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纪锦公文网>专题范文 > 主题教育 > 教学教育论文16篇

教学教育论文16篇

时间:2023-06-18 16:00:12 主题教育 来源:网友投稿

教学教育的论文第1篇【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情感缺失问题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教学问题,会直接影响到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在新课程标准中,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要求教师在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教育论文16篇,供大家参考。

教学教育论文16篇

教学教育的论文 第1篇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情感缺失问题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教学问题,会直接影响到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在新课程标准中,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语文;
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满足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改革要求

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育更加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其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情感教育作为语文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要合理的利用情感教育,将其与常规的教育手段结合起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充分地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下,更加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更重视对学生情感、心理方面的培养。传统的教育过程只重视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因素,因此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合理的应用情感教育进行语文教学,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除此之外,情感教育的开展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帮助青少年正确的了解、认识社会,降低青少年犯罪的概率。

二、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实现情感教育的具体策略

1.寻找读者与作者情感的契合点

情感的出现并不是偶然,其往往都具备一定的必然性,通常情况下人情感的出现都有着一定的情景。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相关的文化,感受文学的美感,进一步体会到文学中蕴含的情感,教师需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创建一种更加贴合的教学情境,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到教学情境中,更加深入的体会文章的情感。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够打动读者,是因为这篇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能够触动人们内容最深处的情感。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一定要有优美华丽的辞藻,但是其通常都蕴含着十分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指着就是这些优秀的语文作品。在语文情感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相关的情感,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找到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契合点,帮助学生根据深入的体会文章的情感内容,全面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2.以情感来激发情感进而调动课堂的积极性

语文是情感最直接的体现,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情感培养,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也大都是都有着十分丰富的人文精神。由此可见,要想学好语文,必须要深入的体会文章作品的情感内容,深入的体会文章的文学意境,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以及掌握,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相关的语文学科知识。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文章中的情感,教师应当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课堂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加全面充分的了解相关的文学情境,让学生深入的体会文章的情感内容。例如,在学习《琵琶行》时,教师可以通过视频资料来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因素,然后通过播发一些有代表性的琵琶曲,来为文章的学习创建良好的情景氛围:月下弹琴的画面很美,皎洁的明月,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弹琴的高超演技,叙述早年曾走红运,盛极一时,到后来年长色衰,飘零沦落的可怜身世。这样一来,每个学生读到这里时都会凝思回神,泛起情感的波澜。

3.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学习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其更多的是学习相关的文章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以及阅读写作能力。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往往也更加的融洽。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的呆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不到位,导致了学生无法深入的了解文章的情感内容,所有的学习过程都只能够依靠自己的思考与探索,在脑内创建出相关的情景。这样的教学过于缓慢,也不利于学生的实际学习。对此,在新课标下进行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因当努力创建一个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保持一个平地的地位进行交流,这样能够有效的在师生之间建立稳定的交流关系,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思想交流,进一步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整体教学质量。

三、结语

语文学科是一门情感十分丰富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一定要加强对情感教育的应用,合理的引入情感教育来丰富语文课堂,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相关的语文知识以及情感因素,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及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赫彩云.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社会科学,2016,(03):146.

[2]阳亚玲.新课标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5

[3]许明涛.高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方略探索[J].吉林教育,2017,(22):145.

[4]赵七玲.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情感教育的课堂实践[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

[5]王少评.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考试周刊,2016,(37):39.

教学教育的论文 第2篇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成为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转变教师观念,加强师资培训;
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健全教育管理体系。让教师真正把学生当作朋友。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客观性、动态性、系统性和具体性原则。着重对学生进行认清自我、保护自我、调适自我、保健自我的教育。只要我们真正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抓紧、落实了,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

关键词:学校 心理健康 教育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灵魂工程师,你可曾想过:在跨入21世纪的今天,在关于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话题谈得热火朝天的今天,在大力实施“减负”的今天,为何还有那么多的学生无所顾忌地去违法犯罪,去为患社会、家庭?为何还有那么多的青少年不假思索地去毁灭自己、伤害别人、残害亲人?笔者认为:除了少数客观的原因以外,更多的还在于学生本身主观的原因,是他们不健康的心理在现实生活中的恶劣表露!在当今社会,人们在谈论有关学校的教育时,总是从学校的硬软件设置、中高考升学率、考上重点学校人数等方面加以评价,却很少有人谈论该校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

在人类进入新纪元的今天,时代要求我们学校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正日益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但由于孩子学习竞争日益激烈,学习内容与实践活动的增多,他们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被种种心理问题所困扰。而这些心理因素的消极作用和困惑恰恰是阻碍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最大隐患,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有人说学校培养的学生体育不好是废品,智育不好是次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唯独没说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是什么,笔者认为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是一座不知何时爆发的活火山。废品可以再利用,次品可以再加工,危险品也可以加强防范、管理,最让人担心的也就是那不知何时爆发的活火山,它一旦爆发就意味着毁灭。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成为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那么,该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在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队伍建设, 转变教师观念,加强师资培训;
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健全教育管理体系。

1.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教书育人,传播人类文明,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思想品质、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质量与教育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可见,我们教师只有经常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与学生广泛地接触,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思想动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营造和谐轻松的气氛,消除他们的紧张感、拘束感和不自然感,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把学生当成知心朋友,对他们充分地加以信任,使他们无所顾忌地向你倾吐真实的心理活动,向你倾吐心中的迷惑和不快,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才能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帮助、心理疏导和教育。所以学校要鼓励教职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念、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相关知识水平。在教师中大力提倡同学生交朋友,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心理实施健康的影响。

2. 学校可以利用课堂主渠道,向广大学生传授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也可以利用黑板报、宣传栏、读书角等舆论阵地,在课余时间,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知识的专题讲座;
定期、不定期地举行以集体或个体为对象的心理咨询活动,努力消除学生心中的不自然感,营造浓郁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全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3. 逐步建立一套由“学生—学生干部—任课老师—班主任—学校德育处—学校领导”组成的分布广泛、功能齐全、整体联动、效果明显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快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并不断完善其功效,以求更好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二、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的五项原则。

1. 全面性原则:一切教育应面向一切的学生和学生的一切,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

2. 客观性原则: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的人,因而我们在进行教育活动的时候,就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

3. 动态性原则:由于教育客体的年龄、文化、生理等都在不断地变化,他们的认识水平、承受能力、内心体验、行为表现等都是变化着的“不稳定因子”。因此,在教育时,不可以来所谓的“一锤定音”,而应当坚持动态性原则。

4. 系统性原则:交流是人的重要特征。任一个体,不管他内心的想法如何,实际的表现怎样,他都是系统的一部分,是一个各种因素的“交汇点”与“集散地”。因而,对他们要从心理状态、过程、特点、意志、品德等方面加以分析,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5. 具体性原则:尽管学生的总体水平基本相当,在具体的阶段、具体的"时间,针对具体的人和事,还应当作具体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才能确有成效地解决有关问题。因此,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当遵循具体性原则。

三、着重对学生进行以下方面的教育:

1. 认清自我

初中阶段不仅是一个长身体、长知识、立志向的年龄段,而且也是一个情绪易波动、行为易出轨、交往易出岔的年龄段,更是身心发育的一个突变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正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青春期的到来在慢慢发生变化,而他们所面对的又是需要付出很多精力的学业,加之他们克服挫折和困难的毅力不够,容易产生放弃心理,也就会感到迷惘、烦恼、困惑……并开始逐渐迷失自己。中国的圣哲曾说过:“自知者明,自胜者刚”。人只有成为自己的主人,才不会迷失自己。常言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才能走向成功。所以必须让学生学会运用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认识,以抵御外界不良因素的侵害,消除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迷惘、烦恼、困惑,正确地看待荣与辱、是与非、得与失,正确地看待成长中的自己,真正认清“我是谁?”,这样才能使其保持良好的自我感知能力,才会让他们以平常心去面对社会、面对生活!我们的学生也就才能都是可塑之才,我们的学校才真正是希望的摇篮。

2. 保护自我

如今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不少孩子长期生活在父母、长辈的关心、体贴、呵护、甚至溺爱里,渐渐地就成了温室中娇嫩的小草,只知道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可社会是现实的,更是残酷的!他们那从不设防的心灵往往成为一触即破的易碎品。加上他们缺乏与人进行沟通、交流、协作等方面的训练,因此,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过早地进入了“大同世界”,其实,“大同世界”只是一个温柔的“陷阱”,他们在内心里总希望得到一种对自己绝对有利的所谓的公平!一旦他们置身于社会,他们的命运除了挫折,还是挫折。虽然人们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可他们面对挫折除了表现出极为夸张的痛苦、沮丧、绝望以外,几乎不知道该做什么,下次成功的希望也就仍然十分渺茫。所以我们不仅让孩子们学会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的理解、适应与包容,还得让他们学会协作、防范与保护,帮助他们为自己的心理增添一道防火墙。

3. 调适自我

仅仅做到认清自我、保护自我还是远远不够的,百分之百的安全是没有的。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面对一些突如其来的信息,尤其是一些他们不愿意听到、看到或想到的东西,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将意志薄弱者彻底击垮。因而,正确地调适自我,提高自己对挫折的容忍力,正确地面对挫折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当帮助他们努力走出自己心中的牢笼,释放自我能量;
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时刻牢记海明威笔下老渔夫在被鲨鱼围困时喃喃的低语:“一个人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可就是不可以打败他”;
让他们学会与命运抗争,坚信成功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4. 保健自我

要更好地保健自我,就必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合群,乐于与人交往。引导他们在交往中虚心向别人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交往中开放自我,让别人了解自己、理解自己、接受自己。其次要以诚相待,学会宽容。没有以诚相待,没有宽容,就不会有和谐、良好、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也就不会有温馨、融洽、亲密和人际关系。第三要待人随和,但不作无原则迁就。在与人友好交往中,无疑需要彼此适应,持严以律已、宽以待人的比较随和的态度,但是,决不可作无原则迁就、附和;
否则,会被人认为是一个毫无独立性格的人,得不到别人的尊敬和信任。第四要关心他人的需要,学会赞美别人,克服嫉妒心理。嫉妒是一个人自我软弱和缺乏自信心的表现,是一种短视、一种自私,每个人要想拥有健康的心理的人都应摒弃它、排斥它、远离它。中国有一句俗语:好话一句三春暖。意思就是说赞美、鼓励、友善的话在人与人的相处中起着催化作用,几句温暖的话很可能成就一个人。心理学原理又告诉我们:希望自己为人所关心,乃是人们共同的心理状态。所以相互关心、赞美别人、克服嫉妒心理对增进友谊、促进双方的心理健康都是非常有利的。第五要帮助他们掌握好一个同异性交往的“度”,引导他们在众多的朋友中,学到好的品质,博采众家之长,培养自己的性格和意志。

只要我们真正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抓紧、落实了,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作为教师,我们不仅在传统理念方面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我们还加强了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真正实施了对人类灵魂的改造工程。或许我们培养的学生算不上一流的,但他们的知识是全面的,身体是强壮的,心理是健康的,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头上,都有一片蔚蓝的天空!我们真正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

教学教育的论文 第3篇

摘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传授者,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所传授的知识让学生接受,让我们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和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魅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曾经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也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足以看出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而在语文教学中对情感因素的教育又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很多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里面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贞、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
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赤子之心、朋友之情、手足之谊尽显;
里面还有对社会拍案而起的激愤、有个人人生路途的催人泪下的凄凄切切、有细雨霏霏的柔婉;
有描写天地动容的悲惨;
里面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愉悦、无名的忧愁……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挖掘出作品的这些内涵,让一切真、善、美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笔者觉得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注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充分挖掘教材,营造情感氛围

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作家笔下的作品都不能打动人心。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愉悦的学习。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有他特定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每一篇作品都有着特定的情感表达。因此,在学生初读作品时,教师就抓住这篇作品的的情感个性,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带入到这篇作品的情感之中。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真正扣击心灵。示范朗读时,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中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创设一种学习情境,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充满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真正走进课文,走近作者,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比如在教《故乡》一课时,笔者就创设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着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他们或描写故乡的风土人情;
或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
或抒发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之情……大文豪鲁迅也是一个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发了学生阅读作品的兴趣,带着情感去体会文中我”回故乡的喜乐哀愁了。使学生真正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2走进作品,读出情感信息

我国古代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也就是说在朗读训练中寓于情感教育。试想我们教师如果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用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为学生朗读作品,学生能不被感染吗?能不激发起求知的欲望吗?每种文章有每种文章的风格,这也决定了不同风格的朗读。这就决定了在朗读时,语调、声音需要或高亢或沉缓;
或激越或悲伤。每篇作品根据情感用不同的风格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释放出来。用朗读的恰到好处的声量、浓郁的氛围、与作者共鸣的情感,来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学生就会更快的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与作者的心灵,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产生情感共鸣。一起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比如《沁园春雪》的上阕要读得豪情万丈、下阕要读得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得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同样只有用真诚的心态、恳切的语气朗读才能体会得到《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苦……要使学生在读时读得真、悟得深,语文教师在课前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做足功课,深刻透彻地去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并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带着这些知识,真正走进作品,走进作者的心灵。

3用情教育,学会做人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深刻阐明了情感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因此,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当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时就要顺势引人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此时教学的重点就应落到学生对作品意境如何理解和让学生如何介入并创新思辨的层面上。这时候,教师可以以解词析句为手段,以剖析结构为依据……都要披文入情,出情入理。我们要抓住情感与情理的联系,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从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境地,完成由情入理,文中悟道的思维迁移。从而激起一种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比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忧”“乐”情;
《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悲”“恨”情;
《黄鹤楼》中崔灏的思乡情;
《我的老师》魏巍的师生情等等,都是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表现出来形象感、浓情感来领悟深刻的哲理。去追求那不变的真理,这样就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也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例如在教完《故乡》一文后,针对作者文后抒情,笔者布置一道题目:中年以后的“水生”和“宏儿”,让学生去比较社会主义背景下的的“情”和封建社会背景下的“恶”。起到了“课”尽而“情”未了的效果。让学生在愉悦中提高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4重情感交流,建和谐关系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除了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
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提供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

同时,爱心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起点。师爱可有多种形式。“爱是教学的媒介,友爱更是消除戒备心理的传感器”。消除对立情绪及情感障碍,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地维护班级的荣誉。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育,这样既陶冶学生的情

操又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情感教育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一颗博爱、宽阔、敏锐的心。把它贯彻到课内课外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去,并且教师还应该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地设计和促成一种民主的、活泼的、适合于学生情感――心理发展的文化氛围,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人格健全,适应时代发展的有用人才。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用情感去感化学生,鼓舞学生,让学生走进作品,走进作者的心灵,也让语文教学在情感教育的感化下变得更加动人、精彩。

教学教育的论文 第4篇

幼儿健康教育为终身健康教育的基础,这段教育的效果不仅关系到幼儿当前的身心健康状况,还对其以后的整个人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幼儿阶段,在生理上,幼儿发育非常快,但是非常不成熟;
在心理上,幼儿非常单纯、心理非常脆弱,容易受到伤害,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上述生理与心理上的特点决定了在幼儿教育中幼儿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相关教学机构与个人必须要高度重视幼儿健康教育工作。

1差异化教学的重要性

每个幼儿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与认知能力不同,对于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感悟能力自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幼儿阶段,虽然幼儿的年纪尚小,但是差异化也已经初步显示出来了。

因此,在实际的幼儿健康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们应当将这个差异性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试想一下,如果能力有所确保的幼儿们接受同样的教学方法与要求,必然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对于能力基础较强的幼儿来讲,他们会认为教师所提出的学习要求过低,从而忽视了对后继学习的兴趣。

而对于能力基础比较薄弱的幼儿来讲,这个学习要求也许又制定得过高了。除了会对这部分幼儿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之外,还容易让幼儿失去对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学习的信心与兴趣。因此,差异化教学的开展对于幼儿健康教育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2差异化教学在幼儿健康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2.1全面调查每个幼儿的学习能力:在开展差异化教学前,幼儿教师需要对自己所教授班级的所有幼儿的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的调查。可以借助幼儿阶段的能力评测表,同时结合自身在幼儿教学中的仔细观察,在头脑中形成每个幼儿学习能力的印象,同时要洋细的记录下来,以备在曰常的健康教育中斟酌每个幼儿的情况,开展差异化的教学。针对学习能力稍差的幼儿,需要加大关注与指导的力度,从而保证每个幼儿都能够掌握到幼儿阶段必备的健康知识。

2.2加大师资力量投入:差异化教学需要充足的师资力量来支撑。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幼儿教师起着关键作用。在曰常的生活中,幼儿教师与幼儿接触的时间比其父母还长。所以,在差异化教学中,幼儿教师所具备的相关素质直接关系到幼儿健康教育的程度。就我国当前的幼儿教师结构来说,相对于幼儿数量,其人员远远不够,这就直接制约了一对一甚至小班化教学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差异化教学实施的可行性。此外,我国现有的幼儿教师综合素质也亟待提高。因此,为了促进差异化教学的发展,需要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首先,国家应当加大与幼儿教师培养机构的精力与资金投入力度,使我国的幼儿教师数量能够得到提高。其次,相关幼儿教师培训机构或者幼儿园要加大对预备幼儿教师以及现任幼儿教师的培训力度。不仅关注与其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还要重点培养其心理能力、交流能力等都方面的能力,从而为其在差异化教学中丰富与提高基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

2.3充分了解幼儿的认知水平:在差异化幼儿健康教育教学中,相关幼儿教师应当充分认知到每个幼儿的身心发展与认知水平。通俗而言,即幼儿教师在进行健康教育时,不能一味地将所有的健康知识灌输给每个幼儿,也不能够以单一的指导形式来应付教学,而是需要采取具有针对性与个性化的措施与方法,将健康教育的理念、内涵融入到每个幼儿的平时学习与生活中。对于幼儿来说,健康教育与幼儿健康生活习惯的培养较为特殊。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第一,教育环节较为特殊;
第二,幼儿为特定的群体,其认知能力与接受能力还为成熟。为了实现健康教育的高效化与个性化发展,一定要从充分了解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与规律着手。通过幼儿健康教育,促使幼儿养成健康的习惯需要一个非常长的时间,不能急于求成。因此,为了提高幼儿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需要针对所有的幼儿开展差异化教学,同时充分细化教学环节。首先,参考现今的社会生活水平,明确幼儿健康生活评级标准。在基础上,同时结合每个幼儿的不同水平,针对具有针对性与差异性的幼儿健康教育具备的培养目标。其次,参照与幼儿相关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不断探索与创新,构建科学的幼儿健康生活习惯、模式。

2.4大力推进幼儿差异化健康教育教学的相关研究:在当前我国的幼儿健康教育上,还很少涉及差异化教学的研究与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相关的经验与理论支撑。但是在国际上,差异化教法在幼儿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因此,我国应当积极借鉴与引入国外相关的成熟研究理论与经验,来推进我国幼儿健康教育差异化教学的发展。具体来说,需要做大以下两点:第一,积极吸收与解决国外的幼儿健康教育差异化教学成果,同时我国自身的教学实际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来对进入的知识进行合理的创新与完善,使其满足我国幼儿健康教学的需要。第二,在开展差异化教学的同时,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

即社会研究机构需要加大对差异化教学在幼儿健康教育应用的研究力度,进而制定出符合我国教学特点的执行方案。

3结论

综上所述,差异化教学在幼儿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作为幼儿教学工作者,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的支撑下,不断丰富与壮大这一教学方式,使其能够在广泛应用与幼儿健康教育中,从而提高幼儿的身心健康水平。

教学教育的论文 第5篇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学习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发展智力、开阔视野和提高文化素养。由此可见,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语文课当作只是进行语文教与学的课,它同时还担负着思想教育和心理发展的任务。因此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潜力,培养能力,从而使学生以极大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有“情”

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着学生的活动。一般说来,学生对某位教师喜欢,其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得学生不怕出错误、敢于开口说语文。重视学生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这对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学生初学语文时都兴趣盎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容量的增多、学习难度的加大,兴趣的保持程度则会因人而异,出现差异,有的学生甚至会完全丧失兴趣。针对这一自然现象,我们不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而应该多关心鼓励,多给予实际行动上的帮助,从众多方面着手,要防微杜渐,更要亡羊补牢。

著名作家冰心讲过:“我只觉得‘师’和‘生’应当是互相尊重、相亲相爱的朋友。”要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就应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交朋友。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主要以交际为主,如果学生不敢或者不愿开口讲,哪怕考试的分数再高,我想这个老师也不能称之为成功的老师。为了能使学生敢于开口、愿意开口,教师应对他们有亲切感和信任感,多和学生在一起谈心交流,参加学生的课外活动。

二、优化心理状态,使学生感到有“功”

所谓心理状态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情感、意志基础上所产生的相对稳定而又尚未形成品质特征的一种特殊的情绪状态和行为方式。“求成功”是人类共有的天性,即使是一点一滴的进步,也会使小学生感到愉快,是学生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学生学业取得进步时,教师对学生的成绩给予正确的评价,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会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光荣,产生积极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上教师经常使用鼓励性语言,可以激发学习成功的动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对问题回答得好的学生说“你真棒”、“好样的”等,有时还可借助同学们的掌声进行鼓励,对于回答得不好的学生说“再努力,相信你一定行”等。学生听到这些肯定和赞扬的声音,就会洋溢在欢乐之中,他们的大脑皮层就会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学习兴趣也就会有效地激发出来。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有回答不出来的问题,老师不能加以批评,特别是对学习上不是很好的学生更不能如此,因为这样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那些学生对学习更不感兴趣,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我们应该给学生们更多的鼓励,对他们在学习上的错误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课上用浅显的语言和他们交谈,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产生成就感,这样才会有更进一步的学习动力。

三、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有“味”

在教学内容上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形式上力求新颖多样,以满足学生新奇感的心理要求。如通过集中识词,让学生从已感知的语言材料中,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活动,自己发现读音规律,再将读音规律运用于单词的记忆中,使学生感到单词并不难记,激发学生取得成功的动机,同时也降低了学习难度,从而提高了成功的机率。又如,通过不断变化教学手段――有时引导学生做游戏,有时引导学生进行竞赛,有时引导学生进行表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大脑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充分发挥优势机体的潜能,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滋味是非常好的。

四、组织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到有“用”

五、运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方法,使学生感到有“礼”

小学的语文特别注重口语交际,因此,它不可能像语文数学那样,很多地依赖书面考试的分数来评定学生的水平。为此,教师应在学习评价上力求形式多样,通过不同层面的考察,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开学初,我就提出了三种平常语文测试的方法:第一种是观察学生,平时的朗读和平时的作业(这是针对品学兼优、口语好并且胆子大的学生提出来的);
第二种是教师选定考试的内容,学生自由找同伴表演给老师看,平时书上的朗读作为加分项(这是针对语文水平还可以、胆子较小一点的学生提出来的);
第三种是教师选定考试的内容(书上的内容)表演给学生看或者朗读给学生听(这是针对大部分学生提出来的)。当然,第一种的分数要高一点,第二种稍微低点,以此类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其中的一种,也可以三种同时进行,教师过一个星期评价一次,选择最好的一种给学生打分。通过这样的评价方法,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很受尊重,教师对待自己是非常有礼貌的,连考试都可以让自己选。

教学教育的论文 第6篇

恰当的风趣幽默,能活跃课堂气氛,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许多有经验的教师上课时常出现师生开怀大笑而又秩序井然的气氛,这都得益于教学中的风趣与幽默。如在讲"鸡兔同笼"问题:"有头45个,足116只,问鸡兔各几何?"时学生心算、笔算后仍面露难色。这时教师下令:"全体兔子起立!提起前面两足!"学生开怀大笑。之后,教师说:"现在兔子和鸡的足数一样了,上面45个头,下面多少足呢?"学生答:"45×2=90只。""少了多少足?" "26只"这时学生欢快地叫起来"有26÷2=13只兔子,32只鸡"。

教学教育的论文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学科教学知识 PCK 教师专业化 教师教育

教师应当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教学效能直是现代教师教育研究不断探索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学科教学知识(PCK)概念的提出无疑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呈现出了崭新的局面。

一、舒尔曼“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与要旨

从师范教育中的课程设置来看,20世纪70年代以前比较强调教师的普通知识和专业知识;
70年代之后,开始注重教师的教育学科知识,尤其是一般教学知识。80年代以来有些学者又特别强调学科教学知识(PCK)对提高教学成效和促进学生理解的重要作用。在21世纪的今天,为了促进有效教学,培养高素养的师资,对PCK的研究是有意义的。

20世纪80年代,舒尔曼(Lee。S6ulman)率先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概念,简称PCK。他认为传统的教师知识结构只重视专业学科知识和一般的教学法知识,忽略了教师作为一门像医生,律师那样的专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这种知识是在复杂的教学工作中使用的,并且有别于单纯的学科知识和一般教学法知识的知识,舒尔曼称之为“迷失的范式”(missingparadigm)。

PCK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1986年舒尔曼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会刊《教育研究者》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在次年发表于《哈佛教育评论》的另一篇论文中,舒尔曼再次强调及重申了PCK的概念。指出,“教师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这种认识和理解与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教学之间的关系研究,可能是现有教育研究中所缺的”。从他的这篇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舒尔曼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具体的一系列与学科知识、教育知识不同的教学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PCK)。舒尔曼认为,教师除了必须拥有所教学科的具体知识外,还应该具有将自己拥有的学科知识转化成易于学生理解的表征形式的知识。

二、“学科教学知识”的后续演绎

(一)基于静态层面的发展

后来的研究者对PCK有了更多不同的阐释。泰米尔(Tamir)定义PCK应该包含“了解学生的概念与学习困难、课程知识、教学知识和评价的知识;
格罗斯曼(Grossman)则定义PCK由四部分组成:“关于学科教学目的知识、学生对某一主题理解和误解的知识、课程和教材的知识、特定主题教学策略和呈现知识”;
马克斯(Marks,1990)提出教师应该“了解学生、能利用多媒体教学、具有学科知识和在教学中能安排学生活动和注重教学的行为表现”;
格丽塔(Greta)认为,PCK是“由教育学知识、学科知识、教师知识和关于学习的知识、课程知识、专业知识以及教学评价知识构成”。

格罗斯曼(Grossman)认为学科教学知识包含四个要素:

1、教师对于任教某特定科目目的的信念;

2、了解学生在不同学科中某些主题的先前知识;

3、课程的知识,包括:水平课程(与各相关科目课程的联系)与垂直课程(了解学生所学过与将学的事物);

4、教师必须熟悉对于教学某些概念或主题时,最有效的教学与表征方式,并能在适当时机运用。她认为学科教学知识应加人对课程知识的重视。

(二)基于动态层面的修正和完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认识个体与外在情景交互作用而建构出的产物。即学科教学认识,因为“知识是静态的,认识是动态的,学科教学认识是教师对教学法、学科内容、学习特征和学习情境等四个构成因素的综合理解,总是处于连续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学科教学认识的发展,教师能够依据他们的理解为学科中的特定内容创造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在既定的情境中构建最有效的理解”。他们指出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能动性,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深人了解和对社会诸方面环境因素的了解。

科克伦(Cochran)、德路特(Deruiter)和金(King)认为PCK是教师在学校背景下,为了特定的学生的教学,联结教学法知识和学科内容的方式。PCK包含四个成分:学科知识,学生的知识(能力、学习策略、年龄和发展水平、态度、动机、前知识),背景的知识(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和自然环境),教学法知识。他们用维恩图表示这四部分是怎样重叠在一起的,但是维恩图只是简单的说明了PCK的组成,未能说明各成分之间的依存关系,也不能提供足够的信息阐释如何发展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还建构了PCK的金字塔模型,该模型的塔底是学科知识,塔的中间部分是由课程、学科性质、社会文化等构成的学科知识,说明扎实的学科知识是PCK的基础,第二个重要成分是关于学生的知识,它是联系其他成分的纽带。

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获得是动态的过程,它带有明显的个人、学科和情境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个人在自己所任学科和所在班级的特定范围内,不断将诸方面知识综合,创新的探究过程。托宾(Tobin)、蒂宾斯(Tippins)和吉拉德(Gal—lard)在动态学科教学知识的基础上也进一步做了深人研究,发展了学科教学知识理论,提出学科教学知识和其他几方面是相互融合作用的,没有明显的界限,也没有能直接传授给教师的较好方式,主要还是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自己积累获得。

三、学科教学知识对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以及对教师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适度提高教师行业门槛

PCK理论告诉我们,在教师的职前教育上要注意其专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以学科教学知识为核心理念来培养教师。虽然学科教学知识是一种实践性知识,但不能因其实践性就否认职前教育的作用。由于学科知识和特定年龄学生学习特征的相对稳定性,职前教师完全可能通过适当的方法获得学科教学知识。如果给师范生增加一年或者更长的实习期,使得“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不断持续提高自己的学科知识,无疑会提高我国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快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更多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参与师资培养

当前,我国的教师职前培训和任职以后的在职培训往往采用集体讲座和以老带新的方式。集体讲座只能传授一些理论知识,无法把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用到的教学知识传授给教师,所以在集体培训中,可请专家教师讲授一些实际课堂中怎么教的知识,而不是采用从理论到理论的培训方式。而以老带新虽然兼顾到了学科教学知识的传递,但在这种实际的师徒教学过程中,往往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来衡量效果。因此,保证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上下功夫。学校还可通过建立教师专业社群、教师博客等以社会性方式或网络方式传播学科教学知识。

(三)注重教师的自主性和反思性,增强创新意识

教师的自主性不仅包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还包括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动性,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白主性,针对PCK的成分在教学工作中积极的学习、和学生互动、不断的积累经验,才能持续提高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反思性是建立在教师自主性基础之上的,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反思学生作业的反馈情况,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教学能力。教师不断增强创新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更好的促进新课程改革。

教学教育的论文 第8篇

[摘要]二战之后,美国的教师教育体制逐步由半开放走向全面的开放,传统的专门师范院校也逐渐升格转型为综合性大学。转型为学校创造了发展的机遇,但也为教师培养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本文对此略作展开分析,并结合当下我国师范院校的境遇,提出相关的转型策略。

[关键词]教师教育;
师范院校;
转型

近年来,伴随着国内愈加高涨的教师教育培养体制的开放性、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和高层次化的呼声,在历经百年的定向型、封闭性师资培养体制之后,已经习惯了被国家包办而从无生存之虞运行方式的师范院校,面对巨大生存的压力,也不得不各自重新考虑自己的定位,并期望通过办学体制乃至办学方向的变革,来谋求拓展新的生存空间和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如果说,在整个国家教师教育培养体制层面上,这一改革被称之为“转轨”,那么,至少对于部分教师教育机构而言,它无疑是一次涉及人才培养规格、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全面调整、具有战略意义的“转型”。这一转型的实质内涵并非是拘泥于传统的所谓师范性与非师范性、专业性与学术性之争,而是具有两个层面的现实内涵:一是如何通过办学方向和策略的转变,充分挖掘现有的资源优势,扩大眼务面向,提高学校的整体和综合办学效益;
二是在愈加激烈的院校竞争中,如何通过转型,在全面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包括学术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等)的前提下,使具有传统优势和特色的师范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与合理配置。本文即围绕这两个问题,结合美国教师教育机构的转型历史经验和教训,略加以展开分析。

一、美国教师教育机构转型的历史回顾

美国的教师教育培养体制的形成发端于19世纪上半叶。1823年,美国出现了第一所私立性质的两年制师范学校(normal school)。随后在1839年,马萨诸塞州创办了第一所公立师范学校。19世纪下半叶,在巴纳德(Henry Barnard)和曼(Horace Mann)的推动下,大量的公立师范学校在全美纷纷涌现,一个由地方政府主导、以初等教育师资培养为己任的专门师范教育体系开始形成并初具规模。与此同时,为满足中等教育扩张的需求,美国许多的传统文理学院,也陆续扩展了其作为中学师资培养机构的职能。这一情形一直延续到二战前后,即至少到二战时期,美国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由师范学校和文理学院共同组成的半封闭教师教育培养体系。

美国定向型师范教育机构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于20世纪上半叶,20世纪初。鉴于韧等教育师资数量渐趋饱和、质量亟待提高的现实需要,美国大量的师范学校在各州政府的扶持下,逐渐升格为师范学院(teachers college)。严格意义上说,这是一次层次提高性质的转型,大量的师范学院开始把教师培养年限由两年延长至四年,并提供学士学位,少数甚至提供硕士学位,培养方向不仅有初等教育师资,而且在战后为顺应迅速膨胀的中学入学人口增长趋势,也提供中等教育师资。

然而,美国师范教育机构真正意义上的整体转型,实际上是兴起于二战之后,这就是战后专门性质的师范教育机构的综合化变革走向。二战之后,在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面对人们日渐旺盛的高等教育需求,美国各州开始逐渐关注州立公立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展。传统的师范学院因为原本就是公立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都分,因此,与19世纪美国大量出现的赠地学院(农工学院)一样,师范学院也被纳入到各州的统一规划之中。为充分利用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满足地方社会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各州逐渐淡化了师范学院传统的专门化教师培养职能,而将其改造(升格或合并)为面向地方服务的文理综合性高等教育机构。譬如目前加州的圣何塞大学、威斯康星州立大学苏必利尔分校、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等,便是由早期的师范学院改造后而形成的综合性大学。可以说,在全美如今的各州中,几乎都存在一些早期由师范学校、到师范学院、再到综合性大学这样的典型机构。

被改造后的师范学院,虽然不再定位于专门的教师教育培养,而成为普通的大众化综合性高等教育机构。但是,大多学校并没有放弃其传统的师范教育职能、只是把教师教育资源调整和压缩为综合性大学内部专业性的院系机构,这些机构或称教育学院、教育系或教育学部等。如目前的威斯康星州立大学苏必利尔分校便依旧设有教育学部(division of education),学部下设教师教育、教育管理、咨询、体育与健康等学系。在提供本科层次教师教育同时,学院、学部或学系还提供5年制的教育硕士层次教育。压缩后的专业性教师教育机构,教师的培养并不局限于学部或学院之中,而是具有跨院系培养特征。其基本学习要求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全校性的普通教育课程必修要求,小学教师一般要求两年;
二是学科学习,小学教师要求稍低,中学教师要求高。包括小学教师的培养,都一般要求专修一门本科层次的学科;
三是学部内部相关教育专业课程的学习(小学教师一般要求50—125个学分,中学教师平均26个学分),学生对专业有自主选择的自由,学部在继续开设师范性专业的同时,对于大学内部非师范专业中希望从事教职的学生提供双学位和辅修课程,除此之外,学院还提供教师资格的证书教育。

在20世纪80年代,由近100所研究型大学教务长和人文与教育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霍姆斯小组所提交的《霍姆斯报告》中,开始关注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甚至强调取消所有本科层次教师培养。卡耐基教育基金会进而提出,所有教师培养都应该进入研究生层次,入门者必须拥有一门学科的学士学位。然而,颇为有趣的是,正是在传统的师范院校出于转型的变革时期,美国的诸多传统知名公私立大学也对教师的培养产生极大的热情,据统计目前美国约有1000所公、私立综合大学设有教育院系提供研究生层次的教师教育课程,而其中不乏一批世界顶级大学。继1888年东部长春藤联盟大学之一的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1917年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由人文艺术教育系发展而来)成立之后,美国的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等,也纷纷发展或创办了教育学院、教育学部或学系。(各校英文名称不一,如哥大为teachers college,斯坦福、哈佛和伯克利等为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威斯康星麦迪逊分校则为school of education等,在此权且统称为教育学院)。这些知名大学所创办的教育学院,虽然相对缺乏师范教育的传统,且学院在各校内部学术地位并不突出,但是,由于它们有着其他学科特别是文理综合性学科实力雄厚的先天优势,创办不久,各自的教育学院就成为美国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教师培养的重镇。譬如,在2002年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学院分类排名中,斯坦福的教育学院名列第一,其后分别是哈佛、加州洛杉矶分校和哥伦比亚。

与大多传统的转型师范院校所承担的职能多少有些不同的是,上述知名大学的教育学院一般不提供本科生教育(本科生的辅修专业除外、另外如康奈尔也提供学士层次的师资培养),而主要承担硕士和博士层次的学位教育。如哥大教育学院设有9个系,包括人文艺术、行为科学、临床心理学与咨询、课程与教学、健康与行为科学、人的发展、国际跨文化研究、数学、科学与技术、组织与领导等。所提供的学位有教育硕士、文科硕士、理科硕士、教育博士、哲学博士等等。也就是说,知名大学的教育学院实际所承担的主要职能是培养高层次的教师和教育部门的管理者、从事学术理论研究、为政府和社会提供政策性的咨询等。如哥大教育学院便声称学院的责任是:“参与有关教育核心议题的研究;
培养下一代教育的领导者;
为当代教育领导者提供有关实践与政策教育以应对他们所面临的挑战;
引起有关教育的公众辩论和形成教育的公共政策;
改善教育机构的实践。”

二、美国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中的问题分析

美国教师教育机构的转型大致完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因而,目前基本已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完全开放型教师培养体系。所有教师教育都由综合大学来承担。教师培养趋于高层次化,这种特点应该说基本反映了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大势。然而,统观美国教师教育机构的转型过程及其变革效应,尽管总体而言是成功的,却也并非尽善尽美。在此尝试略为展开分析。

相对于欧洲一些发达国家,传统上美国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并不是十分令人满意,其从业人群女性占绝对比例,1990—91年度统计,全国女性教师占73%。即使到今天,教师从业者的境况也依旧不尽人意据20世纪80年代统计,进入教育领域学生的学术性向测试(SAT)分数普遍低于其它专业,在13种专业中名列倒数第二。因此,我们与其说,美国教师教育机构的转型是教师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延伸,不如说,是外在各方面力量强力推动的结果。构成美国师范教育机构转型的外来力量,除了我们以上曾提到的为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政府的强制力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美国社会传统的教师教育观。兹纳(Kenneth M.Zeichner)等人认为,美国的教师教育中存在四个传统:学术传统、社会效率传统、发展主义传统和社会重建的传统。其中最为古老且在当今教师教育中影响依旧深远的便是主流的学术传统。学术传统早在正式的师范教育机构“normal school”出现之前就已经根深蒂固,其原始的本义是古典的人文(liberal arts)教育本身就等同于“为教而准备”,而人文教育原本就是传统大学教育题中应有之义。因此,要培养一位教师,只需要给予适当的人文教育,再辅之以一定学徒经验就足够了。如果说这种观点在以前是不言而喻的(如早期很少有人会认为,中学教师也需要专门师范机构来培养),那么到20世纪上半叶面临专门师范教育机构的成型,它就开始显示出强烈的反弹,许多保守人士对此甚至予以理论化和系统化,如弗莱克斯纳(Flexner)和贝司特(Bestor)等人便提出一种教师教育“学术传统”观。其基本含义如贝司特所言:一种新的教师教育课程应该是建立在坚固的人文和科学基础之上,而不是纯粹的教育学职业技巧之上。……它要求教师必须接受足够的学科训练,并对学科报以彻底的忠诚。

可以说,正是美国教师教育的“学术传统”观,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二战后美国师范院校变革的政策价值取向,至今在美国社会中还很有市场。例如目前美国一些州,甚至在教师资格认定中对于入门者是否有过专业训练资历并无要求。学术传统观为教师教育的两个层面的转型提供了合理解释:一是既然学科训练是教师培养的基础,显然最有效的学科训练应该是在综合大学而不是在所谓的专门性师范机构中进行;
二是为保证未来教师能够接受足够的学术训练,就有必要延长他们学科教育的年限,而把专业教育内容压缩并后延,因此,教师教育的高层次化也就在情理之中。20世纪的50年代和60年代,也就是基于这一理念,福特基金会通过以基金支持的方式,鼓励综合性大学进行研究生层次的教师培养模式探索,包括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在内的众多知名大学都是这一基金的受益者。而事实上,当时所探索的研究生层次的教师教育模式直到今天依旧被广泛采用。80年代的《霍姆斯报告》和卡耐基教育基金会的主张都是这一理念的逻辑延伸。

学术传统观存在明显重学科培养而淡化专业养成倾向,这种观念固然在间接意义上促成了美国教师教育培养体制的转型,但是,在转型之后,这种倾向包容易带来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事实上,在传统师范学院综合化之后,伴随着各院校对学术发展的青睐,教师教育的地位普遍有所下降,教师教育资源也逐年萎缩,教师的学术训练与专业能力培养间的平衡也不复存在,美国各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专业的辅修制和4+1的双学位、研究生层次教师教育模式的形成,便反映了这两者间的严重失衡。此外,在实现转型成为综合性大学之后,伴随着学校内部评价制度的变革,传统师范教育注重专业实践能力提高的优势被削弱了,即使是教育学院中的教师也由于其工作被绳之以通用的学术标准,因此他们对知识和智趣的偏爱远胜于专业实践技能的探索,人们似乎更乐于去建构理论、发表论文和出版专着,而无暇顾及对未来教师实践层面的能力和技能培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早在师范学校升格为师范学院以前,美国的小学教师一般是由师范学校来培养,而中学教师的培养则由文理学院来承担。在转型之后,所有各阶段教师的培养都强调了学术性,而淡化了专业性,这种一刀切的方式难免忽视了不同教育阶段对教师素质要求所存在的差异,因而,势必带来教师适用性问题。实践表明,在缺乏有针对性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提下,高层次未必一定等同于高质量,换言之,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也未必就一定有较高的“教”的水平和能力,特别是对小学教师而言。

三、由美国教师教育机构转型而得到的启示

目前在我国对于师范院校的转型,尽管人们讳莫如深,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转型已初显端倪。其表征有二:一是鉴于东部及东南地区学历达标教师数量的相对饱和,传统的中师教育机构大大缩减;
二是自20世纪末高校扩招政策出台后,几乎所有高师院校纷纷扩大了非师范专业的比例,有的甚至非师范专业比例超过50%以上。与此同时,我国少数综合性大学也开始仿照美国大学建制通过院校合并或独立设置的形式创办教育学院,师范院校独揽教师培养的格局已被初步打破。因此,对于目前中国高等师范院校的转型是否有无必要的问题讨论,实际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或许一个更值得探讨的现实议题应该是我们如何实现平稳的转型?即如何避免转型可能带来的诸多负效应?以及转型的程度究竟如何?

与美国相比,我国有着更长期的师范院校的独立设置历史。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我们又逐步建立了一个层级分明的封闭型师范教育体系。而在美国,实际上从未形成一个真正意义的封闭型体制,综合性的文理学院自始至终都承担着中学教师的培养任务,因此,在面临教师培养高层次化的压力下,美国也便自然而然地选择厂综合化的发展道路。然而,我国因为原本就存在一个等级分明的体系,高层次化即使在如今相对封闭的培养体制之下也不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何况封闭型也并非是乏善可陈,特别是在中国目前各地师资水平分布还很不均衡的条件下,它不仅可以提供数量上基本的保障,而且在质量保障上也有其独特之处。因此,如果说存有问题,问题的焦点恐伯不在于是否必须走综合化、开放型发展道路才能满足现实教育发展对高层次教师数量需要,而是综合化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质量?由此进一步所引出的一个问题便是,如果说综合化是教师教育质量提高的必然选择,那么,我们目前高师院校的综合化程度如何?

同美国早期的师范学院相比,我国目前大多高师院校应该说有着更好综合化基础和条件。大多学校文理学科齐全,而且有少数高师院校的学科群已具备相当的学术水平,甚至在综合性大学之中也位居前列。因此,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认为,所谓综合化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必然之路,在中国恐怕也不是根本性的问题。实际上真实问题所产生的语境是:在体制开放后综合性大学也可以参与教师培养的前提下,高师院校如何能够维持与其竞争的传统优势?此为其一;
其二,对于少数高师院校而言,既然它们已经具备相当高的综合化程度以及比较雄厚的研究实力,继续强制性地要求它们定位于教师教育,这对它们而言是否公平?也是否是一种效率之举?

显然,这两个问题其实都牵涉到一个核心问题:既然教师教育对综合性大学开放,综合大学的培养模式是否也应该对师范院校开放?从公正的角度来考虑,回答无疑是肯定的。因此,正是基于这一问题语境,我们再来探讨师范院校的转型问题才具有实际意义。那么,师范院校如何转型?这里实际也隐含了另外一个问题,即转型的程度如何?就目前状况而言,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在教师教育领域师范院校还维持着综合性大学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至少在一段时期内,大多师范院校实行适当转型,采取师范性与非师范性并举的策略,应该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否则,轻易放弃自己的传统特别是在中小学教师培养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不仅不利于我国教师教育的稳定发展,而且也无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以上美国教师教育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整体重学术而轻专业的倾向,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教师教育培养质量问题,足以表明,美国转型经验不可盲目仿效,它未必符合我国教师教育现实。

但是,对于少数已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师范大学而言,它的转型则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从美国教师教育转型过程中,我们看到,最出色的教育学院也往往分布于那些知名的研究型大学之中。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格局,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知名大学强大的文理综合实力、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显赫的声名,在无形之中提升了教育学科的学术水平,正所谓水涨船高。因而,这些大学的教育学院通常不仅仅定位于为中小学校直接提供师资储备,而是更注重培养和培训教育部门的领导者,为其它教师教育部门输送高水平的学术人才,为政府、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咨询。与美国传统的师范学院不同,我们目前少数师范大学不仅在师范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文理学科各个领域,也已具备相当的学术水平,并在社会中有着良好的学术声誉,也就是说,就学科的综合程度和水平而言,它们更具有美国的综合大学特点。因此,与国内其它非师范性综合性大学相比,无论在众多学科学术水平还是教师教育资源积累上,少数师范大学所具备的这种双重优势都决定了它们在国内教育领域无可置疑的领先地位。但是,面对在未来一个更为开放的培养体制中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院的崛起,目前暂时处于领先地位的少数师范大学的优势能够维持多久?显然,继续坚持目前的“师范性”定位,前景堪忧。

毫无疑问,既然综合性大学可以办教育学院,本来就具备综合优势的少数师范大学,就没有理由不允许它发展为一所完全意义亡的综合性大学。或许,唯有如此,它方才能够在提高自身学术竞争力的同时,也能够维持教师教育领域的竞争优势为主动应对综合性大学的挑战,目前少数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应对策略不外乎两点:一是通过进一步加强学科的综合化程度和提高学校整体学术水平,带动教育学科的发展;
二是对现有教师教育资源进行更新配置和教师教育制度安排进行结构性的调整,以资源集中优势激活教育学科的学术发展动力。

这两个策略实际上已经触及到少数师范大学办学方向的重新定位,即所谓具有战略意义的转型问题。显然,在此所谓的转型,就是超越师范性的传统定位,与国内外综合性大学展开全面的公平竞争转型后的教师教育资源将逐步从原来的学科组织中剥离出来。并向教育学院集中,从而,使之成为一个承担如美国知名大学教育学院同样职能的教育以及与教育相关学科研究的重镇,高层次教育学科人才、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培养和培训的基地。

教育学院内部学科设置和组织建制,可结合各校的现实情况进行调整。哈佛和斯坦福的教育学院,由学院一级设立不同的培养计划和项目,并根据研究课题需要设立相关的虚体研究性机构。或许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建制更符合我国师范大学的实际,即以教育学及其相关学科为主,在保留目前既有的系所结构框架的前提下,整合分散于学院外部的其它学科教育资源,不妨增设如哥大教育学院所设置的文科教育系所或中心、理科教育系所或中心。教育学院承担学术研究和教师培养双重职能,教师培养可采取4+2模式提高层次,也可以采取双学位制和辅修制的方式,通过合理设计不同的课程模块,向有意于从教的本科生提供专业化的训练。

教学教育的论文 第9篇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从初级阶段逐步地成长起来,现在已普遍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当中。各种赛课、展示课、公开课,老师们都把现代教育技术带进了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工具,让老师在精心的备课下,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课文内容,烘托出教学氛围,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我班语文教学 融合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 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目前主要指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卫星广播技术、远程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它是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媒体教学法的综合体现。是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最优化为目的。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明确现代教育技术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帮助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它提供了教与学基本环境,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成长。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起源

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起始于本世纪20年代,称之为电化教育。当时电化教育活动中使用的幻灯、电影等媒体比原始口耳之学以及后来的印刷媒体用于教学,其传播方式跃进了一大步,已属现代教育技术的范畴。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

1.从教学规律看:现代教育技术克服了传统教学知识结构线性的缺陷,具有信息呈现多形式、非线性网络结构的特点,符合现代教育认知规律。

2.从教学模式看: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系统既是一个可以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与系统,同时又是能够形成相互协作的教学环境与系统。

3.从教学内容看: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使知识信息来源丰富,且容量大,内容充实,形象生动而更具吸引力。

4.从教学手段上看: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系统主要是指多媒体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强调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群的作用。

四、现代教育技术与我班语文教学

1.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了教师的专业能力。

在以前的教学工作中,我主要是参考教参进行教学,学习资料有限,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受到了局限。现代教育让现在的我沉浸在知识的海洋,我不仅可以借助教参进行教学,还可以使用网络观看优秀教师上课实录,学习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技巧,把适合自己班级的教育教学方法运用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要想上好一节课,关键要有一份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有了网络,我可以常常在电脑上与众多教师一起讨论课的设计,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还可以怎样设计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互相交流教学的经验,从而来提高自己。最重要的是,它为我充实知识带来了更快、更便捷的途径,我可以利用电子书随时随地给自己“充电”,只有我的头脑里装满了知识,才能让学生学到知识。

2.在现代教育技术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以前的课堂只有老师一个人绘声绘色地讲,难免显得枯燥了些,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集中,容易“坐飞机”。要是学习一篇较长的课文,有的学生老师讲到哪里了都不知道。要是进行课堂练习,教师课堂上在黑板上写出来让学生进行练习,非常浪费时间;
如果写在小黑板上,又达不到练习的量。这些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解决。

2.1.我使用多媒体教学能让学生用眼睛直观地感受到学习的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比如:一年级的小朋友由于他们的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被课本上的其他图片或者知识吸引住,我制作出不带任何图片的课件,给学习内容选择亮一点的颜色,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黑板上,不给学生分神的机会,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学习的知识。在学习一些课文时会涉及到一些农作物、动物、植物等等,城市的学生根本就没有见过这些,理解起来有些勉强,教师这时适宜的使用一些图片,加深对学习对象的了解,学生学习起来就轻松很多。比如:二年级上册的《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我出示蒲公英、苍耳,豌豆的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黄山奇石》一课中出示“狮子抢球”“天狗望月”“仙女弹琴”的图片让学生体会黄山“奇”石,并出示黄山其它奇形怪状的岩石,让学生给石头取名字,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二年级下册《葡萄沟》时,通过各种颜色的"葡萄图片,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五光十色”一词,并链接到网络上观看葡萄干的制作过程,让学生亲眼看到葡萄干的制作过程,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2.2.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能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情境中来,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接受。比如:在教学《小雨点》一课时,我使用flash让学生看动画,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夹杂着下小雨的声音,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语言表达的魅力,享受语文带给他们的快乐。再比如说,很多城市的学生没有听过涓涓细流的声音、河水咆哮的声音,一些动物的叫声等,教师在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去感受,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从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起源、特点及它与我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对我班学生的学习帮助很大,不仅上课注意力集中,对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同时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可见它对我班的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相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带给我们的不会只有这些,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与运用,将会使我们有更大的收获。

教学教育的论文 第10篇

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受到政府、学校和教师等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有关研究也逐渐增多,但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却显单薄。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的问题,因此,加强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1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界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能够被教育者开发利用,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目的,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心理认知、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各种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资源等。①物质资源。包括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提供的各种场地、设备和材料等校内、校外资源。如校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室、心理宣泄室、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场等;校外的专业心理医院、心理服务机构等。物质资源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保障。②人力资源。主要包括课程教师、心理咨询人员、心理辅导员、班主任、辅导员、心理信息员等。人力资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核心,其中课程教师又是人力资源的核心。③活动资源。活动资源是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的和内容,由学生自主参与的有组织的各种校内外心理教育活动和社会心理实践活动。如团体辅导、朋辈心理辅导、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健康月活动、“心路历程”活动、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剧表演、社区心理服务活动等。活动资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的关键。④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各种心理学书籍、各种心理报刊杂志、心理网络媒体、心理电影电视、心理讲座等。信息资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延伸和补充。

2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合的现状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实践教学资源分散、闲置、浪费等问题,特别是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配置的问题尤为突出。

2.1活动资源缺乏,效果不理想

一是实践教学计划方案落实不到位。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开设36个课时,其中实践学时18个。但有的地方高校只开设了18个理论学时,而没有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和方案,或者有计划和方案但由于相应的保障不到位,使得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够规范,实践教学的计划和方案不能有效落实,实践教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断层和落空。二是活动开展少,效果不佳。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比较紧张,加上多合班上课使班级规模过大,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体验课、活动课等往往没办法开展,而各种课外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仅开展次数少且多流于形式,整体效果不太理想。

2.2物质资源不足,使用率偏低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资源相对比较缺乏,且条块分割、相互封闭,大量的物质资源或用于单一目的或为单一对象所使用。譬如,校外的心理服务机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地等多为社会所有;校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有的只有几小间用于心理咨询的咨询室,设施简陋,图书音像资料缺乏,心理训练活动场地不足,且大多挂靠在学工处或校团委;学生能力培养基地大多分属于各专业教学单位;校内的各种素质拓展设施也根据工作性质分布得较为零散。加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脱节,活动中往往缺乏统筹和协作,各自为政,资源重叠使原本稀缺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大大限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功能的发挥。

2.3人力资源分散,利用率不高

一是现有人力资源没有形成合力。目前,各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普遍感觉师资数量不够、质量不高,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且大多来源于德育工作者、行政管理和医务人员,因其缺乏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功底使其工作实效受到影响;学校的其他人员如学科教师、各类管理人员、学生群体等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力度不够;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课程教师由于归属在教学院系,除了上课以外,较少参与实践环节的工作;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有关人力资源利用率不高,联系不密切,即使是已经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之间也缺乏配合与协调。同时,校内以及校内与校外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之间也没有形成合力。二是现有人力资源利用存在误区。如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德育化、医学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化、咨询化、测验化等现象比较严重,这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2.4信息资源庞杂,作用有限

一是纸本资源种类有限。学校图书馆、院系图书室等地可供借阅的有关心理学书籍、心理报刊杂志种类相对较少,其中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杂志刊物就更少;二是数字化资源庞杂,作用有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但当前网络资源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比较薄弱,网络资源或者没有全覆盖;或者专业学科知识的内容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少;又或者缺乏新意和针对性,效果不理想,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有限。

2.5开发整合不足,优化程度低

部分地方高校盲目追求高定位而不顾现实基础和条件,重物力资源开发轻人力资源开发,重外部资源争取而不注重内部资源的优化。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存在资源配置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客观上实践教学资源稀缺。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形成具有历史性,但各地方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都不长,自身资源积累有限,供给不足。资源“瓶颈”成为制约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原因。二是主观上资源意识淡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及其资源整合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地方高校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大而全”的心理以及“本位主义”的思维方式,影响着高校的管理者和高校的资源配置,致使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得不到科学、统一的规划建设和实施利用,这是制约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整合的根本原因。

3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整合路径

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资源整合的基本路径就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视为一个系统,通过对系统各要素的加工与重组,使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发挥整体最大功能,实现整体最大效益。

3.1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观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方式和利用程度。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实效不尽人意,固然与实践教学的资源“瓶颈”有关,但更多与人的资源观念有关,与在这种资源观的指导下整合利用了多少资源有关。因此,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资源观是科学鉴别、合理整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前提和先导。首先,要坚持以心理科学理论为指导,反对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娱乐化、商业化、虚无化的倾向。其次,要树立资源效益的观点。资源永远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取得实效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支撑,要节约资源,更要善于发现、挖掘、培育和保护资源。最后,要树立“大教育”的观点。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置于学校、社会“大教育”环境之中,共建共享,共同构筑社会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格局,变学校资源、社会资源为课程资源,建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实现师生、校地、校社共同成长,一起发展。

3.2整合优化资源结构,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最佳功能

1)加强高校组织、人力资源整合。要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必须整合学校的各种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人员最大的心理教育功能。一是地方高校应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牵头,统筹宣传部、团委等党委工作部门以及教务处、学生处、院系等教学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整体规划、制度建设、管理监督和控制激励,保证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二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开展过程中,要加强各类人员的协调配合,利用现有条件,发挥整体的最大功效。譬如,利用专职教师的专业优势开展团体辅导;利用专兼职教师资源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利用大学生群体力量,扶持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利用校外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优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等。通过整合各类人力资源,使其纵横联系形成合力,多渠道、多形式地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活动。

2)加强校园心理文化资源整合。校园心理文化活动是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重要组成部分,对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有着重大影响。校园心理文化建设要秉承办学理念,以校园各类活动为载体,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文化氛围;要充分发挥校内外各种人力资源的作用,经常性地组织内容丰富的心理讲座,引导学生感知心理文化、领悟心理健康发展规律;举办心理沙龙、心理情景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创办心理健康报、手册等,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人生。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的作用,鼓励大学生在积极参加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同时,经常关注自我心理状况,丰富积极的心理体验,维护自我心理健康,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3)加强心理网络资源建设。学校可以在互联网上创办具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的网站,开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主页,设置领导介绍、师资力量、管理机构、实践基地、活动信息、成果展示等相关模块,统一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资源,使其优化整合,实现资源共享。

教学教育的论文 第11篇

论文摘要:教师教学基本文件是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高质量的教学基本文件不仅是评估指标的重要支撑材料,也是教学正常运行的强有力保证。目前独立学院的教师教学基本文件编写质量良莠不齐,且缺乏有效的整改措施,因此以教学评估为契机,可进一步推动教学基本文件建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论文关键词:教学评估,基本文件,教学管理

高校的教学评估是教育部对学校进行的行政检查和评价,是对独立本科学院办学水平和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促进教育教学提高的重要手段。而教师的教学基本文件作为教学工作的蓝图和依据,是评估指标的重要支撑材料,其水平和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学评估的结论。然而目前许多独立本科学院在教学规范建设,尤其在教师教学基本文件建设上较为薄弱或者缺失,材料质量良莠不齐。随着评估工作的逐步推进,教学基本文件的重要性更多得到了重视,因此,规范和加强教师教学基本文件建设成为当前许多独立本科学院提高教学质量,确保顺利通过评审的重要任务。

一、教师教学基本文件在教学评估中的作用和地位

教师教学基本文件是日常教学运行、教学管理的质量标准和规范性文件,是课程建设、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做好教师教学基本文件的整理与归档是评建工作的基础,对于稳定教学秩序,规范运行过程、强化教学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试行的广东省普通高校专业评审体系规定的一级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专业建设、教师队伍、教学条件及利用、教学过程及管理、实践教学、毕业论文6个一级指标和23个二级指标,涵盖了体现教学水平的各个方面。

一级指标教学过程及管理下的二级指标有教学计划执行与教学质量监控,后者的主要观测点包括了教学制度的执行情况,具体内容涵盖了教师教学过程中各方面的基本资料。包括教师所任课程的教学大纲、以学期为单位所任课程的教学日历、教案、讲稿、每学期的听课记录、多媒体课件、平时成绩考核及记录、作业布置及批改等一系列内容,作为教学管理和教学运行状况的基本依据,对保障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师教学基本文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教学大纲作为课程教学内容、方法的设计,关系到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落实情况,而教学日历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是课程教学组织的设计,影响着一个学期的各教学环节。在进行教学评估工作之前,系部只对其进行简单的收集和归档,未深入检查编写的质量,随着评估准备工作的深入,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一是教学大纲与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不相符,教学日历所列授课计划内容与教学大纲不相符。部分教师认为提交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仅仅是系部存档的文件而已,因此不愿意用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制定,有些编写的内容只是教材各章节大、小标题的罗列,重点不明确或缺失。部分教学日历则实用性不强,各教学环节的安排过于笼统,反映不出教师本人对教学的安排和思路。二是相当数量的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随意改变教学内容,或是未按照大纲和授课计划要求授完课程,应讲授章节数多余或少于安排的章节。三是对于同级不同专业的相同课程,普遍存在的情况是大纲未作具体区分,几个专业同时使用一份教学大纲,系部对于教学大纲的修订也缺乏一个明确规范,在实际教学内容已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仍未进行修订。

2、教案。教案作为教学大纲具体细化的授课框架,是以课时为单位的具体授课计划,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导向和组织的作用。检查中发现:一是教案编写缺乏科学性和创造性。没有对整体的教学环节进行规划,重点、难点不突出,部分教案内容较少,只有很少的几章或几节,少数教师教案多年重复使用,且内容更新不多。二是教案确定的目标缺乏正对性。教师编写的教案未根据授课班级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加以调整,未考虑每堂课的具体教法,如如何结合班级学生情况因材施教,针对每堂课的讲授内容,如何启发和开展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三是教案与教学分离。教师在编写教案过程中,没有结合学生情况编制教案的教学目标,而是直接从网上或参考资料上复制、粘贴现成的教学目标到学院提供的统一模板中,真正在课堂上使用的教案则是自己在阅读课本或参考书时在课本上做的批注、提纲或构思,因而教案与教学设计严重脱节。

3、听课记录。听课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经常性任务,目的是增加若干参考坐标,从多种角度来审视课堂教学,获取改进自己所教学科的教学方法。然而通过对听课记录的检查,发现部分教师:一是听课记录敷衍了事。听课记录上无听课时间、无授课科目和班级或无授课主要章节内容。二是将听课视为一项工作负担。教师总以被动接受检查的心理来执行,具有很浓的功利色彩,甚至有教师没有参加任何听课活动,而是根据其他教师的课程表杜撰听课记录完成任务。三是重听课不评议或轻评议。部分教师听课活动结束后,不能客观的对授课教师课堂教学得失提出意见或建议,多数教师有评语,却是套用一些极其简单和空洞的语句,几乎没有自己的见解和建议,无法体现与被听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探讨。

4、平时考核及记录。一般而言,高校对平时考核占期末学生总评成绩的比例都有一个指导性的规定,作为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判定方式,其设定与管理均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大多数教师的考核方式集中为三种类型:一是以学生到课情况评定的平时成绩,操作方法简单易行,即通过上课点名找出缺课的学生;
二是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定的平时成绩,但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作业完成过程中是否存在相互抄袭的情况;
三是以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评定的平时成绩,但课堂提问作为教学互动的方式,评定依据模糊,且问题难以程度不同,教师不能以回答的结果来判定学生是否认真学习。不管采用以上任何一种方式或是三种方式并用,考核形式和方法都过于简单和单一,得出的平时成绩缺乏合理性。此外,仍有多数教师没有记录采分手段和日期等,甚至有教师在提交的平时成绩表中只填写平时成绩的总评分或平时成绩考核满分,给分依据、手段等记录全无的情况。

三、教学评估对教师教学基本文件建设的启示

1、逐步完善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的评价标准。针对当前教学大纲管理的疏漏问题,学院在管理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大纲的编写重新做统一的要求,编写格式分出固定指标和供教师发挥的弹性指标。其次系部课程建设小组可以参与到对大纲的审核工作中,要求教师所任不同专业同一门课程的大纲体现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讲课侧重点、教学形式的确定等,并提交给课程建设负责人或负责小组讨论。第三根据学科的发展变化及对教学经验教训的总结,及时对课程的教学方式、考核办法做动态的调整。教学日历编写则根据大纲和教材内容,以授课课次或周次为单位对教学进度进行编制,教学内容对应教材相关章节,既便于教师掌握教学进度,也便于院系部领导检查监督。

2、将备课与教案有机融合。对于教案的检查实质上是检查教师备课的情况,教案是备课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与教师是否认真备课密切相关。如果教学管理者单单强调检查教师的教案,而对教师的备课和教学实效缺乏关注,往往使得教师为了应付检查准备两套不同的教案,应付检查的教案往往打印工整却可能是教师临时拼凑或抄袭完成的。因此教案的管理不要过于模式化,教案的格式设计除了给留出与教学大纲匹配模块外,还留出教师可以个性化、灵活性发挥的板块,并积极鼓励教师之间进行备课和教学方法经验的沟通交流,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3、加强听课制度的落实工作。听课记录是对课堂教学环节、方法、效果的记录和思索,首先加强对教师为什么听课、怎样去听课、如何做好听课记录并评议三方面进行系统的教育培训。其次鼓励教师邀请其他教师听课,并建立相应的运作奖励机制,让教师听课变检查为受邀。教师可向其他教师发出邀请,听课教师根据课堂观察结果,重点评价授课教师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授课教师根据评课意见写教后反思,以近一步改进教学。第三对教师的听课记录情况进行有效监督,系部可每月检查一次教师的听课记录,重在检查教师听课完成情况及对评议的情况做汇总反馈,并将检查结果纳入教师的综合考评中。

4、逐步建立标准、客观可行的平时考核形式。平时考核是检验教学成果是否有效手段之一,为了保证考核的合理性,需确保测评的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各种形式比例恰当合理。其次加强师生的沟通交流,确保平时成绩的公开即学生可随时查阅各阶段自己平时成绩的情况、公平即保证每位学生有同等机会及弥补的途径、公正即认真对待学生对成绩提出的异议及时纠正偏差。第三加强对教师平时成绩判定及记录的检查监督力度,在每学期各阶段的教学检查中将学生平时成绩的记录纳入抽查范围,及时纠正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平时成绩记录的轻视、敷衍、粗糙的行为,确保平时成绩成为弥补考试制度不足的有效措施。

总之,高校的教学评估只是一种手段,其真正的目的在于促进独立学院肯定自身已有成绩的同时,找出自身在教学、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对于教学基本文件的管理,不能仅仅满足于格式符合规定要求,还要对教学文件的质量严格把关,而对于每位教师,则应树立更强的责任心,把评估指标作为自觉追求的目标和工作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从实质上提高教学质量,真正使教学评估成为推动学院建设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教学教育的论文 第12篇

摘要:幼儿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符合幼儿成长规律。教师要注意谨言慎行,为幼儿教学提供良好环境,以培养幼儿阳光向上心理特质,并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形成协作互助精神,促使幼儿身心全面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园;
心理健康;
渗透

幼儿园课堂教学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是现代幼儿教育崭新思想意识。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正常,心理也能够保持良好状态。虽然幼儿心理单纯,认知浅薄,但幼儿成长也需要健康心理素质形成支撑。教师通过教育言行展开健康教育渗透、为幼儿创设良好环境、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培育幼儿协作互助精神,都属于心理健康教育举措,对塑造幼儿健康身心都会发挥重要作用。

一、教师言行渗透,传递健康和谐信息

健康心理学明确指出,健康心理持续存在,必将带来良性持续成长动力。幼儿处于身心成长关键期,特别是心理健康诉求更为强烈,如何让幼儿能够顺利构建建立心理基础,这是每一位幼儿教师都需要直面的课题。幼儿与教师互动是幼儿教学的重要现象,教师言行对幼儿产生的影响也是剧烈的。幼儿都有模仿意识,而教师正是幼儿最喜欢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都会产生触动性影响。如果教师经常鼓励、赞美幼儿,一定能够促使幼儿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人,反之,教师经常侮辱、讽刺幼儿,幼儿心理会留下深深阴影,其负面影响是难以想象的。幼儿心理比较敏感,特别是面对教师时,常常会出现一些畏惧感,这是教师特殊身份造成的。因此,教师不仅要调整好表情,还要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进行刻意筛选,不可随意发泄心中不满,甚至对幼儿出现语罚现象。如幼儿出现了错误行为,教师需要纠正幼儿行为,但不可出现讽刺侮辱性语言。如“你怎么这样笨,说了好几遍也做不好啊?”“你就是一个捣蛋鬼,就你最不听话。”“你脑子有问题吗?老师的话都不听。”幼儿在老师语言攻击下,往往会造成严重心理挫败感。教师对待幼儿出现的错误,需要耐心地劝导,或者是给出一些希望性鼓励。如果老师这样说:“这样做是不对的,给大家都带来了麻烦,影响了其他人。希望你以后能够替别人想一想,为大家带来便利,这样做才是好孩子。老师相信你一定做好,你说对吗?”幼儿对教师大多是一种敬畏,教师要让幼儿接受你,需要在平时做出更多友善表达。幼儿都喜欢教师表扬,教师不能吝啬赞美之词,要让幼儿有自信,这样才能激活幼儿积极心理,改变幼儿精神面貌。

二、教学环境渗透,培养幼儿阳光心理

幼儿教学需要良好环境条件,教师在具体施教时,要注意利用多种教法改进,对幼儿展开多种心理暗示,让幼儿拥有更多的自信和快乐。首先,教师要布设好教室环境,给幼儿以舒适感,特别是一些色彩运用,能够激活幼儿内心暖流涌动。其次,教师要释放善意,不仅是口头上的友善表达,还要用实际行动让幼儿感觉到教师的关爱。帮助幼儿系鞋带、整理服饰等行为,幼儿会感觉到妈妈般温暖,这对其健康心理形成有良好促进作用。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幼儿教学也是如此。教学氛围包含多种内容,教室布设只能是单纯的外部环境,教师教学态度和教法运用,这才是最为重要的内部环境因素。如幼儿开展游戏活动时,教师要给出一些指导示范,还要与幼儿一起活动,幼儿会感觉老师是亲切的,其参与主动性也会大大提升。教师与幼儿需要良性互动,并在互动中建立信任关系,这也是幼儿教学的基础条件。幼儿出现畏难情绪时,教师及时跟进给出必要的鼓励,相信幼儿会对教师产生亲近感,教师亲和力是幼儿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将是巨大的。教学环境因素对幼儿教学形成的影响是剧烈的,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展开教学设计,让幼儿感到教师的亲和力,增加相互信任感,为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环境。幼儿喜欢与教师交流,喜欢上幼儿园,这就是幼儿教学维系在高品质基础的最重要保障条件。

三、合作学习渗透,塑造协作互助精神

幼儿有大量集体活动学习,为提升合作学习气氛,教师需要对合作学习形式展开多种改进,引入竞赛机制,帮助幼儿建立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这对培养幼儿良性心理素质也有一定促进作用。在集体性游戏活动中,需要大家分头行动,教师要让幼儿明确自身的责任,不仅要进行责任教育,还要进行分享教育。这都是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的有效举措。幼儿生活环境存在差异,其心理也有个性特点,教师要深入幼儿之中,对幼儿心理展开深入细致的调研,这样才能给出适合度更高对应性教学设计。幼儿合作学习活动很多,教师要注意做好学情调查,对重点目标展开重点观察,并给予特别关照。幼儿在家庭中的地位都很高,其自我中心意识比较强烈,在幼儿合作活动时,往往会爆发一些冲突。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出解决方案。如踢球活动时,教师要求几个幼儿玩一个球,大家要相互谦让。可有幼儿就不给予配合,自己一个人独占一个球,不让其他小朋友碰。这个时候,教师要重点做这个幼儿的思想工作。幼儿在教师引导下,一般会顺利接受教师的建议。教师利用集体活动中出现的个性问题展开教育,消除了互动中不和谐因素,为幼儿心理成长创造良好机会。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自然学科,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各科教学之中,才能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优势,塑造幼儿健康身心品质。

教学教育的论文 第13篇

1.历史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历史学科以其独特的优越性,在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课堂是老师教育学生的主要场所,老师不仅要为学生们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历史学科是记录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一门学科,中职历史课程主要是介绍人类文明的发展史,这对塑造学生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主要表现在:

①历史知识具有多样性;

②历史学科具有交融性。历史学科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可能会涉及语文、地理、政治等多门学科。

2.历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引导学生勇于面对挫折和困难。中考的失意或许是这些懵懵懂懂的孩子人生道路上遇到的第一个挫折点,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正视挫折与困难,让学生懂得越挫越勇,努力学习,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人才。在课堂上,可以结合一些历史名人面对困难不低头的案例对学生加以引导。例如,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在遭受羞辱与痛苦之后,仍然坚持创作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著作《史记》,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雪芹在家道中落、穷困潦倒的时候仍然写出了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
奥斯特洛夫斯基更是在瘫痪在床、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口述完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给后来无数面对困难、处在迷茫时的人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人生道路遇到挫折困难在所难免,但是必须要正确面对,中学生正处在青春的迷茫时期,历史学科的经典案例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

(2)加强学生自信自强的培养。很多中学生面对中考的失意显得有些自卑,很多同学都把职业学校看做是差生的集合,给其心理上带来了极大的不良影响。自信是成功的前提,老师在历史课堂上可以穿插一些自信自强的例子。

(3)塑造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历史这一门学科记录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史,通过课堂教学可以让同学们真正学习到伟大劳动人民是如何推翻封建社会获得自由,如何抗击外来侵略保护家园,感受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爱国热情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引导学生们继续保持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并努力发扬光大。在历史课堂授课时,老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解以及电影播放、照片回顾等方式,加强对中职学生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让同学们更加了解我国国情,从而可以激起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奋斗的激情。

(4)培养学生的诚信敬业的职业态度。中职学生大多数毕业后即参加工作,在就业时,有很多隐形的东西来考量你的品质和能力。善良、诚信、担当、合作等都是一个人在参与社会竞争时所需要的基本品质。中职学生如何能够达成这样的目标?教师可以利用历史课本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和敬业态度。商鞅“徙木立信”,变法成功,国势强盛;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言而无信,自取灭亡;
铁人王进喜爱岗敬业,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历史学科与政治学科互相联系,可以为学生在未来职业道路指明方向。历史学科以其独特的优越性,在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老师要承担起学科育人重任,不断挖掘历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学教育的论文 第14篇

在字典里赏识指的是通过给人表扬和赞美来调动人的积极性。赏识能够使人在生理、心理上产生双重的愉悦感,这样做事也就能够更加快速高效,达到事半功倍。在人性的深处最期望获得的就是他人的赏识,所以在教学中老师更应该在注重对孩子的赏识教育,让孩子在赏识中激发出学习的欲望,从而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幼儿园赏识教育就是要对幼儿能够赏识和善待,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赏识教育的本质就是要承认孩子的差异,并且尊重这种差异。在孩子们每天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老师要能够做到欣赏中有认识,认识中有欣赏,将欣赏和认识融合成真正的赏识。

一、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开展赏识教育。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样也没有两个相同的孩子,即便是双胞胎,外貌一样,性格、爱好、习惯等也会有所差异。所以,老师在带班的时候一定要先对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状况做出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再针对具体的情况对孩子们进行赏识教育。充分肯定孩子的优秀,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多鼓励、表扬这些优秀的孩子,这样孩子们在得到老师的赞赏之后也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起到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

二、以赏识教育来培养学生的自信。

每个人的启蒙教育都是在幼儿园的时候,孩子一步步成长所需要的自信心需要在幼儿时期就逐渐树立,自信心是学习的动力。所以,在日常的幼儿园教学中应该要采用多种有效的方式、方法,来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可以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同时也发现自己的不足,让学生在每一次的辩证认识中,不断超越自我,从而不断地增强自信,逐步迈向成功的.道路。

三、找出孩子犯错中的闪光点,并予以赏识。

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人都会因为想要受到他人赏识而会犯一些错误,有的错误甚至是一些低级错误,成人都这样了,更何况是幼儿园的孩子。当孩子在发生错误时一定要先让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要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客观的分析,如果他是为了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表扬而犯下的错误,那就需要想想孩子这其中令人欣慰的地方,知道孩子还是想要上进的。

四、家园共建赏识教育。

对于孩子的赏识教育,不能单独依靠学校的力量,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将家庭和学校的力量结合在一起才能够使幼儿园的赏识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们常常聚在一起讨论的话题就是孩子,经常会将自己的孩子与他人进行比较,若是在比较的过程中,自己的孩子有些方面不如别人的孩子,家长就会产生不会教孩子的这种愧疚,再回到家后就会对孩子施加压力,孩子在这种家庭环境下就更不会对学习有热情,所以家长一定要与学校一样,对孩子开展赏识教育,让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能够受到赞赏,从而激发自信心,逐步走向成功。

没有赏识的教学不能被称之为教育,人心深处最渴望的就是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赞美,无论是好孩子还是稍有欠缺的孩子都需要被欣赏,欣赏会让他们有动力,好的会变得越来越好。赏识能够让孩子发现自己的价值,知道自己也是一块会闪光的金子,从而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赏识而发愤图强。赏识也是幼儿园教育的一项高效的手段,所以,作为幼儿教师一定不能吝啬自己的赞美,要让更多的孩子在赞美声中对学习充满激情。

教学教育的论文 第15篇

摘要:情感能够有效刺激人的大脑和心理,是学生在语文学习当中的原动力,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学习当中加入自己的情感,才能用自己的理解去思考知识,才能带着自己的情感去感悟语文课程的熏陶。因此,情感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提升语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强心剂,如何去加强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也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有效策略,以供广大语文教师酌情参考。

关键词: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
教学;
实施策略

1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原则

1.1情感教育在语文中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从内容上来看与其他学科有些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是情感性。语文当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具有作者独特的感情,只有读者运用自己的情感功能去细细品味,才能发现其中的韵味。可以说情感是语文教育的灵魂,但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法。只有注重学生的情感和谐发展,才能带领学生进入到丰富的名篇佳作当中去体悟不一样的内涵。带着感情的阅读,才会让阅读,才会让语文学习变得更加有趣,跟随着每一篇文章进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同时,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要注意自己情感方面的运用,准确把握文章作者的情感走向的同时也要注意观察学生在语文学习时候的情感走向,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积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情倒情的教学方法才是有效进行语文教学的关键。另外,在语文教学当中运用情感教育,能够更高效的促进语文学习。一般情况下,人在情感亢奋,心理比较兴奋的状态下,往往会思维更加敏捷,思考快速,而情感低落的时候,往往打不开思路。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当中,有着比较强的信号和强化功能,一些学生对于古诗词或者课文背诵不出来,但是却对自己喜欢的某些文章,或者音乐作品牢记于心,就是情感在当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将整篇文章的情感注入到教学当中,引导学生认知,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还能促进学生的情感升华,强化语文学习。

1.2情感教育的基本原则

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需要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

(1)互尊互重原则。情感的投入和产出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来完成,很多小学生的情感不明确,比较脆弱,容易激动或是情感的发生比较缓慢,教师对学生的平等看待,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心理特征,树立平等的教学观念,能够实现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平等对话,这是情感教育能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顺利开展的保障;

(2)亲身的情感体验原则。教师在进行情感教育的气候,所投入的情感,所创设的情景,要尽量与教学教材内容相匹配,让学生能够真实感受到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带入自己的情感走入作者的情感,才能更好理解教材,也才能实现情感教育的最终目的;

(3)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当代教育比较提倡的一个原则,意在指出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不仅要在学习当中运用,在生活当中也不能忽视了情感教育,很多情感往往通过生活自然而然产生,小学生的情感体验种类相对于高中初中学生较少,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引导,重视学生教师之间的相互启发性,更好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

2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2.1加强教师自身的情感修养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人设,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些很多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平时的生活工作当中,要注意加强自身的情感体验,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学习。从各个方面去给予学生情感上的熏陶或者感染,用真实的情感体验去带领学生走进教材当中的情感世界。比如,用一种比较关爱,和蔼可亲的态度去进行授课,避免冷酷和严肃,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思维观念,从心灵上给予他们更多的情感关注,加强他们与人交流的能力,因为现在的很多小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又处于一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候,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封闭的,孤独的,与他们没有情感交流,情感得不到丰富,那么在带入教学当中的时候,就要从学生的内心世界,个性特征方面对症下药,在教学当中,让他们得到情感的释放,这样,才能开拓自己的思路,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来,运用自己的情感认知,再在教室的情感带领下,完成更加高效的语文教学和学习。

2.2在教学过程当中注意情景的创设

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特征,有效为他们创设丰富的课堂情景,能够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能够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通过特定的情景,或者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发学生的思考。传统的的教学方式,老师讲,学生记已经不符合现代的教育方式,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另外,对于学生从小语文语感方面的提高,情感教育是起到一个关键性作用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情景创设,或者在教学过程当中穿插一些比赛竞争的游戏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创造情感认知当中的良性机制,在课文讲解当中,贯穿作者的情感主线,让学生意识到某一种品质或者精神,从掌握知识的浅显层面深入到道德情操的培养,从而内化自己。

2.3创建课堂课后评价机制

情感教育最终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而不是灌输性的教育,认为在课堂中一定要让学生体验到积极的情感,然而在学生的情感认知当中,并不是所有情感都是积极向上的。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情感认知有一个充分的评价,合理培养他们的情感认知,加以适当的引导。因为在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好胜心比较强,非常看重自己在她人心目当中的位置,重视老师对于自己的关注程度,在集体中集体意识还比较淡薄,因此,教师在课堂或者课后教学时,对于小学生的一些行为,及时给予反馈,比如奖励,掌声,哪怕一个肯定的眼神,或者是直接书面的考核评价,对学生的情感认知都会是一个很大的帮助,让小学生从小就能不被束缚,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树立起各方面的信心,有效运用情感教育促进语文学习,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东梅.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教研视点,2012(04).

[2]吕立尊.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福建省漳平市南洋中心学校.课程与教学,2015(11).

教学教育的论文 第16篇

摘要: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语文教师应作为情感教育的设计师、牵引者,通过多种方法,科学引导学生读出情感信息,努力创建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新课堂。

关键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体现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笔者认为首先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一、要创设情感氛围。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比如我在教《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二、要读出情感信息。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象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j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的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比如《沁园春雪》上阕要读的豪情万丈、下阕要读的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的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而《周总理,你在哪里》以沉缓的声音(只在倒数第二段语势稍高扬)、深切的语调来朗读才能体味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深情。同样只有抱着掏心掏肺的心态、带着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才能体会得到《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苦……要使学生在读时读得真、悟的深,语文教师在课前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广采博览,深刻透彻的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并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学生。

三、要出情人理。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深刻阐明情感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因此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时要顺势引人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此时教学的重点落到学生对作品意境如何理解和让学生如何介入并创新思辨的层面上。教师或以解词析句为手段,或以剖析结构为依据,或以时空范围为线索……都要披文人情,出情人理。抓住情感与情理的联系,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从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完成由情人理,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比如设计《茶花赋》教学时,“醉了”就是传神之笔,为了讲透这个“醉”,就可用“前呼后拥”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情感意境中:前是身在异乡的思念之情,却因“画不成”而总难释怀,而回国的机会让他久藏心头的情感一下喷涌而出,就象喝了葡萄酒一样感到甜美、欣喜、兴奋和陶醉。在这种情感意境的想象中,学生自然能体会作者的深情。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中表现出来的“文感…‘象感”“意感”“情感”来领悟起深刻的哲理。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例如教完《故乡》一文后,针对作者文后抒情,我布置一道题目:中年以后的“水生”和“宏儿”,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的“情”,反衬封建社会的“恶”,起到了“课”尽而“情”未了的效果。让学生在愉悦中提高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只要我们科学地引导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创设较好的情感氛围,通过多种方法与渠道让学生要读出情感信息,披文人情人理。相信情真意切里定能舞出一片新天地,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新课堂。

推荐访问:教学 论文 教育 教学教育论文16篇 教学教育的论文(合集16篇) 教学教育方面的论文

版权所有:纪锦公文网 2016-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纪锦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纪锦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6017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