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王珉对照检查材料(5篇)肃王珉对照检查材料 清代职官的称谓 中堂:明清对大学士的称呼。唐代中书省设政事堂,为宰相办事处,后因称宰相为中堂。明、清大学士位同宰相,故称。太宰: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肃王珉对照检查材料(5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肃王珉对照检查材料
清代职官的称谓
中堂:明清对大学士的称呼。唐代中书省设政事堂,为宰相办事处,后因称宰相为中堂。明、清大学士位同宰相,故称。太宰:明清吏部、户部尚书的别称。阁部:明清时内阁大臣的别称。中翰:明清时内阁中书的别称。首辅: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清代领班军机大臣之权较重,一般亦称首辅。阁臣:明清时大学士的别称。大学士入阁办事,故称。贰卿:侍郎的别称。司农:亦称“大司农”,清代用作户部尚书的别称。司徒:亦称“大司徒”,清代用作户部尚书的别称。仪曹:唐以后礼部郎官的别称。部曹:清代六部之部郎称为部曹。大司马:亦称“司马”,明清时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大戎”:唐代兵部尚书的别称。“本兵”:明代兵部尚书的别称。司空:亦称“大司空”,明清时用作工部尚书的别称。大秋:唐代用作刑部尚书的别称。小秋:唐代刑部郎官的别称。都老爷:明清时对都察院长官都御史的俗称。掌宪:清代都御史的别称。总宪:清代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都御史古称宪台,故称。副宪:清代都察院副长官左副都御史的别称。中司:清代御史中丞的俗称。老道长:明清时大僚对各道御史的尊称。储端:清代太子詹事的别称。翰长:对翰林前辈的尊称。光学:清代翰林学士的别称。庶常:清时庶几士的代称。乐卿:唐以后太常卿的别称。
1
少卿:太仆卿的别称。
总督:也通称部堂、制军、制台。官名。清代地方最高官员,辖一省或二、三省,综理辖区内的军民要政,正二品,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为便于节制辖区内的军队和督核官吏,一般都兼兵部尚书和右都御史衔。清中叶后设总督大致为八人,计直隶、两江、两广、湖广、闽浙、云贵、陕甘、四川各一人,清末又增设东三省总督。另设有漕运总督,专司各省转漕的粮政;河道总督,专司黄河、运河的堤防疏浚等事。
巡抚:一般又通称抚台、抚军、部院、中丞。清代以巡抚为省级的地方长官,会合总督总揽一省军政大权,从二品,加侍郎衔为正二品。清代于山东、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湖北、湖南、陕西、新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十五省各设巡抚怡人;直隶、甘肃、福建、四川不另设巡抚,有总督监管。为便于节制本省军队和监察官吏,巡抚例兼兵部侍郎和右副都御史衔,一般又通称为抚台、抚军、部院、中丞。巡抚官阶虽较总督略低,但与总督一样,都是直接对皇帝负责。中丞:官名。清代对巡抚的别称。秦、汉时御史大夫的属官有两丞即御史丞和中丞。中丞居殿中故以为名。掌管兰台图书秘籍外督部刺史内领诸御史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因其负责察举非法故又称“御史中执法”。东汉以来御史大夫转为大司空中丞即为御史台之长。历代多沿置或为御史大夫之副或为御史台之长。明初置都察院其中副都御史的职责与前代御史中丞基本相同。清代以右副都御史为巡抚的兼衔故将“中丞”用作对巡抚的别称。
御史中丞:清代,因巡抚兼右副都御史,故沿称巡抚为中丞。官名。秦始设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之辅。御史中丞虽为御史大夫的属官,但也有权监察御史大夫,而且在行使监察权时依法弹劾,不受御史大夫或其他官员限制。汉御史中丞辅佐御史大夫主管御史台。西汉初期,由于御史大夫主要担任副丞相之职,平时需要处理大量行政事务,“鲜临府事”,因而御史中丞实际上成为御史府主持常务的长官。西汉末年御史大夫更名为大司空,御史中丞遂成为御史台实际长官。
2
东汉以后至南北朝,御史中丞正式成为御史府的最高长官,独立行使监察之权。由于御史中丞执法殿中,接近皇帝,所以在两汉时期御史中丞位要权重。为表示对御史中丞的尊宠,东汉光武帝特命御史中丞在朝会时与司隶校尉、尚书令专席而坐,号称“三独坐”。魏晋南北朝时,御史台脱离少府,御史中丞直接由皇帝领导,其地位进一步提高。当时,御史中丞不但可以纠举百官,而且连尚书、王侯皇族有失也要纠察,其权限甚至扩大到可以“风闻奏事”的程度。御史中丞的权限在这一时期的不断扩大,与皇权要通过御史台同门阀大族斗争有很大关系。唐代复以御史大夫为御史台长官,御史中丞为其副。宋代虽设御史大夫,但常缺位,又是加官,不管御史台事务,而由御史中丞代行其职。元丰改制时,废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代行御史大夫之职,为御史台长官,但往往不委以专任,而多由其他官员兼任,甚至缺人也不增补,故而大大削弱了御史中丞作为监察官员的作用。元代的御史中丞为御史台副长官,但官秩却提高到正二品,为历代最高。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废御史中丞之名,副都御史可与御史中丞相当。
布政使:布政使又称“藩台、藩司”。官名。清制各省设督、抚为最高长官,布政使隶属于督、抚,主管一省的财政、民政和人事,从二品。每省设布政使一人,只江苏二人(一驻江宁、一驻苏州)。方伯:明清时代对布政使的别称。古代诸侯中的领袖之称,谓为一方之长,明清时用作对布政使的称呼。清代定布政使为总督、巡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康熙六年(1667)后,每省设布政使一人。
按察使:按察使又称“臬台、臬司”,清末改称提法使。官名。清代设按察使,隶属各省督、抚,主管一省的司法,正三品。廉访:清代尊称按察使为廉访。官名。宋徽宗政和年间设“廉访使者”,元代有“肃政廉访使”,皆称廉访。
提学使:官名。1726年设提督学院,长官称提督某省学政,简称学政,派往各省专掌生员之考课黜。学政均由侍郎、京堂、翰林、科道等官中进士出身
者选派,三年一任。不论本人官阶大小,在充任学政期间,与督抚平行,有“学台”之称。清末改称提学使,隶属督、抚,辛亥革命后撤销。
3
学使:是省里主管教育的官员。清代省一级主管教育的官员(主持院试的官员),各省称:提学道、提督学政、督学使者(简称:学道、学使、提学,俗称“学台”,又称宗师)。
道员:官名。道员别称道台。俗称“道台”。明太祖取鉴元末地方势重而尾大不掉的教训,废行中书省,以都指挥使司、布政司、按察司同为一省长官。由于布政、按察二司辖区广大,遂把一省划为若干区域称为“道”,由布政司佐官参政、参议,分守各道钱谷,称为分守道,也简称为守道;按察司之下设按察分司,有按察司的佐官按察副使、佥事分理各道刑名,称为分巡道,也简称巡道,这是道员称谓之初。明代道员是差使本身无品级,其品级视其带衔而定。清乾隆十八年(1753)裁去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专设分守、分巡道,其职掌也逐渐不分,多兼兵备衔管辖府州,成为省以下和府州之间得一级行政区划,道的长官,叫做道员,一律定为正四品官。此外,又设督粮、盐法等道,清末更在各省置巡警、劝业二道,各司其专职。观察:为清朝道员的俗称。
太守:明清时专以称知府为太守。官名。习惯上称知府、知州为太守。太守本为战国时对郡守的尊称。秦代设郡守管理一郡政务。汉景帝时改郡守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魏晋冀南北朝时沿丞太守。隋代将东汉末年以来的州、郡、县三级改为州(郡)、县两级,州郡没有区别,而州长官称为刺史,郡长官仍称太守。宋代改郡为府为州,知州为长官,但习惯上仍称知府、知州为太守。刺史:习惯上以刺史、太守为知州的别称。官名。西汉设置,为地方行政长官之一,其职责为巡察郡县,官阶低于郡守,后改称州牧。自三国至南北朝,一般以都督兼任刺史。隋代刺史是州一级的长官,地位相当于汉代的郡守。唐代沿置,但刺史地位发生了变化,节度使常常以中央大员的身份兼观察使,又兼所在州刺史,统制数郡,成为权力很大的地方军政长官。宋以后废“刺史”一名,设知州,管理一州行政事务。习惯上以刺史、太守为知州的别称。
通守:官名。清代为通判的别称。隋炀帝时置,为郡太守之副,不久废。通判,宋代开始在诸州府设置,是仅次于州府长官的要职,有共同处理政务的权力,
4
凡州府公事,和长官连署,并握有监察官吏的实权,号称“州监”。明清于各府亦设,掌管粮运及农田水利等事务,清代另有州通判,简称州判。
知府:官名。始置于北宋,为“权知某府事”之简称。是宋代地方行政区域——府的最高行政长官。知有主持之意。府之本意,为官吏治事之所,引申为政府的官僚机关。宋代府是路之下的地方行政单位,下领州县,各府领县不一。宋代府有监州之责,其规格高于州,常以卸任之宰相或大臣出任执事于府,这类府官在官衔上称“判某府事”而不称“知某府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蔡京既请以太子领开封牧,又请以文臣为尹京府长官牧尹并置中央政府渐不再派京官知府事。南宋知府成为地方官正式定置。元代府官称尹或知府,另有达噜噶齐,地位略高于尹或知府,同领府事。明代府取州之地位而代之,中央对府官的人选特别重视,史称“明世府官”。明知府久于任所,不轻易召调,治绩优良者于原任就地升官至三品、二品。明府有160个,分军民府、御夷府、普通府三类,下辖州、县。知府的执掌《明史·职官志》有载:“知府掌一府之政宣风化平狱讼均赋役以教养百姓。”知府的佐属有同知、通判、推官等,掌清军、巡捕、粮道、劝农、水利、屯田、牧马、刑名等工作。清知府秩四品,“统辖属县宣理风化平其赋役听其狱讼考核属吏兴利除害。”知府佐属有同知、通判,分掌粮、盐、督捕、江海防务及农田水利等工作,下属“经历”、“知事”、“照磨”、“司狱”等吏,另外还有“盐茶大使”、“室课大使”、“营仓大使”、“递运大使”等。權守(权守):旧指一个地方主官下的次官,称为“权守”。清代指知府。梁章钜在《五郡守诗》中云:“道光戊申初冬,浙江大府以各属县催征不力,将绍兴、湖州、温州、台州、金华、严州五太守,并奏请摘去顶戴,时恭儿以权温州事,亦与焉,余勉之以诗云……”。附录《摘顶记》云:“恭儿權守温州,余就养郡斋一年矣。”是时,梁恭辰为温州府知府。
司马:明清称府同知为“司马”。官名。西周始置。春秋战国时沿置。除掌军政外,还兼掌制赋,教军旅等,是治军的最高长官,其佐助称为少司马。从隋代开始,不再设大司马,明清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侍郎则称少司马。隋唐时州府佐吏有司马,位在别驾、长史之下,明清因以称府同知为“司马”。
5
大令:“令”、“大令”即县令。①古代对县官的尊称。秦、汉县制大县长官称“令”,由大县之令而有“大令”之名。龚自珍《定庵集》续集三《识某大令集尾》:“大令为儒非能躬行实践平易质直也。”②东晋中书令的俗称。据《晋书·王珉传》所载,王珉代王献之为中书令时,称其为小令,而王献之为大令。晋之中书令实为宰相之任。《文献通考·职官三》:“(晋)中书监令常管机要多为宰相之任。”《册府元龟·宰辅总序》:“晋司徒丞相两不并置中书之署实总机要是为宰相以毗大政。”中书令职任重大尊为大令。
年伯:指与父同年登科的长辈。明以后,泛称父辈,不问是否同年,都称年伯。《聊斋志异·小梅》:“年伯黄先生,位尊德重。”
农部:户部的别称,户部官员有户部尚书,侍郎,员外郎,主事。
参军:官名。东汉末年,曹操以丞相总揽朝政,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之名义办事。此为简称“参军”之始。后直至南北朝时代始正式官名化,凡诸王及将军开府者,皆置“参军”,为重要幕僚。南朝梁代,于皇子府中置长史、司马、谘事参军和中录事、中记事、中直兵等“参军”,又有“记事参军”、“正参军”、“行参军”,以“参军”命名的官颇多。隋唐时代仿南北朝制,于诸卫及王府官中俱置“录事参军事”等官。唐代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府置有“录事参军”、“仓曹参军”、“兵曹参军”、“铠曹参军”等。在诸卫中,于左、右卫置“录事参军事”、“兵曹参军”、“骑曹参军”、“胄曹参军”,其它诸卫亦同。在地方上,于大、中、下都督府均置“录事参军事”及工、仓、户、兵、法、士六曹参军事。京兆、河南、太原等府置“司录参军”以及工、仓、户、兵、法、士六曹参军事。在上、中州置“录事参军事”及工、仓、户、兵、法、士六曹参军事。下州仅置司仓、司户、司法三曹参军事。宋代仿唐制,大都督府置“录事参军事”,各州于知州事的属官别驾、长史之下,有“录事参军”、“户曹参军”、“仓曹参军”、“司法参军”、“司理参军”等职。宋代散官中有“参军事”之官,无职掌,亦简称“参军”。明清时代,亦称“经历”为“参军”。
6
参戎:即参将,地方武官的名称,为提督之属官。游戎:即游击,地方武官的名称,为提督之属官。
座师:明清两代科举中,进士、举人对主考官或总裁官的尊称。明清科举乡试、会试中式者,称主考官或总裁官为座师。因当时严禁门户投帖,只写姓名不称门生,在书启中称受业。明清考中举人、进士的人称主考官或总裁官为座师。主考官聘有若干同考官分房阅卷,考中举人、进士的人对批阅或推荐他们卷子的同考官则称为房师。
比部:刑部之郎官称为比部。魏晋以后的一种司法机关。魏晋南北朝时,尚书设立比部曹,掌法制、律令。隋唐以后,中央最高司法机关——刑部的下面设比部,长官为比部侍郎或郎中。掌管公私债务、徒役公程、赃赎物品等的检察、申报事宜。《旧唐书职官志》:“刑部,尚书一员,侍郎一员。……其属有四:一曰刑部,二曰都官,三曰比部,四曰司门。”宋仍设比部,金元废。明清把比部作为刑部司官的一般称呼。
明府:原为汉代对郡守的尊称,即“明府君”的省称。唐以后则多用以称县令。
明经:原为科举考试中的一个科目,汉代以明经射策取士。明清时对贡生的敬称。
员外:清代以郎中、员外郎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明清时中央各部设员外郎,地位在主事之上。【释义】员外,官名,全称员外郎,有“定员外增置”之意。【沿革】三国魏末始置员外散骑常侍,晋初又置员外散骑侍郎。南北朝时,又有殿中员外将军、员外司马督等,都在官名上加“员外”。隋开皇六年(568),在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次官。唐、宋、辽、金、元、明、清沿其制,以郎中、员外郎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时号“员外”,实已在编制定员之内。此外,唐、宋、辽、金在尚书省左右司郎中下,也有员外郎。元属中书
7
省。清代理藩院、太仆寺、内务府等也有员外郎。员外郎简称外郎或员外,通称副郎,秩多为六品或七品。【俗称的含义】随着时间推移和官制改革,明朝以后员外郎成为一种闲职,不再与科举相关,而渐渐和财富联系在了一起,只要肯花银子,地主和商人都可以捐一个员外官职来做。好比现今的某些“顾问”、“调研员”之类头衔。财富是得到仕途功名的捷径,而头悬梁锥刺股、十年寒窗之苦尽可以统统免去。员外郎作为禄星,由他来保佑读书人状元及第、金榜题名,这多少有些讽刺意味。但即便是如此塑造,还是不能解决角色重复的问题,因为福星的尊贵其实已包含富贵的含义。
8
篇二:肃王珉对照检查材料
[纪检监察]中央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回头看进一步净化和修复政治生态对照检查材料
中央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回头看进一步净化和修复政治生态对照检查材料
根据区纪委和区委组织部关于“开展中央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回头看彻底肃清王珉等人恶劣影响进一步净化和修复政治生态”的有关部署要求,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我紧紧围绕自身实际,认真查找不足、剖析原因,进一步明确整改方向和整改措施。现将个人对照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本人对领导班子查摆出的问题,涉及分管工作负有主要责任的;涉及到全局工作负有个人责任的,将一一认领并坚决整改。同时自己还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一)在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方面:政治纪律认识深度不够、规矩意识不强我是从基层成长起来的一名党员干部,对党和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和崇高的敬意。一直以来,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上,都能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但通过认真学习,对照党中央的纪律、规矩要求,从我自身来讲,在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工作纪律上存在着一些打折扣的现象。一是对政治纪律认识不够深。认为在行动上与党的要求保持一致就行了,思想认识无所谓,对社会上一些错误的政治言论没有主动抵制,存在麻痹思想。二是政治觉悟不够高。习惯于只把自己当成是管武装工作的干部,认为执行党纪党规是党工委和纪工委的工作,与自己关系不大,谋划工作时过多关注自己负责的工作领域。三是平时很少注重政治纪律方面的学习,没有把违反党的政治纪律做为不可触摸的高压线来对待,对的规定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涉及面太广,许多又都是小事儿,所以对于一些条款不能烂熟于心.四是政治敏锐度不够高.在中央提出“彻底肃清薄熙来流毒和王珉等人恶劣影响,进一步净化和修复政治生态环境”时,自己认识不到位,认为这都是上级的事,自己这个级别的小人物没什么可肃清的,没有把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当成是每一名党员的第一责任,所以把中央巡视组的反馈当成了事不关己的原则性问题去对待,有不以为然的态度和想法。(二)在履行管党治党责任方面:主体责任认识不清、落实不到位存在认为自己是分管武装工作的干部,不存在管党责任人的角色,所以做好自己分管的工作就行了,街道党建工作不是自己份内事的错误想法。对党的领导在认识上一定程度弱化,对自己应负的管党治党“一岗双责”的责任在认识上模
糊。有管好自己、干好本职就行了的思想,没有充分发挥好党工委委员的作用,遇到班子研究重大事项和工作决策时,认为自己的上面有组织、有领导,用不着自己再多言多语;对自己分管工作,更多地是提出工作上的要求,没有开展党性党规和党风廉政方面的教育,忘记了自己也肩负着一份管党治党的责任。
(三)在发展思路方面,放松自我要求、安于现状存在着安于现状的自我满足感,有不出事就是好干部的心理。导致工作上自加压力不足,没有了十足的工作热情,没有了十足的工作干劲,没有了主动参与街道其他工作的积极性,满足于干好自己的工作,能把自己的工作干到上级认可就大功告成的小富即安的现状。(四)在工作作风方面,深入基层不够、存在形式主义存在认为自己分管的工作原则性比较强,不允许创新,能依规干好就行了的观点.所以本着按部就班地照常规和惯例去做的原则去开展武装工作,总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落实任务,只盼上级能够认可和说好,所以有时存在形式主义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自己分管的工作不是重点部门,基层都很忙,帮不上忙就别老下去,别给基层添麻烦的想法,所以自己深入各基层单位开展调研和走访不够,民情民意不能更多地收集上来,说严重些,这也是失职的表现。二、存在问题的原因1、不注重理论学习,政治素质不高。一是没有把理论学习放在重要位置,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在学习上时不时产生麻痹、松懈思想,不自觉地就放松了学习。二是学习上存在随意性、实用性、片面性,缺乏对政治理论的系统研究和深刻理解。三是理论学习不能学以致用,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只满足于记住几条重要论断和几句讲话,不能用马列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于是自身修养就差了,政治意识、政治规矩就没有了。2、服务群众观念淡化,宗旨意识不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整个社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加之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多多少少对自己思想深处也有冲击,理想信念有所动摇和缺失。在具体工作中,有时不能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是更多地考虑上级满意不满意,领导高兴不高兴,对自己是否有利。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就会淡化、群众观点就会淡化,缺少了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与基层和群众的距离疏远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就缺乏了。3、奉献意识淡薄,党性修养不够。作为一名党员,特别是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虽经党培育多年,但随着身份变了、地位变了,工作忙了、事情多了,党性锻炼的主动性、自觉性却慢慢放松了,党员意识不强了,把党员标准降低成了“不
贪不占”就是好党员,把“牺牲奉献”当成了“语录”和“口号”,把向英雄模范人物和优秀党员学习看成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党员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因此而逐渐淡漠了,奉献精神就更谈不上了。
三、整改落实情况一是筑牢思想堤坝,坚决维护中央权威。自己要从政治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不移地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中央要求的坚决照办,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要时刻把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放在首位,把它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奋斗动力和行为坐标。二是服从整体安排,坚决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做为党工委委员和武装部长,自己有进一步明确管党的主体责任和具体责任,要牢固树立不管党治党就是严重失职的观念,做到工作和党建责任两手抓两手硬。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树立坚定的意志和工作信心,要注重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勤于思考,用新的思维去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立足自己岗位,认真扎实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三是加强自身学习,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在今后的工作中,注意学习方式,增强紧迫感,系统全面地学习政治理论、党章党纪、学习好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为做好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做一个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人,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学习党纪法规,把纪律挺在前面,树牢宗旨意识,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打好防止权力腐败的预防针,念好权力的“紧箍咒”,扎牢制度的“笼子”,把对纪律、法律的敬畏转化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四是树立正确三观,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牢固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党的事业之中,坚持党的事业第一。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不奢侈浪费,不追求享受;在思想上自觉抵制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在工作上吃苦耐劳,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永葆一个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总之,针对以上分析出来的问题和制定的整改措施,我将在今后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时时自查自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加强修养,锤炼党性,争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共产党员。
篇三:肃王珉对照检查材料
中央第六巡视组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情况报告
XXX县城乡规划局
按照2018年7月23日县委第XX次会议精神,8月3日,我局召开领导班子会议,专题研究部署中央第六巡视组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工作,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对照中央第六巡视组反馈的5个方面的突出问题进行自检自查和制定整改落实方案,同时对中央巡视组提出的6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安排部署。
一、制定整改落实方案我局成立以XXX局长为组长的整改落实领导小组,分管局长为副组长。XXX局长主要负责全局的整改落实,为第一责任人,XXX副局长主要负责党建、党支部、办公室、管理股、测绘股的整改落实工作,XXX副局长主要负责审批股、财务股的整改落实工作。方案要求局班子要深入贯彻落实县委第XX次会议精神,提高政治站位,针对中央第六巡视组提出的5个问题进行自检自查,逐个对照分析查找问题严肃整改,按照6个意见和建议逐条落实,把意见和建议落实到行动上。要求全局上下深入学习中央巡视组反馈意见,全体干
部认真对照检查,加强作风建设,加强服务意识,加强组织建设,特别是党员同志要树立公仆意识,敢于担当、敢于同不良行为作斗争,全体党员要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讲话上来。
二、认真对照查找5个方面的问题领导班子带头查找5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方面是否有差距,是否存在贯彻不深入不扎实、学用“两层皮”,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四个着力”“三个推进”重要指示精神是否不到位,消除薄熙来、王珉恶劣影响是否彻底,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是否落实到位。第二是否在选人用人方面存在带病提拔,组织建设过程中是否存在薄弱环节;党内政治生活不严肃的问题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否存在薄弱环节。第三干部作风是否存在转变不到位、不担当、不作为等问题;是否存在“忽悠现象”、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顶风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第四是否存在从严治党力度不够、腐败为题依然突出的问题。第五是否存在落实中央巡视整改要求不到位,整治“圈子文化”不彻底,走形式,超职数、超规格配备干部等问题。三、如何落实6个方面意见和建议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旗帜鲜明。始终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着力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在结合实际贯彻落实上下功夫,切实解决学习流于形式、学用“两张皮”等问题,消除“温差”,补齐“落差”,纠正“偏差”。坚决把领导带头落实到位,我局党支部多次召开会议,组织我局机关领导干部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谋划新时代政法工作发展思路。机关领导班子成员充分发挥示范表率作用,组织中心组成员集中学习,带头把十九大报告、新修订党章等作为“口袋书”“枕边书”“案头书”随时开展学习,带动机关形成浓厚学习氛围。
2.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我局党支部通过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进一步严格落实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党日等组织生活制度,引导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经常性提醒和批评等各项组织生活制度。深入贯彻“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要求,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坚决防止和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坚决肃清薄熙来、王珉和辽宁系统性拉票贿选问题恶劣影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持续净化修复政治生态。加强督
促检查和指导,定好标准、把严尺子,切实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不断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3.要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严格落实好干部标准,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鲜明用人导向,坚决把选人用人问题解决好,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贯彻执行党的选人用人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人才选拔、任用和管理工作机制。为科学选人、用人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管理办法,夯实了选人用人工作基础。
4.要聚焦整治“四风”问题,坚决防止和纠正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不断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巩固做实经济数据成果,切实解决干部精气神不足、不担当不作为。落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深入整改存在问题,在找准找实班子和党员干部不作为、不担当问题的前提下,领导班子将梳理出存在或可能会发生的突出问题进行分类,制定了整改责任分解表,根据工作责任分工,班子成员分别与所属各股室负责人进行了谈话提醒,各股室负责人与本部门的人员进行了谈话提醒,由上至下层层传导压力,形成自上而下深入开展整治活动的强大推力。并集中开展“圈子文化”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小圈子”、搞“帮派”现象排查,建立问题台账。
5.严格组织生活制度。我局党支部把严格组织生活制度作为支部建设重要抓手,作为年终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以责任落实推动工作落实。要层层压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认真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确保责任全面覆盖、落实到底,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持减存量、遏增量,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党员干部要胸怀坦荡,听得进不同意见,容得下尖锐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达到“团结-批评-团结”的目的。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建设清廉为官、事业有为的“两为”型干部,努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
我局以中央第六巡视组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工作为契机,深刻反省,聚精会神抓党建,把管党治党的螺丝拧得更紧,以永远在路上的坚定和执着,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持续净化修复政治生态并做好巡视“后半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