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纪锦公文网>专题范文 > 观后感 > 2023年度第一*观后感,菁选1五篇

2023年度第一*观后感,菁选1五篇

时间:2023-03-17 14:50:06 观后感 来源:网友投稿

第一*观后感1  作为一个省财政厅的行政干部能够深入农村基层任党支部*,其精神确实难能可贵。放下架子,把自己当成一个农民,确实不容易,关键是你就算人到了基层,老百姓买不买你的帐。你毕竟是国家干部有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第一*观后感,菁选1五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第一*观后感,菁选1五篇

第一*观后感1

  作为一个省财政厅的行政干部能够深入农村基层任党支部*,其精神确实难能可贵。放下架子,把自己当成一个农民,确实不容易,关键是你就算人到了基层,老百姓买不买你的帐。你毕竟是国家干部有固定工资做保障,且家又不在农村,没有后顾之忧,不怕后院起火。这就是你比农村党支部*所拥有的特定条件,绝对不可否认。

  应该承认沈浩同志确实在小岗村做出了补课否认的成绩,在身心上收到了一定的磨难,最后导致心脏病突发,不幸以身殉职。小岗村民也确实按下了一百多个手印,一届又一届的留下了沈浩,这不仅是因为他的工作能力,主要的还是他本身的特定条件。试想:一个真正的农村党支部*,从本村村民中选举任职,人口在农村,家庭在农村,在外界毫无关系的情况下,能否顺利的要回村里建设的各项资金吗?能否因架一座桥见到上海铁路局局长和国家*部长吗?能否因架桥工程让京沪线上的所有列车停止运行四十五分钟吗?

  正如沈浩所说:自己作为在学校时一贯的三好学生,参加工作后又兢兢业业的工作,但总是达不到上级的提拔重用,憋着一肚子气下小岗村发展而找工作上的的突破口,况且,国家也是因为小岗村是包产到户的第一个典型村,为保住这个红色典型而做出了资助和让步。站在全国整个农村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例子真是少之又少,所具备的外在条件更是可望而不可及。

  我认为要让全国全面的迈入小康社会,仍是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况且当今社会条件,全社会的贫富差别,生态环境的实地条件,都不是那么就容易改变的事实。从实事求是的观点来看,就我们国家的国情条件,要想改变现实生活中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环境差别、经济实力的差别,一定是很难,很难!

第一*观后感2

  做农家人、干农家活,吃农家饭、说农家话,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这是我区3000个贫困村“第一*”们的使命。7月30日,自治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在南宁举行广西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主题情景报告会,一些“第一*”代表登上讲台,饱含深情地讲述了自己和村庄的故事。

  “致富*” 守着穷山村 四处找财路

  让贫困村插上科技的翅膀,让致富的梦想在黑土地上开花结果——带着这个愿望,伍美新走出南宁市科技局的机关大院,来到南宁市横县石塘镇瑶埠村担任第一*。

  到了村里,伍美新赶跑上蹿下跳的老鼠和蟑螂,捂着一身臭汗,在没水没电的村委办公楼熬过了第一晚。第二天,村支书看见他在啃方便面,说:“咦!我以为你回去了呢。”

  初来乍到的伍美新,自己设计了“第一*”连心卡,见人就递。白天,他跟乡亲们种甘蔗、施农肥;晚上,他拿着手电筒开村民会,和乡亲们聊家常、找路子。伍美新发现村里甘蔗和桑蚕等支柱产业科技含量低,农民增收难,便找“娘家”科技局寻求支持,使总投资80万元的“南宁市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科技项目落户瑶埠村。他又带着村干到糖厂寻求扶持,建设高产高糖甘蔗科技示范基地。

  现在,瑶埠村建起了高产高糖甘蔗、优质高效桑蚕、高效健康养殖和百香果种植4个科技示范基地,覆盖农户300多户,规模养殖户发展到50多户,还引进“樱桃谷”旱鸭、自动上簇升降技术等9个农业新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

  伍美新在报告会上说,今年“七一”,他捐出1000元带领乡亲们修路。70多岁的村民黄耀连拉着他唱起了:“你不怕苦不怕难,从不为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说到这里,他在讲台上哭了:“乡亲们的情义,让我更深刻体会到了‘第一*’的含义……”台下响起久久的掌声。

  “微博*” 路子怎么走 微博献良策

  李俊玲来到富川瑶族自治县古城镇大岭村担任“第一*”后,才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她摸情况、跑项目,奔忙了3个月居然一无所获,大岭村还是“剃光头”。

  李俊玲为此急哭过。20xx年7月,她得知县里将举办扶贫资金竞选活动,赶紧找出前期调研材料,熬了两个通宵写出扎实的竞选演讲稿。最终,村里争取到了这笔150万元扶贫款,用于道路硬化、空心村改造等项目。李俊玲一激动,在“广西第一*”微博群里写下了第一篇微博。“第一*”们纷纷回应:“收获很大啊,继续努力!”“李*,给我们传经送宝呀。”

  这个“广西第一*”微博群一向这么热闹,大家常常在群里“晒”酸甜苦辣、社情民意、扶贫成果,交流工作经验。李俊玲成了群里的活跃分子,在群里发了近900条微博。今年4月,根据她的微博线索,有媒体记者来到大岭村采访,并建议在大岭建设新农村示范点。

  南国早报记者了解到,一年多来,3000名第一*走访48万户群众,记下*万篇民情日记,形成驻村发展调研分析报告8761篇。20xx年,人民微博评出的全国十大政务微博中,“广西3000第一*”微博群位居第一。

  “博士*”

  干活没架子 带来新观念

  朱慧涛是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毕业后分配到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工作。20xx年3月26日,他来到百色市凌云县弄塘村担任“第一*”。

  村民们很快发现,这个“博士*”没啥架子,吃住和劳动全和他们在一起。今年5月,村里要在半山腰的水源点修建过滤池,朱慧涛和40多个乡亲用背篓背着沙石水泥,来回上下了10多趟。

  这个“博士*”还给乡亲们带来科学发展新观念。20xx年6月,村里扶持青年党员李开富,搞起了养兔场。朱慧涛研究了农村市场,觉得有必要引进小微公司的理念。李开富在他的建议下注册了公司,从“*”变成“李经理”,生意顺风顺水。

  此外,在朱慧涛的努力下,自治区派驻凌云县清洁乡村工作队已经争取到企业投资15万元。村民们乐了:“博士*不错啵,不花钱也能搞好环境卫生。”

第一*观后感3

  偶然看了广西卫视的一个电视栏目,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很接地气。我也是做策划的,也看过很多有创意的电视栏目,对于娱乐性的选秀以及爸爸去哪儿的栏目,说实话我很不敢兴趣,毕竟看过一期就能大概知道怎么策划,怎么炒作,怎么赚人气。但对于这个《第一*》,我竟然看完了,而且意犹未尽的又从网上开始的第一期又看了一遍。

  说实话,公益节目不好做,我看了这些栏目,基本上每一期都能刺中大家的泪点。《第一*》的定位就是乡村公益栏目,栏目的流程就是从这些贫困村的*开始介绍村里的贫困情况,和那些一个个让人泪奔的需要帮助的老人和小孩。“爸爸疯傻奶奶残 烧炭妈妈撑家难”“父走母走爷又走 两个孩童真遭罪”“父瘫母走奶奶病 兄妹太苦背压弯”每一期都有一个特别心酸的故事。这些情况根本不是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们可以想象的。栏目里的场景我相信都是真实的,当然为了拍摄效果,拍摄过程中可能会采用一些小手段这是无可厚非的,总比《爸爸去哪了》这种全程剧本的现象真实多了,这些故事都是从生活里的真实体现,毕竟我们身边不会有那么多的林志颖,那么多的张亮。

  公益栏目不好做,广西卫视敢于做第一个做大型公益栏目的省级卫视,我相信也是下了很大的勇气。首先,必须要得到了省级领导的许可,毕竟现在官员更在乎的是面子工程,而做公益,说的不好听的就是为ZF抹黑。《第一*》的策划团队很聪明的把扶贫这个事情,转变为帮助村民致富,缓解了各个地区ZF的压力,毕竟有红十字会的前车之鉴。广西卫视有全国*台的资源,广西宣传部和组织部的大力配合,下面的ZF自然会极力配合,公益栏目自然而然的就有很大的操作性了。

  第二,公益事业是属于自愿性质的而不是强迫性质的,这点《第一*》栏目做的很好,将各个贫困村的困难现状,各个需要帮助者的心酸现实都在栏目里展现出来,在现场聚集了当地一百家爱心企业商家,用故事来打动这些爱心企业,让这些爱心企业自愿上台捐赠,没有任何的强迫性质。不再像别的公益栏目那样充满了作秀。其实很多在看电视观众们都希望能帮助这些贫困孩子,但是毕竟没有那个财力和精力,能有一个爱心企业上台不作秀的捐赠,自然也会让观众们觉得亲近。

  心存善念,第一时间行动,就能得到快乐。《第一*》整个栏目反映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让大家感觉到爱,感觉到世界的美好。我觉得这个栏目比《爸爸去哪了》更有爱,更能教育人。这个栏目想做大做强,还需要改正几点:

  1。从观众角度理解出发,让每期栏目更真实,不一定要的那么完美的拍摄效果,但一定要真实,让大家知道这是遥远山区里发生的实事。

  2。尽量让地方ZF少出现,毕竟现在观众们都很挑剔,像5。2日那一期,某贫困村上了栏目,这个村的上级直管ZF居然在栏目中捐赠了30万,要我说,早干嘛去了?这会引起观众的反感。

  3。爱心企业的组织力量大多是民营企业,像移动联通中石油中石化的国企巨鳄很少,可能基本没有,栏目组可以发出邀请,让这些企业加入,达到的捐赠效果会更好。

  4。希望能通过栏目组自己资源和周边贵州,云南,甚至甘肃,青海那些贫困的乡村合作,将这个栏目真正做成全国性栏目,而不是局限于广西。

  20xx年初,嫣然天使基金被曝疑似“敛财”丑闻,公益慈善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自从“郭美美事件”以来,一些慈善机构频频曝出负面消息,公益慈善从“炫富”到“敛财”,一直在和公众玩 “躲猫猫”。由于在相当多的公益慈善事业中,透明度低、诚信度差的问题一直被大家普遍诟病,*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似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第一*观后感4

  不知为何,“泪水”一词已悄然离我远去。习惯被别人称为“女汉子”的我,不是所谓的`冷血动物,也不是所谓的铁石心肠。人总有自己的情绪,即便是再冷血的动物,再铁的心肠,也会流泪,也会有不为人知的一面。

  我并不是不会流泪,只是每次都被自己逼迫,不得已又将泪水积压在眼眶,埋葬心里,只是不想再他人面前,滴落下那所谓懦弱的泪水;并不是不会心动,只是每次都将它隐藏的很好,将它深深淹没在心底,只是不想在他人面前,表现出自己软弱无能的一面。

  每一次的泪水湿透眼眶,每一次的心被莫名牵动,自己总是很理智的将那份情愫,那滴泪水,压在心底,假装从未发生过。

  可当这一刻,理智再无法压制住心中众多情感时,那些曾经被理智积压在内心的泪水,心动,如同洪水般涌出,化成一滴滴酸涩的泪珠,颗颗掉落在地上,颗颗滴进我心里……

  眼泪里夹杂着太多太多情绪,犹如山洪暴发,倾泻而下,不能停止。

  泪终究是流了,心终究是动了,那些积压在心底的情绪终究是散了……

第一*观后感5

  七月一日,北京下起了小雨。

  在去参加电影《第一*》首映式暨图书《沈浩日记》首发式的路上,我给自己准备了一包纸巾。根据八个月前在小岗村采访的经验,这是有必要的。当时的情景,是媒体同行们集体潸然泪下,不能自已。

  早就听说这部电影从主演到配角都是由知名演员来承担,首映式也果然星光熠熠。

  当片头的音乐响起,凤阳县的古城墙在一个长长的写意镜头中出现时,那被明星吸引的注意力跑了回来,观影的人们安静了。

  沈浩故居、房东家的厨房、小岗村的牌坊、大包干纪念馆、红手印……这些符号,很快勾引了回忆。而修路、建房、迁坟等等情节,也是熟悉的故事。

  然而也有全新的感受。相对于在采访过程中听人描述、查看资料而想象的场景,电影的画面、声音等等带来的,是更直观具象的冲击力。比如,影片所呈现的没有修路、建新房之前的小岗村,与我所见到现在的小岗村的巨大反差,更让人感到沈浩工作的意义,他所付出心血的意义。

第一*观后感6

  当我噙着眼泪观看广西卫视《第一*》节目入迷之时,儿子突然说出了这句让我和爱人感动一阵子的真心话。

  罗云作为钦南区黄屋屯镇贫困村屯利村的“第一*”,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他结合屯利村的实际,经过市场调研和不懈努力,终于摸索找到了牛大力、油茶种植这两个“致富宝”,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使用传统手艺压榨茶油,亩产值达4-5万元,拓宽了屯利村民的脱贫致富之路。由于罗云“真扶贫、扶真贫”扶到了点子上,引起了钦南区扶贫办的"重视和支持,明确表态优先把屯利村的油茶种植列入明年扶贫开发项目。

  罗云*是我市“第一*”的成功典范。在帮助贫困村找到致富路子的同时,他还悉心为曾丽敏、张枝红等弱势群体排忧解难,通过媒体的力量,引起了社会爱心人士对困难人员的关注和扶持,“众人拾柴暖”得到了较好体现。罗云向困难群众播洒了“第一*”真心为民的真诚情怀,传递了“第一*”正能量。

  “我要保护好棚子,保护好奶奶。”在专注观看“祖孙俩俭吃俭用,破布棚难挡台风”章节之时,当14岁的曾丽敏说出这句让人心酸的话时,我和现场观众一样为之动容。是啊,困难群众生计艰难、“户外做饭”、“破布棚难挡台风”度日如年,太需要大家伸出援助之手了。

  笔者有幸担任乐民镇贫困村马朗村“第一*”,要从罗云*身上吸取成长的营养,无愧于“第一*”的称呼和荣誉,牢记“第一*”抓稳定、抓党建、抓文明、抓服务、抓清洁乡村等“五抓”的光荣职责,继续抓好马朗村甘蔗、油茶、穿心莲种植、淡水鱼养殖等扶贫产业的申报和验收,组织指导好群众搞好“清洁乡村”活动,持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用卓越的工作成效取信于民,努力为建设“美丽钦州·生态乡村”奉献“第一*”的微薄之力。

第一*观后感7

  影片《第一*》真实、客观地记录了沈浩同志在小岗村近6年的工作、生活经历,故事本身并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淡中给人一种震撼,这种震撼的感觉来自沈浩同志一言一行中透出的责任感,------一个*员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沈浩是安徽省财政厅的普通干部,20xx年2月,他积极响应安徽省委号召,作为全省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来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小溪河镇党委副*,小岗村党委第一*,在小岗村一干就是6年。按照现代人的标准,他有车有房,有一个好的工作,生活安定、舒适,本可以随波逐流,按部就班地享受他的小康生活,但沈浩同志义无返顾地选择了小岗,这种选择意味着压力,承担着责任。他把下乡挂职锻炼,看成是人生"干点事业"的一个机会,他把小岗村作为一个新的创业舞台,要利用"小岗村这张名片",既实现自身的价值,也同时创造社会的价值。

  作为一个普通的*员,干点事业不难,难在选择。既然选择了,就要把这个事业干好,这需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付出全部的心血,舍小家为大家,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民,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小岗村对沈浩同志连续多次按手印的挽留信,就是对他最大的肯定,沈浩同志是一个真正的*员。

  在创优争先活动中,我们要学习沈浩的精神,以沈浩同志为榜样,做好本职工作,以人为本,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第一*观后感8

  今天下午,吴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视频,名叫《第一*》。我一开始以为讲的是一些纪录片,可是后来,我就发现它其实是讲一个贫困儿童的"故事。

  这里面讲了三个在农村里面的主人公,他们分别是读初一,帮助妈妈撑起这个家的潘绍强。第二个是读高二,梦想是考上北大的,学习成绩非常好的大姐姐,欧子妍。第三个是山区的孤儿,杨六斤。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杨六斤了。为什么说他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呢?因为他是一个没有亲人的关爱的一个孤儿。他的爸爸在他六岁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她的妈妈也在他七岁的时候转嫁给别人了。他每天就帮人家放牛和喂猪,每天去吃那些野草,来充饥自己。

  我从六斤身上我学会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勇敢坚持下去。成为一个不怕困难的人。

第一*观后感9

  七月一日,北京下起了小雨。

  在去参加电影《第一*》首映式暨图书《沈浩日记》首发式的路上,我给自己准备了一包纸巾。根据八个月前在小岗村采访的经验,这是有必要的。当时的情景,是媒体同行们集体潸然泪下,不能自已。

  早就听说这部电影从主演到配角都是由知名演员来承担,首映式也果然星光熠熠。

  当片头的音乐响起,凤阳县的古城墙在一个长长的写意镜头中出现时,那被明星吸引的注意力跑了回来,观影的人们安静了。

  沈浩故居、房东家的厨房、小岗村的.牌坊、大包干纪念馆、红手印……这些符号,很快勾引了回忆。而修路、建房、迁坟等等情节,也是熟悉的故事。

  然而也有全新的感受。相对于在采访过程中听人描述、查看资料而想象的场景,电影的画面、声音等等带来的,是更直观具象的冲击力。比如,影片所呈现的没有修路、建新房之前的小岗村,与我所见到现在的小岗村的巨大反差,更让人感到沈浩工作的意义,他所付出心血的意义。

第一*观后感10

  看完电影第一*,被沈浩的事迹和精神深深打动。沈浩同志扎根小岗村六年,从初到小岗了解群众,深入群众为小岗谋发展,带领群众建设小岗村,他始终坚持遮挡的群众路线为小岗的发展鞠躬尽瘁,为群众的幸福奉献一切,为党和人民尽忠尽责。

  电影中有一幕让我很感动,沈浩刚到小岗村就很能清楚地了解村民的情况说出他们的名字和家庭情况可见这是一个多么仔细认真的人,他提前做的工作有多少。之后沈浩开始挨家挨户走访,摸清各家的困难以及村里首要解决的问题。真是由于沈浩对小岗村先进行了初步了解,尔后深入群众才为小岗村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为团结小刚群众,加强小岗村民凝聚力,沈浩逐步从小事中找到切入点深入群众:为五保户送奶牛,帮助村名修房子,雨天看望贫困居民帮助村民致富给孩子教书等一系列事迹来深入群众赢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为的解决村民霸占铲车的纠纷,他毅然不顾威胁,利用法律武器来收回铲车。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他遭到了重重阻扰甚至殴打,但他最终用他坚韧的精神赢得了铲车,赢得了群众的心,赢得了小岗村发展的锲机。

  在小岗村民团结一致来建设小岗的过程中,沈浩身先士卒,为小岗村修路,修大包干纪念馆,为招商引资动员村民迁坟,他用他的干劲、知识来带领小岗人民一起投身于小刚的建设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在修建桥梁的过程中,他竟然要求京沪铁路停运四十分钟,这甚至会影响整个中南铁路网。为此沈浩辗转于北京、上海,找各层领导来来*办审批。最终,在沈浩的不懈努力下,完成了这个似乎所有人都觉得不可能完成的壮举。

  在电影里,我完全为沈浩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对英雄的奉献精神充满崇敬,更令人值得推崇和学习的是沈浩同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做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学习沈浩同志,更进一步了解群众,深入群众,带动群众,努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做好工作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第一*观后感11

  北方最近连续暴热暴蒸,天气预报说已经是10年之最。裹着暴热暴蒸走近电影院看《第一*》,沈浩那件件感人小事则似给浑身大汗的我洗了一个透心凉的冷水浴,让我彻底走出聒噪爽遍全身;也似醍醐灌顶,让我走出一个个疑惑,明白了些许事理。

  在沈浩没去小岗任*时,我就知道小岗村了,那是万里副*的试点,是一个很成功的试点。粮食问题是*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的首要问题,如电影镜头中原明中都皇古城城门上朱元璋亲笔题写的那四个大字:万世根本。有着“东方巴比伦”之称的明中都皇古城,在公元1369年由朱元璋下令修建。朱元璋都知道粮食的重要性,更何况700年后今天的*。也如小岗村民说吃饱肚子时那开心的笑脸。

  后来听说沈浩去了,知道他是从省一级的财政厅挂职选派到小岗村任村*。听到有关他的事情很多,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后来我还专门到网上查找过,当然网上的东西更虚,有说他在村里不得志、人际关系紧张、经常借酒消愁。昨天,我带着各种想法走进电影院,从屏幕上我看到一个真实的沈浩,一个感人的沈浩,一个无愧*员称号的沈浩。

  2006年底,沈浩在小岗村任职三年届满,小岗村民强烈要求把沈浩留下来,20多年前集体按下手印的故事再次在小岗村发生。村民派了10个代表,按下手印到安徽省组织部、财政厅要求沈浩留在小岗村,再带领他们干3年。

  作为一名选派干部,他能在一个偏远的农村一呆就是六年,而且实实在在地在那里干事创业。我深深被他执着着自己的理想、忠于组织和人民感动了,被他为了农村离家六载顾不上亲人感动了,也被他把最后的时间捧给农村感动了。

  沈浩回到省财政厅联系业务。他的同事在有坑时顺利跳进坑里、升任省财政厅副厅长,没坑时难道他不想坑不争坑。我以为他会的,因为他感慨“当官的不一定做事,做事的不一定当官”,不是无奈也不是不*;不是自嘲也不是不屑。当这位已经跳进坑里的萝卜站在陵前神道上的32对石象生中文官前,学着文官的样子双手交叉*放在胸前,摆出一副要继续当官的架子,给人们出了一个当官好,还是当沈浩好的问题。这个问题一万个人有一万个回答。我凑凑热闹回答这个问题。有坑时就应该跳进去,否则萝卜长不大,甚至窝囊枯死。只要是萝卜就行,成熟了能吃,能在老百姓的餐桌上加一道菜。在鸡鸭鱼肉油水偏多,老百姓火气旺盛、普遍“三高”、体重超标的今天,有一道素菜缓缓火气、**“三高”、降降体重,好事,大大的好事。更主要的是萝卜可以通气顺气,我衷心希望这样的萝卜官多些。没坑时寻找其它出路,沈浩到小岗,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有了用武之地、出了名。君不见后来者争先恐后地报名,要接沈浩的班。

  当小岗村的农民们踌躇满志的期待来年的春天时,一声惊雷,将所有村民震呆了,整个村子顿时陷入一种悲怆的气氛中。2009年11月6日,江河含悲、小岗村动容。*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第一*沈浩在小岗村临时租住的房子内去世,年仅46岁。

  沈浩一心为公,服务基层,用行动实践科学发展观。他忘我工作、不懈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群众在干部心里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

  友情出演的名角虽不及电影建国大业多,但能有如此众多的名角给一个村党支部*捧场,可以说明沈浩的地位和他代表着的几十万村党支部*的形象。

  我有两点不明白,打沈浩的人后来为什么不提了。应该加上几笔,有个交待;一个芝麻官为什么能直接到国家*与部长对话,难道就因为小岗的名字吗?

  电影结束了,沈浩的事迹留在我心中。在我脑子里还冒出两个事。第一个事是,人到了中年以后其实就不会再事儿兮兮的,因为中年以后不会再热泪盈眶、不会再问为什么活着这种问题。第二个事是,*确实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因为人多事多。我作为一名老百姓,应该在沈浩身上学些什么呢?学习他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实干精神,学习他把群众的事挂在心上。话有些大了吧,说点实际的,我希望这样的官多些,希望已经当官的官们向沈浩学习,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居庙堂之高則忧其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还希望有机会到凤阳去看看,一来看看朱元璋的老家明中都皇古城;二来看看*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

第一*观后感12

  8月,公司组织全体员工观看了根据原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沈浩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成的电影《第一*》。在观看《第一*》前,我已经在各媒体上知道了小岗村和沈浩,而影片更让我们了解了沈浩在小岗村的工作与生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基层工作者的形象。电影真实客观地讲述了原本在省财政厅工作的沈浩,抛下优越的生活条件到小岗村任职,一干就是六年,他为小岗村铺路、修桥,帮助贫困户,招商引资搞改革,让百废待兴的小岗村重现昔日辉煌后,自己却因积劳成疾,牺牲在工作一线的感人故事。

  在看过电影《第一*》之后的第二周,因出差机会,我有幸来到了小岗村,参观了这个*农村改革第一村。汽车越来越接近小岗村,当眼前出现了一条笔直的马路时,导游告诉我们,这就是沈浩*为小岗村修建的马路,这条路为小岗村出行带来了方便,更为小岗村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行驶在这条*坦的马路上,让我们对沈浩更加充满了敬意,也感觉离沈浩越来越近了。到达了小岗村,电影中的小岗村和眼前的小岗村重叠在了一起,小岗村的牌坊耸立在村口,它是小岗村的标志,汽车从牌坊下缓缓开进村里,我们看到了一个规划整齐、恬静的小岗村,这样的小岗村是沈浩用六年的时间带领小岗人民共同奋斗建设出来的。汽车停在了大包干纪念馆,这也是沈浩为小岗村做的一件好事,纪念馆每年接待各地游客万余人次,让全国各地的游客了解农村改革,了解小岗村。纪念馆里的影壁上是30年前小岗村村民在大包干决心书上按下的红手印,而30年后,村民再次用红手印留住了一个受百姓爱戴的基层干部。

  观看电影和实地参观后,已深深被沈浩扎根基层、鞠躬尽瘁、真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的无私奉献精神所感动,观看电影感受的是沈浩奋斗的过程,实地参观小岗村感受的是沈浩奋斗的成绩。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沈浩担负起“*改革第一村”重任的坚强信念,他将自己定格在了小岗村,他将*员的精神风貌留在了小岗村,也留在了人们的心里,他的精神和事迹触动着我们,我们向他致敬!同时,我们要把沈浩精神带到实际工作中去,认真对待我们的工作,保持对工作的执着和追求,从而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一*观后感13

  星期天晚上,我们学校的同学都整齐的坐在教学楼前观看第一*,这是我们这个学期第一次观看第一*。

  唐李妹,14岁,家里还有两个双胞胎弟弟,父亲已经永远离开了三个孩子,母亲外出打工四年从未回家,姐弟三个住在一间破旧的房子里相依为命。

  姐姐用稚嫩的双肩撑起了这个家,承担本不应该属于她这个年龄的责任,不仅要学习干家务,还要照顾两个弟弟。

  14岁的年纪,别的孩子都还在父母的关爱中成长,享受父母无私给予的爱,可唐李妹俨然成了家里的大家长,没有和同龄孩子般欢乐的童年,一颗幼小的心灵下隐藏了多少心事,多少心酸?

  唐李妹虽然才有14岁,可却把弟弟照顾得很好,弟弟对于他的依赖远远胜过四年未见过面的母亲。

  晚饭很简单,只有一碟青菜,方便面对于我们来说只是几元钱而已,可他们却从未吃过,第一次吃到方便面,姐弟三个觉得那是很美味的食物。

  想想自己,父母每个星期给自己的零用,自己每周又能省上多少钱呢?没有体会到挣钱的辛苦,只享受父母的关爱,我觉得自己真是太任性了,以后要多关心父母,不要再那么任性。

第一*观后感14

  2012年春天,作为广西新一轮扶贫攻坚的创新性战略举措,广西选派了3000名机关干部到广西最贫困的3000村庄,任村党组织“第一*”。

  按照国家扶贫新标准,2011年底广西有贫困人口950万人,占农村户籍人口的22。3%。这些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的边远山区、高寒山区、干旱缺水地区、资源匮乏地区和水库移民地区。这些地区脱贫成本高、难度大,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第一*”们去到这些地区之后,想方设法为这些贫困人口脱贫。有的利用自身资源为村庄引进经济项目,有的发挥专长激发和提高村民们的经济意识,不但关心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也同时关注村民们的心理健康建设。

  《第一*》节目倡导的是“扶贫先扶志”的新型扶贫投资公益理念。

  《第一*》针对当前老百姓对于公益存有质疑的心理,原创了独特的道德建设节目形态:节目以广西全区选派的3000名扶贫“第一*”为主角,采用外景拍摄和演播室录像相结合的方式,展示他们工作中如何寻找脱贫致富的项目,邀请该名*来到节目现场,直接与100位企业家和爱心人士面对面接触,为产业项目寻求捐助;并借助广西卫视这个全国优势*台,将所在村庄的项目向全国进行推荐,同步接受全国电视观众的线下捐助。

  同时,受帮扶的村子里还有一些需要帮助的个人,他们有可能是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和失去劳动力的残障人士,哪怕是一个书包、一袋大米或是一床被子,都能对他们生活有所改善。

  作为全新的慈善公益模式,《第一*》节目所关注的不仅是个人的需求,更致力于促进企业和农村项目之间的沟通交流,注重的是产业项目的扶持能否实现整个贫困村的可持续性发展。节目倡导的公益慈善不再是单纯的“输血”治疗,更重要的是要为受捐助群体建立“造血”项目!

  《第一*》走的是一条“面对面透明捐助,点对点放心帮扶,低门槛自发式参与”的慈善路子,力图打造一个全透明、最放心的公益*台。

  首先,“第一*”所带来的致富项目,必须要经过现场企业家的答辩,企业家才会决定是否提供捐助或者合作。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家会根据自身的经验,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和利弊点,帮助“第一*”进行项目的升级完善。

  其次,企业家为项目提供的捐助资金,将直接存给“村民理财小组”的联名账户。“村民理财小组”成员有3人,由“第一*”所在村庄全体村民投票推选出,他们将负责监督和执行资金的使用,捐助者和群众可以随时查询联名账户中的资金使用情况。

  第三、来到现场的受助者情况由电视台真实记录、呈现,现场由爱心企业家和爱心人士组成的“第一爱心团”将捐助直接亲手交到他们手中,现场有银行工作人员为他们即时开设个人账户,捐款不经过电视台、不经过任何组织,由受捐助者本人当场存入银行。

  第四、节目组将在后续节目中,为观众播报这些项目的进展情况和受助者的资金使用情况。

  节目组正在一步步实现这4个目标,力图打造一种最直接、全透明、最放心的公益慈善模式。

  《第一*》节目是以3000名“第一*”为纽带、以扶贫项目为载体,通过宣传“第一*”和励志人物的感人事迹和他们为贫困村策划的具体项目,搭建起一个整合社会资源,并促使社会资源与扶贫项目直接对接的有效*台,为贫困村带来实实在在的帮扶和资助。

第一*观后感15

  “李*,我上次跟你说的菊媛同学面临失学的事……”“李*,我们学校的大门需要改建……”“李*,我已把操场硬化的预算发到你的邮箱了……”近段时间,我经常接到像这样的电话,打电话的都是同一个人,她就是大卫小学的杨校长。

  第一次见到杨校长时,她正全身“武装”粉刷学校改建的厨房墙壁。杨校长虽然年龄不大,却在这三寸讲台上耕耘了近十年,大卫小学里不仅有曾教过她的老师,更有她正在教的学生。

  今天,杨校长因为有关单位赞助的风扇得以落实,又把我邀请到学校,并带着我走遍了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当她如数家珍地列出学校的现状和取得的成绩时,目光是闪亮的,而谈到学校环境因经费问题无法改善、个别孩子读书家庭困难时,眼神立即又黯淡了下来。

  据我了解,大卫小学有182名学生,8名教职工,学校成绩在镇里一直名列前茅。2011年,学校8名教师中有4名获得岑溪市级优秀教师称号,62名学生获镇表彰,可以说是硕果累累。但因学校经费严重短缺,教室大部分窗框已经腐朽,虽多次维修,仍无济于事。一到冬天,学生被寒风吹得苦不堪言。目前正值夏季多雨,雨水从破窗飘洒入教室严重影响正常教学。同样,学生宿舍也没有装窗户。此外,学校内操场还是泥地,雨天泥泞晴天扬尘,给师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更新窗户和硬化操场是师生们目前最大的愿望。

  看着师生们在如此坚苦的环境中仍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我觉得肩上的压力更重了,接下来要再加一把劲,多找些项目、多寻些门路,来帮助村里的师生们早日实现他们的梦想。孩子们是未来的希望,再苦再难,也不能苦了孩子。我相信,只要大卫小学教学环境能得到改善,贫困村落后的面貌也一定能改变。


第一*观后感 (菁选15篇)扩展阅读


第一*观后感 (菁选15篇)(扩展1)

——《第一*》观后感 (菁选15篇)

《第一*》观后感1

  20xx年11月30日下午, 在党支部的组织下, 做为"创优争先"活动的一部分, 我们全体党员在影都观看了电影《第一*》。故事根据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沈浩日记》改编,是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原第一*沈浩为原型摄制的。看完以沈浩事迹为原型的电影《第一*》,我们深深地被沈浩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它和许多歌颂英模人物事迹的影片不同,《第一*》带给我们更多的不是眼泪,而是内心的震撼与深思。沈浩以“人”的形象走近群众,以*凡人不*凡的人格魅力,走进了观众心里。

  电影《第一*》是真实的。它是根据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优秀村党委*沈浩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成,沈浩念家、想家而不恋家的戏,写得如此真切,让人情动落泪,又让人心生敬意;结尾 “年夜饭”那场戏更具有撼人心灵的力量:沈浩要回家过年了,途中被一位老婆婆拉了下来,她的目的只有一个:她烧了4碗菜,要求沈浩每碗只吃“一筷”。此时,只见村里各家各户扛了桌子、板凳,端着自己烧的菜都过来了,将沈浩团团围住。镜头升起,小岗村围绕沈浩,自发地吃了顿集体的年夜饭,杯盘交错,其乐融融,其情融融。

  电影《第一*》是朴实的。沈浩是安徽省财政厅的一名普通干部,他已经在机关、在城市待了10多年了。常规意义上的`幸福、安定、舒适,他已经都有了。20xx年2月从省财政厅下派至小岗村,兢兢业业地发展小岗,3年期满后,被小岗村村民集体摁手印留任,直到20xx年11月6日,他因积劳成疾,猝逝在工作一线,年仅45岁。主人公沈浩是是真实的,是朴实的,更是厚实的,一个感人至深的人物。

  电影《第一*》是厚实的。在小岗村这个中国最基层的农村,沈浩找到了生长的土壤。电影《第一*》每一句话,每一个思路,每一个举措,都表达了沈浩对农村、农民那种心灵深处的爱与赤诚。他下乡之初,遭到一群既得利益者的报复殴打,他竟然默默忍受未作追查。有位权势人物霸占了村里的铲土机不肯归还,筑起了阻挡它开出院子的围墙。沈浩在难以说服的情况下,并不采用破墙的方法,而是调用吊车在众目睽暌之下将铲土机吊了出来。沈浩在家里受到妻子语言上的“挤兑”,在村里受人欺负时显得有点“窝囊”,在雨夜修缮房屋时会腿脚抽筋不够健壮,在处理迁坟这场戏中,沈浩对死者的尊重,实际上是对历史的尊重,对人的尊重,对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尊重,以至深深感动了亡者家属,诚恳地说出了“死人不挡活人道”,从迁坟的坚决反对者成为无条件的拥护者。

  影片最后以女儿汪汪弹琴前的一段告白为结尾。“我多么想爸爸妈妈一起坐在下面听我的演奏啊,可是,这永远不可能了……”“一撇一捺写出个人,一生一世才做成个人,红手印摁出个大写的人,万世根本是做人……”

《第一*》观后感2

  走进贫困村,走进千家万户,走到田间地头?电视纪录片里充满乡土气息的镜头,一开始就将座无虚席的观众从喧嚣的城市,带到了淳朴的乡间院落和千山万中。在那里,第一*们洒下热汗,留下了一双双沾满泥土的双脚,一个个风尘仆仆的身影。

  南宁市横县石塘镇瑶埠村第一*伍美新,为了带领乡亲们实现致富梦,和村民搞起高产高糖甘蔗科技示范基地。然而,良好愿望并没有马上得到乡亲们的完全理解和认可。“土地整合后又怎么分?”“*整费用我可不出!”当他和村干动员乡亲们搞土地“整小化大”建设基地时,乡亲们却不干了,伍美新好不容易拦住乡亲们,拿出解决方案,才稳住了大伙。经过一道道坎,高产高糖甘蔗、优质高效桑蚕、高效健康养殖和百香果种植4个科技示范基地建了起来,还修好了村委大院和村里的路。村民拉起他的手,唱起了:“你不怕苦不怕难,从不为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

  朱慧涛是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去年3月26日,他来到弄塘贫困村党支部担任“第一*”。今年5月,村里要在半山腰的水源点修建过滤池,他和40多个乡亲,用背篓,背着沙石水泥,蜗牛似地往上爬。来回上下十几趟,竹子编的背篓好像要勒进肉里,身体也被拽得随时要人仰马翻。身后的大嫂说:“阿涛,给你根木棍,当拐杖。”朱慧涛接过拐杖,心里充满温暖,浑身充满力量。经过一年多的打拼,朱慧涛带领村民们致了富,村容村貌和群众观念不断改变。朱慧涛说:“我们年轻人、知识分子,要仰望星空、胸怀天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一个个视频,充满着激情,奔放着活力,饱含着深情,撞击心灵。“能改变一个人,一个村的贫困,是我作为第一*最大的幸福。”不同的第一*,一样的决心。只有像“第一*”那样下到基层,才能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急,“第一*”你们是好样的!

  他们吃苦耐劳、真情投入,心系群众,踏实做事。他们是“第一*”! 他们做农家人、干农家活,吃农家饭、说农家话,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他们还是第一*!

  “第一*”们主动融入群众,服务群众,到了基层之后,从群众最关心、最需要的事情做起,模范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的作风和先进事迹,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区扎实开展。每一个干部也都应该像扎实扶贫的“第一*”那样,履职尽责,服务基层,真正做到转变作风,务实为民。

《第一*》观后感3

  今年七月,所里组织全体职工和学生去看了《第一*》,由于很早就知道第一*的沈浩的事迹,所以大家都对这部片子报以极大的期待,电影还没开演就已经坐无虚席了。影片以沈浩的猝然长逝开头,以女儿的一段深情而坚强的告白结尾。

  影片最后以女儿的一段告白为结尾。影片结尾时悄悄在看了一下周围,多数人都有抹眼泪的动作,这不是导演的功劳,也不是编剧或者演员,这就是真实的力量!因为真实引起了观众们的共鸣。当然,看完电影后,也会引发大家更深的思考。这就是导演的魅力所在,我想,这部影片对我的教育目的已经达到了。

  在120分钟的时间里,事先准备的纸巾并没有派上用场。有落泪却没有失声痛哭,某些细节的处理甚至是幽默的,引发观者的会心一笑。

  电影制片人张旸的观点印证了我的这一感受。他说,这个电影从一开始创作,就没有定位在“苦哈哈”上,而是希望记录一个真实的人生。沈浩是一名优秀的*员,他想做实事,并不在乎人们是否知道。他是典范,但不应该被神化。沈浩在小岗生活的六年,不只有苦,也有成功和收获的喜悦。把这些真实地通过电影呈现出来,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观众能够接受的真实的人。因此,电影没有走苦情的路线,而是一种*实的纪录风格。这就是真实的力量。真实引起了共鸣,引发了思考。从屏幕上我看到一个真实的沈浩,一个感人的沈浩,一个无愧*员称号的沈浩。

  2006年底,沈浩在小岗村任职三年届满,小岗村民强烈要求把沈浩留下来,20多年前集体按下手印的故事再次在小岗村发生。村民派了10个代表,按下手印到安徽省组织部、财政厅要求沈浩留在小岗村,再带领他们干3年。

  作为一名选派干部,他能在一个偏远的农村一呆就是六年,而且实实在在地在那里干事创业。我深深被他执着着自己的理想、忠于组织和人民感动了,被他为了农村离家六载顾不上亲人感动了,也被他把最后的时间捧给农村感动了。

  当我还回味沈浩媳妇徐帆一句听似可笑、实际寓意很深的经典台词“没坑时萝卜在,有坑时萝卜不在了”,沈浩回到省财政厅联系业务,他的同事升任省财政厅副厅长,而沈浩感慨“当官的不一定做事,做事的不一定当官”。这句感慨不是他无奈也不是不*;不是自嘲也不是不屑。是他真真正正意识到当官的意义不是居高位,不是谋私利,而是为人民做实事。而且如果所有人都做守着坑等着官位的萝卜,把精力用在邀功争权,专门比空洞的政绩的话,这对社会资源是一种巨大的浪费,而沈浩到了小岗,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有了用武之地,这样才是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个人价值,也为村民带去了万世福音。

  当小岗村的农民们踌躇满志的期待来年的春天时,一声惊雷将所有村民震呆了,整个村子顿时陷入悲怆的气氛中。2009年冬天,*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第一*沈浩在小岗村临时租住的房子内去世,年仅46岁。

  纵观全剧,友情出演的名角虽不及电影《建国大业》多,但能有如此众多的名角给一个小小的村党支部*捧场,可以说明沈浩的.形象和他代表着的100多万村党支部*的形象。

  银幕上打出演员表,放映厅里的灯渐渐亮了,有些观众大概公务在身,匆匆起来快步退场。我等到银幕全白才站起来,其间我想,*确实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因为太多的人太多的事。我希望有一天,我有机会到凤阳去看看,一来看看朱元璋的老家明中都皇古城;二来看看沈浩带领小岗人建设了6年的小岗村。

  我作为一名渴望加入**的青年,应该在沈浩身上学些什么呢?学习他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实干精神,学习他把群众的事挂在心上。虽然我也只是一名刚工作不久普普通通的青年职工,不能为群众谋福造利,但是我认为不管在什么岗位上,这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是我们每个*员必须要有的。

《第一*》观后感4

  俗话说“阳光总在风雨后”。在大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庄里便有这样一群历经风雨却依然祈盼阳光的村民。本期《第一*》中,记者带我们走进了广西省xx县xx乡xx村。

  跟随记者的步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密密麻麻的石头,在石头与石头的缝隙之间夹杂着几块土壤,这边是村民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农田。在这快袖珍的土地上,两个小女孩正在非常吃力的犁田。

  他们就是采访中的第一对主人公——韦xx、韦xx。姐姐韦xx只有13岁,便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不仅要照顾年迈多病的爷爷,还要抚养只有6岁的妹妹。当主持人问韦xx家里大人在哪里时,姐姐说:“只有一个爷爷。”当问到爸爸妈妈时姐妹俩却没有回答,只是低头抽泣着……后来在爷爷口中得知:“因为家里穷,在刚刚生下姐姐时,爸爸便离家出走了,后来,母亲因为家庭不堪重负,也相继出走了。说到这里,爷爷不仅潸然泪下,整个家里弥漫着一股悲伤的气息。但她并没有被贫困所击垮,而是勇敢的面对生活,同时,她不屈不挠的性格也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在xx村的的另一个角落里还有一个女孩,她就是采访中的第二位主人公谭能静。能静自由跟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全家靠爷爷外出打工维持生计。家里的房子夏不避雨,冬不挡风,小能静为了减轻爷爷奶奶的负担,常常趁着课余时间上山砍柴。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能静并没有放弃学习,她勤奋刻苦,是班级的学习委员,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在谈及到能静的父母时,能静不禁哭红了双眼:她总感觉是自己的任性才让父母抛弃了自己。一下子失去了双亲的家庭就好像破旧的茅草屋,在风雨之中摇摇欲坠。还好在爷、孙两代人的努力下,生活还算是苦中有甜。

  看了她们的故事,我深受触动,她们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和她们相比,我们生活的多幸福啊!在家里,父母对我们关怀备至,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在学校,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对我们谆谆教导。想起那些生活在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他们每天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却依然渴望学习,从不轻言放弃,我们有什么资格抱怨生活?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所以,我们应趁着大好时光,趁我们还年轻,用炫丽的彩笔在纯净的白纸上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努力吧,朋友们我们的路还长,我们有足够的资本去奋斗,去拼搏!

《第一*》观后感5

  7月21日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观看了影片《第一*》,片中讲述了安徽省财政厅干部沈浩被选派到凤阳县小岗村任第一*、村委会主任,在任职期间,他工作出色、群众信服,小岗村群众两度在他三年任期届满时集体摁手印将他留任的感人事迹。

  可能由于我自幼生长在农村,当影片片头音乐响起时,一张张纯真质朴的脸、一条条泥泞的小路、一群群牛羊、一片片油菜花映入我的眼帘,这种感觉早已不是看电影,而是身临其境,与沈浩一起进入了小岗村。

  有一幕让我很感动,沈浩刚到小岗村时就能清楚地了解村民的情况,说出他们的名字和家庭情况,可见这是一个多么仔细认真的人,他提前做的工作又有多少。之后沈浩开始挨家挨户走访,摸清各家的具体困难以及村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他通过收回村里集体财产、帮助贫困户、为小岗村修路、修大包干纪念馆、为招商引资动员村民迁坟等一系列事迹赢得村民的信任、支持和爱戴。

  吃年夜饭的那一幕我此生都不会忘记,村民们轮流用手机给沈浩的妻子和女儿拜年,我想此刻沈浩的妻子一定为拥有这样一位丈夫而感到骄傲,女儿也为拥有这样一位爸爸而自豪,而影院中的我更是几度落泪。

  "沈浩在日记中写道:我用我最黄金的岁月为小岗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今天发生的一切,让我感到交困难耐,但我仍愿担当!也许我的举动,能换来小岗村真正的发展和繁荣,我无怨无悔!"看完这句话后我潸然泪下,为一位*员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所感动,这种精神值得我用一生学习。

  影片《第一*》真实、客观地记录了沈浩同志在小岗村近6年的工作、生活经历,故事本身并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淡中给人一种震撼,这种震撼的感觉来自沈浩同志一言一行中透出的责任感,——————一个*员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沈浩是安徽省财政厅的普通干部,2004年2月,他积极响应安徽省委号召,作为全省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来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小溪河镇党委副*,小岗村党委第一*,在小岗村一干就是6年。按照现代人的标准,他有车有房,有一个好的工作,生活安定、舒适,本可以随波逐流,按部就班地享受他的小康生活,但沈浩同志义无返顾地选择了小岗,这种选择意味着压力,承担着责任。他把下乡挂职锻炼,看成是人生"干点事业"的一个机会,他把小岗村作为一个新的创业舞台,要利用"小岗村这张名片",既实现自身的价值,也同时创造社会的价值。

  作为一个普通的*员,干点事业不难,难在选择。既然选择了,就要把这个事业干好,这需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付出全部的心血,舍小家为大家,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民,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小岗村对沈浩同志连续多次按手印的挽留信,就是对他最大的肯定,沈浩同志是一个真正的*员。

  在创优争先活动中,我们要学习沈浩的精神,以沈浩同志为榜样,做好本职工作,以人为本,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要想富,先修路”。沈浩*看着小岗村泥泞的道路,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因为条件差,企业不肯来投资。接连跑了很多单位,筹集了一部分用于修路的资金后,他冲到最前面,带领村民一齐修路,团结就是力量,大家的努力铺就了一条笔直*坦的“致富路”,初战告捷。接下来,沈*利用自我的人脉关系联系企业来小岗村投资,占地开发需要迁坟,有个老太太守着儿子的坟不肯迁走,想透过这座坟留住儿子一些念想。村干部为了保证工期实行强拆,此举让年过八旬的老太悲痛不已。得知这一消息,沈浩说了一句“我立刻到!”,于是匆匆离开母亲的生日宴席。最后,老太被沈*为民着想的精神打动,说:“死人不能挡活人的路”,同意迁坟。

  三年的时光很短暂,在小岗村的生活要结束了,沈*要回城里工作。但是,三年期间与村民建立的感情促使全村一百余户人家又一次按下了红手印,如此庄重的挽留让沈浩同志无法拒绝。于是他决定继续留在小岗村干三年。沈浩的决定对小岗村来说是个好消息,然而,听说要继续留在小岗村,老婆、要升学的女儿还有老母亲却留下了眼泪,因为在过去的三年间他们吃了太多的委屈,而这一切一向憋在心里,他们实在受不了了。老母亲的话很感人,她说:为人民服务,在哪里都一样。最后同意留任。

  也许是沈浩同志太卖力了,忽略了照顾自我的身体,长时光的营养不良和疲惫放倒了这个硬汉子。最终永远留在了小岗村。沈浩同志走了,但是他的精神却指引着每一个人,他舍小家顾大家的情怀影响着这天的我们。

  转眼看这天我党的一些干部,不顾人民利益得失,滥有职权,中饱私囊,生活腐化,道德沦丧,沉迷于灯红酒绿之中,败坏了我党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越来越差,这一类人穿着一身正派的服装,所为却机器让人愤恨,实属败类。他们的思想急需要清洗,利欲熏心的思想急需得到改变。如果我们的官员都具有像沈浩同志一样的奉献精神,对工作全身心投入,不辞劳苦,真正做一名人民的公仆,人们的生活必定越来越好。我们的党员同志如果都像沈浩同志一样不及利益得失,踏踏实实工作,诚信诚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生活必将呈现出一派新的局面。

《第一*》观后感6

  今年七月,所里组织全体职工和学生去看了《第一*》,由于很早就知道第一*的沈浩的事迹,所以大家都对这部片子报以极大的期待,电影还没开演就已经坐无虚席了。影片以沈浩的猝然长逝开头,以女儿的一段深情而坚强的告白结尾。

  影片最后以女儿的一段告白为结尾。影片结尾时悄悄在看了一下周围,多数人都有抹眼泪的动作,这不是导演的功劳,也不是编剧或者演员,这就是真实的力量!因为真实引起了观众们的共鸣。当然,看完电影后,也会引发大家更深的思考。这就是导演的魅力所在,我想,这部影片对我的教育目的已经达到了。

  在120分钟的时间里,事先准备的纸巾并没有派上用场。有落泪却没有失声痛哭,某些细节的处理甚至是幽默的,引发观者的会心一笑。

  电影制片人张旸的观点印证了我的这一感受。他说,这个电影从一开始创作,就没有定位在“苦哈哈”上,而是希望记录一个真实的人生。沈浩是一名优秀的*员,他想做实事,并不在乎人们是否知道。他是典范,但不应该被神化。沈浩在小岗生活的六年,不只有苦,也有成功和收获的喜悦。把这些真实地通过电影呈现出来,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观众能够接受的真实的人。因此,电影没有走苦情的路线,而是一种*实的纪录风格。这就是真实的力量。真实引起了共鸣,引发了思考。从屏幕上我看到一个真实的沈浩,一个感人的沈浩,一个无愧*员称号的沈浩。

  2006年底,沈浩在小岗村任职三年届满,小岗村民强烈要求把沈浩留下来,20多年前集体按下手印的故事再次在小岗村发生。村民派了10个代表,按下手印到安徽省组织部、财政厅要求沈浩留在小岗村,再带领他们干3年。

  作为一名选派干部,他能在一个偏远的农村一呆就是六年,而且实实在在地在那里干事创业。我深深被他执着着自己的理想、忠于组织和人民感动了,被他为了农村离家六载顾不上亲人感动了,也被他把最后的时间捧给农村感动了。

  当我还回味沈浩媳妇徐帆一句听似可笑、实际寓意很深的经典台词“没坑时萝卜在,有坑时萝卜不在了”,沈浩回到省财政厅联系业务,他的同事升任省财政厅副厅长,而沈浩感慨“当官的不一定做事,做事的不一定当官”。这句感慨不是他无奈也不是不*;不是自嘲也不是不屑。是他真真正正意识到当官的意义不是居高位,不是谋私利,而是为人民做实事。而且如果所有人都做守着坑等着官位的萝卜,把精力用在邀功争权,专门比空洞的政绩的话,这对社会资源是一种巨大的浪费,而沈浩到了小岗,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有了用武之地,这样才是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个人价值,也为村民带去了万世福音。

  当小岗村的农民们踌躇满志的期待来年的春天时,一声惊雷将所有村民震呆了,整个村子顿时陷入悲怆的气氛中。2009年冬天,*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第一*沈浩在小岗村临时租住的房子内去世,年仅46岁。

  纵观全剧,友情出演的名角虽不及电影《建国大业》多,但能有如此众多的名角给一个小小的村党支部*捧场,可以说明沈浩的形象和他代表着的100多万村党支部*的形象。

  银幕上打出演员表,放映厅里的灯渐渐亮了,有些观众大概公务在身,匆匆起来快步退场。我等到银幕全白才站起来,其间我想,*确实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因为太多的人太多的事。我希望有一天,我有机会到凤阳去看看,一来看看朱元璋的老家明中都皇古城;二来看看沈浩带领小岗人建设了6年的小岗村。

  我作为一名渴望加入**的青年,应该在沈浩身上学些什么呢?学习他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实干精神,学习他把群众的`事挂在心上。虽然我也只是一名刚工作不久普普通通的青年职工,不能为群众谋福造利,但是我认为不管在什么岗位上,这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是我们每个*员必须要有的。

《第一*》观后感7

  偶然看了广西卫视的一个电视栏目,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很接地气。我也是做策划的,也看过很多有创意的电视栏目,对于娱乐性的选秀以及爸爸去哪儿的栏目,说实话我很不敢兴趣,毕竟看过一期就能大概知道怎么策划,怎么炒作,怎么赚人气。但对于这个《第一*》,我竟然看完了,而且意犹未尽的又从网上开始的第一期又看了一遍。

  说实话,公益节目不好做,我看了这些栏目,基本上每一期都能刺中大家的泪点。《第一*》的定位就是乡村公益栏目,栏目的流程就是从这些贫困村的*开始介绍村里的贫困情况,和那些一个个让人泪奔的需要帮助的老人和小孩。“爸爸疯傻奶奶残 烧炭妈妈撑家难”“父走母走爷又走 两个孩童真遭罪”“父瘫母走奶奶病 兄妹太苦背压弯”每一期都有一个特别心酸的故事。这些情况根本不是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们可以想象的。栏目里的场景我相信都是真实的,当然为了拍摄效果,拍摄过程中可能会采用一些小手段这是无可厚非的,总比《爸爸去哪了》这种全程剧本的现象真实多了,这些故事都是从生活里的真实体现,毕竟我们身边不会有那么多的林志颖,那么多的张亮。

  公益栏目不好做,广西卫视敢于做第一个做大型公益栏目的省级卫视,我相信也是下了很大的勇气。首先,必须要得到了省级领导的许可,毕竟现在官员更在乎的是面子工程,而做公益,说的不好听的就是为*抹黑。《第一*》的策划团队很聪明的把扶贫这个事情,转变为帮助村民致富,缓解了各个地区*的压力,毕竟有红十字会的前车之鉴。广西卫视有全国*台的资源,广西宣传部和组织部的大力配合,下面的*自然会极力配合,公益栏目自然而然的就有很大的操作性了。

  第二,公益事业是属于自愿性质的而不是强迫性质的,这点《第一*》栏目做的很好,将各个贫困村的困难现状,各个需要帮助者的心酸现实都在栏目里展现出来,在现场聚集了当地一百家爱心企业商家,用故事来打动这些爱心企业,让这些爱心企业自愿上台捐赠,没有任何的强迫性质。不再像别的公益栏目那样充满了作秀。其实很多在看电视观众们都希望能帮助这些贫困孩子,但是毕竟没有那个财力和精力,能有一个爱心企业上台不作秀的捐赠,自然也会让观众们觉得亲近。

  心存善念,第一时间行动,就能得到快乐。《第一*》整个栏目反映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让大家感觉到爱,感觉到世界的美好。我觉得这个栏目比《爸爸去哪了》更有爱,更能教育人。这个栏目想做大做强,还需要改正几点:

  1、从观众角度理解出发,让每期栏目更真实,不一定要的那么完美的拍摄效果,但一定要真实,让大家知道这是遥远山区里发生的实事。

  2、尽量让地方*少出现,毕竟现在观众们都很挑剔,像5。2日那一期,某贫困村上了栏目,这个村的上级直管*居然在栏目中捐赠了30万,要我说,早干嘛去了?这会引起观众的反感。

  3、爱心企业的组织力量大多是民营企业,像移动联通中石油中石化的国企巨鳄很少,可能基本没有,栏目组可以发出邀请,让这些企业加入,达到的捐赠效果会更好。

  4、希望能通过栏目组自己资源和周边贵州,云南,甚至甘肃,青海那些贫困的乡村合作,将这个栏目真正做成全国性栏目,而不是局限于广西。

  2014年初,嫣然天使基金被曝疑似“敛财”丑闻,公益慈善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自从“郭美美事件”以来,一些慈善机构频频曝出负面消息,公益慈善从“炫富”到“敛财”,一直在和公众玩 “躲猫猫”。由于在相当多的公益慈善事业中,透明度低、诚信度差的问题一直被大家普遍诟病,*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似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第一*》观后感8

  很早就听说过了沈浩同志的事迹,所以当我听说电影《第一*》上映时,早早地就赶到影院观后这部触动每一个心灵的片子。

  《第一*》的原型就是国优秀*员沈浩同志,2月,沈浩同志积极响应省委号召,作为全省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来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小溪河镇党委副*,小岗村党委第一*。在小岗村任职近6年来,沈浩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干事创业,勤奋务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忠实履行*员的神圣职责,直到11月6日去世,沈浩同志在广大干部群众心中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

  虽然很多人已经看过很多沈浩同志的事迹,但是当片头的音乐响起,凤阳县的古城墙在一个长长的写意镜头中出现时,那所有观影的人们都安静了。沈浩故居、房东家的厨房、小岗村的牌坊、大包干纪念馆、红手印 这些符号,很快勾引了回忆。而修路、建房、迁坟等等情节,也是熟悉的故事。

  与以往的宣传资料不同的是,电影真实客观的记录了沈浩在小岗村的工作与生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基层工作者的形象。从电影的序幕一拉开,我已觉不出自己是在电影院看电影,就好似走进凤阳小岗,和沈浩的心一同起伏,和小岗村干部百姓的喜怒衰乐一同起伏。

  这是一好电影,一个由好演员、好导演、好团队用心演出的好电影。我为沈浩自豪,为正在奋战在农村基层的人们自豪;为自己曾是一名基层干部而自豪,也为没能用更执着的行动留在需要的农村而深思。

《第一*》观后感9

  上周五,党支部组织学校党员观看了电影《第一*》。这部片子以事实为根据,生动感人的情节向我们描述了安徽凤阳小岗村委*沈浩同志的感人事迹。

  小岗村是一个很普通的小村,一百余户人家通过心情劳作,形成了特有的生活传统,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很辛勤,生活的也很真实,靠自己双手养活自己,一代又一代,日子谈不上富裕,但很安逸,大家对眼前这一切感到很满足。

  干部提干之前,往往需要到农村镀金,不少官员到小岗村只是走走过场而已,他们的口头禅是“干多了有什么意思,不干也没意思,干一点意思意思”。对于干部下乡,在小岗村人民看来在*常不过了,不过是匆匆过客,来来去去没对小岗村才来什么实惠,所以,沈浩的到来所有人都没看在眼里。然而,沈浩来到小岗村后挨家挨户调研,深入了解小岗村目前存在的问题。调研中他发现,小岗村人民经济条件差,一来是受落后的思想观念制约,享受不到改革开放的春风,晒不到致富的暖阳,不少人早已习惯于男耕女织的生活;二来是物资和权力被少数人占有,人民力量分散,不能统一思想,敢怒不敢言,只能任由少数人折腾。

  认清小岗村现状后,这位财政厅下来的干部仔细分析,寻求改变现状的办法,为统一思想,他反复走进农户,解决他们的困难,用真情征服了村民,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同时,不辞劳苦地和少数掌权者沟通,他说:只有大家团结起来一起干,才能真正过上好日子,大家好才是真的好。面对他们的强势,沈浩*没有退缩,他自己率先行动起来,为人民办了很多实事,证明了自己的思想,最后让那些顽固的人放弃自己的想法,和沈浩*一条心干到底。

  “要想富,先修路”。沈浩*看着小岗村泥泞的道路,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因为条件差,企业不肯来投资。接连跑了很多单位,筹集了一部分用于修路的资金后,他冲到最前面,带领村民一起修路,团结就是力量,大家的努力铺就了一条笔直*坦的“致富路”,初战告捷。接下来,沈*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联系企业来小岗村投资,占地开发需要迁坟,有个老太太守着儿子的坟不肯迁走,想通过这座坟留住儿子一些念想。村干部为了保证工期实行强拆,此举让年过八旬的老太悲痛不已。得知这一消息,沈浩说了一句“我马上到!”,于是匆匆离开母亲的生日宴席。最后,老太被沈*为民着想的精神打动,说:“死人不能挡活人的路”,同意迁坟。

  三年的时间很短暂,在小岗村的生活要结束了,沈*要回城里工作。可是,三年期间与村民建立的感情促使全村一百余户人家又一次按下了红手印,如此庄重的挽留让沈浩同志无法拒绝。于是他决定继续留在小岗村干三年。沈浩的决定对小岗村来说是个好消息,然而,听说要继续留在小岗村,老婆、要升学的女儿还有老母亲却留下了眼泪,因为在过去的三年间他们吃了太多的委屈,而这一切一直憋在心里,他们实在受不了了。老母亲的话很感人,她说:为人民服务,在哪里都一样。最后同意留任。

  也许是沈浩同志太卖力了,忽略了照顾自己的身体,长时间的营养不良和疲惫放倒了这个硬汉子。最终永远留在了小岗村。沈浩同志走了,但是他的精神却指引着每一个人,他舍小家顾大家的情怀影响着今天的我们。

  转眼看今天我党的一些干部,不顾人民利益得失,滥有职权,中饱私囊,生活腐化,道德沦丧,沉迷于灯红酒绿之中,败坏了我党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越来越差,这一类人穿着一身正派的服装,所为却机器让人愤恨,实属败类。他们的思想急需要清洗,利欲熏心的思想急需得到改变。如果我们的官员都具有像沈浩同志一样的奉献精神,对工作全身心投入,不辞劳苦,真正做一名人民的公仆,人们的生活必定越来越好。我们的党员同志如果都像沈浩同志一样不及利益得失,踏踏实实工作,诚信诚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生活必将呈现出一派新的局面。

《第一*》观后感10

  北方最近连续暴热暴蒸,天气预报说已经是10年之最。裹着暴热暴蒸走近电影院看《第一*》,沈浩那件件感人小事则似给浑身大汗的我洗了一个透心凉的冷水浴,让我彻底走出聒噪爽遍全身;也似醍醐灌顶,让我走出一个个疑惑,明白了些许事理。

  在沈浩没去小岗任*时,我就知道小岗村了,那是万里副*的试点,是一个很成功的试点。粮食问题是*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的首要问题,如电影镜头中原明中都皇古城城门上朱元璋亲笔题写的那四个大字:万世根本。有着“东方巴比伦”之称的明中都皇古城,在公元1369年由朱元璋下令修建。朱元璋都知道粮食的重要性,更何况700年后今天的*。也如小岗村民说吃饱肚子时那开心的笑脸。

  后来听说沈浩去了,知道他是从省一级的财政厅挂职选派到小岗村任村*。听到有关他的事情很多,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后来我还专门到网上查找过,当然网上的东西更虚,有说他在村里不得志、人际关系紧张、经常借酒消愁。昨天,我带着各种想法走进电影院,从屏幕上我看到一个真实的沈浩,一个感人的沈浩,一个无愧*员称号的沈浩。

  2006年底,沈浩在小岗村任职三年届满,小岗村民强烈要求把沈浩留下来,20多年前集体按下手印的故事再次在小岗村发生。村民派了10个代表,按下手印到安徽省组织部、财政厅要求沈浩留在小岗村,再带领他们干3年。

  作为一名选派干部,他能在一个偏远的农村一呆就是六年,而且实实在在地在那里干事创业。我深深被他执着着自己的理想、忠于组织和人民感动了,被他为了农村离家六载顾不上亲人感动了,也被他把最后的时间捧给农村感动了。

  沈浩回到省财政厅联系业务。他的同事在有坑时顺利跳进坑里、升任省财政厅副厅长,没坑时难道他不想坑不争坑。我以为他会的,因为他感慨“当官的不一定做事,做事的不一定当官”,不是无奈也不是不*;不是自嘲也不是不屑。当这位已经跳进坑里的萝卜站在陵前神道上的32对石象生中文官前,学着文官的样子双手交叉*放在胸前,摆出一副要继续当官的架子,给人们出了一个当官好,还是当沈浩好的问题。这个问题一万个人有一万个回答。我凑凑热闹回答这个问题。有坑时就应该跳进去,否则萝卜长不大,甚至窝囊枯死。只要是萝卜就行,成熟了能吃,能在老百姓的餐桌上加一道菜。在鸡鸭鱼肉油水偏多,老百姓火气旺盛、普遍“三高”、体重超标的今天,有一道素菜缓缓火气、**“三高”、降降体重,好事,大大的好事。更主要的是萝卜可以通气顺气,我衷心希望这样的萝卜官多些。没坑时寻找其它出路,沈浩到小岗,开辟 了一个新天地、有了用武之地、出了名。君不见后来者争先恐后地报名,要接沈浩的班。

  当小岗村的农民们踌躇满志的期待来年的春天时,一声惊雷,将所有村民震呆了,整个村子顿时陷入一种悲怆的气氛中。2009年11月6日,江河含悲、小岗村动容。*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第一*沈浩在小岗村临时租住的房子内去世,年仅46岁。

  沈浩一心为公,服务基层,用行动实践科学发展观。他忘我工作、不懈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群众在干部心里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

  友情出演的名角虽不及电影建国大业多,但能有如此众多的名角给一个村党支部*捧场,可以说明沈浩的地位和他代表着的几十万村党支部*的形象。

  我有两点不明白,打沈浩的人后来为什么不提了。应该加上几笔,有个交待;一个芝麻官为什么能直接到国家*与部长对话,难道就因为小岗的名字吗?

  电影结束了,沈浩的事迹留在我心中。在我脑子里还冒出两个事。第一个事是,人到了中年以后其实就不会再事儿兮兮的,因为中年以后不会再热泪盈眶、不会再问为什么活着这种问题。第二个事是,*确实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因为人多事多。我作为一名老百姓,应该在沈浩身上学些什么呢?学习他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实干精神,学习他把群众的事挂在心上。话有些大了吧,说点实际的,我希望这样的官多些,希望已经当官的官们向沈浩学习,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居庙堂之高則忧其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还希望有机会到凤阳去看看,一来看看朱元璋的老家明中都皇古城;二来看看*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

《第一*》观后感11

  近日,公司组织全体员工观看了电影《第一*》,该片是根据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优秀村党委*沈浩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成。影片描述了沈浩从省财政厅下派至小岗村任党委*,为小岗村的发展呕心沥血,最终因积劳成疾而猝死在工作一线的感人事迹。与人们想象中的主旋律影片不同的是,这部影片更贴近现实,更真实地描述了沈浩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所具有的心理活动,使他放弃机关工作和城市生活而到农村就职的选择更具可信度,更有说服力,更能打动人。

  影片首先交待了沈浩在省财政厅的尴尬境遇,年年先进却无法提拔,在事业发展遭遇瓶颈的时候有机会下派农村任职。下派农村意味着放弃机关工作与城市生活,远离老母妻儿,他如所有*常人一样,经历了犹豫,但他又是一个不甘碌碌无为、想干出一番事业的人,因此最终下定决心选择了下派到小岗村任村党委*。在小岗村的任职面临了许多困难,但他凭借着对小岗村负责的态度与坚忍不拔的精神,从集资修路着手,到重修大包干纪念馆、保护公有财产不被私人占有,再到架桥通路、招商引资,终使小岗村走上了富裕之路,获得了飞越式发展。

  通过这部影片,我们了解到沈浩既是一名奋斗在基层真实的普通党员,又是一名具有崇高精神与坚韧品质的优秀党员。沈浩的先进性不在于他单纯响应党的号召和一心为民,而在于他能将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在于他能在艰苦的环境中保持着刚正不阿、吃苦耐劳、执着坚毅的优良品质,在多数人崇尚现代都市生活的情况下耐得住寂寞,敢于担当,有所担当。

  应该说,每一个人都有或大或小的理想,但将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并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自己的理想,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当下,我们要求党员同志为社会、为他人完全无私奉献,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将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将自我价值实现于国家的兴旺、社会的发展之中则是每个党员应当做到而且可以做到的,而在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坚持理想,坚守社会责任感,则更是党员先进性之所在。

  我们常常可能因为当前的境遇与想要实现的理想相差甚远而怨天尤人,可能为自己的得过且过找种种借口,但正如沈浩所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一个人无论身在何处、位居何职,只要脚踏实地,就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你是一根顶梁柱,就要做个稳稳当当的顶梁柱;如果你是一颗螺丝钉,就要发挥螺丝钉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离自己的理想更近一点,才能在实现理想的路上走得更远一点。

《第一*》观后感12

  通过观看电影《第一*》,令我感受颇深,沈浩同志为自己的目标不惜疲倦,任劳任怨,狠抓实干带领小岗村民们走上了致富之路,他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对待村民更是关心之至,他为小岗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他的光辉事迹永远流传于人们心中。

  我们要学习沈浩那种廉洁自律精神,银行业是个敏感的行业,它的规章制度更要严格遵守,否则很有可能触及到法律。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银行员工,我在这个行业已经工作了五年了,在此期间,我也了解到了很多有关银行业的案件,这些案件之所以能发生,那是绝对和“合规”二字离不开的,他必然违反了银行业的规章制度。我们大家要增强自身的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结合本岗位的实际情况,认真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吸取教训,警中长鸣,提高防范意识,坚持工作原则,廉洁自律,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我们要学习沈浩那种爱岗敬业精神,不仅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力争成为本行的行家里手,而且,具有积极向上的劳动态度和艰苦创业精神,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干劲,立足本职岗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撇一捺写出个人,一生一世才做成个人,红手印摁出个大写的人,万事根本是做人,做人做大写的人,清清白白勤勤恳恳,不求光环,不求缤纷,只愿做棵禾苗深深扎根。”让我们便随这首《做人》,去走自己的人生路。

《第一*》观后感13

  七月一日,北京下起了小雨。

  在去参加电影《第一*》首映式暨图书《沈浩日记》首发式的路上,我给自己准备了一包纸巾。根据八个月前在小岗村采访的经验,这是有必要的。当时的情景,是媒体同行们集体潸然泪下,不能自已。

  早就听说这部电影从主演到配角都是由知名演员来承担,首映式也果然星光熠熠。

  当片头的音乐响起,凤阳县的古城墙在一个长长的写意镜头中出现时,那被明星吸引的注意力跑了回来,观影的人们安静了。

  沈浩故居、房东家的厨房、小岗村的牌坊、大包干纪念馆、红手印……这些符号,很快勾引了回忆。而修路、建房、迁坟等等情节,也是熟悉的故事。

  然而也有全新的感受。相对于在采访过程中听人描述、查看资料而想象的场景,电影的画面、声音等等带来的,是更直观具象的冲击力。比如,影片所呈现的没有修路、建新房之前的小岗村,与我所见到现在的小岗村的巨大反差,更让人感到沈浩工作的意义,他所付出心血的意义。

《第一*》观后感14

  很早就听说过沈浩同志的事迹,所以当单位组织观看电影《第一*》时,我便早早地赶到影院观看这部电影。这部影片采用写实的手法,记录了沈浩同志从财政厅到小岗村任职6年来的点滴岁月和心路历程。

  为了解民情民意,沈浩同志用一个多月时间就将全村跑了两遍。谁家缺粮,谁家少柴,谁家收入低,谁家有困难,他都一一记在心里,并想方设法给予帮助。小岗人说:“他眼皮不往上翻,跟咱亲近”,小岗人最喜欢他“嗓门大,老远就跟人打招呼”。6年时间,小岗村处处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熟悉小岗村的一草一木,知道乡亲们在想什么,怕什么,要什么。

  为了多做顺民心,让群众得实惠的事。沈浩同志始终坚持夜以继日地工作,废寝忘食地奋斗。在他的带领下,优质养殖示范区办起来了,种植双孢菇的创业大学生引进来了,村民们的农家乐旅游服务启动了,小岗钢构厂等企业开始生产了,漂亮宽敞的村民小楼盖起来了,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

  沈浩的事迹告诉我们,一个领导干部,不论职务高低,权力大小,都要始终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都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去了解民情,扎扎实实、充满感情地去读懂民意,进而用是否“真为群众办好事、真为基层办实事”的标准衡量工作的得与失,不断用群众“答不答应、满不满意、喜不喜欢”来校正工作标准。

  *心而论,有些干部也想把工作干好,也想为群众多办实事,也想当沈浩那样的好公仆,但往往苦于不了解民情民意,不知道群众最关心的是什么,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是什么,群众最需要解决的是什么,所以,常常是工作不知从何处下手,分不清主次矛盾,干了不少出力不讨好的事情,虽然自我感觉汗没少流,心思没少用,可群众还是不满意。症结所在,就是因为没有沈浩那样的调查研究,没有沈浩的“民情日记”,没有沈浩那七双满是基层泥土的鞋。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我们每个领导干部,都应像沈浩那样,用心体察民情,时时刻刻想着群众,多做顺民心得民意的好事,只有这样,群众心里才会真正有你的位置。

  凤阳小岗村优秀村干部沈浩,在小岗村工作6年时间,写下了厚厚29本民情日记,每一页都记载着他对群众的深情厚意,每一页都流露着他情系人民的拳拳之心。在其中一篇日记里,沈浩这样写道:“作为一名选派干部又身在名村小岗,更应该满怀信心,充满热情,努力工作,切实为老百姓办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小岗贡献自己的力量。”

  坦率地说,观影过程中我数次潸然落泪,为沈浩,为沈浩精神,更为无数像沈浩一样的好干部。

《第一*》观后感15

  怀着对沈浩同志深深的敬意,我走进了顺义影剧院,观看了这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凡而又伟大的《第一*》。

  沈浩是由安徽省财政厅选派到凤阳县小岗村任职的干部。几年来,他为小岗村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小岗村的历史上,一共有过四次红手印的光荣记载,除了第一次分田到户,十八位带头人按下红手印,立下军令状外,其余的三次全部是为了他们心中的好*—沈浩。个红手印是第一次挽留他再干一届,个红手印是第二次挽留他继任*,多个红手印第三次挽留他永远留在小岗……

  500多个红手印里,蕴含着小岗人民对沈浩*的浓情厚谊,折射出一个*员为了践行入党誓言,为了人生理想,为了人民大众,甘愿奉献,勇担责任的高尚精神,而我们从沈浩同志身上学习的也正是这种精神。

  作为一名*员,每个人都经历了*下宣誓这一神圣庄严的时刻。“我志愿加入**,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短短80字,对一名党员提出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高尚的要求。一名党员,在工作和生活中时时刻刻挂念着誓词,以此作为人生的奋斗纲领,那无论有无辉煌的成绩,他都是一个合格的党员,一个优秀的党员。

  党员必须要讲奉献。这是由党员的性质决定的。因为*员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每个党员在申请入党之前,都有学习党的基本知识,都要明确入党的动机。复杂的社会现实让动机不再那么纯正,但是作为一名党多年考察的优秀分子,我们必须意识到,为党工作就是在为自己工作,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不讲奉献讲索取,不讲集体讲个人的党员绝对不是一名真正的党员,而是混入党员队伍的败类罢了。不能因此就否定了**的伟大,抹煞党在*历史上发挥的重大作用。偶尔听有的党员说“用*的牧场,放养自己的骆驼”,便觉得悲哀,不知道出现这样的党员是党组织的悲哀,还是他个人的悲哀。总之一个党员在丧失了奉献精神之后,他的党员之名就仅仅是一件外套,只在他需要时穿上罢了。

  党员必须要讲奉献。在我国这个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各项社会制度还需要完善的今天,党员的奉献精神尤其重要。抗击非典,汶川救灾,冰雪侵袭、洪涝灾害,哪里有急难,哪里就有鲜艳的*在飘扬,哪里就有*员坚毅执着,勇往直前的身影。祖国的需要,人民的呼唤,就是*员的神圣使命,因为作为一名党员,就要“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党员必须要讲奉献。不仅仅在大是大非面前,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的小事情中。古人有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说的就是做小事的重要性了。在沈浩身上,我们看到的就一个兢兢业业,克己奉公,*凡普通的*员。说他*凡普通,是因为我们在他的言行中没有找到轰轰烈烈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那一件又一件感人肺腑的小事。为五保户送奶羊、给困难户修房子、雨天看望贫困居民、帮助村民致富、给孩子们教书等等,有的人说这些事情搬上银幕太没有必要了,太过于俗套的一些东西,看了开头,就知道了结尾。其实不然,人生中能有多少可圈可点的大事呢?能计入史书的也是少数的人和少数的事。我们实际上就在处理一件又一件的小事中度过一生。沈浩的最难能可贵的精神也就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大是大非,很多党员都能意识到自己的职责,都能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冲上前去,除了基本的党性外,还有一点,就是群体行为影响。站在英雄的行列里,就算是侏儒也会挺直脊梁。日常小事,多数人不屑为之,无意为之。为之而无益,不为亦无损,于是乎多一事不若少一事了。如今我们在媒体上看到很多诸如“坏人当众抢劫,围观人群无人敢管”“老人当街摔倒,过往行人视而不见”之类的新闻报道。排除社会风气的因素,可能现代人缺失的就是一种真诚和奉献精神了。

  党员还要敢担当,即勇于承担责任。沈浩在日记中写道:“我用我最黄金的岁月为小岗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今天发生的一切,让我感到交困难耐,但我仍愿担当!也许我的举动,能换来小岗村真正的发展和繁荣,我无怨无悔!”从这段话中,我们知道沈浩的工作开展也不是很顺利,在小岗村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的困难,但是无论多么交困难耐,他仍愿意担当。在责任、压力、困难面前,他选择的不是逃避,而是直面。其实,从沈浩的背景来看,他已经是省财政厅的副处级干部,在小岗村取得成绩的时候,他如果选择回财政厅,那可谓功成身退,渡了一层明晃晃的金子,升职、加薪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可是,他没有,他放弃了那条金光大道,选择继续留在小岗。原因是很多工作做了一半,他不能甩下不管。质朴的话语反映出沈浩是一个勇于担当的硬汉子,强烈的责任感驱使他无怨无悔的把黄金岁月奉献给小岗人民。敢于担当,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更是一名党员的基本素质。那是不是可以说沈浩敢做敢当就成为英雄了,我们大家就应该学习了。其实不然,*犯投案自首也可以说敢做敢当,但一般是不能来学习的。只有这种敢于担当和*员的神圣使命结合在一起时,才能迸射出灿烂的火花,才能和寒冬的梅花一样,纯洁弥香。

  学习沈浩精神,主要就是他的奉献精神和责任精神,深刻领会这种精神,用一种辩证的、唯物的观点来看待当今社会发展的出现的一些负面的现象和问题,透过现象而窥其本质,拨丝抽茧而见其真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探求切实有效实现理想的正确途径。现如今,党员受到的正面的教育太少了,缺少思想的洗礼和心灵的震颤,像沈浩这样的生动感人的事迹还要更加深入的报道,鼓舞更多的*员讲奉献、讲责任、真诚为民、忠诚对党,把个人的事业建立为党和人民服务的基础之上,才不会走弯路、走错路,才能在繁杂的社会中站稳脚跟,踏踏实实,做一点贡献。


第一*观后感 (菁选15篇)(扩展2)

——电影《第一*》观后感 (菁选8篇)

电影《第一*》观后感1

  早在一年前,就听说了沈浩这个名字以及他的光荣事迹,然而对他的一生却没有进行详细的了解。当听说即将上映《第一*》这部电影,就很想去看。今天通过这个机会详细的了解了沈浩这位*“第一*”的优秀事迹和奋斗历程。我在这过程中受到了巨大的鼓舞同时也获得了许多的启示。

  这位将自己的抱负,自己的目地,甚至自己的灵魂都放在小岗村,最后甚至将自己的整个生命都奉献给了小岗村的伟大的村支书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不畏艰辛,不怕吃苦,更不惧威胁,为了村民的利益和整个小岗村的光明未来,他放下了年老的母亲,放下了亲爱的妻子和可爱的女儿。只身一人来到贫穷的山村。为了修路,他奔走于各地,一一做人们的思想工作,同时又权衡利弊,调节好各方的利益。最终顺利修好了公路,给小岗村营造了便利的交通环境也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在休息时间,他依然想着村民,不辞辛苦地进行亲自走访。在深入调查与细心挖掘下,他探索到了符合小岗村特色发展的道路并竭尽所能的付诸实践。坚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他深刻认识到,要将一个封闭落后的小山村推广出去,必须先解决交通问题。于是在修好了公路之后,他又忙于奔走开通铁道线路。在感动于一个村*为了群众利益不辞辛苦中,铁道局批准了他的建议。

  或许,最让我感动的一幕还是大年三十那天,忙着回家的沈浩被村民邀请留下吃饭,村民们依次向这位村支书拜年的场景。我想,作为沈浩的妻子,听到这些心里除了对丈夫的认可,更多的是满满的感动。而作为沈浩的女儿,有这样一位受人尊敬的父亲,心里也应该是无限的自豪与骄傲吧。因为这位伟大的人正用自己的双手带领着智慧且富于传统美德的人民走向一个更加光明幸福的未来,走上一条符合小岗村实际特点的成功道路。

  当看到这位*在日记中写下:“我用我最黄金的岁月为小岗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今天发生的一切,让我感到交困难耐。但我仍愿担当,也许我的行动能换来小岗村真正的发展和繁荣。我无怨无悔。”看完这些话后,我潸然泪下。为他的这种无私奉献和牺牲的精神所感动。这种精神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和培养。他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作为一名普通的*员,干点事业不难,难就难在选择了并干好它。因为这需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也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民,才能获得群众的拥护和认可。小岗村对沈浩的连续多次按手印的挽留信,就是对他最大的肯定。我们也应该学习这位第一*的以人为本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当电影的末尾她的女儿说道:“大家在,我也在”。那时,我再一次被他的不计名利,不谋私利,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对得起自己更对得起人民百姓,绝不辜负组织对自己的期望,真正做到为人民务实,清廉行政的行为所打动。从而在*凡的工作岗位上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在一起,获得更大进步。

  在看此片的过程中,我发现我们的党从诞生到现在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模范。他们都代表着那个时代的价值观,而沈浩不仅继承了老一辈优秀的人生价值观,更展现了新世纪党员的精神风貌带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他敢于创新,敢于开拓,敢于在实践中摸索成功之路,积极响应新农村建设工作,努力解决好三农问题。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哲学思想。从中我们也可以接受先进思想的引导,做一个有作为有担当有思想的新时代大学生。

电影《第一*》观后感2

  很早就听说过了沈浩同志的事迹,所以当我听说电影《第一*》上映时,早早地就赶到影院观后这部触动每一个心灵的片子。

  《第一*》的原型就是国优秀*员沈浩同志,2004年2月,沈浩同志积极响应省委号召,作为全省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来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小溪河镇党委副*,小岗村党委第一*。在小岗村任职近6年来,沈浩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干事创业,勤奋务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忠实履行*员的神圣职责,直到2009年11月6日去世,沈浩同志在广大干部群众心中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

  虽然很多人已经看过很多沈浩同志的事迹,但是当片头的音乐响起,凤阳县的古城墙在一个长长的写意镜头中出现时,那所有观影的人们都安静了。沈浩故居、房东家的厨房、小岗村的牌坊、大包干纪念馆、红手印这些符号,很快勾引了回忆。而修路、建房、迁坟等等情节,也是熟悉的故事。

  与以往的宣传资料不同的是,电影真实客观的记录了沈浩在小岗村的工作与生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基层工作者的形象。从电影的序幕一拉开,我已觉不出自己是在电影院看电影,就好似走进凤阳小岗,和沈浩的心一同起伏,和小岗村干部百姓的喜怒衰乐一同起伏。

  这是一好电影,一个由好演员、好导演、好团队用心演出的好电影。我为沈浩自豪,为正在奋战在农村基层的人们自豪;为自己曾是一名基层干部而自豪,也为没能用更执着的行动留在需要的农村而深思。

电影《第一*》观后感3

  看完《第一*》,让我最有感触的是:“价值观不同,走出的人生轨迹亦截然不同”。沈浩和他的朋友,都是财政厅的干部,沈浩选择做小岗村的村支部*,朋友仍然留在省厅。但是,3年后,当沈浩在为小岗村的铁路桥而到处找省厅领导的时候,他的朋友则已经提为处级干部。朋友会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沈浩,“其实,我挺瞧不起你的。”在沈浩的追悼会上,朋友对他是佩服的,是崇敬的,他肩负起沈浩家庭的重任,作为一个朋友,他是有担当的,作为一个干部他同样对沈浩是认同的。

  看《第一*》,心情是沉痛的,又是满怀敬佩的。沉痛的是他刚刚46岁,小岗村的事业刚刚走入正轨。敬佩的是像他这样一心一意为人民的干部现在已经不多了。

  当初,沈浩被上级安排出任小岗村的村支部*,是带着憧憬和压力去的。他在2004年2月22日的日记里曾这样写道:昨天被同学接到县城吃饭,在座的有公检法税务团委等部门和单位领导,大家都埋怨我怎么会到小岗,去哪里都比到小岗强,小岗太难搞了,是搞不好的,不要说出成绩,不出问题就好了。但是沈浩并没有被大家的看法吓到,而是迎难而上。他说:“既然来了,还后悔吗?要退缩吗?绝不!”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心和意志,在他的带领下,小岗村的路修了,养猪场有了,葡萄园、良种基地、蔬菜基地、还有旅游都搞活了。最重要的是改变了大部分人的思想意识,人们不在抱残守缺,从开始的不相信冷眼相待,到后来的积极参与小岗村的建设。短短几年,小岗村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

  我们可以想象,当我们坐在家里享受美味的时候,沈浩还在为小岗村的发展忙碌;当我们睡在温暖的屋子里的时候,他却要在没有灯光的寒屋里度过一夜。沈浩,正是用他的实际行动谱写着一首当代*员之歌。人民是喜欢这样的村支书的,人们是爱戴这样的领导干部的。从沈浩的日记里,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沈浩三年任期结束之后,小岗村的村民们要用按手印的古老方式来挽留他们的好*,也就明白了一个*凡的村支书为什么会受到老百姓这样的拥戴。

  在小岗村的改革中,其实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沈浩受过误解,挨过打,也曾经考虑过自己的人生所得,但最后他都没有退却,而是一心一意地躬身于小岗村的建设中,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一个优秀*员的优秀品质。

  在小岗村的六年时间里,沈浩在家里呆得时间还不到100天,上有88岁的老母亲,下有十几岁住校的女儿,沈浩没有尽到为人父为人子的义务,虽然他也曾有过内疚,可是面对那些庞杂的工作,沈浩还是选择了小岗村。“两任村官,呕心沥血带领一方求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从这幅挽联中,我们不难看出小岗村的老百姓对沈浩的高度概括。

  诗人臧克家曾有诗云: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司马迁也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沈浩无疑是“还活着”的人,他是一个大写的人,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沈浩和他朋友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彼此不同的人生轨迹,有的企图无量,有的长眠地下,有的默默无闻,有的永远活着。

电影《第一*》观后感4

  当我噙着眼泪观看广西卫视《第一*》节目入迷之时,儿子突然说出了这句让我和爱人感动一阵子的真心话。

  罗云作为钦南区黄屋屯镇贫困村屯利村的“第一*”,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他结合屯利村的实际,经过市场调研和不懈努力,终于摸索找到了牛大力、油茶种植这两个“致富宝”,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使用传统手艺压榨茶油,亩产值达4-5万元,拓宽了屯利村民的脱贫致富之路。由于罗云“真扶贫、扶真贫”扶到了点子上,引起了钦南区扶贫办的重视和支持,明确表态优先把屯利村的油茶种植列入明年扶贫开发项目。

  罗云*是我市“第一*”的成功典范。在帮助贫困村找到致富路子的同时,他还悉心为曾丽敏、张枝红等弱势群体排忧解难,通过媒体的力量,引起了社会爱心人士对困难人员的关注和扶持,“众人拾柴暖”得到了较好体现。罗云向困难群众播洒了“第一*”真心为民的真诚情怀,传递了“第一*”正能量。

  “我要保护好棚子,保护好奶奶。”在专注观看“祖孙俩俭吃俭用,破布棚难挡台风”章节之时,当14岁的曾丽敏说出这句让人心酸的话时,我和现场观众一样为之动容。是啊,困难群众生计艰难、“户外做饭”、“破布棚难挡台风”度日如年,太需要大家伸出援助之手了。

  笔者有幸担任乐民镇贫困村马朗村“第一*”,要从罗云*身上吸取成长的营养,无愧于“第一*”的称呼和荣誉,牢记“第一*”抓稳定、抓党建、抓文明、抓服务、抓清洁乡村等“五抓”的光荣职责,继续抓好马朗村甘蔗、油茶、穿心莲种植、淡水鱼养殖等扶贫产业的申报和验收,组织指导好群众搞好“清洁乡村”活动,持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用卓越的工作成效取信于民,努力为建设“美丽钦州·生态乡村”奉献“第一*”的微薄之力。

电影《第一*》观后感5

  院里组织机关党员职工观看电影《第一*》。沈浩--安徽小岗村党委第一*,我在2010年年初的时候就明白了他的先进事迹,当时全国各大媒体都争相报道,沈浩的突然离世带给小岗村、带给**的不仅仅是亲人离去的悲哀,更是群众的一种损失。看了电影《第一*》以后我觉得导演将沈浩这个人物刻画的很生动、到位,让我们走入了沈浩的真实生活中,沈浩的内心世界中,再一次的被他无私为人民的奉献精神打动。

  沈浩同志的最大特点,是对人民群众有感情,对小岗村的男女老少有感情。沈浩同志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涌现出来的生动典型,他是我们党员干部的一面镜子,我们所有党员都就应和他对照,想一想自我就应如何对待群众?如何对待组织?如何对待人生?我作为一名预备党员,即将于今年的11月份转为正式党员,我要以沈浩同志为榜样,像他那样真正地实践"*",像他那样对自我的工作一丝不苟,踏实干事,艰苦奋斗,用心向上,努力完成好自我的工作与担负好自我的职责。

  电影中小岗村发展由缓慢不前到迅速壮大,人民生活从贫穷落后到经济富裕物质充裕,这变化的道路也是沈浩同志为人民服务的汗水之路。6年来,小岗村家家都住上了新房;6年来,小岗村民人均收入增长了近两倍;6年来,小岗人的观念变了,心更齐了,发展思路清晰了,如今的小岗村已经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几万人。一切的完美生活刚刚开始,但是沈浩却累倒了,倒在了他无限热爱的那片土地上。影片中最后,沈浩的女儿深情的话代表着沈浩生命的延续,沈浩精神对后代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村官因为沈浩事迹来到小岗村当村官,是沈浩精神的延续;片尾曲更是娓娓道来做人的道理。让我们听着《做人》,在音乐中永远的悼念一名伟大的**党员--沈浩。"红手印映出一个大写的人,万世根本是做人,做大写的人……"

电影《第一*》观后感6

  我怀着无比激动的情绪观看了影片《第一*》,片中讲述了安徽省财政厅干部沈浩被选派到凤阳县小岗村任第一*、村委会主任,在任职期间,他工作出色、群众信服,小岗村群众两度在他三年任期届满时群众摁手印将他留任的感人事迹。

  可能由于我自幼生长在农村,当影片片头音乐响起时,一张张纯真质朴的脸、一条条泥泞的小路、一群群牛羊、一片片油菜花映入我的眼帘,这种感觉早已不是看电影,而是身临其境,与沈浩一齐进入了小岗村。

  有一幕让我很感动,沈浩刚到小岗村时就能清楚地了解村民的状况,说出他们的名字和家庭状况,可见这是一个多么仔细认真的人,他提前做的工作又有多少。之后沈浩开始挨家挨户走访,摸清各家的具体困难以及村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他透过收回村里群众财产、帮忙贫困户、为小岗村修路、修大包干纪念馆、为招商引资动员村民迁坟等一系列事迹赢得村民的信任、支持和爱戴。

  吃年夜饭的那一幕我此生都不会忘记,村民们轮流用手机给沈浩的妻子和女儿拜年,我想此刻沈浩的妻子必须为拥有这样一位丈夫而感到骄傲,女儿也为拥有这样一位爸爸而自豪,而影院中的我更是几度落泪。

  "沈浩在日记中写道:我用我最黄金的岁月为小岗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天发生的一切,让我感到交困难耐,但我仍愿担当!也许我的举动,能换来小岗村真正的发展和繁荣,我无怨无悔!"看完这句话后我潸然泪下,为一位*员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所感动,这种精神值得我用一生学习。

电影《第一*》观后感7

  今天晚上,我和妈妈看了《第一*》这个电视。好感人呀!一个八岁的男孩一放学就去山上帮奶奶挖野菜,有一次还摔倒了呢。在学校同学都不跟他玩,说你都没有爸爸妈妈,不跟你玩。其实他爸爸死了,妈妈不要他了。他*常和他家小狗玩。那个小男孩叫毛荣伐,大家都叫他小荣伐。他把狗也带来了,奶奶牵着狗的手,狗跟站立行走似的,好象就是站立。小荣伐说狗晕车还怀孕了呢。

  还有一个是一对小姐妹,她们的爸爸得了肺结咳,妈妈得了癌症。她们也是和奶奶相依为命的。爸爸妈妈都去外面打工了,一年只回来两天。因为太想爸爸妈妈了,就做了两个小泥人,一个是爸爸,一个是妈妈。她们俩的学习还都是全班第二呢!画画也是全村画的最好的。她们画了个全家福,拿到了现场。最后现场的好心人给他们捐了好多钱。

  看的时候,我和妈妈哭了好长时间。和他们比我的生活条件此他们好多了,但是勤奋学习和吃苦的精神就差远了。我要向他们学习,做一个坚强的人。

电影《第一*》观后感8

  这个电影拍的并不精致,内容如同工作成绩总结。我原本以为很多人会中途退场。但是两个小时的电影下来,并没有谁走动,更没有谁中途退场。陆续的有2~300人来,大家静悄悄的看。

  我是一个易动感情的人,尽管是说教,我依然经常会为故事情节而落泪。

  一个小干部的包村,并不容易。好在他是省财政厅的人。要点钱,毕竟不是大事,有钱还是能干出点成绩来的。正如当年我们包村下乡一样,最后作典型发言报告的单位恰恰也是我们市财政局的人,人家财大气粗呀,*的钱人家可以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只要是买好的,贴金的,花给谁不是花呢?

  故事中主人的工作程序我是知道的,他所能做到的事情我也是能理解的,甚至他会用什么样的工作方式来达到最终的目的,我也是能想清楚的。但是,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最终你干了多少对当地村民有益的事情。这很重要。

  人,不是金刚。是人,就有情感。做任何事情都会有目的,有原因,有动机。故事中省厅的副厅长说了这样一句颇有味道的话:当官的可以不干事,干事的可以不当官。沈浩下乡的动机其实已经并不重要,即便是他有天大的动机,毕竟他死在了工作的第一线。如果说他有动机,那么这动机也是为人民而死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就着电影说事,其实电影中的故事离我们都有距离。大家更多的是看眼前,看现实,看身边的这些官员的行为与举止。有句话说:东山老虎吃人,西山老虎也吃人。我们怎敢说故事是美化,而现实是太糟糕呢?我们应该说故事是典型而现实却是个别,这样更合适一些吧?!大家能坐到影院中2小时而不离开,大家是在感动抑或是陶醉?大家是在寄托情感还是理想化一种精神境界?怎么故事与现实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的百姓很善良,只要你能为大家做点好事,哪怕是一点点呢,老百姓就会记得你,就会感念你。在今天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大家能坐住于影院中感动于故事中的精神,其实那是心底对道德的呼唤,对良知的呼唤,对人性的呼唤吧?


第一*观后感 (菁选15篇)(扩展3)

——第一*的观后感 (菁选3篇)

第一*的观后感1

  今天爸爸带我进电影院观看电影《第一*》。电影一开始当片头的音乐响起,凤阳县的古城墙在一个长长的写意镜头中出现时,那被明星吸引的注意力跑了回来,观影的人们安静了。

  序幕一拉开,我已觉不出自己是在电影院看电影,就好似走进凤阳小岗,和沈浩的心一同起伏,和小岗村干部百姓的喜怒衰乐一同起伏。一声大爷、一声奶奶,一句我记住了;一只能产奶的小羔羊,一个说不清楚话的多孩残疾家庭,一个隆重的葬礼;一台铲车,一条通村路,一条开放路,一个新的纪念馆,一个高科技企业;一次次的奔走祈求,一次次的真情表白,一次次的力量相拥。

  一眼一眼的深情,一个一个发自心底的爱的信息,一双一双牵手的默契;一次特殊的年夜饭,一次一次的红手印;那是什么样的人才能赢来的"大爱,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凝聚的力量,是什么样的人才能源于人民无限需求的动力;是沈浩,是一名普通的*员。

  怪不得人们评价他:你是一粒种子,深深地埋进这片多情的土地;你是一面旗帜,高高地飘扬在这希望的田野。你把人民捧在心里,人民就把你举过头顶!站起来,你是一尊雕塑,倒下去,你是一座丰碑!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要学习他锐意改革、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学习他舍己为公、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学习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拥有自己的感动,它与我们的生活常伴我们需要感动。

第一*的观后感2

  一段短短的VCR,一阵微微的触动。

  看着,心里的那根弦,动了,那种感觉十分微妙,是轻轻的,暖暖的,微不足道的,但却足以让我的心沸腾……

  我并非是为VCR中那些可怜人和可怜事流泪,而是看见现场一百位好心人一次次奉献的爱,看见一个个苦孩子、苦村民对于家人付出的种种酸楚、甜蜜的爱,轻轻流泪。

  抹泪……

  《第一*》的现场,凝聚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爱。这些爱,让没有新衣服、没有新书包、家境贫寒甚至没有父母的孩子克服困难,勇往直前;这些爱,让虽在痛苦中挣扎依然不愿自己孩子受苦的父母,咬紧牙关,一步一步全力前行;这些爱,让忍着失去儿女之痛,尽自己一切能力给孙子孙女创造最好的条件。这些爱,是回报第一*付出的心血,这些爱是百位好心人的一点绵薄之力,这些爱足以让每颗心悄然融化,即使再铁、再硬、再强的心。

  当这些好心人士按下面前那一盏盏爱心灯时,我总会觉得,上帝真好,让这世界好人多。当看到这些贫穷的孩子所做的种种事情,我总觉得,他们虽然生活苦,但心灵美。当听见或看见《第一*》时,我总会认为这是天使们的节目,种种感受,凝聚成一滴滴泪水,汹涌澎湃。即使再怎么强忍,也泪流不止。

  这就是爱。

  我的心,因为爱,触动。

第一*的观后感3

  今天爸爸带我进电影院观看电影《第一*》。电影一开始当片头的音乐响起,凤阳县的古城墙在一个长长的写意镜头中出现时,那被明星吸引的注意力跑了回来,观影的人们安静了。

  序幕一拉开,我已觉不出自己是在电影院看电影,就好似走进凤阳小岗,和沈浩的心一同起伏,和小岗村干部百姓的喜怒衰乐一同起伏。一声大爷、一声奶奶,一句我记住了;一只能产奶的小羔羊,一个说不清楚话的多孩残疾家庭,一个隆重的葬礼;一台铲车,一条通村路,一条开放路,一个新的纪念馆,一个高科技企业;一次次的奔走祈求,一次次的真情表白,一次次的力量相拥。

  一眼一眼的深情,一个一个发自心底的爱的信息,一双一双牵手的默契;一次特殊的年夜饭,一次一次的红手印;那是什么样的人才能赢来的大爱,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凝聚的力量,是什么样的人才能源于人民无限需求的动力;是沈浩,是一名普通的*员。

  怪不得人们评价他:你是一粒种子,深深地埋进这片多情的土地;你是一面旗帜,高高地飘扬在这希望的田野。你把人民捧在心里,人民就把你举过头顶!站起来,你是一尊雕塑,倒下去,你是一座丰碑!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要学习他锐意改革、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学习他舍己为公、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学习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拥有自己的感动,它与我们的生活常伴我们需要感动。


第一*观后感 (菁选15篇)(扩展4)

——村第一*述职报告 (菁选5篇)

村第一*述职报告1

  一年来在镇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在各级部门的亲切关怀下,在花桥村两委及广大党员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我严格履职尽责,以农村基层党建为抓手,以为民扶贫解困为目标,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本人一年来的思想工作情况述职如下:

  一、加强学习主动作为,迅速完成角色转换。

  我认真学习了党和国家对农村的方针、路线、政策,尤其是*精神,深刻领会其内涵,积极参加市、县组织部举办的各类党建培训和扶贫办组织的精准扶贫业务培训等,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向老党员、老干部请教、与领导沟通,同事交流,群众座谈等形式,完成了到村后的村情调研报告、年度工作计划,村集体建设规划等,从而迅速实现了从一名机关办事员到村第一*的转变。

  二、履行村第一*职责,党建工作卓有成效。

  作为第一*,我深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性,通过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健全和落实议事、学习、办事公开等多项制度,在党员发展、村级项目建设和低保评议等重大事项上都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的步骤实施。为此我认真准备每一次学习材料,精心制作每一堂会议课件,周密组织每一次议事会议,一年来按组织程序发展了2名预备党员,2名预备党员转正,经过一年来的努力坚持,我村的党建工作特色明显,卓有成效,得到了有关领导和县委组织部的高度好评,并在七一期间获得了“先进党支部”的荣誉称号,得到了县电视台的采访宣传,在《祁门新闻》上专题报导。

  三、履行扶贫队长职责,扶贫项目稳步推进。

  作为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我紧紧围绕改善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群众生活水*开展工作,全面推进村集体建设发展。为此我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和组织程序上报实施扶贫项目,亲自起草每一个扶贫项目方案,全程参与每一个上报实施环节,做到项目有计划方案和公示招标,财务有预算监督和审计核算,确保项目质量和服务群众。一年来为村集体和民生服务争取项目建设资金累计达130余万元,项目包括:

  1.2014年12月底投资22万元完成井花至花新组1.2公里道路硬化工程。

  2. 2014年12月投资3万余元新建公开栏,将党务、村务和财务进行公开公示。

  3.2017年8月底完成6万元的“一事一议”梨源组500米道路硬化工程。

  4.2017年10月底完成康村组自来水饮水工程,扶贫资金4万元,群众自筹1万共计5万元,目前等待上级验收。

  5.2017年11月中心村800米道路硬化和路灯亮化工程已由县交通局启动实施,预算60万。中心村河道清理整治和堤岸损毁修复目前正由县水利局组织实施。

  6.2017年11月争取扶贫资金5万,整合选派资金5万,共计10万元,发展石壁下水库农家乐项目,目前已完成厨房改造和餐厅装修,准备启动厨房用品和餐具空调等物资采购程序。

  7.2017年11月争取扶贫资金15万,实施岔发组林场生产便道拓宽工程,目前已完成工程招标程序,即将开始实施。

  8.2017年11月争取扶贫资金25万,新建村办茶厂厂房建设,目前已完成征地、地基*整,厂房建设招标程序。

  9. 2017年9月争取文化资金2万,募集善款5万元,完成板溪组“诚一堂”祠堂维修。

  通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道路和饮水等问题,翻新扩建村中心小学,新建村民文化广场,路灯亮化,新建垃圾池和垃圾桶等,让全村群众切实感受到村容村貌的新变化。

  四、严守党风廉政纪律,廉洁自律不触红线。

  一年来,我在工作中严格按程序、按规矩办事,通过与组织签订廉洁自律责任书,向全体党员作公开承诺,自觉接受党内和群众监督、使自己处于全方位、公开、透明的监督之下。生活上严格遵守各级关于廉洁自律的有关纪律规定,坚决抵制各种歪风邪气,心中始终牢记为民服务的宗旨和踏实做事的原则,自觉绷紧“红线”意识,做到干净做人,明白做事,问心无愧。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回顾过去的一年的工作,有收获也有遗憾。成绩的取得是村两委共同辛勤工作的结果,不足的存在则是我个人努力不够的必然。主要表现在农村工作知识欠缺,对当前农村政策和农村知识学习不够;在一些具体事情处理上对农村解决问题的惯性方式掌握不多,农村工作经验不足,工作方法和点子不多,创新能力不强等。

村第一*述职报告2

  我是于20xx年x月份主动响应组织号召,公推公派到古莲村担任党支部第一*。到村以来,在镇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在组织的关心下,面对全新的工作,我坚持主动学习,积极工作,时刻不敢懈怠,努力把自己融入到农村工作中。

  古莲村属省定经济薄弱村,由原夏增、张许两村合并而成,村情较为复杂,原村支两委主要负责人之间长期以来矛盾重重、互不服气,合并村并而不合;党支部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部分村干部年龄偏大,思想相对僵化,开拓创新和创业意识缺乏,带头致富、带领致富能力不强,严重影响和制约村经济发展,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矛盾村。村位于高墟镇东南,东与*县接壤、南与西圩乡比邻,东西跨度长约7公里,地理位臵相对偏僻。全村人口4245人,党员80名,共16个村民小组(合并后设臵成7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5300亩,主要以种植水稻、小麦以及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村民主要以种植业和外出务工收入为主,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种植村。

  如何尽快摆脱省定经济薄弱村的帽子、如何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养殖业、如何促进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摆在我面前的首要问题。到村以后,通过调查、走访、观察、了解,并征求镇领导、村支两委成员及包村干部的意见,我构思并制定了古莲村三年发展规划和工作思路,并确立古莲村“三个中心区”的规划建设。通过一年来的共同努力和工作,古莲村各方面均已取得了可喜的变化和发展,为全村经济及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注重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团结协作、为民负责、创新求变、具有较强战斗力的村支两委班子队伍。

  团结负责的村支两委领导班子,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关键。到村工作以来,我始终注重加强村支两委班子建设。通过一年来的磨合,

  针对村组干部的现状,结合部分村民和党员的意见,调整了部分村组干部,让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人有施展才华的舞台。一个团结协作、风清气正、干事创业、为民负责的两委班子正在形成。

  二、统一全村思想,确立科学而明晰的村级发展规划和工作思路,坚持推进古莲“三个中心区”建设不动摇,使招商引资、创业办厂、发家致富的观念深入人心。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古莲村地理偏僻、贫困户多、能人创业大户少,村民及干部思想相对僵化,针对这个现状,首先要*和统一村支两委和村民小组长的思想。确立科学而明晰的村级发展规划和工作思路,古莲村的经济快速发展才能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因此我到村以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深入开展*思想大讨论,强化思想教育宣传和发动,统一村组干部的思想,坚持以*思想为先导,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全民创业为载体,努力培育一批能人创业大户和致富典型,大力发展三来一加等工业项目、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努力使招商引资、创业办厂、发家致富的观念深入人心;努力推进古莲“三个中心区”的规划和建设,即 “以高西路夏增段沿线两侧为中心,建设古莲村工业中心集中区;以原夏增小学区域为中心,规划建设古莲村康居示范区;以村部为中心,建设古莲村集党员活动、村民议事、便民服务、科普教育、体育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党群服务活动中心区”。在实践中,我始终坚持这一工作思路不动摇,坚持推进“三个中心区” 建设不放松。目前古莲村的“三个中心区”已经启动了其中的工业中心集中区和党群服务中心区两个区的建设。

  三、招商引资、创业办厂、发家致富已在古莲村落地生根,全村人心思富、人心思变尉然成风。

  通过一年来思想发动和实践,积极招商引资、带头创业、带头致富已成了每个村组干部和村民的自觉追求。全村能人创业大户不断增多,已从20xx年的8人发展到目前的30多人。如村民徐福耀,今年29岁,年纪轻、头脑灵,以前是村里的养鸡大户,通过我们村里的多次牵线和动员,与扬州客商成功合作,今年x月份,其个人出资30多万,利用自家的住宅,并把一部分闲臵的鸡舍进行彻底改建和重新装修,双方共同投资150多万元创办了“沭阳贝思特毛绒玩具

  厂”。村民徐庆杨,是村里最早办厂的个人,他投资50多万元创办了“夏增水泥制品厂”。村支两委干部当中,目前有创业致富项目的已达70%以上。如支部*徐福连率先于20xx年x月份投资20万元创办了“苏阳宠物用品厂”,年营业额达50万元,用工15人;今年x月份又筹资10万元创办了一个加油站和农资经营门市。主持村委会工作的副主任徐宝林同志,个人投资20多万元在古泊河创办黄沙运输码头,并购买运输车辆专门经销黄沙;会计徐国洪,20xx年秋季承包其他村民转包的土地30多亩,专门种植粮油作物,年收入达10万左右。今年上半年,全村申请小额创业贷款的村民已达80多户,贷款金额180多万元,50%以上都在创办养牛、羊、鸡、鸭、鹅、貂等特色养殖业,如李圩组村民李汉江(19xx年出生),投资3万元创办的特色养殖场,专门养貂,养殖数量达1000只,年纯收入2万元左右。

  四、招商引资初见成效,村工业中心集中区初具雏形,村集体经济发展增幅显著。

  我充分利用以前在招商局的工作关系,积极外出开展招商引资。今年x月份经我牵线搭桥,动员扬州客商与我村养鸡大户徐福耀合作,共同投资150多万创办了“沭阳贝思特毛绒玩具厂”,现已投产,用工达50人,产品全部由扬州客商统一负责销往韩国,年产值可达500多万元。今年x月份,通过朋友引荐,我会同支部*徐福连,又成功引进华冲镇创业能人周文广投资100多万元在我村工业集中区创办 “古莲板材加工厂”,现已顺利投产,用工20多人。。截至目前,落户我村工业集中区的企业已有4家,分别是“古莲板材加工厂”、 “沭阳贝思特毛绒玩具厂”、“苏阳宠物用品厂”和“夏增水泥制品厂”。全村集体经济发展形势良好。今年上半年,我村集体经济发展在全县473个村居排名中,位居172名,比去年同期上升150多个位次。在高墟镇10个村居中名列第二位。

  五、注重加强村党支部阵地建设,争取4万元专项资金维修村党群服务中心楼房。

  村党群中心(村部)是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是农村的前沿阵地,更是一个村党组织阵地建设的有效依托和重要抓手。20xx年由上级部门统一规划建设的两层360*方米的古莲村党群服务中心楼房,因

  种种原因空臵3年时间,不能直接投入使用,村里却一直借用古泊河堤防所的两间房子临时办公。为此,许多村民和党员对村支两委意见很大。到村以来,我一直在致力于向各方争取维修资金。通过多方协调和努力,在结对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今年x月份争取到专项扶助资金4万元,专门用于维修村党群服务中心。 “中心”维修工程已于7月中旬开始施工,目前还在紧张的维修施工中,即将竣工交付使用。“中心”竣工投入使用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组织制度建设,加大基本办公硬件设施投入,努力把这个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成为便民办事、党员活动、群众议事、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科普教育、文化娱乐、信息传播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农村基层阵地,使之真正成为“干部之家”、“党员之家”、“村民之家”。

  六、努力加强村组道路及农桥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全村各中心道路已基本实现灰黑化。近期,在镇领导和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目前我们正准备将张许中心路目前松散的灰渣路面铺成水泥路面,路面宽3.5米,长4.7千米,所需资金200万左右,建设招投标方案已经上报待批,10月中旬施工队有望进场施工,计划年底竣工。此外,我们还对全村所有年久失修的村组农桥电站等农业水利设施进行摸底排查,并写成报告上报镇*及上级有关部门,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和优先安排。

  七、尽力尽责,高标准完成镇党委*下达的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

  对镇党委、*统一部臵的各项阶段性中心工作,无论是夏秋收种、桔杆禁烧、农村环境卫生及道路综合整治、植树绿化、费用征收、新农保、小额扶贫贷款,还是招工、征兵、计划生育、*安创建等,我们均尽力尽责确保圆满完成,其中多项工作位居全镇先进行列。

  此外,今年x月份,我们拍卖流转了磅沟河大堤30多亩林地经营权,理顺了争执多年的产权。

  以上是一年来本人在古莲村工作情况的简单汇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牢固树立融入基层的坚定信念,切实增强锻炼培养的实际成效,充分展示机关干部的良好形象”,突出到村工作重点,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做好到村任职工作;和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认真按照县委组织部的要求和高墟镇党委、*的要求,戒骄戒躁,扎实工作,为古莲村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而继续努力!

村第一*述职报告3

  写东西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件很枯燥、很烦的事情,所以它们宁愿去做点别的事,可是在工作中少不了的就是报告,你如果在为写述职报告而烦恼,就到述职报告网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和大家分享的述职报告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前来了解,想知道更多信息,或者是有什么疑问,可以登录述职报告网。

  xx村地处xx乡东北部,辖xx、xx、xx、xx、xx5个自然村,4175人,耕地4300多亩,党员79名。20xx年是选派工作的“关键年”、“突破年”,也是xx村“一年打基础,二年上台阶、三年大发展”的关键的上台阶之年,做好20xx年的各项工作对我村具有战咯意义。众所周知,赵大村是20xx年度党建“重点管理村”、计生、综治被“一票否决”,我刚来时,村级债务沉重,干部更换频繁,宗派矛盾显著,工作难以开展,任务不能完成,乡干部谁都不愿包我村的点。经过20xx年全体干群一年的努力,已基本完成“一年打基础”阶段。20xx年以来,在市委组织部、选派办的指导下,在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赵大村顺利进行了村两委班子换届,选出了团结、奋进的新班子。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新的村两委班子战斗力、凝聚力显著增强,村干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结合第三批先教活动,做到“两不误、两促进”,各项工作都获得巨大进步,党建、综治、殡改等工作在全乡名列第一,就连计划生育在全乡综合评比也进入二类村的行列。20xx年4月被确定为全市20xx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受到市委、市*表彰。20xx年7月1日被评为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五个好村党支部”先进标兵,受到xx市委表彰。开展保持*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我村作为xx乡先教典型村,受到市乡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村第一*述职报告4

  *村位于张汪镇北部,交通便利,但是村集体经济一直较弱;个体经济发展一般;我村有党员17名,只有一名女党员,并且党员*均年龄偏大,在村年轻的党员少。在第一年担任*第一*期间,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大路硬化,安装路灯,路边绿化,修好排水沟等等。任*村第一*的二年来,总体来说,*村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1、了解村情民意

  在田间地头、大街小巷、村口树林等地方和群众交流,听他们对村党支部和村委工作的看法,对我村发展方向的看法。

  2、抓好党建工作

  坚持*抓、抓*。抓好*的工作,村里的工作就能做好。我们村两委班子工作中能形成合力。在公推公选入党积极分子和村级后备干部工作上,我们严格按照镇党委的要求开展公推公选,今年裴明玖和张荣两位同志为入党积极分子;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更加要求党员同志们积极参加学习,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从思想和行动上改掉影响我们党形象的陋习。我们的村办公场所经常使用,尤其是我们的宣传工具大喇叭,在三秋三夏防火、为群众办理新农合等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年以来,我们村获得镇颁发的道路网化建设先进村、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先进村、土地流转先进村三个荣誉,更是镇党委*对我们村两委工作的肯定。

  3、看望困难群众

  到田间地头去看望困难群众是我今年的新方法。三夏的时候,有困难群众用镰刀割麦,我到地里和他一起割;三秋的时候,看到有群众耕地没钱买化肥,我和村*商量明年把低保名额给他。另外还看望了92岁高龄的老人。

  4、为养兔专业户送养殖资料。

  裴宝善家养兔子很多年了,数量在100多只。但是一直没有扩大养殖规模,他的儿子初中毕业就在家,嫌养兔子没面子,不愿意走养兔子的路。我先思想上让他改变错误思想,养兔子和办工厂是一个道理,如果做大,一样可以是大老板;还给他讲滕州市官桥鹏程兔业专业合作社。改变了他的"思想,愿意把兔子做大做好。

  5、农村医疗保险工作。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支持、农民群众与农村经济组织共同筹资、在医疗上实行互助互济的一种具有医疗保险性质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即农民每年交一定数额的合作医疗资金,集体与*也可投入一部分,共同形成专项基金,农民就医时可按一定比例报销医药费。它在70年代曾一度覆盖了90%以上的农村。实践证明,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医疗是农民群众通过互助共济、共同抵御疾病风险的好方法,也是促进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我村共计有813人参保了新农合。

  6、村三夏三秋防火工作

  全程参与三夏三秋防火工作,这项工作时间长、任务重、各级都高度重视,也是保护群众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作。这两年的防火工作没有发生火情。

  7、为五保户裴兴才盖老年房,捐资400元。

  2*年5月的时候,*村有一户五保,裴兴才老人。在修路开始的时候,他原来住的房子占大路的规划,刚开始不愿搬家,怕以后没有地方住,没人管他的生活。通过我做思想工作,老人认识到党是他的保护伞,任何时候党不会丢下他,并且修路是*村几十年的愿望。最后妥善解决,当时找的临时住处,比他以前住的房子要好的多,等路修好后,村计划盖老年房,专门解决好五保户的生活。当时我买十斤鸡蛋去临时住处看望他,与他交流,他很满意。现在老人的房子盖好了,他更加拥护党的好政策了。

  二、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方向

  村经济基础差、发展落后。短时间内,村集体经济薄弱的现状无法改变。但是我们要做一些尝试,争取改变这种状况。村干部要开阔眼界,只有自己眼界开阔了,才有能力带领村民致富。农村土地流转在张汪镇是最近几年才大面积开展起来的。出现很多新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农民群众的丧事埋坟的问题、留守老人的剩余劳动力问题、土地流转租金及时足额发放的问题等等。

  下一步,我们*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是小巷的道路硬化;其次是自来水;再次是电改。这三件事对咱们村的发展至关重要。没水没电发展就受很大局限,所以这三项工作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村第一*述职报告5

  按照市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今年4月份,我被市委农办(扶贫办)选派到新县浒湾乡郑店村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任职以来,在市、县委组织部、派出单位和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与郑店村广大干群一道,紧紧围绕农村工作大局,坚持从“双薄弱”村整治入手,通过抓班子,带队伍,兴产业,促发展,迅速掀起农村改革发展热潮。现将半年来的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一、深入调研,制定发展规划

  初来乍到,人地生疏,面对陌生工作环境,虽然有过几年驻村帮扶工作经历,但要想驾驭农村工作,成为行家里手,我认为一切得从头开始,从村情实际出发,从群众所需、所盼、所想出发。为了做到尽快转换角色,熟悉工作环境,我坚持做到“三勤”:一是勤于学习,增进沟通。扑下身子从实践中学、放下架子从群众中学、静下心来跟身边同志学,做到多交流、勤沟通。二是勤于调研,熟悉村情。入村伊始,我始终坚持做到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农户、深入群众展开调研,针对农村工作实际,拟定调研课题,进行认真的梳理、归纳和总结,形成有针对性的调研报告,不断的涉猎和熟悉乡村工作情况。三是勤于锻炼,积累经验。为尽快认知、熟悉和掌握农村基层工作经验,我积极参与乡党委、*开展的各项中心工作,主动深入到浒湾乡农村改革发展最前沿郑店村开展工作,主动深入到涉及群众切实利益、矛盾纠纷较为集中的林权制度改革中去,主动深入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中去……。通过两过多月的潜心调研和悉心收集、归纳和总结,我与乡党委、*和村“两委”成员一起,制定了郑店村三年发展规划,并聘请县建设局进行了总体设计,提出了三年内“修通一条路、开发一块田、整修一条河、扮靓一片庄、发展一个产业、建设一个坚强阵地”的“六个一”目标,着力将郑店村建设成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市级示范村,为郑店村勾勒出了一副打基础、兴产业、促发展的美好蓝图。

  二、深入创建,谋求发展合力

  “蓝图绘就,重在添彩”。发展规划制定后,为确保规划如期实现,作为第一*,我从抓班子、带队伍、强堡垒入手,通过借助党建活动载体,来凝聚发展合力。创先争优树标杆。通过开展创争活动,我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兑现承诺,引导村“两委”干部在开展工作中,坚持高标杆定位,高标准落实。完善和健全了管理制度,规范开好“三会一课”,制定村级班子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建立健全村务公开,确立民主决策,加强班子团结,增强组织的战斗力。培养和发展3名预备党员,壮大基层党组织。深入学习增素质。借助当前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我坚持与村党员干部一道学习政策法规,探讨农村科技,谋划发展出路。还专门组织村干部和种养能手到光山县晏河乡帅洼村、浉河区五星乡蔬菜种植基地等先进村参观学习,不断灵活学习方式,增强村干部学习兴趣,开阔村“两委”班子视野。“4+2”工作聚民智。为增强村内大事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针对性,我与村“两委”一道深入村组调研,实地考察,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按照“4+2”工作法的工作程序对严重制约刘湾、北坳、关冲、代洼四个村民组发展的生产生活道路进行硬化,得到广大村民的大力支持,通过“一事一议”,群众自筹资金近9万元,修通了3公里的路基。半年来,全村新农保、新农合、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各项工作都顺利开展,件件都走在了全乡前列,让群众对村“两委”班子有了理解、信认和支持上的转变,村班子新形象日渐形成,整体战斗力明显增强。

  三、调整结构、培育支柱产业

  “农村要发展,产业支撑是关键”。如何培育出支柱产业来,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根据郑店村富余劳力多和山场资源丰富的实际,一个方面是要走出去,组织群众通过劳务输出脱贫致富。为此,我多次与市、县劳务培训部门和相关务工企业联系,组织群众到新县涉外劳务培训中心、信阳电子学校等地培训,联系县“阳光工程”到我村现场培训,帮助群众到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外和国内、省内企业务工,使郑店村外出务工人数迅速突破了500人。

  另一个方面是深挖村情,走出一条大力发展山场经济和绿色经济的道路。首先是围绕山场资源调整产业结构。郑店村山场面积大,但绝大部分是板栗林,目前品种老化、管理粗放、经济效益差。为此,我积极与市、县国土部门联系汇报,争取土地整理项目,对村里符合条件的板栗林进行土地整理,进而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广种植油茶、茶叶等经济作物。目前,县国土部门已到我村进行了实地勘察,签订了1000亩土地整理协议。同时,对山场上无法进行土地整理的板栗林,着手进行品种改良。为此,我专程到信阳农专农业科学系邀请尹健等3位专家到山场实地察看,化验土壤成份,现场诊断论证,研究改良对策,并多次到市、县科技部门寻求技改项目支持。在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下,争取科技改良项目资金3万元,拟于今冬明春建设板栗品种改良示范基地一个,力求以科技带动,促进产业发展。其次,大力发展绿色经济。郑店村地域优势明显,离乡镇和县城较近。我积极引导当地种养大户发展大棚蔬菜、规模养殖业等。目前,一个10多亩无公害蔬菜大棚基地建成了,一个小型淮南猪养殖场动工兴建了,一个散养固始鸡养殖场建成了,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热情日渐高涨。

  四、内引外联、寻求项目支撑

  在村集体无任何收入来源,群众经济收入较低的.情况下,面对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要想在短短几年内得以改善并非易事。按照省里提出“三具两基一抓手”的要求,我坚持从郑店村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当前急需改善的基础设施,编制出分期分批实施的项目规划。为了争取项目,在自身单位市委农办(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我在省、市、县涉农部门间,开始了“化缘之行”。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先后争取到市科技局安排的板栗品种改良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一个、市交通局安排的熊郑湾至刘湾、北坳、关冲、代洼村组道路建设项目一个、省财政厅批复的农业综合开发损毁项目一个,到位项目资金73万元。尤其是争取到市交通局安排实施的熊郑湾至刘湾、北坳、关冲、代洼村组道路建设项目,彻底解决了我村4个村民组近600人反映多年而没有解决的出行难问题,群众十分满意。目前,熊郑湾至刘湾、北坳、关冲、代洼村组3公里水泥路已经铺设,村内河道治理和文化广场建设正在启动,预计12月中旬可以实施完毕。同时,我还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为浒湾乡争取到农业综合开发损毁项目,为两个省级贫困村——苏畈村、李榜村各争取到了15万元的扶贫互助资金项目。项目的逐步实施,让一个因长期*不断,长达数年无项目资金投入的郑店村群众乐开了花,得到了乡党委、*和当地群众好评。

  在争取项目的同时,我还组织编制了郑店村新一轮扶贫开发规划,将郑店村纳入国家扶贫开发“两项制度”衔接试点工作。申报了新县20xx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老区建设以工代赈项目、交通村组公路建设项目、农村安全饮水项目等,申报资金达156万元。

  任职以来,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离组织的要求和群众的期待尚有差距,主要表现在:农村基层工作经验不够丰富,引导农村产业发展的思路还需开拓,跑项争资力度还要加强,农村落后基础设施亟待解决等。下一步,我将不断地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举措,与郑店村广大干群一道,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进精神,卓有成效地开展好各项工作,力争在全市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中有所作为。


第一*观后感 (菁选15篇)(扩展5)

——第一*个人年终工作总结 (菁选3篇)

第一*个人年终工作总结1

  我自20xx年6月份被县委组织部选派到xx镇xx村担任第一*以来,在帮扶单位县财政局的坚强领导、大力支持下,积极配合xx镇党委、*的工作部署,团结、带领村两委班子致力于全村脱贫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也发现了不少问题,现将20xx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xx村基本情景

  xx村位于xx镇南大门,辖14个村民小组,地域面积17.6*方公里,*均海拔450米,年*均气温13摄氏度,地形为无梁三沟,属山地地形。20xx年以本村种植业以拐枣、青花椒、黑黄豆、甜玉米等为主,养殖业以生猪、肉牛、肉羊、土鸡等为主。20xx年底农业人口413户1510人。20xx年初建档立卡贫困户249户882人,其中在册贫困户200户701人,贫困发生率40.20%。20xx年底脱贫65户277人,动态调整后人员自然增减净减少3人,剩余贫困户135户421人(一般贫困户56户210人,低保贫困户57户188人,五保贫困户22户23人),贫困发生率为27.88%。

  二、工作完成情景

  1、走村入户了解贫困户生活、生产情景。一是按照脱贫攻坚“回头看”要求,对未脱贫户家庭实际情景进行再核实,切实做到“识别精准”,二是讲政策,拉家常,了解群众需求,拉近干群关系,提高群众满意度;三是踏实开展“为民办事”服务,建立台账,帮忙徐保元、储召*、周红艳等人解决实际困难;四是为确保20xx年脱贫的65户顺利经过市县验收,多次入户走访在家的贫困户、电话联系外出打工的贫困户,尽可能详尽地了解贫困户生活状况,及时解决贫困户困难,消除其顾虑。

  2、召开了十次党群大会。一是组织全村贫困户召开产业动员、培训会,经过本村能人大户向群众宣讲自我创业故事,现场与贫困户互动交流,谋划发展主导产业;二是组织全村党员干部召开“庆七一促脱贫大会”,讲党课,讲政策,开展干群活动;三是组织全村党员干部召开大会,共同讨论“两室一场”及水电路讯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四是组织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召开大会,由联村领导成小锋传达省、市脱贫攻坚工作重点及要求;五是开展脱贫攻坚表彰大会暨“小而美精又准”党建扶贫巡演,表彰脱贫之星、宣讲脱贫政策,经过有奖问答的形式加深贫困户对政策的了解;六是组织全村党员干部召开“陕西省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宣讲会”,及时传达党的方针政策;七是组织全村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召开“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就我村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问题作了深入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号召全村干群团结一心共同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八是组织村两委委员、村民代表、党员干部召开xx村产业发展规划座谈会,全员举手表决经过了产业脱贫规划方案,为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奠定了群众基础;九是县扶贫扶志宣讲团到村宣讲“我的脱贫故事”,全村党员干部及贫困户参加学习;十是组织返乡流动党员、乡贤人才召开座谈会,听取他们在外工作学习生活情景及对家乡发展的意见和提议,号召发挥党员模范、能人志士带头作用,为家乡多做贡献。

  3、进取利用社会资源助力扶贫。一是按照县脱指办要求,第一*需在社会扶贫网上注册并发布帮扶需求,截止年底,代发帮扶爱心需求3条,为意外摔伤贫困户徐保元、储召*众筹善款11196元。二是借助我县“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深度贫困村为契机,向帮扶企业安康金圣集团申请爱心助学资金,为20xx年新招录大学生募集捐款25000元。

  4、进取探索扶贫产业发展道路。按照“整合资源改善条件,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培育大户带动发展,发展电商助力脱贫”的发展思路,力求长中短产业结合,借力“镇园联盟”“电商联盟”,努力实现产业升级、群众增收。一是发展村社一体“订单农业”。成立了xx村经济合作社,将全村的土地xx经营管理,先后与愚公农业、颐品庄园、小仓农业、华烨麦迪森等公司签订农业订单发展特色种植业1680亩;二是培育大户发展特色产业。成立了*安专业养殖、茂盛种养殖、家军农业等4家专业合作社带动42户发展种养殖业;经过益康农业带动贫困户8户发展食用菌5万袋,锻木黑木耳5万斤柴;三是发展资产收益扶贫项目。为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依托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将财政扶贫资金100万元投入到6家经营主体,为50户贫困户设立优先股,贫困户经过“固定分红+种养植业收益+劳务收益”的方式实现了流转土地得租金、供给劳务得薪金、资本入股得股金的脱贫增收新模式。四是加快发展电商产业扶贫。经过县电商服务中心、镇党委*大力支持,目前在村设立了农副产品结算中心、电商服务站,生鲜冻库、食品烘干房正在加紧筹建,经过“贫困户+实体店+网络*台”的方式,努力拓宽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

  5、进取促进扶贫相关项目实施。一是“两室一场”建设。原村部地处滑坡点,新迁建“两室一场”位于9组,建筑面积共897㎡。其中党群活动中心2层400㎡,目前正进行室内装修作业;村卫生室80㎡,目前已竣工并投入使用;活动广场417㎡,已完成场地*整;二是道路建设。20xx年实施扶贫道路建设4条9.784公里。其中1组1.0公里砂石路已竣工,3组1.414公里、7组2.2公里、2组至5组5.17公里水泥路目前已完成路面硬化,正在进行附属工程施工。三是水利建设。20xx年实施水利工程旧塘坝升级改造1处,受益人数200人。实施安全饮水工程4处,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406户、1423人,占全村总人口98.3%,目前全村406户1423人的饮水安全已全面达标。四是电力保障。全村农户已接通并正常使用生活用电,电力入户率达100%。

  6、及时完善脱贫攻坚相关资料。一是完善第一*相关工作资料;二是按照“两对两补、户分三类”的工作要求全面整改全村249户贫困户脱贫档案,及时补充、完善了明白卡、纪实资料、帮扶台账等相关资料;三是由第一*牵头负总责,从帮扶单位县财政局邀请业务骨干将填写完善的纪实簿及户档资料进行交叉审核检查,确保资料整齐到位、逻辑关系准确无误。

  7、利用节假日、驻村休息时间走村入户,一是慰问困难群众,送温暖、送清凉、送祝福的同时宣传脱贫政策,帮忙群众提高对脱贫攻坚工作的认识;二是针对省级半年成效考核市际交叉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再核实,寻找问题根源,提出整改措施;三是进一步了解贫困户生活、生产现状,细化帮扶任务,协助帮扶单位制定差别化帮扶措施;

  8、利用第一*工作经费开展阵地建设,拉标语、做展板、流动宣传、制度上墙,大力宣传脱贫攻坚政策,补充完善各种公示栏,购置LED显示屏、小喇叭等设备,建成标准化脱贫攻坚作战室,阵地面貌焕然一新。

  9、用脚步丈量村庄,绘制脱贫攻坚作战蓝图,经过无数次实地踏勘精确掌握道路走向、贫困户分布情景、产业现状等信息,用双脚走遍了村里的沟沟坎坎,聆听困难群众的真实呼声,理性分析,统筹规划,为精准实施扶贫项目供给了第一手资料。

  三、发现的问题

  1、村容村貌卫生环境差,全村仅汉铁路沿线和村支部周边仅有部分垃圾池、移动垃圾箱布置,服务半径远达不到要求,大部分村民将垃圾丢弃在房前屋后,山沟树林,垃圾乱扔现象严重,滋生鼠害、病虫害、污染环境,虽然大多数老百姓懂得将垃圾焚烧、填埋,但这些原始的处理方法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甚至造成空气污染、森林火灾、地下水源污染。

  2、很多年轻劳动力流失,年轻人在外打工,留下一村老弱病残,农村文化建设难度大,种养殖新技术得不到有效推广,产业发展急需乡贤人才,优秀返乡青年组建一支生力军来打响第一战,借助脱贫攻坚期间扶贫资金很多注入为契机,村两委想尽办法寻找有技术、或有想法的能人来带头发展产业,但收获不大。

  3、省、市对贫困户识别、扶贫资料归档等要求变化频繁,异常是今年对资料的整理归档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并过分强调痕迹管理,一方面在无形中给第一*开展工作增加了任务量,照相、录视频、补资料成了工作日常,分散了不少精力;另一方面给帮扶干部、村文书、信息员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不少村另列开支请人做资料,给工作经费本就有限的村委增加了额外的负担。

  4、经过对贫困户、非贫困户全覆盖的走访,发现无论是贫困户还是非贫困户普遍反映对脱贫政策不够了解,对部分帮扶职责人不满意,甚至有部分贫困户和非贫困户有不愿脱贫、争当贫困户的思想,这些问题暴露出过去脱贫工作的一些弊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第一*个人年终工作总结2

  20xx年2月我有幸作为第四批下派干部一员来到xx市竹峰街道瓦窑铺村担任第一*,下派一年以来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直接领导下,在市委组织部亲切关怀下,在瓦窑铺村两委及广大党员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我严格按照村第一*职责要求,始终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自觉服从组织各项安排,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做到不辜负领导的支持和信任,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就本人一年工作情景,向大家汇报如下:

  一、主动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各项素质。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一年来,由于我是村总支第一*,工作需要我认真学习了党和国家方针、路线、政策,尤其是*、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领会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认真参加市委组织部举办的培训班及办事处党工委的各项学习任务。

  (二)加强各项业务知识学习。

  1、加强走访调研。到村后,首先开展调查走访工作,在村两委的陪同下对全村9个村民组的人口分布、地理条件、自然资源进行了细致了解。瓦窑铺村位于xx市西南部约13公里处,s215省道横穿全境,交通比较便利。全村35*方公里,9个村民组,542户,1790余人。村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9个党小组,61名党员。村民经济来源主要依靠毛竹板栗、畜禽养殖和劳务运输等,农民人均收入6600元。根据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目标管理考核结果,瓦窑铺村连续两年被确定为“难点村”。在走访过程中我学习知识,增加了解,并明确了工作的主要落脚点。

  2、加强向我村老党员、老干部、全村群众的学习讨教。学习了解我村的历史以及具体事务情景。

  3、加强农村工作业务知识、在深入学习农村工作制度的基础上,我先后查阅了多本关于新农村建设及其“三农”问题的书籍;认真详细地学习了党内表决、民主选举、代表会议,民主理财等方面知识。此外,我还进取主动与上级领导沟通,学习他们处理农村事物的办法。不断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巩固自我、提高自我,这不仅仅提高了自身素质,并且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履行村第一*职责,认真做好各项服务基层的工作。

  (一)以党建工作为抓手,发挥村两委堡垒作用。

  农村工作离不开广大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所以我十分注重党建工作,让党员们参政议政,为稳定瓦窑、发展瓦窑出谋划策。首先要解决困扰瓦窑多年的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今年我们村两委克服困难完成了组织活动室建设,使我村党员活动有了阵地。同时坚持“两手抓”的政策,一手抓老党员的培优工作,一手抓骨干分子的培训工作,极大地调动了党员和骨干分子协助村级工作的进取性。同时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进一步深化党建工作,一是加强领导,发动宣传。在6月8日召开瓦窑铺村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动员大会,在会上传达市委创先争优活动动员部署会议精神,布置瓦窑铺村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工作。二是紧抓要求,开展公开承诺。村两委及村组织承诺已经经过村务公开栏和村级网页进行公开,村党员承诺上墙公开。三是围绕活动主题,丰富载体。以落实“五个好,五带头”为主要任务。以“四大工程我带头,生态建设当先锋”为主题,在落实民生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千万工程”建设方面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为增强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增加两委成员的向心力,发挥支委的堡垒作用,坚持每周召开一次两委例会,不搞一言堂,所有事务都摆到桌面上,所有事情都坚持高度的透明度,所有决策都是团体决议。两委成员精诚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困难大家一齐想,要攻坚大家一齐上,职责大家共担,压力大家同分。一年来,两委成员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作用,顺利完成了各项任务。

  (二)按照“十六字”方针,认真抓好党员发展工作。年初拟定党员发展计划,严格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进取将年轻有文化的致富能手及优秀分子吸收入党。2010年我村预备党员转正2名,发展入党积极分子2名,为组织增添了新鲜血液。

  (三)以日常工作为中心,较好地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1、阵地建设、长年来,我村的党员活动场所建设一向都是一个难题,在组织部门及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在去年4月份我们启动了新办公楼的建设,6月份大楼主体工程顺利完工,在10月22日我们举行了搬迁仪式,并邀请了大市统计局局长、本市市委副*、副*及办事处等领导进行了剪彩仪式,活动十分成功。在12月份我们邀请了理财小组成员和村两委对大楼进行了工程决算,造价共计176100元,在10月份我们对进村委会道路进行了加宽、对操场进行了*整、对老村委会进行了翻新总计投入35000余元。

  2、大力发展民生工程,改善村民生活设施,美化生活环境:

  以“五化”为要求,致力于改善村庄形象,即“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水源净化”。严格按规划报批,依法建设,严肃土地管理政策,村庄布局合理,建筑美观。

  (1)在道路建设中,村相继投入四万余元对蒋坑坞及后坑坞两条路进行了拓宽,在11月份两条路顺利的经过了验收,交通局即将要对这两条路进行路面硬化。同时对我村方坑坞、上王两条道路投入3.7万余元进行了整改,到达了乡村示范道路标准。

  (2)村内安全引水工程建设,我村今年在已在原有工程基础上进行扩建改建等已经使我村九个村民组中大部分村民使用上了安全饮水。

  (3)完成了合作医疗室的建设,为村民就医供给了方便,我村的参合人口已到达98%以上,同时沼气和卫生厕所得到了顺利推广。

  (4)我村狠抓礼貌创立工作,进取落实村村通道路和我村镜内215省道长效机制,经常对重要地段和河道进行了突击清理。我村有一户获得五星级礼貌户称号。

  (5)在12月份,我村抓住冬修水利时机对稻草坞养殖小区及后坑坞良山塘,后坑坞竹园沟大塘共三处危塘进行了加固整修,为两处养殖户消除了安全隐患。同时对后坑坞灌溉近百亩的竹园沟大塘进行了整修,有效的解决了4个村民组安全饮水与灌溉不协调的问题。共计投入2.6万余元。

  3、全村全程参与、做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

  20xx年在村两委的争取下与办事处的支持下,完成农家书屋建设项目,共藏书2000余册,涵盖文化科技农家技术等类别。

  4、切实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计划生育等工作,保障社会秩序和谐稳定。

  20xx年全面完成竹峰街道办事处综治工作布置和要求,全面实施依法治村的基本方针,全面维护我村社会治安和谐稳定,努力完成我村综治工作全年工作目标,进一步深化严打整治工作,为创立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必须贡献。强化管理职责,为确保“*安礼貌村”打下基础,加强学习和宣传,对各村民组综治信息员进行培训,对人民调解员进行集中学习,让他们掌握必须的法律知识,在基层做好信息员和宣传员,争取把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另一方面,做好计划生育和社会保障工作。严格按照计划生育村为主要求,由计生专干付总责,做好本村全员人口信息核查登记工作,进行定期生殖保健环孕检查及时掌握流动人口的生育情景,并做好服务工作,计生贴合率全年都达100%,在今年办事处三次自查中,两次取得第一名,一次第二名,并在全市二季度计生检查中取得全市第一名,三季度全市检查也名列前茅。并获得2010年度办事处计划生育工作专项奖。

  (四)以完善制度为重点,着力提高村务工作效率。

  加强制度建设是党支部工作以及村工作的有力保障,完善村级管理机制,建立村干部考勤制度,落实村务公开制度,深入推进“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加强农村精神礼貌建设,做好教育和思想疏导工作,化解群众内部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村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农村工作,不光要靠规章制度来约束,如考勤等制度,还要靠村干部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建立良好风气。现今,我村干部上班能按时到岗,如果有事能向*、主任请假,能明白具体去向。已经极大地改变村干部在村民心中的形象。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也极大提高了我村组织的办事效率。

  (五)以下派干部的各项优势,抓紧我村项目建设。

  1、我村在市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下争取国家项目资金7.55万元,用于村组织活动场所的建设,而后又在组织部门帮忙下争取到市新农办的3万元项目资金。

  2、在xx市统计局和办事处领导的支持下在争取到省财政厅项目资金十万元。xx市统计系统共给予直接资金支持共计近3万元。

  3、向市科技局申报项目并取得一万元资金支持。除此外我村两委还根据本村实际,精心选择果蔬保鲜库项目作为第四批选派项目。

  (六)廉洁自律方面,能够做到坚持原则,向社会争取的款物以及项目资金全部按照正规渠道进入村账户,并且自始自终做到不经手村钱物,个人不花村里一分钱,不拿村里一分钱。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回顾过去的一年的工作,有收获也有遗憾。成绩的取得是村两委共同辛勤工作的结果,不足的存在则是我个人努力不够的必然。同组织部对下派干部的各项要求相比,同广大村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今后将在实际的工作中。在办事处党工委的领导下,同全体村两委成员一道,发扬成绩,克服不足,发奋图强。为建设一个和谐完美的瓦窑铺村而努力工作。

  最终感激在座的各位瓦窑铺村的乡亲们,一年来对我工作的支持以及对我生活上的照顾,并期望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给予支持。

第一*个人年终工作总结3

  忙忙碌碌间,紧张的20XX年的工作进入到收官阶段,xxx年的工作安排,初次担任支部*一职,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与尝试,在这个新的工作岗位*台上,我立足实践,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思想认识,坚持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经过这一年工作的磨练,在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自身政治素质、领导才能、业务实战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现根据实际情况,将xxx年度个人的详细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努力学习,加强党性建设,做好基层支部工作。

  在党支部的工作中,始终坚持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了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互动、双赢,促进公司各项工作的快速发展。

  1、立足强化学习、提高素质,转变作风、发挥作用,不断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开展以“学政策、学文化、学技术、学先进”和“比党性观念、比帮带能力、比对党组织的贡献”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激发争先创优意识。同时,加大对基层党员干部的关爱力度,建立了困难帮扶、走访慰问等制度。

  2、创*员干部管理模式。坚持换届选举和*时调整相结合的办法,做好经理二公司的支部委员的管理工作。积极实行问责制,做到工作中各负其责,不推诿。

  3、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把培树典型、示范带动作为推动基层组织建设上档升级的有效办法。确定了“人人讲优秀、事事争一流”、“事事争先、处处争好”的精神,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做到精神上鼓励,物质上奖励,任用上优先,有效的激发了机关干部争先创优的意识。

  二、提高思想觉悟,促进房管工作的全面完成

  1、提高工商业租金收缴,加大漏弃管租金挖潜

  租金收缴工作一直是关系到经理公司经济命脉的头等大事,工商业租金的收缴、挖潜工作在租金收缴中更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面对区局下达的新任务,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奋力拼搏,抓管理,干实事,为今年的房管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作为公司的房管经理,为确保公司租金征收工作的顺利完成,我想办法,定措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务实工作,我还到租金征收工作的第一线,亲自走访各单位,积极沟通,努力清欠,在各方面的配合下积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把好租金征收关。

  2、加强管理,强化制度。

  完成住宅租金收缴工作公司班子对公司管理非常重视,以管理促经济发展,向管理要效益。一方面在劳动纪律上提高要求,提高了工作效率,合理布局调整管理,帮助管区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租金征收。

  3、健全房改售房制度,提高服务质量

  房改售房也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我们继续执行房改售房的相关政策,积极推进房改售房进程,并对公司房改售房相关的制度进行了完善,加大了监管力度,坚决杜绝在房改售房工作中可能出现的违规行为。同时,我也要求房管科文明接待住户,树立窗口部门的形象,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让住户方便快捷的办理房改售房手续

  我对公司房管工作充满信心,房产事业发展的紧要关头,机遇与挑战并存,责任与压力相伴,在区局的领导下我们坚定信心,凝聚力量,迎难而上,进一步规范程序,坚持已实促落实,以更大的气魄,更高的干劲,更扎实的作风,更有力的支持,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增加新的工作思路,为完成xxx年的工作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在区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的鼎力支持下,20XX年是我在工作上长足发展的一年,无论理论学习,还是房产实务都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所有的这些都将伴我前行,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第一*观后感 (菁选15篇)(扩展6)

——第一*事迹材料 (菁选3篇)

第一*事迹材料1

  张茂胜,县行政服务中心综合科科长,第四批选派干部,现任小庙镇石塘村党总支第一*。自担任村第一*以来,能主动学习党在现阶段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紧紧围绕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主题,按照省委提出的“加强组织、发展经济、富裕农民、维护稳定、锻炼干部、促进农村全面进步”的目标要求和牢牢抓住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机遇,认真贯彻执行镇党委、*的决定,迎难而上,勇于创新,致力发展,认真履行第一*职责,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勤奋努力,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壮大了村集体经济,维护了全村和谐稳定。

  石塘村是由原石塘村和堰墩村合并而成,地处小庙镇西北部约15公里,淠史杭上游,属合肥市水源保护区,风景秀美。辖31个村民组,耕地3405亩,总人口2800人,由于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差,制约了村经济发展,村常年有900多人在外务工,人均年纯收入不足6千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不到2万元,现欠债28万余元,是贫困村。

  3月3日,全县召开第三批选派干部总结表彰暨第四批选派干部到村任职欢送大会后,他就在单位领导的陪送下到镇报道,尔后就住进了村,不到一个月,他就跑遍了全村31个村民组,与群众、党员、老村干交心谈心,倾心走访调研,了解掌握村情、组情、民情。

  一、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增强村级班子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牢牢抓住党总支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以支部为主体开展党组织各项活动。石塘村设立党总支,下设2个支部,9个党小组,共有79名党员。但党组织各项活动还是以总支开展为主,支部基本上没有发挥作用。发现这个问题后,他首先和*进行了很好地谈话沟通,提出在开展党组织活动时要充分发挥各支部的主观能动性,以支部为主的建议,得到了*的大力支持。接着,又对支部*进行了培训。现在村党总支的地位确立了,支部活动开展也很有特色。

  2、制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坚持上党课制度,狠抓每月26日的党员学习日活动和*时的各项党建工作开展,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功能等途径,积极开展党员培训,努力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致富能力。

  3、在加强班子建设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党员发展工作,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有村民组存在无党员的“空白队”不正常现象,为此,村党总支认真制定了党员发展计划,决心用两年时间消除“空白队”。今年已在无党员的花园村民组发展了一位农机能手,致富小能人入党,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

  4、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了无职党员设岗定职活动,分别设置了村务监督岗、扶贫帮困岗、纠纷调解岗、治安保卫岗、红白理事岗、村村通道路维护岗、文化宣传岗、关爱留守儿童岗等。

  二、搞好民主制度监督,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做法

  完善村务公开工作制度,搞好建章立制和加强村班子建设内容。针对村两委会缺少会议记录,许多会议决议得不到落实的情况,他首先理顺会议制度,明确专人做好会议记录并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做法,实行民主决策。接着,他又结合村实际,完善各项村务规章制度,如:村干部值班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村务公开制度等。有利于新农村发展,正确引导村民用好选举权和参与村务决策权。

  三、一心为民办实事

  对群众来说,喊十句口号,不如做一件实事。在为群众办事上,不能轻易承诺,而一旦作出了承诺,就一定要实现。自担任一书后,他始终心系群众,把为民办实事作为村党总支的重要议事日程。

  1、排除各种困难,改造花园电灌站

  花园电灌站位于淠史杭总干渠上游,石塘村地势最高处,是保障花园、新塘两村民组,240人,580多亩耕地灌溉用水设施。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现因机械老化且故障多,已不能正常使用,经常是需要提水灌溉时不能提水,造成群众无水下秧,而使水稻减产,多年来,一直制约了村经济发展。他了解到此情况后,在村两委会上提出改造花园电灌站的建议,但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原因是:电灌站是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机械设备现在市场上已没有了,只能是要更换新的机械设备,以前的机房要重建,以前的电线线路也老化了,需要架设新线路等等,这样改造一座电灌站只少要十多万元的资金,村里拿不出这部分钱。他对其他人说:筹集资金是困难,但只要我们干部一条心,什么困难也不怕,什么困难都克服。在做思想工作的同时,他积极行动起来找县电灌站专家研究制定花园电灌站的改造方案。县电灌站站长了解到此情况后,被他的这种一心为民办事的精神感动,当即表示改造电灌站需要配置的新电机、水泵、管道等设备由县电灌站解决。他又找到镇分管领导汇报了改造电灌站的情况,得到了镇领导大力支持,架设电线的资金由镇农办解决。剩下重建机房的事宜,经村两委研究决定在花园、新塘两村民组实施“一事一议”群众筹集资金。经过他的努力资金终于落实,改造工程如期开工,重建机房两间,新增18.5千瓦电动机一台,8进6出水泵一台,新铺设管道32米,新架设3.5立米电线700米,变压器由原来的30千伏安升级到50千伏安。竣工那天,看到电灌站出水群众自发买来烟花爆竹鸣放,欢呼庆贺。

  2、全力争取资金铺设致富路。村有一条主干道(南连312国道,北连新桥机场),在村中心串过,是群众的“致富路”,但从村址到高刘河大桥约2.6公里是一段土泥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严重影响出行,制约了村经济发展,群众迫切要求修路。修路就需要资金,尽管县有“组组通”工程,但县交通部门给予的资金是每公里4万元,而现在修建沙石路每公里至少要8万元。想修“致富路”资金缺口大,为此,他带领村两委一班人,找与村结对共建的县卫生局和县*,全力争取资金,得到了他们的支持,现道路已完工,真正实现了“组组通”。

  3、积极争取农村电网改造项目,解决群众用电难问题。石塘村堰墩片电力设施均是70年代建造,12个村民组只有一台50千伏安的变压器,现线路老化,形成群众用电难,家庭洗衣机、空调当摆设,常为抗旱用电紧张发生打架吵嘴等不稳定现象。为此,他找到了他的老同学——县供电公司副总,争取到改造堰墩片农电网项目,现已完成立项、测量和工程预算阶段,到目前为止,已经埋好电杆,有望在5月底完工。

  4、排解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他真诚对待每一个反映问题的村民,面对矛盾不回避,公*、公正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努力化解矛盾纠纷,把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群众看到村干部在尽心帮助自己,心*了、气顺了、意见少了。

  5、关心五保和困难群众。根据石塘村现状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卫生局领导和两委一起在走访部分党员队长召开群众座谈会,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确定首先是民生工程,关注民生,关爱民生,摸底调查全村五包供养人数32人,五保27人,入院5人,散居22人,供养款全部打卡入户发放到位。低保45户,83人,重点是特困低收入家庭、军烈属、残疾、重大病等家庭,村干部及其家属无一人享受低保待遇,并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四、因势利导,抓好本村经济,带领全村群众共同致富

  肥西县小庙镇石塘村东大坝位于西北,淠史杭灌区上游,总面积280亩,其中耕地面积200亩,单靠种植收入低,为壮大集体经济,村两委根据群众意见,决定对东大坝进行农业良种推广综合开发利用。项目以良种基地建设为主,通过整理开发利用,形成100亩左右能够种植培育优质良种推广和100亩优质大葱上市.按照承租、奖励、返还的方式每年能为全村带来经济收入近30万元,带动周围群众学习种植技术30多人,每年直接能为周边群众增收5000元。此举既能保障淠史杭饮用水源质量,又美化了石塘村生态环境。

第一*事迹材料2

  万青建,男,1982年1月出生,土家族,大学本科文化,现任慈利县高峰土家族乡党委委员、纪委*,兼任乡党政办公室主任、毛安村第一支部*等职务, 2009年6月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期间,毛安村党支部被定为基层组织建设“后进村”,为了改变落后的"面貌,带着乡党委的信任和重托,他挂帅兼任毛安村第一*,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他率先垂范,脚踏实地、廉洁自律、心系群众,解百姓之忧,排群众之难,坚持党性,身体力行带领村“两委”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该村经济发展和一方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经过两年多的辛勤工作,毛安村落后的面貌有了彻底改变,他本人也连续两年受到县委县*的嘉奖,多次被评为工作先进个人。

  一、强组织,凝心聚力

  两年前,他刚一到毛安村,就坚持吃住在村,用了近20天的时间,走遍了毛安村的家家户户,踏遍了全村的一草一木,询民情,*意,问民需。把走访群众、深入调研作为工作重点,尤其是深入摸排造成干群关系紧张,村民频频*,党组织的形象受到损害的症结所在。很快,他就找到了加强村委班子团结、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思路。解铃还须系铃人。他把开展党建工作、激活人心作为甩掉难点村、贫困落后村帽子的抓手。为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他着重抓了7个方面问题:

  一是改扩建党员活动场所,让党员有专门的活动阵地;

  二是理顺两委关系,增强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是强化大局意识,统一思想;

  四是注重制度建设,规范工作程序,强化党务、村务公开;

  五是注重落实规定,确保廉洁自律;

  六是注重党员素质教育和发展*员,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七是组织开展党员为民服务帮扶活动,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两年来的努力,支部一班人讲团结、顾大局、守纪律、重实干,精神状态明显转变,党员队伍建设也有了显著加强。2年来该村党支部新增3名正式党员,2名预备党员,3名入党积极分子,还有4人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新发展的党员严格按照新时期发展党员的条件,3名新发展的党员都是致富带头人。

  二、办实事、取信于民

  针对毛安村的现状,他提出以群众长期得实惠为宗旨,带领党员干部办实事、出实招、求实效。在其任职的期间,积极带领群众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想富,先修路”。两年前的毛安村还没有一条硬化的水泥路,村民出行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多方努力,借助通畅工程建设的东风,他积极向乡党委、*汇报,促使毛安村落实了通畅公路建设项目,同时带领村支两委一起到有关部门争取资金12万元,新建通村水泥路3公里,彻底解决了晴天不能行车、雨天不能行走的难题。特别是

  2011年10月,村民期盼已久的村部至毛安8组、9组的通组公路竣工,较大程度地解决了村民行路难的问题。公路竣工时,8组、9组许多村民兴奋不已,自发买来烟花鞭炮燃放。作为乡党委的选派干部,他更加重视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两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先后完成对毛安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消除了汛期的安全隐患,有效地解决了近4000亩良田的灌溉问题,使毛安村境内的水利基础设施得到了质的改变,争取到投资1000多万元的国土整理项目,改善土地使用环境。此外,他还在县能源办争取了40套沼气池及设备已安装到农户,既给农民带来实惠,也美化了环境;投资10万元,完成村级活动中心的建设,改善了村办公条件;投资80万元,完成了村农网改造工程,彻底改变烤烟生产和生活用电难题。

  三、谋发展,富民强村

  富村必先富民,民富才能村强,两年来,他始终把发展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作为第一要务。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党员群众看支部”,支部的战斗力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村级发展,过去的毛安村主要种植玉米和红薯,村民收益少,经过他仔细思考,意识到只有发展特色产业才能让大家摆脱贫困,于是他带领村党支部充分做好高寒缺水的文章,重点发展烤烟、玉米、生猪养殖等山地种养业。党支部先后确定了“支部协调引路、党员示范带动”的发展思路,

  并还选派党员代表到常德职业学院进行参观学习,学习烤烟、生猪养殖等技术,特别是在2011年在发展烤烟这个项目上,部分村民由于担心种植技术和收购合同的问题,不愿意种植,为消除群众的顾虑,他决定由党员干部带头发展,为群众树立典范,支部成员许春山、罗元玉等率先种植了10亩烤烟,在他们的带领下,一部分党员群众也开始种植烤烟,党支部还针对群众在种植管理中缺乏技术的实际问题,邀请涉农部门技术人员和当地“土专家”到示范基地现场指导,提供技术服务,当年毛安村种植烤烟234亩,上交烟叶730担,烤烟收入上万的农户就达20户,光烤烟一项就使该村群众人均纯收入净增1500元以上,2011年毛安村的人均年收入已超过3500元。

  四、解民困,构建和谐

  作为一名党的基层干部,万青建同志始终心系群众,关爱和帮助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让他们也能享受到党和*和关怀和温暖。 村民朱世洪的妻子身患胆结石开刀住院,花费大笔的住院费用,自身身体又常年有病,还有1个痴呆傻二等残疾儿子,家庭十分困难,他多次协调民政部门,帮助解决了家庭低保等基本保障问题,重燃了他的生活希望。老党员满延富身患癌症,花费了大量治疗费用,他想方设法帮助他申请大病救助资金,减轻其家庭负担,他多次到县委组织部党建组以及民政部门汇报,帮助解决部分困难资金;多

  方争取危房改造资金20000元,帮助许金山等四位孤寡老人,新建了砖瓦房。2011年5月,他组织村干部认真调研摸底,严格按照低保政策,重新调整低保户对象,对符合条件的家庭重新调整上报,经过民主评议、上墙公开公示,共上报低保户20户28人,同时解决了8名残疾人的低保待遇。此外,在他的动员下,全村251余户781人参加了“新农合”,参合人数达100%,积极动员符合条件的村民参加养老保险,2011年全村参保率达90%以上,目前该村已有142人能够拿到“退休金”。

  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万青建同志就是这样,心系贫困山区痴情不改,情牵广大群众无怨无悔,以一个*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真心、真情、实干的工作激情抒写着人生的壮丽诗篇,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员的理想信念。

第一*事迹材料3

  闫安,庆阳市委双联办的一名普通干部,2015年7月被省委组织部选派到镇原县新集乡岳庄村担任“第一*”,并成为岳庄村驻村帮扶工作队的一名队员。驻村工作以来,他深入调查研究,掌握村情民意,创新完善思路,凝心聚力,多措并举,健全机制,统筹推进,使岳庄村逐步走上了一条符合村情实际的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

  深入走访调研 全面掌握村情实际

  新集乡岳庄村位于镇原西南部,群众习惯上称之为“山后地区”,全村共有387户1687人,其中贫困户293户1155人,贫困面高达68.5%,自然环境差,山川塬兼有,人均耕地面积仅3.6亩,且多数为山地,群众收入主要以种植经济作物和外出务工为主,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268元,比全县低1794元,比全市低2231元,在镇原县87个贫困村倒排序中处于22位,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作为村“第一*”,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驻村之后,他迅速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入户开展调研和实地考察, 集中利用近两个月时间,走遍了岳庄村6个村民小组,对岳庄村2015年计划脱贫的40户183人和2017年计划脱贫的17户79人进行了重点走访,现场解读惠农政策发放各类宣传资料,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并深度分析岳庄村致贫原因,修订完善帮扶计划,协助乡村核实岳庄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信息,开展精准扶贫大数据库*台建设,健全完善双联行动精准扶贫基础资料。

  经过和村干部座谈交流,大家一致认为,岳庄村贫困面高,返贫率较高,加之长期以来,受到的扶持有限,岳庄村基础建设十分滞后,将近60%的耕地为山地,土地质量差。4个村民小组群众农电线路老化,供电可靠性低,经常发生用电故障。村部年久失修,影响了基层组织功能的正常发挥。农民收入单一,思想守旧狭隘,普遍缺乏种植、养殖技能,严重地制约了全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按照脱贫时序安排,他们将路、电、水、田、房、业、智等七大瓶颈作为岳庄村的致贫原因和帮扶重点。同时,闫安在广泛调研和深度分析梳理的基础上,立足岳庄村发展实际,起草了《岳庄村双联行动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全面总结岳庄村的发展现状、致贫原因、着力重点和对策建议,进一步明确村户需求、任务清单和帮扶重点,这一做法得到了省市委双联办的一致认可和高度关注,《甘肃农村工作》(第9期)、庆阳市委网分别对该调研报告进行了刊登。

  全心为民谋利 积极争取富民项目

  岳庄村留守妇女多,农闲时节无事可做。一次座谈交流中,闫安萌发了为岳庄村妇女群众引进香包刺绣项目的想法,他与村组干部在入户过程中积极征求妇女群众的意见建议,对有意愿的妇女进行统计登记。同时,多方奔走,协调争取,成功与庆城县欣艺刺绣印染公司达成业务协议,建立“公司+农户”刺绣生产基地,通过合作订单生产枕头和拖鞋等刺绣产品,由刺绣公司负责提*品原料并开展技术培训,群众完成刺绣产品后,刺绣公司上门回收并付给群众手工费,经预算,仅这一项年可为每户实现增收1200多元。

  凝聚爱心力量 帮助树强发展信心受多种因素影响,岳庄村部分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和特困户学生生活极度困难,加之村上办学条件相对滞后,学生缺乏应有的文化设施。对此,闫安和工作队队长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爱心微信,呼吁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岳庄村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和特困户捐赠生活学习物资,帮助他们逐步改善生产生活水*。目前,共为岳庄村142名群众捐赠衣物、书本等物资共计178件,并联系北京爱心人士白杨女士,为村小学捐赠*1面,红领巾100条,图书92本,图书柜12个,文体用品63件,总计价值1万多元。同时,他还联合庆阳市蒲公英爱心协会,于9月25日组织为岳庄村及周边两村210户贫困群众发放秋冬衣物1200多套2000余件,受益群众达1000多人;10月份,帮助残疾人贫困户争取困难补助3000元,帮助其发展养殖;11月份,利用网络筹得爱心捐款10080元,为岳庄小学捐赠“爱心书柜”14个。

  强化督促指导 统筹推进任务落实在做好岳庄村精准扶贫工作的同时,他积极加强与县乡项目实施单位的协调联系,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定期督促项目落实,与乡村干部全程参与项目谋划、论证、实施和验收,有力地推进了各项帮扶任务的落实。一是协助监督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6项重点工作。组织50户贫困户代表,于8月20-23日赴榆林市佳县、绥德县和清涧县参观考察学习大枣种植技术,有效地提高了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负责起草了《关于组织岳庄村群众赴榆林市考察学习情况的报告》,为本单位进一步帮助岳庄村发展富民产业提供了理论依据。他还先后两次组织省内、外理论专家为岳庄村210多名干部群众开展苹果、红枣、核桃栽植技术培训,使贫困群众较为全面地掌握了种植技术。

  注重实践探索 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双联行动开展以来,闫安同志一直负责全市的双联行动宣传工作,长期的工作实践造就了他特有的工作敏锐性和洞察力,他积极借鉴推广全市驻村帮扶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创新完善驻村帮扶工作机制,推动双联“六大任务”和“六个精准”要求落地生根。他利用*时空闲时间,一是起草并制定了《岳庄村双联扶贫驻村工作队工作手册》。按精准扶贫、双联行动、驻村帮扶工作队三大块,分别对岳庄村基本情况、贫困户分布、项目需求清单、脱贫计划、2015―2017年计划脱贫户信息,双联单位帮扶项目工作、驻村帮扶工作队等20小项要求进行了详细总结。同时,创新制定了驻村帮扶工作队学习、例会、请销假、发展积极分子入党、“三会一课”等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进了驻村帮扶工作的深入发展。二是针对岳庄村的发展实际,起草制定了《镇原县新集乡岳庄村村民公约》,引导村民遵纪守法,扩大村级民主,维护村庄和谐稳定,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逐步形成一套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可跟可学的帮扶工作机制。三是积极总结在工作中建立形成的好做法,先后撰写了《岳庄村双联行动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如何发挥挂职“第一*”在精准扶贫中的助推作用》《强化“六个载体” 提升驻村帮扶水*》等理论文章,分别被《甘肃农村工作》第9期、《陇东报》(10月20日第三版)、《省委双联网》(10月15日)刊登报道。

  时下,闫安正和队友们一起穿梭在岳庄村的田间小道上,一起通过网络寻找更多爱心人士关注支持岳庄村脱贫致富,他也在和村民们一起,积极探索增收致富的产业,让293户贫困群众早日实现脱贫,让岳庄村走在全市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的前列。


第一*观后感 (菁选15篇)(扩展7)

——第一*广西卫视杨六斤观后感 (菁选2篇)

第一*广西卫视杨六斤观后感1

  我看了广西卫视的节目第一*,节目报道了一个12岁的男孩子,他一个人生活在非常贫穷的山区里,父亲在他六岁时去世,母亲带着弟弟改嫁了,从此,只剩下一个六岁的孩子,他就是可怜的杨六斤。杨六斤只好跟着他堂哥一起生活,堂哥外出打工,每年仅有500元生活费,还是堂哥援助给他的,他只好帮助邻居放牛,每天的食物是野菜和小鱼(自己想办法到水塘里钓来的),小小年纪双手满是伤疤,洗澡、洗头都是在水里解决的,从来没穿过新衣服,衣服破了自己缝,生活非常困苦,真的非常可怜!

  与杨六斤相比,我们幸福多了!简直是生活在蜜罐里,我们是在父母的呵护下生活,还常常挑食、耍脾气、有时不爱听话,我们有这么好的读书环境,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上课认真听讲,作业认真完成,回家听长辈的话,积极地帮助大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第一*广西卫视杨六斤观后感2

  杨六斤,一个孩子,一个没有爸爸,没有爷爷奶奶,母亲从他六岁改嫁,无能力照顾他的母亲,好可怜的一个孩子,我现在写这个文字感觉跟他比是多么的苍白无力。一个坚强的孩子从六岁开始独立生活,帮邻居喂猪放牛,靠堂哥每年500元的生活费,一天只花1元多,这么苦命的孩子。没钱买菜,只能在山上找野菜吃,他吃的不是野菜,吃的是青草。想吃肉的时候,靠自己自制的工具去捕捉小鱼吃。就这样日子过了6年,才在某个卫视被报道出来,是在六一儿童节被报道的。

  被烫伤了,没钱买药,只能靠纸张贴一贴,一个人一个破旧的房子,什么都没有,孤苦的`生存了六年,懂事的六斤,一个坚强的六斤,一个对生活不放弃的六斤。

  看到这个视频,我掉着泪,想着我之前的童年,虽然苦点,但不至于这么的悲惨,社会上像六斤这样的孩子我想应该很多,我想我们都活着比较充裕的日子,我想我们应该要多去关心帮助那些跟六斤一样的小朋友!


第一*观后感 (菁选15篇)(扩展8)

——浅谈农村第一*述职报告

浅谈农村第一*述职报告1

  20xx年,在县选派办和城关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纪委的关心帮助下,在认真总结第一年选派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建强班子、带好队伍、争先进位、树好形象”的工作思路,以计划生育工作为抓手,以干部管理为重点,认真履行职责,较好完成了第二年度的选派工作任务。

  一、基本情况

  郭咀村现有农村家庭户427户,人口1926人,土地承包面积1192.62亩,人均耕地0.507亩。全村划分前队、后队、腰庄、糟坊、郭台五个村民小组,村级干5人。2008年村委会换届时村委会未明确。村级资产包括北店窑场(占地面积约100亩,固定资产约120余万元)和600亩左右水面。

  随着党的惠农支农政策逐年推进,农民收入增加,生产生活逐年条件改善,个体运输专业户随之增多,现已拥有大型运输车辆10台,农用自卸车7台,出租类小汽车15台,仅这一项,每年为百姓增加收入约400万元。2008年郭咀村通过“村村通”工程项目,修建一条长1.5公里、宽4米的水泥路,横贯全村。村北半部另一条东西向沙石路今年4月份已铺设完成,南半部东西路路基也已完成大半,百姓出行更加便利。远远望去,郭咀村楼房林立,交通纵横,新农村建设成果,日益显现。

  计划生育工作初见成效,全镇13个农业村排名上长2个位次,目前该村已登记在策的育龄妇女142人,每季度参检率均达到70%以上;超生户社会抚养费征收涉及63个家庭,全年完成征收任务4.8万元。经公开招标,规范运作,8月份底,村卫生室和活动室建成投入使用。北店窑场与村集体的债权、债务关系基本理顺。

  二、主要工作

  (一)狠抓制度建设,村级组织建设得到加强

  为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在农村各项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根据“五个好”的要求,着力加强党支部建设。根据上级的有关部署,制订学习计划,组织干部集中学习,带领村两委干部认真学习必读篇目,深入村组农户,听取群众对村两委工作的意见,认真制定整改方案,狠抓整改措施的落实。针对农村党员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党组织后继乏人的问题,认真落实发展党员工作责任制,加大了发展*员工作力度。一年来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名,有2人向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由于各项制度得到较好的落实,使得村里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有人去管。

  (二)发挥党员先锋优势,积极开展“双培双带”工程

  根据上级有关部署,我村党支部成立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设立了经济发展、公共事务、村民监督、民意收集反馈四大类、十六个岗位。为了保证落实,党支部制作了工作手册,人手一册,对党员履岗情况进行记录,在每月的党员活动日上进行座谈汇报,互相交流,互相促进。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的同时,开展党群联动“一带一”活动,即每个党员帮一名团员、妇女、民兵或致富能手。做到同学习、同定岗、同致富。通过开展“双培双带”先锋工程这一活动,培养了一批致富能手。同时,剔除以往陈旧的偏见,向他们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公道、正派、能吃苦、能奉献、愿意带领群众致富为标准,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将他们列入发展对象,大大激发了他们的致富热情和主动要求加入党组织的愿望。通过开展这项工程,使得党支部发展*员,如何发展、发展什么样的人加入党组织,有了新的明确的目标。为改善党员结构,提高农村基层党支部的执政能力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三)围绕中心工作,全面落实村务公开制度

  村务公开达到“六规范、一满意”,即公开的内容规范、程序规范、形式规范、时间规范、监管规范、公开栏建设规范、公开结果多数满意。能够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开展村两委的各项工作,班子成员密切协作,按照分工各负其责,中心工作分工不分家,大家齐心协力去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通过推进党务村务公开,有效地增强了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充分保障了广大党支部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党建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促进全村党建工作的扎实开展,使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都能得到认真落实。

  (四)抓好自身学习,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和服务能力

  在各种岗位上,我始终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的人生信条,牢固树立在学中干、在干中学的指导思想,通过学习*思想,在工作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调查研究;通过学习*理论,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改革开放

  放,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通过学习“*”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先进性,牢牢把握“执政为民,立党为公”这一基本方略,努力使学习进入思想,进入工作。通过学习,我进一步加深了对新形势下加强我党执政能力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自觉强化执政意识,提高工作执行力。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工作中我始终坚持顾大体、体大局,站稳政治立场,永葆党员本色,当好人民的勤务员。

  (五)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选派工作的首要任务,积极当好农民发家致富的带头人

  坚持以队组干部为骨干,以党员和养殖大户为示范,以各项协作为推动力,发挥各专业协会的积极性和重要性的作用;帮助指导村两委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完善农村组织建设各项基础资料。工作中,牢牢抓住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这一主题,争资金、争项目,促进农民增收,减轻农民负担。针对郭咀村距县城较近、经营果蔬大棚有一定发展前景的实际,2010年6月组织村两委到山东寿光学习蔬菜大棚种植技术,鼓励村干部带头试点,利用选派干部发展农村经济专项资金进行扶持,并签订合同。2010年10月,由村干部承包、占地50亩的蔬菜大棚已形成规模,次年产生收益,当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5000余元。同时,充分发挥选派干部优势,向县有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帮助下,2010年11月29日,总投资11.8万元、承担郭咀、张庙、新庄等三个村近1700亩水田灌溉用水任务的郭咀电站技术改造工程正式竣工,为村民每年降低用水成本约10200-15300元,使广大群众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

  (六)坚持把勤政廉政作为立身做人的人生守则,树立良好的公仆形象

  多年来,在任何岗位上,我坚持做到勤奋学习,廉洁奉公,在工作中严于律已、宽于待人,凡事以大局为重,对领导交办的任务困难再大,不计得失,不讲条件,坚决完成,遇到问题不推诿,能办的事情就尽量去做。始终摆正自己位置,听招呼、守规矩,尊重领导,团结同志,不断加强个人修养成,谨记“两个务必”要求,慎言、慎行、慎微、慎独,不断规范工作圈、净化生活圈、谨慎社交圈,按照“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管住自己,进一步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做到警钟长鸣。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努力树立良好的人民公仆形象

  三、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也深感,自身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与委局优秀的纪检监察干部相比差距很大。如不及时克服,将会直接影响个人的成长进步。比如系统地进行理论学习不够,深研细读不足;在个人修养上,时有情绪急躁现象,爱使个人小性子;工作方式方法比较简单、呆板、不灵活,艺术性不够;在本职业务上只满足过得去,不讲究过得硬;对组织安排的选派工作抓的不够实,所在村的支部建设基础不够扎实,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比较弱,个别干部工作能力有待提高,责任心急待加强,后备干部培养难以跟上,党员队伍年龄老化,计划生育工作在全镇位次偏低等等。针对上述问题和不足,在下步工作中,将积极加以改进,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以村“两委”班子建设为重点,突出政治思想建设,抓好理论学习,提高村级干部思想觉悟,树立大局意识,增强班子的凝聚力,争创人民满意的“五个好”党支部;。抓好队组干部的管理教育,分任务、压担子,明确责任,鼓励他们带动一方群众,当好村“两委”的参谋助手;拿出一定办法,发挥好无职党员作用,动员他们积极为村支部分忧解压;争取上级有关支持,改善办公条件,加大村道路建设力度。认真分析形势,排查问题,摸清思路,理顺关系,凝心聚力,力求开创一个心合气顺的工作局面。积极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任务,使全村的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推荐访问:观后感 菁选 五篇 菁选1五篇 第1个观后感

版权所有:纪锦公文网 2016-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纪锦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纪锦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冀ICP备16017616号-1