明清时期,文人把题对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各级衙门悬挂对联也成了普遍现象。从思想内容来说,很多都是要求做官清廉和断案公正的,表明古代官员的心迹、抱负、政愿,也是对自己的警醒和对百姓的承诺。如今看来,这些对联也包含着反腐倡廉的内涵。它们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颇有文采。当然,也有一些官吏喜欢附庸风雅,借对联来标榜自己。但总体看来,这些对联对古代官员的规诫还是起到了一些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中学习时强调:“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而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副清代对联体现出反腐倡廉的含义,饱含朴素而又深刻的为政之道,仍然值得今天的党员干部好好体会反思

推荐访问:反腐倡廉 联中

版权所有:纪锦公文网 2016-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纪锦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纪锦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6017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