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纪锦公文网>专题范文 > 读后感 > 2023年度《爱智慧》读后感3篇(全文完整)

2023年度《爱智慧》读后感3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3-30 15:35:03 读后感 来源:网友投稿

《爱的智慧》读后感1  这是于永正老师写给他初为人师的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他在教师的岗位上兢兢业业50载,仍然保持一颗孩子般的童心,真是难能可贵。读完这些建议完全能感受于老师的坚持,我也被他的质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爱智慧》读后感3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爱智慧》读后感3篇(全文完整)

《爱的智慧》读后感1

  这是于永正老师写给他初为人师的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他在教师的岗位上兢兢业业50载,仍然保持一颗孩子般的童心,真是难能可贵。读完这些建议完全能感受于老师的坚持,我也被他的质朴,他的博爱所感染。他真是一名真正伟大而光荣的人民教师。

  这20条建议是于老师几十年来宝贵的教学经验,这些建议中的每一点都是很贴心、重要。于老师说:“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不要太厉害。”确实如此,有时候有的老师罚写10遍交上去的还是错,罚100遍的结果是一遍不写。再严厉的要求,提出的前提都是孩子能去执行,有希望完成,且在执行后切实受到教育,而不该是老师解气和转圈的显摆。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老师应该有一份好心态,允许其行为上的反复,只要他是一次次反复螺旋上升中就可以了。我最喜欢的老师的一句是:“认准的事情就要坚持做,做到底,做一辈子!”我不是从事教育事业的,但是我听出了于老师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坚守。就是因为有很多于永正这样优秀的教师工作者,社会对教师的尊重与日俱增,他是优秀教师的代表。

  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三尺讲台,极度春秋,当繁华落尽,我们都应该像于老师一样勇于为自己的事业奋斗终身。


《爱的智慧》读后感3篇扩展阅读


《爱的智慧》读后感3篇(扩展1)

——《*智慧》的读后感3篇

《*智慧》的读后感1

  “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易中天“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这是易中天先生书中的一句话。没错,知识是普存的,但能否变成智慧,是因人而异的。我们可以学习知识,但并一定会转化为个人智慧,只有经过思索,提炼升华,真正与个人的思想融合的知识,它才会成为智慧。这是一个学习过程,而这个过程的转折点,是“领悟”。如何领悟,可能我们需要他人的点拨,或者说是启迪。易先生的《*智慧》正是这样一本启迪智慧的书,让我们从*古代文化精华中汲取知识的养料,转化为自身的智慧。易先生的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我向来喜欢。读他的书仿佛他就在你的面前讲述,娓娓道来,条理清晰且观点鲜明。这本《*智慧》也不例外。本书分为六个部分,也是易先生六场讲座整理后的讲稿,分别是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没有功底去研究古老的周易,中庸,老子,那么,听易先生这样启发式的讲解便成了学习*古代文化最好的办法。不求融会贯通,只要有所启发就好。《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教会我们怎样看问题。《周易》的启示主要有四条:忧患意识、理性态度、变革精神、中庸原则……

  我有时觉得现代的人,是沉重的。压抑的心情、伪装的表情、麻木的感情,人们开始喜欢放松,开始追求用更轻松的形式和更愉悦的感受去享受知识。易先生的幽默,天衣无缝的切合了现代的思潮。我也是这样的人,我喜欢轻松、幽默的方式。于是对于我来说,上的课要尽量风趣;看的.电影要尽量喜剧;读的书也要尽量幽默。所以我喜欢易先生。

  我有时觉得现代的人,是浮躁的。浮躁的为人、浮躁的处世、浮躁的学习。在机场的候机室,人们除了打牌就是看手中的电影、除了听歌就是在聊天,很少见到有人正儿八经的读正儿八经的书。浮躁的社会让人也渐渐地变得浮躁起来。


《爱的智慧》读后感3篇(扩展2)

——《中国智慧》的读后感

《中国智慧》的读后感1

  “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易中天“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这是易中天先生书中的一句话。没错,知识是普存的,但能否变成智慧,是因人而异的。我们可以学习知识,但并一定会转化为个人智慧,只有经过思索,提炼升华,真正与个人的思想融合的知识,它才会成为智慧。这是一个学习过程,而这个过程的转折点,是“领悟”。如何领悟,可能我们需要他人的点拨,或者说是启迪。易先生的《*智慧》正是这样一本启迪智慧的书,让我们从*古代文化精华中汲取知识的养料,转化为自身的智慧。易先生的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我向来喜欢。读他的书仿佛他就在你的面前讲述,娓娓道来,条理清晰且观点鲜明。这本《*智慧》也不例外。本书分为六个部分,也是易先生六场讲座整理后的讲稿,分别是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没有功底去研究古老的周易,中庸,老子,那么,听易先生这样启发式的讲解便成了学习*古代文化最好的办法。不求融会贯通,只要有所启发就好。《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教会我们怎样看问题。《周易》的启示主要有四条:忧患意识、理性态度、变革精神、中庸原则……

  我有时觉得现代的人,是沉重的。压抑的心情、伪装的表情、麻木的感情,人们开始喜欢放松,开始追求用更轻松的形式和更愉悦的感受去享受知识。易先生的幽默,天衣无缝的切合了现代的思潮。我也是这样的人,我喜欢轻松、幽默的方式。于是对于我来说,上的课要尽量风趣;看的.电影要尽量喜剧;读的书也要尽量幽默。所以我喜欢易先生。

  我有时觉得现代的人,是浮躁的。浮躁的为人、浮躁的处世、浮躁的学习。在机场的候机室,人们除了打牌就是看手中的电影、除了听歌就是在聊天,很少见到有人正儿八经的读正儿八经的书。浮躁的社会让人也渐渐地变得浮躁起来。


《爱的智慧》读后感3篇(扩展3)

——母狼的智慧读后感

母狼的智慧读后感1

  今天下午,我在学校读了一篇小短文,名字叫《母狼的智慧》。

  文章讲述一只母狼,带她的子女们过河,她想,要是只有一只小狼,我可以直接叼在嘴里过河,但那么多只,一只只带子怕出事。于是,她咬死一只动物,把那动物的胃吹足了气,再用牙齿紧紧扣住蒂处,像一个皮,就这样,它们全家过河。

  有一次,一个护林员追赶这只带着小狼的母狼,母狼跑的不快因为两只小狼一下爬上了一个巨大的沙丘。护林员很吃惊,还是爬上了沙丘,他把狼杀死带了回去,发现小狼不见了,于是他决定回去看看,快到深夜,一堆骆驼烘冒着白烟。

  护林员轻轻的扒开粪,看到了两只小狼,护林员这才明白,那只母狼,为了保护它的幼崽,先用爬坡来延迟护林员的速度,赢得了隐藏儿女的时间,又巧妙地用尾巴抹*痕迹,以一死换回孩子的生命。

  读完这文章,我非常的敬佩这只母狼,因为它聪明而又勇敢,知道怎样做一个过河,知道爬上高坡来延迟护林员的速度,赢得足够的时间来隐藏儿女还会用尾巴抹*痕迹。而且它还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我从全力向相反的方向奔跑,以一死挽回孩子的生命看出,它为了保住孩子的生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我非常喜欢短文中的这只母狼。


《爱的智慧》读后感3篇(扩展4)

——《*智慧》读后感10篇

《*智慧》读后感1

  “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易中天“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这是易中天先生书中的一句话。没错,知识是普存的,但能否变成智慧,是因人而异的。我们可以学习知识,但并一定会转化为个人智慧,只有经过思索,提炼升华,真正与个人的思想融合的知识,它才会成为智慧。这是一个学习过程,而这个过程的转折点,是“领悟”。如何领悟,可能我们需要他人的点拨,或者说是启迪。易先生的《*智慧》正是这样一本启迪智慧的书,让我们从*古代文化精华中汲取知识的养料,转化为自身的`智慧。易先生的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我向来喜欢。读他的书仿佛他就在你的面前讲述,娓娓道来,条理清晰且观点鲜明。这本《*智慧》也不例外。本书分为六个部分,也是易先生六场讲座整理后的讲稿,分别是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没有功底去研究古老的周易,中庸,老子,那么,听易先生这样启发式的讲解便成了学习*古代文化最好的办法。不求融会贯通,只要有所启发就好。《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教会我们怎样看问题。《周易》的启示主要有四条:忧患意识、理性态度、变革精神、中庸原则……

  我有时觉得现代的人,是沉重的。压抑的心情、伪装的表情、麻木的感情,人们开始喜欢放松,开始追求用更轻松的形式和更愉悦的感受去享受知识。易先生的幽默,天衣无缝的切合了现代的思潮。我也是这样的人,我喜欢轻松、幽默的方式。于是对于我来说,上的课要尽量风趣;看的电影要尽量喜剧;读的书也要尽量幽默。所以我喜欢易先生。

  我有时觉得现代的人,是浮躁的。浮躁的为人、浮躁的处世、浮躁的学习。在机场的候机室,人们除了打牌就是看手中的电影、除了听歌就是在聊天,很少见到有人正儿八经的读正儿八经的书。浮躁的社会让人也渐渐地变得浮躁起来。

《*智慧》读后感2

  快乐的假期快过完了,暑假期间我除了做作业,还去了澳门、梅州旅游。另外我还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做《*少儿智慧宝典》。

  这本书中有19个主题,主要有奇妙的太空、智慧的奇迹、名人名言、榜样的力量、读书的快乐、科学的精华、伟大的瞬间、大自然的奇观及世界的奥秘等章节。

  从这本书中我知道了许多没有学到的知识,比如:七大洲名称的由来,四大洋名称的由来,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两个半球的划分等。其中,古代世界七大奇观和两个半球的划分是我最喜欢的章节。

  在历史上,人们习惯把地中海一带的古代七种著名的建筑物和雕塑品,称为“世界七大奇观”,主要包括古代埃及金字塔、古代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及太阳神巨像等。

  地球是人类的家,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对地球有了很多认识,并根据不同的需要,对地表进行了各种两个半球的划分。除了我们已经熟悉的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以外,还可以分为水陆半球和昼夜半球。

  通过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对历史、天文及地理等知识有了初步了解,最让我惊喜的是有一些爸爸妈妈没有告诉我的知识,我通过读这本书都知道了。所以,同学们,我们要多读书,有个名人说过:读书就是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智慧》读后感3

  《*智慧》里面讲述了六个方面内容,具体包括: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可谓精妙解析了*原典的精髓,值得广大传统文化研究者及其爱好者阅读。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是没有功底去研究古老的周易,中庸,老子的,那么,听易先生这样启发式的讲解便成了学习*古代文化最好的办法。不求融会贯通,只要有所启发就好。

  第一部分是《周易》。《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周易”似乎是很神乎其神的。其实我就很怀疑它的科学性。不过,现在很多人对它推崇有加,还有不少大学开设了《风水》专业课程。现在,在我看来,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教会我们怎样看问题。

  第二部分是《中庸的原则》。一说“中庸”二字,首先给人印象一是儒家思想,二是没有原则。是儒家思想固然没错,但是说它没有原则就不对了。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不就是原则吗?其实,中庸不但是讲原则,而且中庸本身就是原则,是最高的原则。

  最感兴趣的第五部分是《魏晋的风度》。好玩?好奇?我不知道该用什么合适词来形容我对《魏晋的风度》的感觉。所谓“魏晋风度”,是一种什么样的风度呢?怪异的风度。比如说,“建安七子”之一王粲死了,当时官至“副*”的曹丕竟然在追悼会上让大家学驴叫,原因是王粲生前喜欢驴。结果追悼会上就一片驴叫声。你说一个重要人物到场,你不至悼词也就罢了,竟然叫大家学驴叫?——这成何体统?还有那个刘伶喜欢裸身在家喝酒。另一件事,晋元帝司马睿生儿子,大宴群臣,给予封赏。有个叫殷羡的官员说,陛下生下龙种,臣等高兴是高兴,只是无功受禄,很惭愧啊!晋元帝说,你惭愧什么!朕生儿子的事,还能有你什么功劳?你说好玩不好玩?也许你会说,这是编的吧?如果编的,那也是刘义庆编的。这类故事在《世说新语》里比比皆是。好玩归好玩,不过我认为这些看似荒诞或者匪夷所思的故事,其实体现了一种价值,一种崇尚和追求,那就是:真性情,高智商。还有魏晋玄学也很有意思,单就那个“清谈”就让我感到“好玩”魏。

  易先生的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他的书仿佛他就在你的面前讲述,娓娓道来,条理清晰且观点鲜明。读他的书让人如沐春风,不忍掩卷。

《*智慧》读后感4

  对于易中天先生的书,我向来敬爱有加。他作品语言风趣幽默,娓娓道来,叙述问题*民化,易于理解,易于接受。读到会心处,合卷细品,真是其乐融融。最近,我读了他的《*智慧》一书。

  《*智慧》里面讲述了六个方面内容,具体包括: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可谓精妙解析了*原典的精髓,值得广大传统文化研究者及其爱好者阅读。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是没有功底去研究古老的周易,中庸,老子的,那么,听易先生这样启发式的讲解便成了学习*古代文化最好的办法。不求融会贯通,只要有所启发就好。

  第一部分是《周易》。《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周易”似乎是很神乎其神的。其实我就很怀疑它的科学性。不过,现在很多人对它推崇有加,还有不少大学开设了《风水》专业课程。现在,在我看来,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教会我们怎样看问题。

  第二部分是《中庸的原则》。一说“中庸”二字,首先给人印象一是儒家思想,二是没有原则。是儒家思想固然没错,但是说它没有原则就不对了。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不就是原则吗?其实,中庸不但是讲原则,而且中庸本身就是原则,是最高的原则。

  最感兴趣的第五部分是《魏晋的风度》。好玩?好奇?我不知道该用什么合适词来形容我对《魏晋的风度》的感觉。所谓“魏晋风度”,是一种什么样的风度呢?怪异的风度。比如说,“建安七子”之一王粲死了,当时官至“副*”的曹丕竟然在追悼会上让大家学驴叫,原因是王粲生前喜欢驴。结果追悼会上就一片驴叫声。你说一个重要人物到场,你不至悼词也就罢了,竟然叫大家学驴叫?——这成何体统?还有那个刘伶喜欢裸身在家喝酒。另一件事,晋元帝司马睿生儿子,大宴群臣,给予封赏。有个叫殷羡的官员说,陛下生下龙种,臣等高兴是高兴,只是无功受禄,很惭愧啊!晋元帝说,你惭愧什么!朕生儿子的事,还能有你什么功劳?你说好玩不好玩?也许你会说,这是编的吧?如果编的,那也是刘义庆编的。这类故事在《世说新语》里比比皆是。好玩归好玩,不过我认为这些看似荒诞或者匪夷所思的故事,其实体现了一种价值,一种崇尚和追求,那就是:真性情,高智商。还有魏晋玄学也很有意思,单就那个“清谈”就让我感到“好玩”魏。

  易先生的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他的书仿佛他就在你的面前讲述,娓娓道来,条理清晰且观点鲜明。读他的书让人如沐春风,不忍掩卷。

《*智慧》读后感5

  《*人的教育智慧》是为全面挖掘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并正确地汲取和借鉴我们祖先的家教财富所编写的。

  《*人的教育智慧》选篇纵贯古今,篇目多系名人名作,内容涉及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立德、立言、立功、读书作文、婚姻家庭、待人接物等社会人生的许多方面。它们体现着*历代一百余位有成就的出色的家长与历史名人智慧的灵光和丰富的教子经验。该书对于传授知识和进行传统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价值。 教育家陶行知曾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作为老师,我们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与赏识学生。是呀,学生是一个活泼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与追求,他们比大人更希望得到他人的信任与赏识。没有爱就没有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可以改变甚至影响人的一生。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看了这么多的家训,让我真的感受到这些长辈对他们晚辈的爱,而且言传身教,感情真挚,让我深深感到了他们对晚辈那份深深的期待。 读了这么多家训,其中颜之推的家训让我感受最为深刻。颜之推说,人们看到邻居或亲戚当中有出人头地的人才,都要子弟钦慕崇尚而学习他,却不知道学习古人的人生智慧,多么短视啊!世人只看见骑马披甲,长枪强弓,就说我能成为将军;不知道当将军也要有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判断形势,明鉴兴亡的智慧才能。

  只知道上传下达,收税敛财,就说我能成为宰相;不知道当宰相也要有敬重奉事鬼神,移风易俗,调节天地阴阳,推荐举用贤才等学识气度。只知道不贪腐,办事讲求效率,就说我能治理百姓;不知道诚心待人,为人楷模,御民有术,止风灭火,消灾兔难,化鸱为凤,变恶为善的种种道理与办法。只知道捧着法典,早晨判的刑罚到晚上就赦免了,就说我能够执法;不知道“同辕观罪”,“分剑追财”,“假言而奸露”,不必追问而案情能够明朗这样的聪明才智。推广到农民、商人、工人、小贩,杂役、奴隶,钓鱼的、杀猪卖肉的,喂牛、养羊的,他们中都有杰出明达之人,可以作为老师和榜样,广泛地向他们学习,没有不利于事业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我们应该学习前人的经验,旁人的经验。处事虽然需要个体经验,但更需要知识;这知识就是前人的人生经验与生活智慧。现代人过分重视机变技巧,乐于重复建设式的亲自“发现”与个体的体验,忽略了前人的经验与智慧的学习,因此常常是孤陋寡闻。作为我们应该看到身边的榜样,更应该踏下心来多读读经典,他们的思想一点也不落伍,反而比我们看的更透彻一些。所以读经典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从他们那里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智慧。

《*智慧》读后感6

  对于易中天先生的书,我向来敬爱有加。他作品语言风趣幽默,娓娓道来,叙述问题*民化,易于理解,易于接受。读到会心处,合卷细品,真是其乐融融。最近,我读了他的《*智慧》一书。

  《*智慧》里面讲述了六个方面内容,具体包括: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可谓精妙解析了*原典的精髓,值得广大传统文化研究者及其爱好者阅读。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是没有功底去研究古老的周易,中庸,老子的,那么,听易先生这样启发式的讲解便成了学习*古代文化最好的办法。不求融会贯通,只要有所启发就好。

  第一部分是《周易》。《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周易"似乎是很神乎其神的。其实我就很怀疑它的科学性。不过,现在很多人对它推崇有加,还有不少大学开设了《风水》专业课程。现在,在我看来,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教会我们怎样看问题。

  第二部分是《中庸的原则》。一说"中庸"二字,首先给人印象一是儒家思想,二是没有原则。是儒家思想固然没错,但是说它没有原则就不对了。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不就是原则吗?其实,中庸不但是讲原则,而且中庸本身就是原则,是最高的原则。

  最感兴趣的第五部分是《魏晋的风度》。好玩?好奇?我不知道该用什么合适词来形容我对《魏晋的风度》的感觉。所谓"魏晋风度",是一种什么样的风度呢?怪异的风度。比如说,"建安七子"之一王粲死了,当时官至"副*"的曹丕竟然在追悼会上让大家学驴叫,原因是王粲生前喜欢驴。结果追悼会上就一片驴叫声。你说一个重要人物到场,你不至悼词也就罢了,竟然叫大家学驴叫?——这成何体统?还有那个刘伶喜欢裸身在家喝酒。另一件事,晋元帝司马睿生儿子,大宴群臣,给予封赏。有个叫殷羡的官员说,陛下生下龙种,臣等高兴是高兴,只是无功受禄,很惭愧啊!晋元帝说,你惭愧什么!朕生儿子的事,还能有你什么功劳?你说好玩不好玩?也许你会说,这是编的吧?如果编的,那也是刘义庆编的。这类故事在《世说新语》里比比皆是。好玩归好玩,不过我认为这些看似荒诞或者匪夷所思的故事,其实体现了一种价值,一种崇尚和追求,那就是:真性情,高智商。还有魏晋玄学也很有意思,单就那个"清谈"就让我感到"好玩"魏。

  易先生的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他的书仿佛他就在你的面前讲述,娓娓道来,条理清晰且观点鲜明。读他的书让人如沐春风,不忍掩卷。

《*智慧》读后感7

  《*智慧》主要写了易老师对国学六法,具体包括: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的理解,而且与现代社会结合,写出了许多新意。让我们一起来享受他的世界观。

  开篇易老师就告诉我们”这六大家思想如同江河行地,培育了一代代*人的心灵世界。“深刻地告诉我们如何在21世纪的*,结合时代的需要,将这六大家的思想精华化为现代人的精神营养?他的体会是二十四个字:以儒做人,以道养生,以禅清心,以墨尽责,以法为基,以兵入市。

  对我们最熟悉莫过于儒道两家。在这本书中,易老师告诉我们儒家就是”为*人的为人处世,也就是做人,提供了最高的榜样,确立了基本的原则“。儒家重视”仁“与”爱“。特别是孝顺父母。有一段讲得很好。孔子的学生子游问孔子怎样才算是孝,孔子回答说:”今之谓孝,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是啊,真正的孝便是那份尊重,那份最高敬意的尊重。我们人的孝,和动物有个最大的区别,那就是动物只有出于本能的”孝养“,人却有出于亲情的”孝敬“。

  而现如今社会伴随着经济繁荣,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孝养的问题越来越容易解决,而孝敬的问题却仍然突出。很多人把辛辛苦苦养育自己的父母送进了养老院,好吃好住地供着,却一年难得来看他们几次,我以前去过养老院,很冷清,老人一个人住一个房间,彼此之间没有交流,整天都呆在房间里,讲话已经不利索,整个人陷入自己的世界里。而且新闻也有报道,一些养老院的保姆对待老人家的方式十分粗鲁,每次看到,眼泪都忍不住流下。父母为我们操心这么多年,劳累又劳心,他们怎么能如此对待父母呢?我们要给我们的父母世上最高的敬意,抽多点时间来陪陪他们,聊聊天,一起看看电视、一起散步等等,让他们享受天伦之乐,这才是”孝“。当然孝也是要有正确的方法,不能愚孝,盲目地听从父母的安排。

  孟子的智慧”政治设计与民主精神“。很敬佩他,作为思想家的孟子,他对民主最大的贡献不仅是提出了”民贵君轻“的命题,他同时还制定了民主的政治原则来保证老百姓的权力和利益。他是一心一意地为老百姓着想,明确知道了对民众最重要的是经济,他就提出”*均地权,鼓励工商“。统治者讲”义“,对老百姓讲”利“,这就是孟子。

  对于道家,而不是道教。道家是教我们养生,要求我们养成一种自然态度,潇洒地对待生活。道家精神是月亮的精神,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知足常乐、韬光养晦、柔弱胜刚强、不为天下先、无为无不为……多少人生智慧蕴藏在道家不露声色的谦卑中,这种谦卑就像无声呵护大地的月光。这些智慧我们要学习,要保持。而道家不折腾的政治智慧: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就这有点像今天我们说的*职能转换,多服务少命令,行*力的干预越少越好,需要行政审批的项目越少越好。

  儒道两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我们*做好的精神指导。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对待,这些精神也要与时俱进。

《*智慧》读后感8

  “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易中天“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这是易中天先生书中的一句话。没错,知识是普存的,但能否变成智慧,是因人而异的。我们可以学习知识,但并一定会转化为个人智慧,只有经过思索,提炼升华,真正与个人的思想融合的知识,它才会成为智慧。这是一个学习过程,而这个过程的转折点,是“领悟”。如何领悟,可能我们需要他人的点拨,或者说是启迪。易先生的《*智慧》正是这样一本启迪智慧的书,让我们从*古代文化精华中汲取知识的养料,转化为自身的智慧。易先生的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我向来喜欢。读他的书仿佛他就在你的面前讲述,娓娓道来,条理清晰且观点鲜明。这本《*智慧》也不例外。本书分为六个部分,也是易先生六场讲座整理后的讲稿,分别是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没有功底去研究古老的周易,中庸,老子,那么,听易先生这样启发式的讲解便成了学习*古代文化最好的办法。不求融会贯通,只要有所启发就好。《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教会我们怎样看问题。《周易》的启示主要有四条:忧患意识、理性态度、变革精神、中庸原则……

  我有时觉得现代的人,是沉重的。压抑的心情、伪装的表情、麻木的感情,人们开始喜欢放松,开始追求用更轻松的形式和更愉悦的感受去享受知识。易先生的幽默,天衣无缝的切合了现代的思潮。我也是这样的人,我喜欢轻松、幽默的方式。于是对于我来说,上的课要尽量风趣;看的电影要尽量喜剧;读的书也要尽量幽默。所以我喜欢易先生。

  我有时觉得现代的人,是浮躁的。浮躁的为人、浮躁的处世、浮躁的学习。在机场的候机室,人们除了打牌就是看手中的电影、除了听歌就是在聊天,很少见到有人正儿八经的读正儿八经的书。浮躁的社会让人也渐渐地变得浮躁起来。

《*智慧》读后感9

  在《*智慧》这本书中,易中天向读者们以最通俗的方法介绍了*千年来所及的大家之智慧。

  在本人看来,《周易》作为群经之首,是*古代最重要的一本典籍。

  众所周知《周易》的思想是*两大学派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的核心——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促和谐。它在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非常高的地位。

  我认为《周易》是既讲究自然事物发展的科学书,又是蕴含着“以不变应万变”思想的哲理书。《易经》告诉我们万物都有阴和阳的属性,而他本身是一个阴阳*衡的个体,正如男人属于阳而女人属于阴,但一个人只有达到阴阳*衡才是健康的。而“易”的思想还在于它认为事件的阴和阳都是等量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发展阴和阳会此消彼长,进而发展成一个周期,并且循环往复。我想这就是世界的“道”,正如诗中所说的一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也好比是我们物理上学的能量守恒定律,化学中的质量守恒定理。用“变”的方法看世界,用变“的方法找规律,这种智慧一直延续到几千年之后,我们一直用这样的方法探索未知。

  《周易》的辩证思想最多的是体现在道家学派之中,比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很赞同老子提出的“顺应天时,无为而治”的观点:大智若愚的处事,讲求众生*等,注重修养身息,让人们能够多元化发展,我觉得这是一种与众不同却又十分高尚的治理方法,似是无为更是有所为。这给我们无奈在*时的生活中有很大的启示。有人一生不停的追求完美,永远无法很缓慢脚步,有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获得的财富却遗失快乐,但是《道德经》告诉我们“上善若水”最*凡的东西也是最好的东西,就像是水一样,很常见却又是自然最不可缺少的一种元素。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辉煌的荣誉,亦或是累累的财富,但是在追求的途中我们也可以知足常乐,获得乐趣,享受人生。并非什么也不干,而是去接受,去体会自己力所能达到的成就,便是一种逍遥,是人生的智慧,是“大无为”。

  儒家思想作为*自古代以来统治阶级所沿用的政治理念,他的“仁爱”思想是最为后人所用的。比如“创建能和谐社会”便是以仁爱为前提的。虽然我们还不能做到像礼记要求的一样像爱亲人一般爱别人但是我们可以去善待别人,虽然不能“外户而不闭“但是可以要求自己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我们可以创造一个符合国情的和谐社会。

  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法家依法治国的思想……这些灿烂的*智慧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财富。

  虽然我觉得易中天的这本《*智慧》在许多学派的思想方面解读得不是特别全面,但是作为一本国学入门的书也是值得一读的,它非常的通俗易懂,也可以让我们在短时间内对*古代的一些大家思想有所了解。

《*智慧》读后感10

  《*智慧》里面讲述了六个方面内容,具体包括: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可谓精妙解析了*原典的精髓,值得广大传统文化研究者及其爱好者阅读。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是没有功底去研究古老的周易,中庸,老子的,那么,听易先生这样启发式的讲解便成了学习*古代文化最好的办法。不求融会贯通,只要有所启发就好。

  第一部分是《周易》。《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周易”似乎是很神乎其神的。其实我就很怀疑它的科学性。不过,现在很多人对它推崇有加,还有不少大学开设了《风水》专业课程。现在,在我看来,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教会我们怎样看问题。

  第二部分是《中庸的原则》。一说“中庸”二字,首先给人印象一是儒家思想,二是没有原则。是儒家思想固然没错,但是说它没有原则就不对了。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不就是原则吗?其实,中庸不但是讲原则,而且中庸本身就是原则,是最高的原则。

  最感兴趣的第五部分是《魏晋的风度》。好玩?好奇?我不知道该用什么合适词来形容我对《魏晋的风度》的感觉。所谓“魏晋风度”,是一种什么样的风度呢?怪异的风度。比如说,“建安七子”之一王粲死了,当时官至“副*”的曹丕竟然在追悼会上让大家学驴叫,原因是王粲生前喜欢驴。结果追悼会上就一片驴叫声。你说一个重要人物到场,你不至悼词也就罢了,竟然叫大家学驴叫?——这成何体统?还有那个刘伶喜欢裸身在家喝酒。另一件事,晋元帝司马睿生儿子,大宴群臣,给予封赏。有个叫殷羡的官员说,陛下生下龙种,臣等高兴是高兴,只是无功受禄,很惭愧啊!晋元帝说,你惭愧什么!朕生儿子的事,还能有你什么功劳?你说好玩不好玩?也许你会说,这是编的吧?如果编的,那也是刘义庆编的。这类故事在《世说新语》里比比皆是。好玩归好玩,不过我认为这些看似荒诞或者匪夷所思的故事,其实体现了一种价值,一种崇尚和追求,那就是:真性情,高智商。还有魏晋玄学也很有意思,单就那个“清谈”就让我感到“好玩”魏。

  易先生的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他的书仿佛他就在你的面前讲述,娓娓道来,条理清晰且观点鲜明。读他的书让人如沐春风,不忍掩卷。


《爱的智慧》读后感3篇(扩展5)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0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

  有人说,名师之"名",不在于"名",而在于"明"。"明"就是智慧。有人说,智慧是一条通往人生幸福和快乐的心灵之路。那么,教育家的智慧,便是给他的孩子们以幸福和快乐。*需要教育家,因为*的教育需要智慧。本书的每一页,都给我带来启迪和快乐!以前对于魏书生、李镇西、*贵、顾泠沅这四位教育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其他的12位教育家并不是十分的了解,这本书让我收获颇多。下面对李吉林的"教育历程谈点自己的体会、收获。

  李吉林,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任教。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名教师。现任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学会副会长。虽然李吉林是小学教师、是语文教师,跟自己教育的对象不一样、教学科目不一样,但是她的勇于创新、勇于挑战的精神对我们青年教师都是很大的鼓舞;她的"情景教学"对我的启发也是很大的;她倡导的一个教学原则:美感性更是我以前所没有顾及到的,自己以前感觉还不错的课在她的美感性原则下简直就是麻绳拴豆腐--不值一提。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教学已经轻车熟路的李吉林来说,开始一个班级从一年级教起探索教改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就是她的这种不怕困难、不甘*庸,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让她收获了今天的丰硕果实,而这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敬佩。我相信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路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想到她就一定不会退缩,她的这种精神会一直鼓舞我永往直前。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是学校的新鲜血液虽然自己经验不够丰富但是思维要开阔,不能一味地重复着老教师的道路,重复着自己的工作。要边研究边教学,从科研的角度来认识教学。重复式的教学只会让自己的教学效率一成不变,谈不上提高,而自己也会感觉累感觉枯燥无味,批发厌倦。反过来,做一名科研式的教师千方百计地从旧中夺出新来,千方百计地想比昨天干得更巧、更好,使自己课堂效率更高,这样本人也会感觉轻松愉快,积极充实,具有成就感。所以李吉林的矢志"小教",弄潮课改这个教育历程无形中就让我确定了以后的教学态度--探索、创新、提高效率。物理是一门以生活为基础的学科,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STS教学模式,也就是从生活到物理,再将物理还原生活的教学理念,细想起来这也就是李吉林的"情景教学"。看着她情景教学的可喜成绩:全班43名学生,考入省重点中学33名,其他10名学生也都考上了实验中学,我似乎也看见了她甜美的笑容,以及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光荣。虽然我没有她那么长的从教经验,但是我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以及其他教师的帮助我一定也会收获成功。虽然现在不能给学生带到校外上课但是我们现在科技先进了,我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生活环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切实地做到将物理教学情景化。有的人喜欢文学、有的人喜欢音乐、有的人喜欢绘画,虽然表现形式不一样,但是其主旨都是对美的追求。那么我们的学生也是在追求着美感。她们一天要上那么多节课只有具有美感的课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才能主动地去学习。美的教育功能是全方位的。李老师教会了我从四方面去体现美感,那就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语言以及教师仪态。可以说我以前在这方面做的很不好。只想着上课应该讲哪些知识却忽略了怎么去讲,怎么讲才会美。这是自己不足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思考。

  李吉林的智慧档案让我明确了教育信念、学会了教学方法、懂得了教中带美。李吉林只是这16位教育家中的一员,其实我从每一位教育家身上都学到了很多,这本书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感觉难以释手,着实得让我体会到了书中自有黄金屋。坚信在他们的经验的指引下,通过自己的努力,今天比昨天好一点,明天比今天好一点,一天跨一小步,最后一定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2

  经校长向全校教师推荐,利用暑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学校发的《教育的智慧》一书,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但要好好读它、品它、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读完这本书后,我有许多感触,本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劝学》、《师说》、《学记》,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了剖析,所揭示的教育智慧给我们从教者以无限的启迪。

  最初接触《劝学》篇是在初中。当时所学是节选的内容,读完之后,受益颇深。从“学不可以已”知道了学习不可以停止,一个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地学习,也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终身学习”。而今再次接触《劝学》,并学习全文内容,更是了解到内容的精髓,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环境对人发展影响,以及学习的目的、程序、内容和方法等。为我们为何学习、如何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建议。其精辟之处是无法用一言两语总结出来的,只有亲自通读全文,才能领会其精华所在。

  在《劝学》中,荀子提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这段话很好地说明了学习不是一日之事,而在于日常不断地积累。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同样道理,学,用心一也。

  《师说》主要论述的是关于师道的问题,充分说明了从师的必要性,开篇就以“古之学者必有师”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而且以圣人孔子不耻从师为例子,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明白了圣贤之道为谁所掌握,谁就是老师。不应该受地位和年龄的限制,从而不去向“老师”请教问题。更应该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定义了教师的职责。这里把“传道”放在了第一位,“授业”放在了第二位,如果用现在的教育观点来说,就是把德育放在了第一位,智育放在了第二位,韩愈认为“授业”是为“传道”服务的,充分说明了德育的重要作用。

  《学记》是一个丰富的思想宝库,字里行间处处都闪烁着教育理论的光辉。它内容的主要精神,是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师与生、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的经验教训。《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作为一名教师,在明白自己职责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老师,“师”的内涵很广泛,“师”的底蕴更重要。《学记》认为,当教师的只有既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又懂得教育失败的原因,才能胜任工作。“故君子之教,喻也”。也就是说,有经验有修养的教师,总是善于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引导学生,但不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他们,但不施加压力;不把道理和盘托出。做到“和”、“易”、“以思”,就算是循循善诱了。《学记》中有这么一段话:“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者反之,车在马前。”认为教师搞清楚了“为裘”、“为箕”、“驾马”三条道理,也就懂得教育的途径了。这给我们揭示了两个道理:第一,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第二,要重视练习,持之以恒,求其得心应手。

  面对这么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好好地发现它、理解它、珍惜它、用好它,感谢《教育的智慧》这本书,让我的假期不虚度!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3

  我很庆幸读了林崇德先生写给中小学教师的著作《教育的智慧》。本书以创新的意识,严密的逻辑,原于教改实验的科学性,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等对素质教育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回答出了教育改革中许多重要的问题。说实话在这本书中理论性较强有许多地方理解的不是很透彻,所以体会不是很深刻。现在将我在这本书中点滴体会与老师们交流。

  欣然的翻开这本书一首赵老师的《理想之歌》映入眼帘。也产生我极大的阅读欲望。国家建设离不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把“师爱”视“师魂”……这首诗包含了对人民教师辛勤付出的肯定与赞美,我们每个教师都会心中涌起一份激动和安慰,同时更多地会反思:我做到诗中写的那样了吗?我是否无愧于“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

  面对教育改革的大潮,教师能否跟上这就决定我们教师自身的努力程度。那么教师必须具备哪些素质?书中的不少观点给我们启示,可以让我们回味。

  1.师德与师魂。对师德,师魂,几乎哪一篇文章都要提到的,可见它的重要性。我们教师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教学工作中长作为我们讨论的重要论题。师德主要表现在“敬业爱岗,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16个字上。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的爱。真是“真情兮,煦煦春风胜母爱;师魂兮浩荡日月齐放彩。”所以我们每个教师都要视学生如自己的孩子,真心诚意地爱他们,并努力使这种爱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2.丰富的知识。我们的身份决定了我们一生都要以学习为伴,以书香所染。在教育孩子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是一个孜孜以求的学习者。面对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泛,面对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面对我们的教育对象越来越聪明,作为教师如果不学习就将落后,难于应付学生的质疑。所以教师要不断的更新知识。即要有学科的“本体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丰富的“实践知识”又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的“条件性知识”。让孩子们有一个知识丰富的领路人,来照亮他们的童年,点亮他们生命的起点。

  3.更新教育理念。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有这样的自信“我一定能教好学生,我的学生一定能进步,会成才。这是教师正确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的教育理念,才能支撑我们去克服一切困难,学生获取学习的自信,争取学习的成功。”

  4.教学基本功。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阵地,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功,是其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也是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要做到不备课不进教室,备课不仅是上好课的关键和前提,也反映了教师劳动的艰辛正如一位诗人在歌颂教师所写的.:“深夜人们在梦中露出笑脸,惟有你的窗口灯光闪熠,映出你伏案备课的身影…….”

  总之当教师不容易,当一名好教师更不简单。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该无愿无悔,不懈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饱满的精神,较强的文化底蕴溶入教改的洪流中。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4

  如果不是因为这样的读书活动,我可能很难这样认认真真、像模像样地读这样一本教育书籍。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在封面反面的折叠处,写着作者李镇西的简介,第一句话是这样的:一位深受孩子喜爱也深深爱着孩子的老师。“爱”这个字,是教师教育里经常出现的,也是我经常在思考的,我有无私地把自己奉献给教育吗?我真正地爱学生?读了《爱,不是教育的一切》这一章后,我觉得自己对教育里的爱好像有了新的理解。

  爱,是成为教师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能为师。在大学里,曾经听教育学的老师说过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现在,又重新温习了一遍这个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育人之道,爱心为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是绝对站得住脚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得出“有了爱就有了教育”的结论,教育出来爱,还要有思想、智慧、技巧等。

  当老师需要爱心,作者李老师认为,所谓“爱心”,是童心的自然表现,爱孩子是天性流露而不是道德使然。真正的教育首先是充满情感的教育,任何形式的"体罚都离开是对学生的爱与尊重,是谈不上任何教育的,都是应该根绝的,但是科学而成功的教育却离不开惩罚。教育惩罚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观念、*等意识、独立人格的启蒙教育。把教育当作一份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热爱这份事业,就会热爱学生,对学生的那份真情就会情不自禁的流露或者瞬间迸发。既要提高自身业务水*,还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把学生吸引到身边,如果我做到了这些,我相信我也能够让我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把整个心灵都奉献给孩子吧!他们是那样的天真、可爱,每一个都是可以成为有用之才的,你们眼里、心里都要装着孩子……”对于这句话,李老师也给了我新的理解:“把心灵献给孩子”而不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应该允许我们老师留点心灵给父母、给孩子、给爱人、给自己。对于普通教师来说,捧着一颗心来,带走半根草也没有什么的。我知道自己做不到博爱,但是我相信自己能够努力做到一视同仁地关注并尊重每一个孩子,不因其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性格相貌等因素有所偏爱与冷落。

  以上仅是我对《教育的智慧》的肤浅理解,难逃俗套的同时也是纸上谈兵,希望能启发我更好地去反思去思考我未来教育的方向,以后作为一名老师如何更好地去教育学生,如何从教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5

  漫长的暑假,有肖川先生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陪伴,我想说,日子过得真的还算充实,还算诗意。并且,在个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充足的享受和滋润之余,也更加钦佩肖川先生对教育的殷殷执着和切切关注。在他如歌如吟般的字叙述里,细细体会他那份对教育事业的坚韧信念和绵绵真情。

  他在书中写道:"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和繁杂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这让我无由的在头脑中激荡起对教育的新思考,对自身的反省与评判。肖川教授用自由的体和通俗易懂的字,言说着人性化教育所应有的理性智慧与率性真情。他从"教育的方向"、"教育的意义"、"教学的智慧"、"教师的*"、"明的星空"、"语言的世界"、"心灵的阳光"、"自由的言说"、"书的芳香"等九个主题述说着一种对教育,对教师,对教育中生命个体的发自内心的深情眷顾。你一旦走进他的字领域,你就难以抗拒那种于内心的字力量,你拒绝不了肖川先生的儒雅的睿智、你很乐意去追随他行云流水般真挚的教育情怀和真实的教学趣味。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炼就的教育学问。肖川先生感慨,"对于人生说,有什么比受过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书字里行间无处不折射出作者对于教育、对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真的是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真情呼唤真情。书中的每一个字,无不在表达着这样一个内容——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我最欣赏"开放的堂"这一,我一直苦苦的思索着究竟什么样的堂才是开放的堂?几多困惑,几多迷惘!肖川先生给出了精准的答案。他说,开放的堂首先是民主的堂,开放的堂宽容并鼓励学生提出有深度,开放性的问题;开放的堂是学生有着情绪上安全感的堂;开放的堂重视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他特别强调一名优秀的教师总是能够把人生美妙的前景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开放的堂不囿于教师前设计好的教学流程而展开,它关注学生当下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处境、学习的需要与感受,关注不同学生已有的经验背景,它关注的中心不是教师预订的教学进度,而是学生真实的收获。在堂中,只有学生是作为完整的人——有着广阔的精神生活背景,全身心的投入堂生活——教学才有助于完整的的成长;开放的堂注重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与总结,注重对自我认识活动的监控。这些观念的提出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最终明白了教学不是教教材,也不是教教案,而是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如果在某一问题上,能够带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我的舞台,那即使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也在所不惜。

  我要特别情调的是:在日常的教学中,由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教师不能给予学生及时的、满意的回答,这应该是允许的。在今天这样一个资讯发达的时代,更没有认识全知全能的,教师是学生探索精神和好奇心的重要保护者,也是学生成长的守护者。这是我在肖川教授的字中所捕捉到的信息,尽管我早有这样的生活经验,但却不能标准的诉诸于笔底。

  从对肖川教授的字解读中,我不由得向往起民主的、开放的堂。(fsir)我愿意成为一名具有宽容、民主精神和尊重儿童的优秀老师,我向往创造民主、开放、温暖、和谐的堂。惟其如此,才能让教育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打下一个亮丽的底色,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让学生学会过精神生活,珍视精神的价值,眷注内心,使学校生活成为整个人生美好回忆的巨大的泉和宝库,以便让学生形成快乐、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沐浴在肖川先生阳光一般温暖的字之中,你会觉得教育是一项多么崇高的事业,一项酝酿着真情与智慧的事业。我觉得,真正懂得教育的老师,就是学生的心灵得以温暖的阳光。肖川先生的语言也如同阳光一般明媚、温暖。他说:"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另一个(或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也许我们始终只能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然而,我们眺望着理想的高地,我们不屈服于现实,我们也会有暂时的休憩与沮丧,但我们永远怀着寻找精神家园的冲动,且吟且行"这是多么有力量、有诗意的话啊,是的,我们的确有理由相信,用良好的教育成就的未一定是光明的、温暖的、我们梦寐以求的阳光普照开满鲜花的未。

  真的要向肖川教授深深的鞠一躬以示致敬!他的字散发着一股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你会清清楚楚的感受到他的清明的智识,随意的情性和真实的趣味。他对教育的温情关怀,他对学术的广泛兴趣,还有他个人那种看待世界的通达的情怀,都化成了一个个饱含深情的字符跃然纸上,寄予我们熟悉的汉字以优雅的魅力。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淡墨飘香的字中隐藏着肖川先生生命的律动,以情怀浇灌字,以信念锻造智慧,以真情与智慧交融的纬线引领教育的航向,以不同寻常的关注眷恋着教育的激情与理想!真的值得你一看!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6

  这学期,我读了肖川教授写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这对我触动很大,让我在一年来又重新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多看书,看一些经典的书。

  肖教授的书读来完全没有已往教育类书籍教条式的说教,而是用随笔的形式娓娓道来。读来就象是一位朋友就坐在我对面,将他对教育的理解和真情向我娓娓道来,既让我沉浸在对教育理论的沉思中,又让我对他独到的教育理解而豁然开朗;既像一个导师一样给我指明教育的方向,又像一个知心朋友一样向我倾诉他对教育的感悟,让我不断地激起对教育的热爱和追求。在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的活泼中更深地去感悟我们的教育,使我对教育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一次看到如此美的书。而且是越看越美,它美在作者的率真的性情,美在作者正直的品格,美在作者宽广的胸怀,美在作者博大的学识,美在作者隽永的文笔。一切的一切,除了美还是美。苦于文笔的羞涩,才学的疏浅,很难将看书时内心深处的激灵用语言表达出来,跃然纸上。下面只能对书中几处自己感受至深的精彩之处,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教育的方向原来是由教师决定的。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文件决定的,也不是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这句话让我很震惊,也不禁产生了质疑:教师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我们能吗?我马上想到了这么多年来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我们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往指挥棒所指的地方努力地挤、冲、拼,尽最大的力让学生考出最高分。作为老师,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出高材生吗?然而,用分数衡量太唯一,一个优秀的学生,其优秀之处除了学习,还有性格,更重要的还有品德。所以,肖川教授讲: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老师。”正因为他有了这一观点,才敢断言教师决定教育的方向。可我们的老师,难道不知德育为首这一道理吗?可为什么面对分数,还是如此地放不下呢?真惭愧啊!作为一线的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这么多年,在新课程改革这么久的今天,这陈旧的思想依然如此根深蒂固地要植于我的脑中,而且,自己还总认为在不断地改革,还在为自己取得的一点微不足道成绩而沾沾自喜。直到今天,看了这段话,我才知道,我教育的方向关没有完全对,我还是把课程摆在首位,把教育摆在第二。“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明白了,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我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

  二、《教师的*》这一节道出了教师的心声。

  当社会各界呼吁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时,可谁曾呼吁也为负担过重,劳动强度过大的教师也减轻一下负担?

  肖教授在《教师的*》一节中,就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大概有:

  1、教师的编制过紧,

  2、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过高,

  3、一些职能部门经常对学校指手画脚,吆三喝四,各种接待,检查,考评,应接不暇,简直把学校当成滥施淫威的场所。

  4、学校人际关系不够单纯,一些“扶持一小摄,打击一大片”的`制度,措施,使得教师之间产生了恶性竞争,产生了不应有的内耗,耗费了教师的精气神,毒化了人际关系。

  5、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对学生要求过苛,管得太多,缺乏等待的心情。

  6、学校生活缺乏挑战性和活力。

  7、教师的教育素养和能力不够理想,有待提高。

  想想以前,曾经是“沙发上的土豆”,连电视都懒得看,何况是书?偶尔约朋友打打乒乓球,唱唱歌,在其他老师的眼里竟成了奢侈之事。想想学生的书包是轻了,可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却提高了。常为找不到更好的路子而焦虑万分;为期末即将而来的成绩抽查而失眠;再想想一天到晚在学校里忙得团团转,回到家里却还是一脑的空虚,想想一次评估后,老师们轮流休病假,再想想那些个“恨铁不成钢”的孩子们,在没有教不会的学生的精神禁锢下,我们的老师的心理压力会是多大?

  面对种种的负担,只有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大量的工作面前,何不想个“偷懒”的方法,巧干,在无法拉牛上树的情况下何不让牛在树下吃草?在忙碌了一天后,何不让疲惫的身心在音乐中得到舒缓?抑或在书海中忘却?在竞争激烈的制度面前,何不把名利放在一旁?追求一种**淡淡才是真的境界?非得地名利面前争个头破血流?还是那句话说得好:当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的时候,只能改变自己。但愿肖教授的话十分灵验,能使这件刻不容缓的事情,马上得到解决。我也相信,教师的*指日可待。

  愿所有的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在教育这片沃土上撒播真情,让生命之花得到醇美的滋养,开得更迷人更灿烂!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7

  暑假有幸读到《教育的智慧》这本书,收获真是不少,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流。身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盏明灯,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认识,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与信心。个性是书中有一些精典的语句,影响着我: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林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不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疼爱自己的孩子,母鸡为爱护小鸡而奋起,狗为护幼崽而狂吠,这些都是一种本能的反应;父爱和母爱虽然比动物对幼崽之爱要丰富和广阔得多,但就其本质来看,也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本能性行为。然而对学生之师爱却出自教师的职责,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是爱;这种爱是神圣的爱,是一种促使学生成才的真情。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是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能长期地坚持这种性质和功能的师爱,我们的教育质量和水*就必定能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我的学生必须会进步、会成才。”这是我们作教师务必坚持的一种信念。如果一个教师认为:“一个班级的学生中总是有好有坏,教师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教育成好学生。”那他就很可能慢慢放下对班上学习不好的学生的教育。我们不能武断定论:“我把你一碗清水看到底――你好不了啦”。因为这种决定是与教育效能感相悖的。因此,我们就应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并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地撒向每一个学生,以感染他们、改变他们、教育他们、造就他们。

  “发展学生的智力与潜力,就应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务必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资料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潜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我们常常说,教育需要智慧。何谓智慧如果说教育的智慧之源来自于可教的信念,那么,教师智慧的表现则主要靠自身的品格和才学去影响学生。鲁迅先生因为藤野先生公正无私的精神和崇高宽广的胸怀而对先生十分敬仰。鲁迅每每念及总有说不尽的感激。只有让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持久不息的学习热情,教育者的指挥之源才能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师才是完美无缺的。

  智慧的特征是什么智慧的特征是喜悦,欢乐,幸福。充满智慧的人总是快乐和幸福的。喜悦是智慧之花,幸福是智慧之果。追求智慧就是追求幸福,享受智慧就是享受幸福。智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有一种幸福生活,这主要表此刻对知识教育和知识化生存的超越上。

  教育的智慧实际上是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又表现为一种人生的境界。作为教师,只有透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精进才能领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了到达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

  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潜力只有靠潜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必须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就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

  教育制度的改革对我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曾不断的探索、深思,但是闭门搞研究终究是不会有所突破的。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中的这些精典话语总在我脑海中回荡,我也想把这些话读给我的朋友们。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8

  《教育的智慧》是我国著名心理学工作者、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崇德先生写给中小学教师的近着。本书以创新的意识,严密的逻辑,源于教改实验的科学性,以及生动流畅的文笔,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高度上对素质教育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回答了基础教育改革中许多重要的问题。

  掩卷沉思,书中的不少观点给我们以启发,能够让我们回味。其中尤以第二章中阐述的“教师的素质”给我感触最深。本章以“认识自己:教师就应是什么样的人?”一问展开阐述。林先生喜欢赵朴初的诗,而我读了赵朴初的诗也十分感动和安慰,同时也更添几份职责。让我们一齐来读读赵老的《金缕曲——献给人民教师》:

  不用天边觅英雄,教师队里,眼前便是。历尽艰难终不悔,只是许身孺子。堪回首十年往事?!无怨无尤吞折齿,捧丹心,默向红旗祭。患与安,无论比。

  幼苗茁壮园丁喜。几人知,*时辛苦,晚眠早起?!澡湿寒温荣与悴,都在心头眼底。费尽了千方百计。他日良材承大厦,赖今朝血汗番番滴。光和热,无穷际。

  赵老的这首诗饱含了对人民教师辛勤付出的肯定与赞美,我们每个教师读本诗都会心中涌起一份激动和安慰,同时更多地会反思:我做到诗中所写的那样了吗?我是否无愧于“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

  应对教育改革的大潮,教师能否跟上,这决定我们教师自身的努力程度,决定我们是否具备了适应教育改革应具有的素质。那么,教师务必具备哪些素质呢?林先生透过近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认为教师素质在结构上应包括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的知识水*、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学监控潜力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与策略,下面将我的学习理解与大家交流,以求共勉。

  一、师德与诗魂——教师的职业理想。师德的实质就是教育事业的“业”字,即对教育有强烈的事业心、职责感和用心性;而师爱则是师德之魂。有人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则是神圣”,因为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师爱能够产生强大的力量,它不仅仅提高眼前的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的*和成才。所以,我们每个教师都要视学生如自己的孩子,真心诚意地爱他们,并努力使这种爱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二、立体交叉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对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应对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应对我们的教育对象越来越聪明,作为教师如果不学习,就将落后,难于应付学生的质疑。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更新知识,即要有“本体知识”——教师扎实的本体知识是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又要有必须的“文化知识”——像蜜蜂采蜜一样博采众长,增强文化底蕴,以赢得学生信赖和爱戴,从而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fdcew他们的求知欲,把学生引向未来的人生之路;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知识”——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和与之相关的知识,即丰富的教学经验的积累;再加上必要的“条件性知识”——即教师所该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这是获得事半功倍的重要条件,否则违背学生身心发展来搞教育则会造成事倍功半。

  三、我的学生必须能成才——教师的教育理念。一个优秀的教师就应有这样的自信:“我必须能教好学生;我的学生必须会进步,会成才。”这也是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只有有这样的教育信念,才能支撑我们去克服一切困难,坚持不懈地鼓励学生获取学习的信心,争取学习的成功。赏识教育家周弘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四、才华的顶点——教师的自我监控潜力。这种自我监控潜力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那种“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品质。教师教学监控潜力包括:课前的计划与准备性、课堂的反馈与批判性、课堂的控制与调节性、课后的反省性。大凡著名特级教师都有着良好的反思习惯,像于漪、袁蓉就是最好的榜样。

  五、技术加艺术——教师的外部行为表现。教学行为是教师工作的主要表现,因此,教学行为是教师素质的外化形式,它既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衡量教师教学行为是否恰当能够从六个方面去做,即教学行为的明确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任务的合理性、教学策略的启发性、学生参与的用心性、教学评估的有效性。

  总之当教师不容易,当一名好教师更不简单。但是我们既然选取了这个职业,就就应无怨无悔,并且要为争取做一名优秀教师而不懈努力。如果成不了优秀,起码也要对得起“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对得起我们自己的良心,对得起把孩子托付给我们的家长,对得起敬仰我们教师的可爱又淘气的孩子们。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9

  经校长向全校教师推荐,利用暑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学校发的《教育的智慧》一书,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但要好好读它、品它、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读完这本书后,我有许多感触,本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劝学》、《师说》、《学记》,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了剖析,所揭示的教育智慧给我们从教者以无限的启迪。

  最初接触《劝学》篇是在初中。当时所学是节选的内容,读完之后,受益颇深。从“学不可以已”知道了学习不可以停止,一个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地学习,也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终身学习”。而今再次接触《劝学》,并学习全文内容,更是了解到内容的精髓,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环境对人发展影响,以及学习的目的、程序、内容和方法等。为我们为何学习、如何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建议。其精辟之处是无法用一言两语总结出来的,只有亲自通读全文,才能领会其精华所在。

  在《劝学》中,荀子提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这段话很好地说明了学习不是一日之事,而在于日常不断地积累。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同样道理,学,用心一也。

  《师说》主要论述的是关于师道的问题,充分说明了从师的必要性,开篇就以“古之学者必有师”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而且以圣人孔子不耻从师为例子,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明白了圣贤之道为谁所掌握,谁就是老师。不应该受地位和年龄的限制,从而不去向“老师”请教问题。更应该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定义了教师的职责。这里把“传道”放在了第一位,“授业”放在了第二位,如果用现在的教育观点来说,就是把德育放在了第一位,智育放在了第二位,韩愈认为“授业”是为“传道”服务的,充分说明了德育的重要作用。

  《学记》是一个丰富的思想宝库,字里行间处处都闪烁着教育理论的光辉。它内容的主要精神,是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师与生、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的经验教训。《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作为一名教师,在明白自己职责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老师,“师”的内涵很广泛,“师”的底蕴更重要。《学记》认为,当教师的只有既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又懂得教育失败的原因,才能胜任工作。“故君子之教,喻也”。也就是说,有经验有修养的教师,总是善于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引导学生,但不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他们,但不施加压力;不把道理和盘托出。做到“和”、“易”、“以思”,就算是循循善诱了。《学记》中有这么一段话:“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者反之,车在马前。”认为教师搞清楚了“为裘”、“为箕”、“驾马”三条道理,也就懂得教育的途径了。这给我们揭示了两个道理:第一,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第二,要重视练习,持之以恒,求其得心应手。

  面对这么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好好地发现它、理解它、珍惜它、用好它,感谢《教育的智慧》这本书,让我的假期不虚度!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0

  合上张*的《教育的智慧》,书中的一些话语仍在我脑海中回荡,“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日记思维是智力与智能的核心,他强调要重视各种逻辑思维的发展,既要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又要发展他们的形象逻辑思维和动作逻辑思维。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于某一道题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种,教师就要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形成求异思维;对于一些定理的归纳,要让学生自己学会总结,形成求同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大胆的在课堂上提出有疑问的知识点进行全班讨论交流。一个学生的成才,不仅依赖于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条主要措施,即发展兴趣、顾及气质、锻炼性格、养成习惯。从兴趣入手,能培养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水*。的确是的,在课堂上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当重要。

  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心不乐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通过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实验中特别重视“勤奋”,并要求实验班抓住“勤奋”学习的良好性格特征,养成勤奋的学习习惯。作为一名教师,把“工作就是服务”落到实处,学生的需要就是自己的服务内容,学生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学生,以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事事为学生做出榜样。把认真为学生负责作为自己的左右铭,用自己职业良心衡量自己,鞭策自己,让“工作就是服务”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推进到自己的每项工作,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应该享受的服务。

  作为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级管理模式,形成班级强大的凝聚力,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班集体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师要及时纠正以往的某些错误认识,深刻提醒自己要科学治班,明白合理科学的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必要性,清楚管理不仅仅是老师约束学生,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约束。总之,读过这本书之后,让我领会到了教育也是一种享受、一种智慧,使我从中学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

  当然,在品味林崇德老师的感慨和智慧时,有些地方让我与实际的情况相联系,也引发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给我更多的是心灵的净化和启迪。


《爱的智慧》读后感3篇(扩展6)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0篇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

  今天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受益非浅。这本书有点心灵鸡汤的味道,但依旧不影响到它的经典。它所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很接近,如健康、财富、名声等。许多生活中的困惑,经叔本华深刻而透彻的讨论之后变得清晰简明。

  近一年来对原先感兴趣的事提不起兴趣,对生活不再积极乐观。对工作也失去热情。不断从外界找原因,却忘记从内部探寻。而今天看到叔本华所写,才恍然大悟。他写道:我们从我们自己那里汲取的快乐远比从我们周遭所获得的要多更多。最高级的、最多样的、最持久的快乐是那些思想上的快乐。而思想上的快乐,主要源于思想的力量。

  问自己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是最快乐、幸福的?恋爱时和另一半一起在地里摘西红柿,一边欣赏美丽的晚霞。在泰国时和朋友们一起旅行,坐在皮卡上肆无忌惮的高声唱歌嬉笑。元旦联欢会时和学生们一起跳舞、游戏。大学时,周末在图书馆阅读的一个下午。高一时,在课堂上心无旁骛的听课。还有安静的`夜晚写出一篇好文章的时候。

  他人会带给我快乐,但并不稳定,也不容易达成,需要天时、地利、人合。但思想上的快乐却相反,不需要别人的配合,独自一人就可以实现。无论你是有钱还是没钱,是身处要职还是处于底层,只要你打开书,静下心来去读,就能有所收获。

  他还写道:人类幸福最基本的要素——事实上也是唯一要素——是他的内在的构成,他心灵的构造。因为这是个人感觉、欲望和想法引发的内心的满意或不满的直接源头;从另一方面,他周遭的环境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媒介或者是一种间接的影响。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我总认为是环境的改变导致现在的倦怠状态。但仔细分析下来却不是这样的。大概是因为当初所设下的目标大部分达成了,下一个人生阶段又尚未来到。长远目标过于遥远,近期目标没有设立。

  于是,我找到了答案。环境可以改变人,但最主要的还是源于内心的充盈,不断的学习,阅读和思考才是让人快乐的法宝。是因为停下这些思想上的步伐才导致无所事事的不快乐。所以,即便是毕业以后、工作以后依然不能忘记学习、阅读。精神食粮所带来的满足大大超过物质上的享乐。不妨暂且把近期目标设定为每天阅读,坚持写作。就算写得不好,也是一种对生活、对思考的认真记录。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只要能每天多记录一点点、多思考一点点、多进步一点点,就是好的。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2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人的意志所反映的表象,因此在本书中,始终强调人的自身属性对人生幸福度的决定性作用。

  《人生的智慧》开篇立论,人的自身及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智力、审美等个性因素根本而直接的决定幸福与否。

  快乐或痛苦,首先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一个具有乐观阳光气质的人,能够在任何条件下寻觅到快乐与满足。一个气质悲观忧郁的人。任何外在的美好事物都无法打动它,就像是阳光照不进黑暗森林。

  一个贪得无厌的人,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因为它是麻木逐利的,快乐或痛苦,对他的心灵激不起任何涟漪,掀不起任何波澜,毫无意义。

  随后指出,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其自身因素对命运与幸福的影响较小,其拥有或占有的身外之物或期在他人心中的身份和地位决定了其幸福,作者把这类人比作毫无思想感情的机器,并通过对比指出,依赖外部因素的快乐是低级趣味,只有发自内心的快乐才是高级趣味。

  同时又指出,对于普通人难以真正享受发自内心的快乐,其人生就如同一台中,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欲望得到满足则无聊,欲望不能满足就痛苦。而更有诸多人同时陷于痛苦和无聊之中,沦于无法满足远超自己能力的愿望的失望中,无所事事,却不懂节欲,并从内心寻找快乐。

  总之,痛苦和无聊是幸福快乐的两大死敌。

  《人生的智慧》强调个人的清心寡欲,修身养性,着重心灵的态度和看待世界的角度,类似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

  叔本华没有为绝大多数人提供改变世界和改变自己的方法,而是提供改变自己与世界关系的方法。当普通人领悟自我与世界相互独立自我,不为世界而活,而是为自己而活活成自己的样子的时候,就多了一条路:简单的快乐,社会价值观由成功转向成为“人”自己。

  当我们把这套理论诉诸现实时,有一种错觉,就是站在当代*社会的狭隘立场上,主观臆断地以为这就是在描述西方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差距:当西方社会庞大而稳定的中产阶级不必攀比世俗成功而是追求内心的幸福意义活成自我、*民甚至无产阶级也能在社会福利的荫蔽下免于挣扎而是简单而快乐地低欲望生活着的时候,*社会广大的“打工人”却在残酷的内部倾轧中受到物质、欲望、攀比、竞争的多重夹击而活得痛苦不已——很多人从这本书中对*社会和个人意义产生了悲观感——这就是管中窥豹甚至强词夺理了。

  这些理论,反映的根本就不是影射不同社会的差距,而是具有超前性的跨时代预言、验证、反思、借鉴价值。

  看似是*社会与西方社会之间差距的表象,实质是时代与时间的问题。现在的*社会所暴露出的种种弊病,恰恰也是叔本华那个时代的西方社会的顽疾。

  *现在处于资本积累和起步上升阶段,叔本华那个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西方现在处于高度发达即将甚至可以向*发展的阶段,*的未来又何尝不是如此?*人现在很难做到自我的幸福,叔本华那个时代的西方人又何尝不是如此?西方人现在可以做到内心幸福安然,*人的未来又何尝不是如此?

  叔本华在书中隐隐约约地对比了这两种生存状态和生活境界,并不是辛辣地对比讽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而是看透了当下的时代而预言未来的时代。

  *人不应该在读罢此书后倍感消沉,而应该意识到叔本华的理论犹如一座发展时间线的标杆里程碑,站在上帝视角普适于任何文明,只不过走得快的西方文明先验证了预言,走得慢的*今天也走到了这座里程碑旁并在叔本华理论和西方实践经验的结合指引下,对前途有所了解,并朝着那个归宿调整心态、树立信心、保持乐观,在未来也能实现每个人的或心灵*、或低欲幸福——精神文明要跟上物质文明的脚步并走在物质文明的前面,让不同阶层的人都找到价值的栖息、意义的归宿。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3

  读完书看完附录,和那么多伟大的人物一样,我也被叔本华深深吸引。确实,就像尼采说的,叔本华是为自己而写,文字不矫揉造作、不似是而非,非常的坚定、自信。本书,让我对哲学也产生了兴趣。

  直接行动就是在当当网上订购了“尼采、柏拉图”,和哲学搭上伙之后,反观之前的读物,觉得层次太过低劣,接收到的知识不知经历了多少个“消化肠道”,搞不清是第几手了。当真正阅读名著时,会发现,很多我认为新鲜的论断有可能是好几个世纪之前的产物。在19世纪叔本华的书中,发现很多现下都非常“时髦”的观点,如同新瓶装旧酒,可见我的.孤陋寡闻。

  1、对待现在、过去和未来的态度

  很多心灵导师都告诫人们要“活在当下”,其实在19世纪叔本华便认为“现在“尤其珍贵。他花了很长一段论述来说明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人们的影响,并明确表示“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相比之下,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对过去的回想有所出入”,以及把握现在的重要性“由于懊恼过去和操劳将来,我们拒绝美好的现在时光或者任意地糟蹋它,这可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做法”。卖疯了的畅销书《当下的力量》无非也就是围绕这些理念。

  2、关于人自身幸福

  “人的最大成功在于内心的宁静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因为看到某名家的这句话,我不远千里去北京参加她的工作坊。而这里,叔本华对于人自身幸福的论述更加的的精准。他说“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财富除了能满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以外,对于我们的真正幸福没有多大影响。”成功和幸福,研究的人太多,说法也很多,但是这几句话,简明扼要的表明了幸福的属性,幸福无关乎他人和财富,仅仅关乎自身。这个理念,是不是也能从目前林林总总的心灵鸡汤类书籍中看到它的影子?

  3、关于世界的看法

  大学时候某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令我深深崇拜“你看世界简单,世界便待你简单“,叔本华说“同一样外在的事物和同一样的境遇,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都不尽相同,处在同一样环境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每个人到底生活于何样的世界,首先取决于这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事物对人的影响,取决于人对事物的认知,这和心理学的情绪ABC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许应该说情绪ABC理论从这个观点中吸取了养分。

  4、关于变化、关于梦、关于别人的看法、关于社交

  “只有转换变化才是永恒的”

  “人的内在冲动不知不觉地受到了我们睡梦的指引,这些梦带着预示的内容”虽然弗洛伊德说自己没有受到过叔本华的影响,真是这样吗?梦的解析,意识和性在叔本华的书中都是有论述的,而且就像这段对梦的描述一样,都相当之精辟。

  “我们可以把那些琐碎的、每时每刻烦扰我们的小小不幸视为存心给我们做练习和锻炼之用,这样我们就不至于在安逸中失去了忍受巨大不幸的能力。”这种观点是不是比“心灵鸡汤”更为实用?

  “如果我们真的拥有这方面的素质和长处,那我们并不会想到故意去显示、炫耀它—想到我们的这一份拥有,我们就已经心满意足了。”这就是“晒幸福,分得快“的哲学原理。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热衷程度大致上与他的精神思想价值成反比。”所以独处是有所成就的重要因素,有人说当今*“无大师”估计就是不够孤独,嵇康、阮籍、陶渊明这些真正的隐士,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作品。

  总之,在现代心灵鸡汤类书籍中看到的某些直指内心的“真理”,在朋友圈疯狂转发的“时髦论点”以及很多著名的心理学理论观点,在本书中都可见端倪,且更为简练、精辟,不愧为《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4

  读完书看完附录,和那么多伟大的人物一样,我也被叔本华深深吸引。确实,就像尼采说的,叔本华是为自己而写,文字不矫揉造作、不似是而非,非常的坚定、自信。本书,让我对哲学也产生了兴趣。

  直接行动就是在当当网上订购了“尼采、柏拉图”,和哲学搭上伙之后,反观之前的读物,觉得层次太过低劣,接收到的知识不知经历了多少个“消化肠道”,搞不清是第几手了。当真正阅读名著时,会发现,很多我认为新鲜的论断有可能是好几个世纪之前的产物。在19世纪叔本华的书中,发现很多现下都非常“时髦”的观点,如同新瓶装旧酒,可见我的孤陋寡闻。

  1、对待现在、过去和未来的态度

  很多心灵导师都告诫人们要“活在当下”,其实在19世纪叔本华便认为“现在“尤其珍贵。他花了很长一段论述来说明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人们的影响,并明确表示“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相比之下,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对过去的回想有所出入”,以及把握现在的重要性“由于懊恼过去和操劳将来,我们拒绝美好的现在时光或者任意地糟蹋它,这可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做法”。卖疯了的畅销书《当下的力量》无非也就是围绕这些理念。

  2、关于人自身幸福

  “人的最大成功在于内心的宁静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因为看到某名家的这句话,我不远千里去北京参加她的工作坊。而这里,叔本华对于人自身幸福的论述更加的的精准。他说“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财富除了能满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以外,对于我们的真正幸福没有多大影响。”成功和幸福,研究的人太多,说法也很多,但是这几句话,简明扼要的表明了幸福的属性,幸福无关乎他人和财富,仅仅关乎自身。这个理念,是不是也能从目前林林总总的心灵鸡汤类书籍中看到它的影子?

  3、关于世界的看法

  大学时候某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令我深深崇拜“你看世界简单,世界便待你简单“,叔本华说“同一样外在的事物和同一样的境遇,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都不尽相同,处在同一样环境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每个人到底生活于何样的世界,首先取决于这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事物对人的影响,取决于人对事物的.认知,这和心理学的情绪ABC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许应该说情绪ABC理论从这个观点中吸取了养分。

  4、关于变化、关于梦、关于别人的看法、关于社交

  “只有转换变化才是永恒的”

  “人的内在冲动不知不觉地受到了我们睡梦的指引,这些梦带着预示的内容”虽然弗洛伊德说自己没有受到过叔本华的影响,真是这样吗?梦的解析,意识和性在叔本华的书中都是有论述的,而且就像这段对梦的描述一样,都相当之精辟。

  “我们可以把那些琐碎的、每时每刻烦扰我们的小小不幸视为存心给我们做练习和锻炼之用,这样我们就不至于在安逸中失去了忍受巨大不幸的能力。”这种观点是不是比“心灵鸡汤”更为实用?

  “如果我们真的拥有这方面的素质和长处,那我们并不会想到故意去显示、炫耀它—想到我们的这一份拥有,我们就已经心满意足了。”这就是“晒幸福,分得快“的哲学原理。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热衷程度大致上与他的精神思想价值成反比。”所以独处是有所成就的重要因素,有人说当今*“无大师”估计就是不够孤独,嵇康、阮籍、陶渊明这些真正的隐士,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作品。

  总之,在现代心灵鸡汤类书籍中看到的某些直指内心的“真理”,在朋友圈疯狂转发的“时髦论点”以及很多著名的心理学理论观点,在本书中都可见端倪,且更为简练、精辟,不愧为《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5

  我们的生命需要感悟来充盈,才会变得滋润和充满生机。而这些智慧的养料就来自于我们所经历的每件事情。或读过的每个故事之中。《一样的智慧不一样的人生》一书,收藏了许多广为流传的经典小故事。每个故事后,都有作者的悟语,让我们从故事背后,看到故事中所蕴涵的哲理,以及故事给我们所带来的启迪或警示。

  正如书中所写道的故事:说的是从前,有一位大将军,与敌国作战,由于种种原因,总是打败仗。在又一次被敌人打败后,他急奏统帅,一方面报告情况,一方面寻求对策,要求援兵。他在奏折上有一句话是“臣屡战屡败”。统帅看到这个奏折,觉得不妥,于是那起笔来,将奏折上的这句话改为“臣屡败屡战”,原字未改,仅仅是两个字顺序的改变,顿时将原本败本之将的狼狈变为英雄的百折不挠。

  生活中常常也会因为字句上的微小变化而改变。很多时候,一句话仅仅是一字之差或几字之差,或是换个说法,结果就会是另一番景象。就像我们对小朋友讲话,意思相同,往往多加上个语气词,或是变成问句,“快点吃,好吗”就远比“吃快点”就让孩子们容易接受。 有一位老和尚,他身边有一帮虔诚的弟子。有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但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看来,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没有什么收获。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唯独有一个小和尚却能与师父坦然相对。师父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父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书上唯一的苹果摘下来了。”后来,这个小和尚成了师父的衣钵传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过不了的河掉头而回,也是一种智慧。但真正的智慧还要在河边做一件事情。这样的人才可以得到额外的收获。

  读了这本书,让我对人生的轨迹有了一个改观:人们往往觉得安分守己就是最好的契机,但命运之神却往往喜欢同人们开玩笑,同一个苹果,落到了不同人的头上,就注定会有不同的定义,除了牛顿,谁会去为了一个小小的苹果大费周章?然而他却因为一个苹果改变了一个世纪。每一个人都拥有与身俱来的智慧,但却不是每个人都将它发挥极致,如果每个人都是有心之人,都会将细微之事放大数倍那么我们各个都会是生命的"主人!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6

  最近再次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受益非浅。这本书有点心灵鸡汤的味道,但依旧不影响到它的经典。它所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很接近,如健康、财富、名声等。许多生活中的困惑,经叔本华深刻而透彻的讨论之后变得清晰简明。

  近一年来对原先感兴趣的事提不起兴趣,对生活不再积极乐观。对工作也失去热情。不断从外界找原因,却忘记从内部探寻。而今天看到叔本华所写,才恍然大悟。他写道:我们从我们自己那里汲取的快乐远比从我们周遭所获得的要多更多。最高级的、最多样的、最持久的快乐是那些思想上的快乐。而思想上的快乐,主要源于思想的力量。

  问自己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是最快乐、幸福的?恋爱时和另一半一起在地里摘西红柿,一边欣赏美丽的晚霞。在泰国时和朋友们一起旅行,坐在皮卡上肆无忌惮的高声唱歌嬉笑。元旦联欢会时和学生们一起跳舞、游戏。大学时,周末在图书馆阅读的一个下午。高一时,在课堂上心无旁骛的听课。还有安静的夜晚写出一篇好文章的时候。

  他人会带给我快乐,但并不稳定,也不容易达成,需要天时、地利、人合。但思想上的快乐却相反,不需要别人的配合,独自一人就可以实现。无论你是有钱还是没钱,是身处要职还是处于底层,只要你打开书,静下心来去读,就能有所收获。

  他还写道:人类幸福最基本的要素——事实上也是唯一要素——是他的内在的.构成,他心灵的构造。因为这是个人感觉、欲望和想法引发的内心的满意或不满的直接源头;从另一方面,他周遭的环境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媒介或者是一种间接的影响。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我总认为是环境的改变导致现在的倦怠状态。但仔细分析下来却不是这样的。大概是因为当初所设下的目标大部分达成了,下一个人生阶段又尚未来到。长远目标过于遥远,近期目标没有设立。《人生的智慧》是又一本看得废寝忘食的书。作者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书中,作者以优雅的文体和格言式的笔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也是沉寂多年的叔本华在晚年的成名作。这本书涉及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待人接物等与我们世俗生活至为接近的事情,语言很通俗,但却有其难以抗拒的魅力,让人心悦诚服地将自己的思想跟着作者走。同时本书也以形而下的角度向世人阐述了幸福论。

  本书开篇即将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分为三类: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人向他人显示的样子。那么何为幸福呢?叔本华的解释是,人的内心快乐抑或内心痛苦首先是人的情感、意欲和思想的产物,而人的身外之物对于幸福只能发挥间接作用。杨绛先生说过,人最可贵的是人自身。人生说短也短,说长也挺长,能否生活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其实取决于人的内心是否强大。然而,现实又是怎样的呢?叔本华对现实进行了剖析: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考虑运气、考虑拥有的财产,或者考虑我们在他人心目中的样子。可是我们如果能够内在丰富,或许对运气就不会有过多的要求,也不会在对比中产生更多的不甘心。如歌德所说大众,不分贵贱,都总是承认:众生能够得到的最大幸运,只有自身的个性。所以,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然而现实生活中能够真正悟到这一点的又有多少呢?

  伊比鸠鲁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三类:天然且迫切的需要、天然的非迫切的需要、非天然非迫切的需要。第一类如食品、衣物,最后一类如奢侈、排场等。然而,让人产生不愉快的或许是排在后面的需要。人性中还有一点,得不到的都是最好的。我们之所以感到不满,是在于我们不断试图提高我们的要求。提高要求本身并没有错,然而,得不到的真的就那么好吗?适当的给欲望做减法,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或许并非坏事。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有句话,扰乱人们的不是客观事情,而是人们对客观事情的见解。眼前的事物无论好坏,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人对它的认识多半取决于自己的主观看法。相比纠结于各种得到的得不到、甘心的不甘心的而导致不快乐,能够拥有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本身就是人一生最大的财富,也是幸福生活的关键。

  然而,生活在现实中,人们不可避免的想要争取名声或名誉。叔本华认为,名声和名誉是一对孪生兄弟。名誉是可朽的,但名声是不朽的。名誉尾随别人对我们的了解,而不会超越此界线。但名声却与此相反,它走在别人对我们的了解之前,并把名誉也带到了名声抵达之处。每个人都能获得名誉,但只有少数人能获得名声。因为名声的获得只能通过做出行动业绩或创作思想性的作品。做出行动业绩需要一颗伟大的心,而创作巨著需要拥有非凡的头脑。行动业绩会通过记忆传达给后世,而作品除非缺失了某部分,大多以自身原来的样子留传下来。作品的形成不依赖机会,它们只靠创作者本人。只要作品还存在,它就以原来的样子而存在。然而,我们会发现,很多好的作品都在作者暮年甚至历经数世之后才被人欣赏、开始流传,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只有时间能带给我们为数不多的真正具备能力的评判员。当然,书中也提到,现实中不排除虚假的、名不副实的名声。

  关于独处、思想和孤独,书中写道,一个人逃避、忍受或喜欢独处是和这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成比例的。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人才会感受到自己的自身。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受到自己的丰富思想。进一步而言,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促使人们投身于社会交往的,是他们欠缺忍受孤独的能力。因为通过与同一类人的接触,他们才能获得最强烈的刺激。在这种意义上,叔本华把*庸之辈比喻为俄罗斯兽角乐器,而把有丰富思想头脑的人比作钢琴。每只兽角乐器只能发出一个单音,把所需的兽角恰当地凑在一起才能吹奏音乐。而钢琴本身就是一个小型乐队,更适合独奏。即使它真的需要跟别人合作演奏,那它也常作为主音存在。如果一个人自身既伟大又丰富,那么这个人就能享受到在这一贫乏的世上所能寻觅得到的最快活的状态。

  书中露骨的写出了一些常人明白但不会轻易表达出来的人性的弱点。如,书中引用歌德的话,优秀人物很少被人发现,他们能够获得人们的承认和赏识就更是稀奇的事情。我们给别人荣誉的同时,也就降低了我们自己。因而叔本华总结为,人们除了智力的不足,还有一种道德上的劣性,那就是嫉妒。一般而言,名誉会得到人们公正的评判,它也不会受到嫉妒的攻击,但获得名声只能经过与嫉妒的一番恶斗,并且,月桂花环是由那些绝非公正的裁判员所组成的裁判庭颁发授予的。如此观点看似悲观,但经受过生活、人性考验的人或许会有共鸣。所以,对此部分的理解见仁见智吧。

  对于现在和将来,叔本华认为人生智慧的重要一点就是在关注现在和计划将来这两者之间达到恰到好处的*衡。永远不要忘记: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相比之下,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对过去的回想有所出入。总的来说,不管将来还是过去,都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么重要。距离相隔远了,物体在人的视觉里就缩小了,但却在头脑思想里放大了。只有现时才是真正的和现实的。不要由于在过去我们的希望落空现在就变得忧郁寡欢,或者为了将来操心伤身以致败坏现时。由于懊恼过去和操劳将来而拒绝美好的现在时光或任意糟蹋它,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做法。

  《人生的智慧》一书不长,但字字玑珠。不知不觉又到深夜,更多体会,还是拿书慢慢领悟吧…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7

  叔本华的哲学在他30岁的时候,就已经完全成熟。接下来的其他著作都是他对这部著作里提出的哲学观点的发挥和补充阐述。而尼采,是一个永远的精神思想的漫游者、飘泊者,他永远不会停留在已经获得的结论之上,永远都在激烈地、大幅度地变换和修正自己的观点。

  人们辛苦挣来的闲暇,就是为了让人能够自由地享受意识和个性所带来的乐趣。所以闲暇是人生的精华。

  用闲暇去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精神才能,享受自己丰富的内在。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一个拥有内在丰富的人,就像在冬月的晚上,在漫天冰雪当中拥有一间明亮、温暖、愉快的圣诞小屋。

  财富犹如海水,一个人海水喝得越多,他就越感到口渴。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名声。

  哲学是这世界上唯一能够对付道德和智力范畴的庞然大物的大力神。

  人生智慧的重要一点就是在关注现在和计划将来这两者之间达致恰到好处的*衡,这样,现在与将来才不致于互相干扰。

  孤独为一个精神禀赋优异的人带来双重的好处:第一,他可以与自己为伴;第二,他用不着和别人在一起。真正伟大的思想者,就像雄鹰一样,把自己的巢穴建筑在孤独的高处。

  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具备一定的预见能力和宽恕能力合乎我们争取幸福的目的:前者帮助我们避免受到伤害和损失,后者则为我们免除了人事纷争和吵闹。

  “生活,也让别人生活。”不要心存改变,没有一个人能够改变自己的真实个性,这包括道德气质、认识能力、长相脾性,等等。

  通常,那些具有高贵本性和出众思想禀赋的人,会令人吃惊地暴露出缺乏对人情世故的了解,尤其在他们年轻的时候。

  如果不是为情势所迫,那么最好就是对占人类总数的六分之五的人敬而远之,尽量避免与他们接触,这是由这一人群的自身道德和智力构成所决定的。

  人生就像一盘掷骰子游戏,掷出的骰子如果不合你的意愿,那你就只能凭借技巧,去改进命运所摊派的骰子。

  在这一个“铁造的骰子决定一切”的世界,我们需要铁一般刚强的感觉意识,作为承受命运、防范他人的盔甲武器。因为,人的一生就是一场战斗。

  每个人都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具体原则,这些原则深藏于每个人的血液和骨髓之中,因为这些原则是人们全部的思想、感情和意愿的结果。

  伏尔泰曾经相当美妙地说过:一个人如果没有他那种年龄的神韵,那他也就会有他那种年龄特定的种种不幸。

  我们终其一生都只是生活在现时此刻。不同时期的现时此刻相互之间的差别在于:在生命开始的时候,我们前面是长远的未来;但在生命临近结束时,我们却看到了我们身后走过的漫长的过去。虽然我们的性格保持不变,但我们的心境却经历了某些显著的变化。

  在童年的世界,一切事物都带有一种新奇的魅力。在并不清楚自己目的的情况上,“从永恒的一面看视人和事”。

  因此,在童年时期我们就已经打下深刻的或者肤浅的世界观的坚实基础。

  诗的本质就在于从每一单个事物把握这一事物的柏拉图式的理念,也就是把握这一单个事物的最本质、因而也是这类事物所共有的整个特征。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8

  一本书或者一堂课只要有一句话能触动我们,那就是一本好书、一堂好课了。如果把一次触动比喻为一朵浪花,那么,在读这本书时,你会觉得波涛汹涌,浪花翻滚!在阅读前,下了很大决心,要求自己一定要沉下心来仔细领悟,因为总认为和哲学相关的书籍都是深奥、晦涩难懂。但当我翻开书时,吃了一惊,因为它娓娓道来,通俗易懂,且翻译本的文笔优美,引人入胜。

  里面很多观点并不新颖,但却分析透彻,且加以佐证,有理有据,使人觉得言之有理,绝无空洞乏味之感。

  前言里,亦非介绍叔本华时,提到他是一个十分矛盾的人,“从小就性格孤僻,孤傲敏感且喜怒无常”,此书字里行间也流露出来了。但这样也会觉得叔本华也和我们常人一个样,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总的来说,本书内容还算正面、积极向上,读完后可以提升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唤醒藏在我们内心的那份激情!“人们在世间有何种感受,主要在于人以什么方式来看自己所处的世界”。

  *有句古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同样是逛街、参观,但每个人却会有不同的感受,对同一个事物也会有不同的见解。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提醒我们要注意学习,不断提升、拓展自己“看世界的方式”。当别人有不同意见时,不要轻易地以自己的看法去判断对错,而应该顺藤摸瓜,找到产生这个观点的“方式”,以此提高自己;另外,要尊重别人的意见,错和对都不是绝对的,做到“合而不同”。

  “人持久不变的并不是财富而是人格”,这是亚里斯多德的名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由此可见,人格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意义非凡!从小的方面来说,人格会影响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进而影响我们的生活、事业。*命相学上有句名言:“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影响格局”真是有它的道理!从大的方面来说,一个人的人格好坏决定了他对社会是贡献还是损害,而人格不会因为财富、学识、能力的多寡强弱而改变,相反,如果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全,那么他拥有的能力越强,只会增加对社会的威胁,因此,科学是把双刃剑,关键就看它掌握在谁的手里,所以我们常强调做事先要学会做人。

  这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大反派,他们拥有超人的能力,却不造福人类,反而*如麻、贻害江湖,结果弄得天怒人怨,人人得而诛之!如果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健全他们的人格,金庸笔下的变态杀手、江湖怪人就会大大减少。*的教育在这方面做得工作很少,并不怎么关心孩子心理的成长、人格的培养,而把精力放在了其他方面。和亲朋好友聊天时,一旦提及他们的小孩,我都不会问学习怎么样,也不关心他是否爱学习,是否中途辍学,因为在这百花齐放的社会,在学校读书并不是唯一通向成功的路径。相反,我往往会问他懂事不,是不是经常思考,有没有考虑过人生,有没有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而并不是一时冲动,“读书明理”才是关键所在。

  “人生的幸福与悲苦,关键不在于遭遇的事情本身是苦是乐,而要看我们要如何面对这些事情,我们自身的感受是什么样。”,“我们更容易抵御来自外界的苦难,但却很难承受自身性格缺陷所带来的痛苦”。从古至今,流传着许多苦中作乐的感人故事,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个角度看,当我们面对苦难、挫折时,应该坦然、乐观面对,因为人生本来就是由酸甜苦辣组成,缺一不可,这些我们都无法选择,但我们可以选择对待它们的态度。人最大敌人其实就是自己,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缺点、不足,勇于战胜自己。在这次公司组织的乒乓球比赛中,第一场和超声对决,我参加单打,结果输了,关键就在于很少参加正式比赛,心理太紧张了,而在后续的比赛中,自己过了这道心理关,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水*,赢得精彩,输,虽败亦无憾!战胜自己的感觉真爽!一个人幸不幸福,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而在于他要求多少,知足就会常乐,叔本华也开出了幸福良方:“心地善良,思维敏锐,乐观进取,爽朗大方,体格强健这些人自身所应该具备的"美好的品德才是获取幸福的第一要素”。

  本书中还有许多浪花,比如:

  “心灵空虚是厌倦的根源”。

  “幸福主要是来自于心境的*和以及其满足感”。

  “在女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她和男人的关系”。

  “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想法上,是一种不幸”。…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9

  读完书看完附录,和那么多伟大的人物一样,我也被叔本华深深吸引。确实,就像尼采说的,叔本华是为自己而写,文字不矫揉造作、不似是而非,非常的坚定、自信。本书,让我对哲学也产生了兴趣。

  直接行动就是在当当网上订购了“尼采、柏拉图”,和哲学搭上伙之后,反观之前的读物,觉得层次太过低劣,接收到的知识不知经历了多少个“消化肠道”,搞不清是第几手了。当真正阅读名著时,会发现,很多我认为新鲜的论断有可能是好几个世纪之前的产物。在19世纪叔本华的书中,发现很多现下都非常“时髦”的观点,如同新瓶装旧酒,可见我的.孤陋寡闻。

  1、对待现在、过去和未来的态度

  很多心灵导师都告诫人们要“活在当下”,其实在19世纪叔本华便认为“现在“尤其珍贵。他花了很长一段论述来说明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人们的影响,并明确表示“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相比之下,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对过去的回想有所出入”,以及把握现在的重要性“由于懊恼过去和操劳将来,我们拒绝美好的现在时光或者任意地糟蹋它,这可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做法”。卖疯了的畅销书《当下的力量》无非也就是围绕这些理念。

  2、关于人自身幸福

  “人的最大成功在于内心的宁静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因为看到某名家的这句话,我不远千里去北京参加她的工作坊。而这里,叔本华对于人自身幸福的论述更加的的精准。他说“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财富除了能满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以外,对于我们的真正幸福没有多大影响。”成功和幸福,研究的人太多,说法也很多,但是这几句话,简明扼要的表明了幸福的属性,幸福无关乎他人和财富,仅仅关乎自身。这个理念,是不是也能从目前林林总总的心灵鸡汤类书籍中看到它的影子?

  3、关于世界的看法

  大学时候某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令我深深崇拜“你看世界简单,世界便待你简单“,叔本华说“同一样外在的事物和同一样的境遇,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都不尽相同,处在同一样环境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每个人到底生活于何样的世界,首先取决于这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事物对人的影响,取决于人对事物的认知,这和心理学的情绪ABC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许应该说情绪ABC理论从这个观点中吸取了养分。

  4、关于变化、关于梦、关于别人的看法、关于社交

  “只有转换变化才是永恒的”

  “人的内在冲动不知不觉地受到了我们睡梦的指引,这些梦带着预示的内容”虽然弗洛伊德说自己没有受到过叔本华的影响,真是这样吗?梦的解析,意识和性在叔本华的书中都是有论述的,而且就像这段对梦的描述一样,都相当之精辟。

  “我们可以把那些琐碎的、每时每刻烦扰我们的小小不幸视为存心给我们做练习和锻炼之用,这样我们就不至于在安逸中失去了忍受巨大不幸的能力。”这种观点是不是比“心灵鸡汤”更为实用?

  “如果我们真的拥有这方面的素质和长处,那我们并不会想到故意去显示、炫耀它—想到我们的这一份拥有,我们就已经心满意足了。”这就是“晒幸福,分得快“的哲学原理。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热衷程度大致上与他的精神思想价值成反比。”所以独处是有所成就的重要因素,有人说当今*“无大师”估计就是不够孤独,嵇康、阮籍、陶渊明这些真正的隐士,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作品。

  总之,在现代心灵鸡汤类书籍中看到的某些直指内心的“真理”,在朋友圈疯狂转发的“时髦论点”以及很多著名的心理学理论观点,在本书中都可见端倪,且更为简练、精辟,不愧为《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0

  独处,是一种修行。半年前,因为偶然原因,我开始戒酒。

  从此,约酒的电话曾直线下降之势,一个月后基本清零。每晚看到同事们下班签到后的匆忙背影,多少会有一点空荡;每天清晨听到大家畅聊小聚之欢、小酌之兴,又*生了几许落寞。但是当自己偶尔重新置身于酒场席间,听听骰子的声音、看看走圈的霸气、劝劝贪杯的酒友、送送喝多的亲朋,整个过程虽然觥筹交错、人声鼎沸,但自己总能感觉到寂寥与空白,不禁自问,这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

  因此,我想将戒酒坚持下去,不为别的,只为喜欢上了那份独处的感觉。

  面对下班后空荡荡的办公室,整理一下当日工作清单,在总结得失间定格今天;看见工作笔记上密密麻麻的记录,满满的收获感不断积聚;独自走在昏黄的路灯下,任凭车流滚滚、人影倏闪,自己坚定地用双脚丈量着回家的路程。周末,在一首老歌单曲反复中荡涤心灵、在一杯清茶浓香中明目凝神、在一本好书中品味人生、在一场赛事直播中留住青春、在一番大汗淋漓的运动中突破自我……

  这些独处的瞬间,用半年多的时间串联起来,让我重新认识到,原来人生还可以这样演绎、原来独处可以如此恬静、原来修行如此简单……


《爱的智慧》读后感3篇(扩展7)

——思维与智慧读后感3篇

思维与智慧读后感1

  十年的忍耐,只是为了磨刺。

  ——题记

  我曾看过《思维与智慧》的一篇文章。令我深有感触。里面主要讲在澳大利亚的一个荒岛上,生活着许多刺猬。以前从来没有一种食肉动物敢靠近它们,可现在岛上出现了一种不怕他们的毒蛇,最终人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抓了一条刚出生的毒蛇,剥开肚子,一看,太可怕了。原来,毒蛇在小的时候喉管和肚子就长满了利刺,只要轻轻移动,就会伤痕累累,直到十年后,当喉管和肚子都磨成茧了,刺也就随之脱落,自然那毒蛇就算吃下了刺猬也不会怎样。

  那毒蛇的十年磨刺说实在的就好似我们这些学生一样。以前,爸爸就像那刺,不断的磨炼着我。天天叫我扫地、拖地、洗碗……做一大堆家务活,每一次我只要一反抗,他就会像利刺警醒毒蛇一样的警醒我,还不停的唠叨,什么不做事情,长大就会和废人没有两样……我曾怨过、委屈过,但我现在改变主意了,爸爸也是为了我好嘛!

  那天,我扫地时偷了个懒,只是随便“舞”几下,看吧,报应来了。老爸把我拖过来,指着地板的一张小纸削气冲冲地说:“这是什么?你眼睛长到后脚跟去啦!重新在扫一遍……”唉!我自找的,怪不得谁。

  是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就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一位对社会有用的人吧!

思维与智慧读后感2

  凯开【思维与智慧】的第一页,就把我深深吸引了。【认可他人】中有一句话是:“认可别人是一种美德,是一种

  睿智,是一种超越。不吝啬包含鼓舞的片言只语,不小气满含赞许的笑靥眼神,不计较富含肯定的拥抱相挽。对他人,

  力量无限;对自己,快乐无边。认可他人,亦是肯定自己。”是呀,只有看到别人的优点,长处,才能取长补短,不断进取;

  只有鼓励别人,来认识别人的长处,优点,悦纳别人,这样别人会更加有信心,而自己也会快乐。所以,认可,赞许,悦纳

  他人,就是在悦纳自己。

  还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要赢得好声誉需要20年,要毁掉它,5分钟就够了。如果明白里这一点,就会不同了。——巴菲特。每一位德高望重的人

  不都是经历多年的坎坷,才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同样,学习亦是如此,要想在最后考试中得到优异的成绩,那就要每天辛辛苦苦的学习,其过程十分辛苦,可最终所得到的是好成绩,同时,也得到了快乐,如果不坚持勤学苦练,那么,成绩也会轻而易举的一落千丈了。所以,我以后每天都要上课认真听讲,课前预习,学后及时复习的好习惯,每天,刻苦学习,今天的任务今天完成,决不拖到明天,不应付作业,只有这样,我的成绩才能提高。

  【思维与智慧】让我学到很多。

思维与智慧读后感3

  十年的忍耐,只是为了磨刺。

  ——题记

  我曾看过【思维与智慧】的一篇文章。令我深有感触。里面主要讲在澳大利亚的一个荒岛上,生活着许多刺猬。以前从来没有一种食肉动物敢靠近它们,可现在岛上出现了一种不怕他们的毒蛇,最终人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抓了一条刚出生的毒蛇,剥一开肚子,一看,太可怕了。原来,毒蛇在小的时候喉管和肚子就长满了利刺,只要轻轻移动,就会伤痕累累,直到十年后,当喉管和肚子都磨成茧了,刺也就随之脱落,自然那毒蛇就算吃下了刺猬也不会怎样。

  那毒蛇的"十年磨刺说实在的就好似我们这些学生一样。以前,爸爸就像那刺,不断的磨炼着我。天天叫我扫地、拖地、洗碗……做一大堆家务活,每一次我只要一反抗,他就会像利刺警醒毒蛇一样的警醒我,还不停的唠叨,什么不做事情,长大就会和废人没有两样……我曾怨过、委屈过,但我现在改变主意了,爸爸也是为了我好嘛!

  那天,我扫地时偷了个懒,只是随便“舞”几下,看吧,报应来了。老爸把我拖过来,指着地板的一张小纸削气冲冲地说:“这是什么?你眼睛长到后脚跟去啦!重新在扫一遍……”唉!我自找的,怪不得谁。

  是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就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一位对社会有用的人吧!


《爱的智慧》读后感3篇(扩展8)

——智慧背囊读后感

智慧背囊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智慧背囊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智慧背囊读后感 篇1

  读了《智慧背囊》有感 老师向我们推荐《智慧背囊》这套书。

  于是,爸爸就帮我买了第十辑让我读。这本书真的很好,使我懂的了不少的知识。 读完这本书,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小鲨鱼的贪婪》。这个故事主要讲了鲨鱼离开妈妈后的独自生活。小鲨鱼所在的海沟食物来源很丰富,由于鲨鱼的贪婪:一条,两条,三条,越来越;多的马哈鱼游近了。小鲨鱼却是一动也不动,让马哈鱼轻而易举地逃去了,等到远处剩下不多的马哈鱼时,小鲨鱼急躁起来,凶狠地扑了过去,可是距离太远,又没有捕到。

  这个故事,让我感受颇深的是鲨鱼妈妈的一句话,它说:“欲望是无止境的,但机会却不是总有的。贪婪不会让你得到更多,甚至连原来的也会消失。”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心中虽然有了远大的理想,但是他们不是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去追求,而是想聚一聚劲,一下子便将理想实现,到最后一事无成。 有句话说得好“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满分一百分!”所以我们要多读书,多积累一点知识,以后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智慧背囊读后感 篇2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就让我们翱翔在书的世界里吧!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巴尔蒙特的这句话,自从我第一次读到它,就几乎一天没有忘记过。诗人就像一个从来没有受过伤害的人一样,如此诚挚、欣喜、宁静地歌颂着大地。阳光和人欢马叫、喧腾不息的世界。

  一颗纯净的心需要另一颗纯净的心相互映照,一颗黑暗的心更需要一颗纯净的心的照耀与沐浴。由黑暗而光明,由痛苦而幸福,这是

  一种漫长的灵魂洗礼。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为了成为阳光,我祈祷于世上。阳光,它无处不在。它舞蹈在埃菲尔铁塔,它攀登,它浏览万里长城,它照耀尼罗河,它亲吻自由女神,它闪亮在古希腊奥运火炬上,阳光是是美,是幸福,是纯净,是和*

  我读完这本书,明白了人生是这样有趣。人生的道路,看起来好像很曲折,但事实并非如此,做人如果能够做到抛弃浮躁,安定自己的内心世界,锤炼自己,让自己发光,就不怕没有人发现。

  智慧背囊读后感 篇3

  寒假里,我翻开一本厚厚的书,这本书表面上很厚,但是你翻开这本书时,恍如身临道理和智慧的海洋。

  有一次,我读到一篇文章,告诉我们实现我们理想时,坚持不懈也有可能失败,只要你能找到一条岔路,峰回路转,绕过去。因为你在正路上虽然速度快,但是路很长,还不如走岔路。有时候铁杵不一定要磨成针,有时只要磨成擀面杖就行了。

  还有一篇文章让我很有感触,就是说一顾客IQ140,在一家饭馆吃饭,看到胡椒粉和醋的瓶子放错了,那顾客说把两个瓶子换一下谁知服务员过来把醋和胡椒粉分别倒进一个碗里,再把它放回属于自己的瓶子里。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是能轻松解决事情的人,而是能把事情做对的的人。

  我喜爱这本书,这里面的内容会让你成为有智慧的人,即使石头也会变成金子,走向成功。希望你们都能看这本书。

  智慧背囊读后感 篇4

  我最近几天里读完了一本叫《智慧背囊》的书。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想多读书,多了解一些知识。

  这本书里面记载了很多的故事,每一篇都很精彩,都讲述着一个人的一些故事,讲了教育、感恩和坚持等,这里我最喜欢最后一小节,《尊重生命》,是啊!生命

  就像花朵,短暂而美丽;生命是水滴,纯洁而透明;生命是蜡烛,火红而明亮,生命虽然美丽,但是很短暂。生命需要去呵护、爱护,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享受生命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不要浪费生命,有一句话说得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是一句珍惜时间的名言。这书里面还有我喜欢的文章,例如:花开无声,因为坚持,所以成功和遇不怀才这里我印象最深的是遇不怀才,因为我读完了这篇文章,才知道的一些道理,不可遇不怀才,可以怀才不遇。花开无声说的是做人不可以骄傲。因为坚持,所以成功说的是做事必须努力,只有努力,才能成功。

  这本书给我带来很多启示,还让我学到了很多的词汇和写作的本领,《智慧背囊》让我受益无穷。

  智慧背囊读后感 篇5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名叫《智慧背囊》的书。里面有许多真实的小故事,每一个都会让我领悟深奥的道理,让我最感动的一篇是《生日礼物》了!

  《智慧背囊》读后感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男孩妈妈的生日到了,男孩想送妈妈一件礼物,可又没钱,只好到外面自己自己去挣。经过一天的努力,他终于凑够了钱,于是就给妈妈买了一张卡片和一个棒棒糖。这时天已经很黑了,男孩刚进家门就听见妈妈生气地对他吼到:“你去哪里了?让我到处找你!”男孩委屈地说:“我捡瓶子卖钱给你买生日礼物了!”并把棒棒糖和卡片捧给妈妈,看到眼前发生的一切,妈妈的眼镜湿润了……

  读完这篇短文,我也哭了,心想:这是一件不能再小的事了,但却把爱母的童心深刻地刻画了出来。人们俗称母爱是伟大的,而爱母的童心其实也是熠熠发光的!

  智慧背囊读后感 篇6

  《智慧背囊》是我们班在参加校信通“书香班级”评选活动中老师推荐的一套书。读完二本以后,我感觉有很大的收获。

  这本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则小故事,每一则小故事都能告诉我们一些人生的哲理或人们必备的品德。它让我懂得了怎样对待自己、怎样对待他人、怎样做事、怎样做人、怎样思考。

  《智慧背囊》使我知道了:人应该心地善良、应处处为别人着想,不该放弃的时候要坚持不懈,该放弃时要断然放弃。这套《智慧背囊》不仅让我在学习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还让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譬如,更懂得尊敬长辈,原先,我很少和熟悉的长辈打招呼,遇到不熟悉的,便躲在父母身后。但现在不一样了,在院子里,公共场合我都会主动地与他们问好;而且我渐渐地学会了宽容别人、体谅别人,遇到困难勤思考,遇到矛盾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来多方考虑。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我希望有更多的同学和我一样喜欢这套书,让《智慧背囊》成为我们共同的好朋友!

  智慧背囊读后感 篇7

  最近,我在读一本叫《智慧背囊》的书,刚才读到了一篇《把握机会》。

  作者去一个很远的地方办事,需要坐公交车,于是她直奔车站,但快到时,车却缓缓的开走了。

  我知道,如果我跑步追那车,是能够赶上的。但是,我犹豫了,认为公交车不过是几分钟一趟,何必要紧赶慢赶的呢。于是,在犹豫中,我前行、追赶的脚步停下了。我等起了下一班车。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几个几分钟过去了,车子仍不见影。天渐渐的阴了下来,最后下起了小雨。

  等我踉踉跄跄赶到目的地时,天下起了瓢泼大雨,我被浇了个透儿。事情没办,因为我的样子很狼狈,已经没有精神去办事了。

  作者后来追悔莫及,回家的`路上,她回想着当时,想如果当时用力赶上那班车多好,并由此想到了生活,她说了这样一句话:坐车如此,那么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今天赶不上的只是一班车,明天失去的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机会只属于把握机会的人,而不是等待机会的人。

  没错,我们总是得过且过,明天后天还是这样,于是,什么事都付诸东流了。其实不必等待,我们完全可以一点点的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愿望。

  让我们从现在就开始努力,开始学会把握机会吧,这样,我们终会看到自己最想要的结局。

  智慧背囊读后感 篇8

  我读过一本书,书名是 智慧背囊。

  其中我最喜欢一篇文章就是《对自己说不要紧》,文章主要内容讲的是一位老教授在作者班会上讲“有三个字可以使人心境*和,那就是不要紧”作者利用这三个字克服了很多困难,他无论遇到任何事情和困难都会讲不要紧,他总是以一种*和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件事,他*和心态我很佩服。

  三个字“不要紧”看起来很简单,品味起来却复杂,年少的我常常被小小的失败打击的遍体鳞伤,一次小测试的失败,一次朋友间的小小摩擦,他人一句对自己不经意的评论······都会让我心里翻江倒海,彻夜难眠,文中的作者不仅面对失恋和钱财损失,他并没有被击倒,而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走向了成功,而我,现在别说克服困难了,正常的自我劳动都是有妈妈来完成的,妈妈简直成了我的奴隶了。

  看完了这个故事,我今后一定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勇敢的面对困难,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更多的事情,你要有时间啊也来看看吧,内容多着那,有时间在讲吧。

  智慧背囊读后感 篇9

  《智慧背囊》是一部充满智慧与哲理的书。每读一篇文章都会让人感动,令人鼓舞,象阳光拂过心田,如春雨滋润心灵。我对其中的两个短篇颇有感悟

  《移石》讲的是一个梦,一群人在路上走着,他们要去一个神圣的地方。突然,前面一块巨石挡住了去路。

  他们要去的神圣地方,我理解就是我们的生活。梦就是我们要去的理想。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我们 会遇到重重困难——那块巨石。面对困难,有人退缩了,有人去乞求别人,但最终战胜困难移开石头的是我们自己。求人不如求己,那块大石头也可以理解成我们自己,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战胜我们自己。

  《方向》讲的是有两只蚂蚁想翻越前面一段墙,去寻找墙那边的食物,这段墙长有 20 来米,高有近百米。其中一只蚂蚁来到墙角就毫不犹豫向上爬去,它相信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而另一只蚂蚁,观察了一下,决定绕过这段墙去,很快,这只蚂蚁绕过墙,来到食物面前,开始享用起来,而那只坚定、勇敢的蚂蚁还在不停地跌落下去又重新开始。

  读了这个故事,我佩服第一只蚂蚁的勇敢、坚定、百折不挠、契而不舍,更叹服第二只蚂蚁的聪明、智慧、少走弯路。做什么事都要动脑筋不可以蛮做,这才可以取得最后的成功。

  智慧背囊读后感 篇10

  前几天,我看完了《智慧背囊第15辑》,真让我受益无限。其中,让我有很深感悟的一则小故事,就是《标准答案》了。

  《标准答案》这一则小故事讲述了主人公在报纸上见到一则“脑筋急转弯”题,觉得挺好玩儿,回家时就想考考儿子,在考儿子时发生的种种事情。父亲把题目说了出来,儿子顿了顿,说出了种种其它因素,直到都被提问的父亲不耐烦地一一否决了以后,儿子才终于说出了父亲心目中的标准答案。后来,父亲才醒悟,并知道了,现实生活中哪有什么标准答案啊,一个不起眼的元素,结果就会全盘改变。

  我也觉得是如此,因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嘛!连古人都说了。生活中的每一种事物都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的。就像人一样,如果你去仔细打量,多方面去了解一个人,你才能找出他(她)的所有“闪光点”和“不足之处”,正所谓“要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我们只有去不断创新,才会有所超越,去不断探索,才会有所收获,虽然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但是只有去努力创新,社会才会进步,科学才会发展,我们人类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啊!

  智慧背囊读后感 篇11

  生活是一门艺术,不懂生活的人,即使纵发千斤,也无一力之效;生活是一种学问,懂得生活的人,即使仅发一力,也当千斤之功。

  想要真正了解生活就必须努力思考,因只有思考后行动才能明智。

  今天我读了《智慧背囊》一书,了解了这样一个道理:人们都是水,而社会处处像一个个容器,人应该像什么水,放进什么容器就是什么形状。人可能被装进容器,但人又像一滴水,水滴石穿,改变着坚硬的容器壁,直到破坏这个容器。

  我们每个人对于社会,犹如一滴水,要像水适应容器一样适应社会,又要具备水滴石穿的毅力,才能有所作为。

  人生就像一盘棋,一步错误,满盘皆输,且不可能重来一局。应慎重考虑,把握好时机,步步为赢。

  这本书蕴含的哲理十分丰富,如:简单的生活,做人不能太贪心,坚持真理,放弃也是一种快乐,顺其自然……

  在读这本书时,每读完一个小故事,我都会停下来,认真思考一下只个故事中的哲理。每一篇故事都短小而简单,却富含深刻的哲理,韵味悠长,耐人寻味,给人在人生的棋盘中给予提示,助你步步为赢。

  智慧背囊读后感 篇12

  在这个星期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智慧新背囊》这本书是由许许多多的小故事组成,每一个小故事都蕴含着1-3个小道理。一本书分为15个篇章。有“美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租用世界”、“生命的养料”、“修建自己的码头”等。在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美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中的,《小泽征尔两次下跪》。故事讲了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两次下跪的故事。第一次是因为想给沈阳人民送上一台满意的交响乐,而累得下跪。第二次是因为听了二胡独奏的《二泉映月》,而感动下跪。小泽征尔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①、要追求完美。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但只有不断向极限发出挑战,就能不断地超越自己的极限,最终才能创造出新的奇迹。

  ②、要有敬畏之心。因为常怀敬畏之心,就不会目空一切,随心所欲。即使渺小如沧海一粟的人,也会因为存在心存敬畏,心灵变得庄严而又清澈。

  所以,我们需要追求完美,更需要常怀敬畏之心。

  智慧背囊读后感 篇13

  这个暑假,我看了一本书,书名叫做《智慧背囊》。其中使我感触最深的是那篇<卖包子的和卖被子的>。因为这篇小小的短文,使我懂得了一个大大的道理。

  这篇<卖包子的和卖被子的>短文,讲得是:在一个寒冬里,一个卖包子的和一个卖被子的两个人,进了一座寺庙避雪。突然,卖包子的人感觉非常冷,卖被子的人感觉很饿,但他们谁也不向谁求助。过了好一会儿,卖包子的人说:哎,我吃个包子。卖被子的人就说:哎,我盖条被子。就这样,卖包子的一个一个的吃着包子,卖被子的一条一条的盖着被子。最终,卖包子的冻死了,卖被子的饿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我们看到别人有需要帮助的地方,如果可以帮到他,就一定要尽你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如果你需要别人的帮助,别人也需要你的帮助,为什么不能互相给予呢?也许卖包子的给卖被子的几个包子,卖被子的给卖包子的几条被子,他们两个人就都不会死了。?

  这个故事在我身上也曾发生过。上周,我去上美术课,我忘记带铅笔了,我后面的小朋友没有带钩线笔。最后,还是她说我们交换吧,我脸上流露出不好意思的表情,说:好。以后我一定会主动交换的。

  智慧背囊读后感 篇14

  《智慧背囊》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这本书是以一个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个大道理,读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今天我向大家介绍其中的一个故事,名叫《移石》,《移石》讲的是一个梦,有一群人要去一个美好的地方,在途中遇到了一个巨石,长者说:“搬走它。”壮者说:“移走它。”。这群人开始使劲向巨石推,推了好长时间,巨石好像生了根似的,怎么推也推不动。后来有很多人跪在地上,大声对苍天说,让各路神仙来帮助他们,没有一个神仙来帮助他们,长者说:“自己不努力,是没有人来帮助你们的。”壮者想了一个办法可以把石头推开。他们每人拿一个木棍在巨石的低下往上翘,最终果然把石头移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求人不如求己,自己不努力,不动脑筋,做什么事都不能成功。

  《智慧背囊》让我懂得解决问题有很多种方式,最主要的还是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面对困难不退缩,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我还要多看这类书,让我有更大的进步。我建议大家也看看这本书,它一定会对你的成长有所帮助。

推荐访问:读后感 智慧 《爱智慧》读后感3篇 《爱的智慧》读后感1 《爱的智慧》读后感100字

版权所有:纪锦公文网 2016-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纪锦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纪锦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6017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